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别哭了,老太爺就仰仗您了。
” 淩京堯不答,隻管哭,直到醫生來到,才站起身。
這醫生在地安門大街開私人診所,呂家人從未請他看過病。
他按規程檢查了遺體,宣布“沒有救了”。
拿起藥瓶照着看,又嗅了一下,說:“這是平常攢下的?”随即詢問地看着貴堂,意思是誰付錢。
從貴堂手裡接過錢後,叮囑快些殡殓,天熱,有了氣味,日本人要追查的,便走了。
京堯強打精神和蓮秀商量發訃告。
貴堂先到榻前,磕了三個響頭,站起來向門外走。
他忙着去發訃告,這是老太爺用性命交代下來的啊!走到門口又退回來,想起訃告還未寫。
蓮秀不知老人出生年月,說:“得問二位姑奶奶。
” 京堯無法,想,越簡單越好,就寫了一句:“呂清非先生于一九三八年七月七日仙逝。
未亡人趙蓮秀。
”由呂家父女抄寫多份。
香閣伶俐地打了水來給京堯洗臉。
京堯洗過臉,和貴堂立即分頭去報館。
蓮秀用一條白被單蓋住老人,她的手發顫,被單抖動着,她以為老人又呼吸了。
掀開看過複又蓋上,如此好幾次。
一會兒,黃秘書連同黃家人,保長,巡警都到了,并無人深究老人死因。
大家張羅後事。
快到中午,京堯、貴堂先後回來,說訃告明天見報。
京堯叫蓮秀一起掀開被單,用手抹下老人眼皮。
這時遺體已硬,抹了兩次不下來,第三次才使老人“瞑目”。
蓮秀悲苦地想:“老太爺盼着誰?不放心什麼?”她答不出來。
她忽然覺得自己和老人從來就距離很遠,就像現在一樣遠。
她能了解他的一切生活需要,卻從未能分擔一點他精神的負荷,也從未懂得那已經離開軀殼的東西。
她每天對着他的生命之燭,卻隻看見那根燭,從未領會那破除黑暗的搖曳的光。
隻要有錢,淪陷的北平城還是方便,一個離開這世界的人所需起碼的物件和人手下午俱已齊備。
淩京堯認為最好等訃告刊出再讓缪東惠等人知道,和蓮秀、貴堂商量,應立即入殓,暫厝正房。
等報過姑奶奶,再做道理。
牌位寫好,香燭擺好,正房布置成靈堂。
棺材放在正中,鋪好了藍綢枕褥。
京堯忽然覺得躺在裡面很舒服,望着棺木發呆。
“淩老爺,入殓吧?”呂貴堂低聲問。
京堯用詢問的眼光看蓮秀,見她倚着香閣站着,一雙扣子似的眼睛紅腫了。
遂想,她沒有任何牽挂了,也許最好的歸宿是尋自盡。
立刻又覺得這想法很不該,抱歉地點點頭。
蓮秀示意香閣不要跟着,自己走到呂老人身旁,并未躊躇,和呂貴堂還有兩個殡儀館的人一起,擡起老人,放入棺内。
藍綢棉被蓋得嚴實,洗過的銀白胡須齊整地擺在上面。
老人似乎很舒服,他的嘴角略向上彎,像要睜開眼睛招呼誰,叫一聲“我的朋友”! 殡儀館的人舉起棺蓋。
沒有人要求慢一些,再看一眼親人,沒有呼天搶地的痛哭,滿室沉默。
棺蓋緩緩落下了,因要報姑奶奶,暫不上釘。
京堯環視四周,一種凄涼,直透心底。
老人死了,世上有多少人了解他?他拼一死保住清白,其價值又是什麼?世上又有多少人了解自己?自己的下場又是什麼?不禁悲從中來,又一次痛哭失聲,淚如泉湧。
蓮秀沉默地跪下來。
呂貴堂父女随着跪在稍後處。
京堯明白,他們和自己一樣,不過是些不相幹的人。
世事常常如此,由不相幹的人料理最重要的事。
可哭的事太多了,豈止呂老人之死! 京堯哭了一陣,心中好受一些。
呂貴堂起身過來含淚勸道:“淩老爺節哀,淩老爺節哀。
”想不出别的話。
京堯漸漸止了哭,又向靈柩深深三鞠躬。
上了香,化了紙錢,該做的事都做了。
