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李士群表示都可辦到,随後送去。
當天午飯後,一輛蒙着深藍紗窗簾的黑色汽車,由冷臉的中年人陪同童霜威離開上海,沿公路到蘇州城西十裡的楓橋鎮,去寒山寺。
冷臉的中年人是蘇州人,有時聽他輕輕在哼蘇州灘簧。
車行迅速,颠簸在凹凸坑窪的公路上,去到蘇州。
啊,一切真像在夢中,一場不可捉摸、神奇莫測的夢!通過汽車紗窗簾的縫隙,一眼看得到戰火留下的痕迹,有殘垣斷壁,有彈痕、廢碉。
蘇州那些倚水而居的人家,門上有的貼着用紅紙剪的日本太陽旗,紅色已經褪解,估計還是蘇州剛淪陷後不久維持會貼的。
童霜威感到刺眼,也感到觸目驚心。
一路上,除了看到“仁丹”、“若素”、“大學眼藥”等等廣告外,常看到日本軍人,有成群結隊在走的,馬匹上馱帶着辎重物資,也有三五結夥在逛蕩的,荷槍實彈在站崗的。
終于,像戰前那年,由江懷南陪同來逛寒山寺時一樣,他又看到劫後重逢的有着一千幾百年曆史的寒山寺古刹那斑駁剝落的黃色照壁牆了!那次是春天,這次是嚴寒時節,環境無比凄涼。
童霜威穿着長袍外加獺皮領大衣,圍着圍巾,戴着禮帽,在西北風中,籠着雙手,走進寒山寺去。
“古寒山寺”匾額的山門依舊,通過林木凋盡的小院,石闆路通向森森然的大雄寶殿。
枯草老樹,幾隻凍餓的麻雀在檐頭叽啾,一片蕭瑟。
幾棵黃栌、紅楓已經隻剩幾片變色的枯葉了。
牆邊有幾畦凍得萎縮發藍的塔棵菜。
陪同來的“冷面人”請他到一間寮房休息。
他心境像寒冬一樣悲涼。
看到了右側一間寬大潔淨的寮房裡已經安排得整整齊齊:床、桌、椅、櫃,文房四寶,盆壺杯盂及碗筷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
房子古老陳舊了些,磚地格外陰冷。
陪伴的“冷面人”搭了個小床在房間西頭做伴。
“冷面人”一定早來“安排”過了。
寺裡幾個面黃肌瘦的和尚似已與他相熟。
一會兒,他提來了開水瓶,泡了茶,生上了通紅的炭火盆,自己像個下人似的縮到一邊去坐着了,隻卑恭地說:“童委員,今後有什麼事盡管吩咐就是。
” 來到寒山寺,處處都能觸動回憶中的情思。
尤其是柳葦娟秀的面容和兩隻深邃的、傲視一切的黑眼睛,總是萦繞在眼前。
十八九年前,一個美麗的春天,與柳葦在這寒山寺裡一起觀看過俞曲園重寫勒石的張繼《楓橋夜泊》詩碑,他和她曾興緻勃勃地讨論過這首七絕應當怎樣解釋;四五年前與方麗清同來遊逛寒山寺時,方麗清毫不了解他的感情,曾嘀嘀咕咕抱怨:“這麼個破廟一點也無意思!……”兩三年前,由江懷南陪同來到寒山寺時,大雄寶殿上善男信女正在匍匐叩頭。
現在,這裡冷冷清清,阒無人聲,看來香火已斷,真是不勝滄桑! 想起同江懷南遊蘇州的往事,他心頭留有隽永美好的印象。
隻是想起自己同江懷南之間有過的那些不便公開的暧昧交往,又聯想到今天江懷南堕落成為漢奸,他又有忏悔,一種難用言語表述的忏悔,梗塞心頭,既有痛楚,也有不快。
童霜威在寒山寺住下了。
并沒有削發為僧,卻不抽煙,不喝酒,吃素齋;不看報,不問身外一切事,甚至不管是幾月幾号,頗有帶發修行的味道。
這是一種囚禁的生涯,隻是能離開血腥的“七十六号”也就差強人意了。
不準走出寺廟,經常有“冷面人”陪伴在身邊,無法同人談天。
在這種時候,他特别認識到自由的可貴。
寺裡一些饑寒交迫黃皮寡瘦的和尚,似乎都避着他,常遠遠地用一種奇異、畏懼的眼光看着他。
他寂寞極了,情緒消沉,一顆心确實如同死灰了。
夜晚常常孤燈隻影,捧着線裝本的《壇經》《因明》《金剛經》《無量壽經》《彌陀經》……逐張翻閱,似懂非懂。
面上平靜,心裡波瀾滾滾。
到夜晚睡覺,思前想後,死去的和活着的親人和朋友,戰前和戰後的種種酸甜苦辣的經曆,平凡與不平凡的遭際,特别是被殺害了的前妻柳葦,戰死在南京的胞弟軍威,在上海的兒子家霆……都像放電影似的出現在心上。
每當夜雨潇潇,聽着雨聲,更有“半夜窗前十年事,一時随雨到心頭”的感覺了。
