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香粟斜街三号很快變了模樣。
南房住了呂貴堂父女,廚房院正式廚子都走了,全空着。
前院住了黃秘書一家,因為人多,分房舉炊,像是個大雜院,人們随時溢向南房和廚房院。
正院無人,甬道關門上鎖。
呂老人和蓮秀在廊門院,整天關着廊門,别是一番天地。
在這小天地裡,蓮秀驚異地發現,自己忽然間做了全權主人。
蓮秀二十五歲嫁到呂家,已經十五年了。
十五年裡,她的生活就是侍候老太爺。
家庭中實際女主人是绛初,親友們有什麼事都對绛初說,而對她則總是交代囑咐:“好好伺候,得細心啊。
”“小心扶着,别摔着。
”有人說頭最怕冷,有人說腳最怕涼,好像越能對她吩咐幾句,便越是對老太爺關心。
她總是賠笑答應。
她從未敢和老太爺平起平坐,也不敢以呂家人長輩自居。
隻求兩位姑奶奶不挑揀她,就覺得日子過得不錯。
現在很多親友都往南邊去了,留下的也各自閉門不出。
绛、碧走了一個月,除淩京堯來過一次,不見任何人出現。
老太爺對她越來越依戀,一切都由她做主,不必考慮别人說什麼。
她先有些惶惑,然後覺得少了許多麻煩,再後來竟有些得意。
她極少有這種飄飄然的感覺,居然在北平淪陷後感到,不免暗自歉疚。
半個月來,呂老人的咳嗽好多了,每天可以在院裡散步,從東到西來回十趟,他認真地數着,堅持走完。
然後站在西頭,對着廊門喃喃自語:“遊擊隊怎麼還不來!” 他可能忘記了那是想象,他就依附在這想象上。
這時蓮秀就上前打岔,或問一個字,或問一句文章,或說些瑣事。
老人便把茫然的目光收回,依戀地停在她臉上。
她那在陰暗上房裡總是憔悴的臉,似乎滋潤了些,一雙扣子似的眼睛很精神。
其實她十五年來沒有這樣勞累過。
魏媽原來發願一直侍候老太爺,一天家裡來人,說媳婦死了,怎麼死的不肯說,讓她回去照顧孫子。
她哭着辭了活,随來人走了,說是看看再來。
可是一出城門,誰知還進得來不呢。
蓮秀不願降低老太爺的生活水平,盡量把飯菜調理細緻,衣服還是每天換。
幸有呂香閣随時幫忙,呂貴堂在外面跑跑腿。
日子雖不寬裕,卻還平靜。
她想,湊合一年半載,說不定能等到兩位姑奶奶回來。
天越來越熱了。
一天黃昏,老太爺在院中閑坐,打量着這小院,偶然說起,每年這時候該搭涼棚。
貴堂接話道:“其實自己也能搭。
這院子小,方便。
每年用的柱子席子還有些,明天我來歸置一下,咱們自己搭一個。
” 蓮秀在收晾的衣服,笑說:“還是他貴堂哥有本事。
要不然真的搭一個?”她看着老太爺,老人微笑地看着她,分明是要她決定。
廚房裡的香閣洗完碗,走出來一面接蓮秀手裡的衣服,一面說:“太爺和太奶奶興緻好,反正我爹整天閑着,我也能幫忙。
” 她近來乖覺地把趙字減了,但心裡仍和從前一樣看不起這位太奶奶。
蓮秀頗知香閣伶俐且有心計,從不和她計較。
這時對老太爺說:“香閣是個上進的孩子,自己背了好些古文呢。
”香閣還和黃家大兒子瑞祺學日文,蓮秀沒有說。
呂貴堂笑說:“也就是空閑時還能做點正事。
” 老太爺點頭,說:“背一篇聽聽。
” 香閣放好衣服,把長辮子甩在身後,頗為得意地正要背書,忽聽有人輕輕敲門,随即推門進來。
“搬到這裡來了。
”來人說。
“缪老爺!”蓮秀大聲在老人耳邊說,“是缪老爺。