衆人陸續散去。
京堯等四人慢慢走出房門,看見院中青草踩折一片。
那沒有踩到的,仍舊歡快地生長。
棺中人語 無邊的黑暗。
我的軀殼處在狹小的匣中,可以再不受騷擾了。
這黑匣保護着我,隔開了生和死。
路太長,也太艱險。
我那第三隻腳敲在地面的響聲,訴說着它也已疲倦,難以支持一個衰老的身體。
那就無須支持罷,我常想。
因為自己的存在已成為累贅,隻有否定,才得幹淨。
現在我用自己的手做到了,得到這片黑暗,這片永恒的遮蓋一切的黑暗,什麼也不用再扮演。
這否定是我常關心的。
但是沒有機會,沒有一個由頭。
如今我利用這一着,不隻否定了我的生,也否定了利用我這存在的企圖。
何幸如此!此之謂死有輕重之别了。
重于泰山,遠達不到,隻可說重于我那第三隻腳吧。
我常慨歎奔走一生,于國無補;常遺憾寶劍懸壁,徒吼西風。
不想一生最後一着,稍殺敵人氣焰!躺在這裡,不免有些得意。
确實想喊一聲:“我的朋友!你們怎樣想?” 黑暗聚攏來,身上似乎又漸沉重,片刻的得意消失了。
京堯,不要這樣哭。
這不像個已過不惑之年的堂堂男子。
女兒怎樣?能闖過諸般辛勞嗎?孫兒怎樣?能做到無愧于一個中國人嗎?我們的勝利,需要多少年?多少年?!我一輩子擔心慣了,難道死,能改變一個人嗎! 愈來愈重了,一生肩負的事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擠在棺蓋下,壓在我身上了。
我好恨!我還沒有頂天立地做過人,總在恥辱中過日子。
如今被趕到這窄小的匣中,居然還會得意! 我好恨!沒有了哭聲,沒有了歎息,不知過了多久。
時間不會停頓,而我是再也起不來了。
隻好冷笑。
連嘴角也彎不動了。
又是無邊的黑暗。
” 淩京堯不答,隻管哭,直到醫生來到,才站起身。
這醫生在地安門大街開私人診所,呂家人從未請他看過病。
他按規程檢查了遺體,宣布“沒有救了”。
拿起藥瓶照着看,又嗅了一下,說:“這是平常攢下的?”随即詢問地看着貴堂,意思是誰付錢。
從貴堂手裡接過錢後,叮囑快些殡殓,天熱,有了氣味,日本人要追查的,便走了。
京堯強打精神和蓮秀商量發訃告。
貴堂先到榻前,磕了三個響頭,站起來向門外走。
他忙着去發訃告,這是老太爺用性命交代下來的啊!走到門口又退回來,想起訃告還未寫。
蓮秀不知老人出生年月,說:“得問二位姑奶奶。
” 京堯無法,想,越簡單越好,就寫了一句:“呂清非先生于一九三八年七月七日仙逝。
未亡人趙蓮秀。
”由呂家父女抄寫多份。
香閣伶俐地打了水來給京堯洗臉。
京堯洗過臉,和貴堂立即分頭去報館。
蓮秀用一條白被單蓋住老人,她的手發顫,被單抖動着,她以為老人又呼吸了。
掀開看過複又蓋上,如此好幾次。
一會兒,黃秘書連同黃家人,保長,巡警都到了,并無人深究老人死因。
大家張羅後事。
快到中午,京堯、貴堂先後回來,說訃告明天見報。
京堯叫蓮秀一起掀開被單,用手抹下老人眼皮。
這時遺體已硬,抹了兩次不下來,第三次才使老人“瞑目”。
蓮秀悲苦地想:“老太爺盼着誰?不放心什麼?”她答不出來。
她忽然覺得自己和老人從來就距離很遠,就像現在一樣遠。
她能了解他的一切生活需要,卻從未能分擔一點他精神的負荷,也從未懂得那已經離開軀殼的東西。
她每天對着他的生命之燭,卻隻看見那根燭,從未領會那破除黑暗的搖曳的光。
隻要有錢,淪陷的北平城還是方便,一個離開這世界的人所需起碼的物件和人手下午俱已齊備。