不讓他走出寒山寺就近到楓橋鎮去看看,他心裡總有怅怅的感覺。
他是多麼想再看看柳葦家的故居啊! 在那故居裡,新婚以後,他和柳葦在一個月夜,無語對坐,默契于心。
夜靜可愛,詩意盎然。
那故居現在什麼樣子了啊!他是多麼想到楓橋鎮和楓橋上再拾起當年的舊夢沉醉在其中啊!他是多麼想下着雨時打把油紙傘在青石闆路上彳亍,聽着雨聲落地,聽着雨聲敲傘,聽着橋下水聲潺潺啊! 當年,初識柳葦時,在楓橋鎮的運河邊上望見寒山寺時,柳葦講:清代順治年間,詩人王漁洋在一個春夜坐船到了楓橋鎮。
夜色曛黑,風雨漫天,王漁洋攝衣着屐,舉起火把登岸,徑上寒山寺門,題了兩首七絕:“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潇潇;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楓葉蕭蕭水驿空,離居千裡怅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題詩畢,擲筆回船,衣履盡濕,一時以為狂。
聽柳葦講了這個故事,他就背誦了王漁洋這兩首詩,到今天,也仍然記得。
柳葦當然還說過别的故事。
是第一次逛寒山寺,大殿中央排開寶案,案上規矩地擺着寶幢法器、燭台香爐、經卷聖水,煙霧迷繞,香火窒人。
站在大殿一側的堂屋裡,柳葦陪他看着寒山和拾得那造型古樸、生動自然、袒胸露腹、赤足蓬頭的塑像。
站着的是寒山,手拿蓮花,坐着的是拾得,雙手捧着淨瓶。
他問:“寒山寺的得名是由于寒山在此嗎?” 她點頭說:“是啊,考之姚廣孝記稱:在唐朝元和年間,有寒山子,冠桦布冠,着木履,披褴褛衣,掣風掣颠,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
後來遊天台寒岩,與拾得、豐幹為友,終隐而去。
希遷禅師在此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
寒山是個詩人,有《寒山子詩集》流傳後世。
拾得據說是個孤兒,由天台山國清寺高僧豐幹收養,起了個法名叫拾得。
傳說他兩家本是七世冤家,仇深不共戴天,但從他們這一代起,由高僧豐幹點化為僧,消除怨仇,親如手足。
在寒山寺住持,也成了有名的高僧。
” 他笑了,說:“故事真是美妙!看來佛家主張以慈悲祥和救苦救難為主義,主張消除仇恨,化幹戈為玉帛,所以有此傳說。
” 她也笑了,說:“可惜人世間不太平!就拿寒山寺說吧,一千多年來屢建屢毀,多數毀于戰争。
元代末,毀于戰火,清朝鹹豐十年,全寺再次毀于戰火。
現有建築,都是清朝光緒、宣統年間重建的。
在嘉靖中,鑄過一口大鐘,并且造了一座樓,把大鐘挂在樓裡。
可是後來大鐘據說也被日本人劫盜去了。
所以康有為題寒山寺詩,曾有‘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之句。
到日本明治年間,有位從寒山寺歸國的日本和尚,為尋這口鐘,遍訪日本各地,未能覓到。
于是他化緣鑄鐘,一式鑄了兩口,一口留在日本,另一口送來到寒山寺,就是現在這口鑄鐘。
” 啊!現在,他每天常在寺裡徘徊。
這是冬天,連秋蟲的“”“唧唧”之聲都沒有了,隻間或有鳥雀“吱——”的一聲從樹中飛出又飛向遙遠不可知的地方。
但他卻常仿佛依稀聽見柳葦在秋夜的月下吹箫,洞箫袅袅,聲入心扉。
青燈古佛,看着金身褪色塵土堆封蛛網攀結的寒山、拾得塑像,看着整個殘敗失修的古刹建築,看着凋零寥落隻間或有香煙缭繞的寺院景象,童霜威眼淚常想奪眶而出。
往事多麼不堪回首,多麼不堪回首! 他明白,這種難以忍受的死一般的、沙漠上一般的寂寞,是他們逼迫我就範“悔悟”的手段。
正因如此,必須經受得住這種在劫難逃的磨難。
想通了這一點,他有時就能清醒地自持,對一切采取安之若素的态度了。
他盡量想使自己悟解人世的虛幻,超脫痛苦與煩惱,四大皆空,變成個
當天午飯後,一輛蒙着深藍紗窗簾的黑色汽車,由冷臉的中年人陪同童霜威離開上海,沿公路到蘇州城西十裡的楓橋鎮,去寒山寺。
冷臉的中年人是蘇州人,有時聽他輕輕在哼蘇州灘簧。
車行迅速,颠簸在凹凸坑窪的公路上,去到蘇州。
啊,一切真像在夢中,一場不可捉摸、神奇莫測的夢!通過汽車紗窗簾的縫隙,一眼看得到戰火留下的痕迹,有殘垣斷壁,有彈痕、廢碉。
蘇州那些倚水而居的人家,門上有的貼着用紅紙剪的日本太陽旗,紅色已經褪解,估計還是蘇州剛淪陷後不久維持會貼的。
童霜威感到刺眼,也感到觸目驚心。
一路上,除了看到“仁丹”、“若素”、“大學眼藥”等等廣告外,常看到日本軍人,有成群結隊在走的,馬匹上馱帶着辎重物資,也有三五結夥在逛蕩的,荷槍實彈在站崗的。
終于,像戰前那年,由江懷南陪同來逛寒山寺時一樣,他又看到劫後重逢的有着一千幾百年曆史的寒山寺古刹那斑駁剝落的黃色照壁牆了!那次是春天,這次是嚴寒時節,環境無比凄涼。
童霜威穿着長袍外加獺皮領大衣,圍着圍巾,戴着禮帽,在西北風中,籠着雙手,走進寒山寺去。
“古寒山寺”匾額的山門依舊,通過林木凋盡的小院,石闆路通向森森然的大雄寶殿。
枯草老樹,幾隻凍餓的麻雀在檐頭叽啾,一片蕭瑟。
幾棵黃栌、紅楓已經隻剩幾片變色的枯葉了。
牆邊有幾畦凍得萎縮發藍的塔棵菜。
陪同來的“冷面人”請他到一間寮房休息。
他心境像寒冬一樣悲涼。
看到了右側一間寬大潔淨的寮房裡已經安排得整整齊齊:床、桌、椅、櫃,文房四寶,盆壺杯盂及碗筷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
房子古老陳舊了些,磚地格外陰冷。
陪伴的“冷面人”搭了個小床在房間西頭做伴。
“冷面人”一定早來“安排”過了。
寺裡幾個面黃肌瘦的和尚似已與他相熟。
一會兒,他提來了開水瓶,泡了茶,生上了通紅的炭火盆,自己像個下人似的縮到一邊去坐着了,隻卑恭地說:“童委員,今後有什麼事盡管吩咐就是。
” 來到寒山寺,處處都能觸動回憶中的情思。
尤其是柳葦娟秀的面容和兩隻深邃的、傲視一切的黑眼睛,總是萦繞在眼前。
十八九年前,一個美麗的春天,與柳葦在這寒山寺裡一起觀看過俞曲園重寫勒石的張繼《楓橋夜泊》詩碑,他和她曾興緻勃勃地讨論過這首七絕應當怎樣解釋;四五年前與方麗清同來遊逛寒山寺時,方麗清毫不了解他的感情,曾嘀嘀咕咕抱怨:“這麼個破廟一點也無意思!……”兩三年前,由江懷南陪同來到寒山寺時,大雄寶殿上善男信女正在匍匐叩頭。
現在,這裡冷冷清清,阒無人聲,看來香火已斷,真是不勝滄桑! 想起同江懷南遊蘇州的往事,他心頭留有隽永美好的印象。
隻是想起自己同江懷南之間有過的那些不便公開的暧昧交往,又聯想到今天江懷南堕落成為漢奸,他又有忏悔,一種難用言語表述的忏悔,梗塞心頭,既有痛楚,也有不快。
童霜威在寒山寺住下了。
并沒有削發為僧,卻不抽煙,不喝酒,吃素齋;不看報,不問身外一切事,甚至不管是幾月幾号,頗有帶發修行的味道。
這是一種囚禁的生涯,隻是能離開血腥的“七十六号”也就差強人意了。
不準走出寺廟,經常有“冷面人”陪伴在身邊,無法同人談天。
在這種時候,他特别認識到自由的可貴。
寺裡一些饑寒交迫黃皮寡瘦的和尚,似乎都避着他,常遠遠地用一種奇異、畏懼的眼光看着他。
他寂寞極了,情緒消沉,一顆心确實如同死灰了。
夜晚常常孤燈隻影,捧着線裝本的《壇經》《因明》《金剛經》《無量壽經》《彌陀經》……逐張翻閱,似懂非懂。
面上平靜,心裡波瀾滾滾。
到夜晚睡覺,思前想後,死去的和活着的親人和朋友,戰前和戰後的種種酸甜苦辣的經曆,平凡與不平凡的遭際,特别是被殺害了的前妻柳葦,戰死在南京的胞弟軍威,在上海的兒子家霆……都像放電影似的出現在心上。
每當夜雨潇潇,聽着雨聲,更有“半夜窗前十年事,一時随雨到心頭”的感覺了。
不讓他走出寒山寺就近到楓橋鎮去看看,他心裡總有怅怅的感覺。