淩京堯認為最好等訃告刊出再讓缪東惠等人知道,和蓮秀、貴堂商量,應立即入殓,暫厝正房。
等報過姑奶奶,再做道理。
牌位寫好,香燭擺好,正房布置成靈堂。
棺材放在正中,鋪好了藍綢枕褥。
京堯忽然覺得躺在裡面很舒服,望着棺木發呆。
“淩老爺,入殓吧?”呂貴堂低聲問。
京堯用詢問的眼光看蓮秀,見她倚着香閣站着,一雙扣子似的眼睛紅腫了。
遂想,她沒有任何牽挂了,也許最好的歸宿是尋自盡。
立刻又覺得這想法很不該,抱歉地點點頭。
蓮秀示意香閣不要跟着,自己走到呂老人身旁,并未躊躇,和呂貴堂還有兩個殡儀館的人一起,擡起老人,放入棺内。
藍綢棉被蓋得嚴實,洗過的銀白胡須齊整地擺在上面。
老人似乎很舒服,他的嘴角略向上彎,像要睜開眼睛招呼誰,叫一聲“我的朋友”! 殡儀館的人舉起棺蓋。
沒有人要求慢一些,再看一眼親人,沒有呼天搶地的痛哭,滿室沉默。
棺蓋緩緩落下了,因要報姑奶奶,暫不上釘。
京堯環視四周,一種凄涼,直透心底。
老人死了,世上有多少人了解他?他拼一死保住清白,其價值又是什麼?世上又有多少人了解自己?自己的下場又是什麼?不禁悲從中來,又一次痛哭失聲,淚如泉湧。
蓮秀沉默地跪下來。
呂貴堂父女随着跪在稍後處。
京堯明白,他們和自己一樣,不過是些不相幹的人。
世事常常如此,由不相幹的人料理最重要的事。
可哭的事太多了,豈止呂老人之死! 京堯哭了一陣,心中好受一些。
呂貴堂起身過來含淚勸道:“淩老爺節哀,淩老爺節哀。
”想不出别的話。
京堯漸漸止了哭,又向靈柩深深三鞠躬。
上了香,化了紙錢,該做的事都做了。
衆人陸續散去。
京堯等四人慢慢走出房門,看見院中青草踩折一片。
那沒有踩到的,仍舊歡快地生長。
棺中人語 無邊的黑暗。
我的軀殼處在狹小的匣中,可以再不受騷擾了。
這黑匣保護着我,隔開了生和死。
路太長,也太艱險。
我那第三隻腳敲在地面的響聲,訴說着它也已疲倦,難以支持一個衰老的身體。
那就無須支持罷,我常想。
因為自己的存在已成為累贅,隻有否定,才得幹淨。
現在我用自己的手做到了,得到這片黑暗,這片永恒的遮蓋一切的黑暗,什麼也不用再扮演。
這否定是我常關心的。
但是沒有機會,沒有一個由頭。
如今我利用這一着,不隻否定了我的生,也否定了利用我這存在的企圖。
何幸如此!此之謂死有輕重之别了。
重于泰山,遠達不到,隻可說重于我那第三隻腳吧。
我常慨歎奔走一生,于國無補;常遺憾寶劍懸壁,徒吼西風。
不想一生最後一着,稍殺敵人氣焰!躺在這裡,不免有些得意。
确實想喊一聲:“我的朋友!你們怎樣想?” 黑暗聚攏來,身上似乎又漸沉重,片刻的得意消失了。
京堯,不要這樣哭。
這不像個已過不惑之年的堂堂男子。
女兒怎樣?能闖過諸般辛勞嗎?孫兒怎樣?能做到無愧于一個中國人嗎?我們的勝利,需要多少年?多少年?!我一輩子擔心慣了,難道死,能改變一個人嗎! 愈來愈重了,一生肩負的事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擠在棺蓋下,壓在我身上了。
我好恨!我還沒有頂天立地做過人,總在恥辱中過日子。
如今被趕到這窄小的匣中,居然還會得意! 我好恨!沒有了哭聲,沒有了歎息,不知過了多久。
時間不會停頓,而我是再也起不來了。
隻好冷笑。
連嘴角也彎不動了。
又是無邊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