他是多麼想再看看柳葦家的故居啊! 在那故居裡,新婚以後,他和柳葦在一個月夜,無語對坐,默契于心。
夜靜可愛,詩意盎然。
那故居現在什麼樣子了啊!他是多麼想到楓橋鎮和楓橋上再拾起當年的舊夢沉醉在其中啊!他是多麼想下着雨時打把油紙傘在青石闆路上彳亍,聽着雨聲落地,聽着雨聲敲傘,聽着橋下水聲潺潺啊! 當年,初識柳葦時,在楓橋鎮的運河邊上望見寒山寺時,柳葦講:清代順治年間,詩人王漁洋在一個春夜坐船到了楓橋鎮。
夜色曛黑,風雨漫天,王漁洋攝衣着屐,舉起火把登岸,徑上寒山寺門,題了兩首七絕:“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潇潇;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楓葉蕭蕭水驿空,離居千裡怅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題詩畢,擲筆回船,衣履盡濕,一時以為狂。
聽柳葦講了這個故事,他就背誦了王漁洋這兩首詩,到今天,也仍然記得。
柳葦當然還說過别的故事。
是第一次逛寒山寺,大殿中央排開寶案,案上規矩地擺着寶幢法器、燭台香爐、經卷聖水,煙霧迷繞,香火窒人。
站在大殿一側的堂屋裡,柳葦陪他看着寒山和拾得那造型古樸、生動自然、袒胸露腹、赤足蓬頭的塑像。
站着的是寒山,手拿蓮花,坐着的是拾得,雙手捧着淨瓶。
他問:“寒山寺的得名是由于寒山在此嗎?” 她點頭說:“是啊,考之姚廣孝記稱:在唐朝元和年間,有寒山子,冠桦布冠,着木履,披褴褛衣,掣風掣颠,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
後來遊天台寒岩,與拾得、豐幹為友,終隐而去。
希遷禅師在此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
寒山是個詩人,有《寒山子詩集》流傳後世。
拾得據說是個孤兒,由天台山國清寺高僧豐幹收養,起了個法名叫拾得。
傳說他兩家本是七世冤家,仇深不共戴天,但從他們這一代起,由高僧豐幹點化為僧,消除怨仇,親如手足。
在寒山寺住持,也成了有名的高僧。
” 他笑了,說:“故事真是美妙!看來佛家主張以慈悲祥和救苦救難為主義,主張消除仇恨,化幹戈為玉帛,所以有此傳說。
” 她也笑了,說:“可惜人世間不太平!就拿寒山寺說吧,一千多年來屢建屢毀,多數毀于戰争。
元代末,毀于戰火,清朝鹹豐十年,全寺再次毀于戰火。
現有建築,都是清朝光緒、宣統年間重建的。
在嘉靖中,鑄過一口大鐘,并且造了一座樓,把大鐘挂在樓裡。
可是後來大鐘據說也被日本人劫盜去了。
所以康有為題寒山寺詩,曾有‘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之句。
到日本明治年間,有位從寒山寺歸國的日本和尚,為尋這口鐘,遍訪日本各地,未能覓到。
于是他化緣鑄鐘,一式鑄了兩口,一口留在日本,另一口送來到寒山寺,就是現在這口鑄鐘。
” 啊!現在,他每天常在寺裡徘徊。
這是冬天,連秋蟲的“”“唧唧”之聲都沒有了,隻間或有鳥雀“吱——”的一聲從樹中飛出又飛向遙遠不可知的地方。
但他卻常仿佛依稀聽見柳葦在秋夜的月下吹箫,洞箫袅袅,聲入心扉。
青燈古佛,看着金身褪色塵土堆封蛛網攀結的寒山、拾得塑像,看着整個殘敗失修的古刹建築,看着凋零寥落隻間或有香煙缭繞的寺院景象,童霜威眼淚常想奪眶而出。
往事多麼不堪回首,多麼不堪回首! 他明白,這種難以忍受的死一般的、沙漠上一般的寂寞,是他們逼迫我就範“悔悟”的手段。
正因如此,必須經受得住這種在劫難逃的磨難。
想通了這一點,他有時就能清醒地自持,對一切采取安之若素的态度了。
他盡量想使自己悟解人世的虛幻,超脫痛苦與煩惱,四大皆空,變成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