”她很感動,到底人家心裡惦記着啊。
一面扶老人,搬椅子,一面示意香閣沏茶。
“屋裡坐!缪老爺屋裡坐!” 缪東惠态度還是那樣從容,衣着還是那樣清雅。
先親切地問過老人起居,和呂貴堂寒暄幾句,又問蓮秀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一面打量室中陳設。
見靠東牆擺着那套舊沙發,靠西牆擺着八仙桌,上有撣瓶、醬油瓶、醋瓶、糖罐等,大概就是飯桌了,甚為簡陋。
連說:“呂老先生清德,衆人莫及。
”相讓坐下,談笑風生。
老人和缪東惠相識多年,許多見解不同,人是極熟的。
一年來見他沒有出任僞職,去年還為小娃送藥,現又來看望,心裡高興。
說些各家親友情況,講論幾句佛經,滿有興緻。
漸漸說到時局,缪東惠歎道:“戰事起了快一年了,簡直看不出希望!去年上海失、南京陷,現在武漢也吃緊了。
隻要是中國人,誰不中心如焚,五内俱結!可是大局已如此。
現在最重要的是百姓,得讓百姓生活安定。
這一方面我是盡力而為。
想想多少愛國志士,也是處處以百姓為重。
凡事從這方面考慮就通暢得多。
”他素來口齒清楚,現在也是抑揚頓挫。
老人聽出話中有話,于是帶笑說:“我終日枯坐鬥室,老病相纏,外頭的事,知道很少。
有什麼高見,便請直言。
” “如果我的話不合您的意思,也請務必考慮,為億萬生靈的利益考慮。
”缪東惠誠懇地說,“今年元旦成立了華北臨時政府,半年來遭到不少反對,炸的燒的打槍的撒傳單的都有。
據我看,這樣的騷擾對百姓來說,隻能是幫倒忙,隻能使日本人更用高壓手段。
有人說,我們是幸而亡國,不幸就要滅種啊!我看有道理。
若有一個能使政安民和的政府,不讓日本人直接管事,老百姓少吃多少苦頭!這樣的政府必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才能立得起來,其實隻要挂名即可,不用做什麼事。
嘗讀史書,每服馮道為人。
那才是忍辱負重啊!有些忠烈隐逸之士,不過得一己之名。
那樣不顧毀譽,肯真為天下蒼生出力的,才是了不起!” 老人哈哈一笑說:“我無文才武略,怎比得古人
南房住了呂貴堂父女,廚房院正式廚子都走了,全空着。
前院住了黃秘書一家,因為人多,分房舉炊,像是個大雜院,人們随時溢向南房和廚房院。
正院無人,甬道關門上鎖。
呂老人和蓮秀在廊門院,整天關着廊門,别是一番天地。
在這小天地裡,蓮秀驚異地發現,自己忽然間做了全權主人。
蓮秀二十五歲嫁到呂家,已經十五年了。
十五年裡,她的生活就是侍候老太爺。
家庭中實際女主人是绛初,親友們有什麼事都對绛初說,而對她則總是交代囑咐:“好好伺候,得細心啊。
”“小心扶着,别摔着。
”有人說頭最怕冷,有人說腳最怕涼,好像越能對她吩咐幾句,便越是對老太爺關心。
她總是賠笑答應。
她從未敢和老太爺平起平坐,也不敢以呂家人長輩自居。
隻求兩位姑奶奶不挑揀她,就覺得日子過得不錯。
現在很多親友都往南邊去了,留下的也各自閉門不出。
绛、碧走了一個月,除淩京堯來過一次,不見任何人出現。
老太爺對她越來越依戀,一切都由她做主,不必考慮别人說什麼。
她先有些惶惑,然後覺得少了許多麻煩,再後來竟有些得意。
她極少有這種飄飄然的感覺,居然在北平淪陷後感到,不免暗自歉疚。
半個月來,呂老人的咳嗽好多了,每天可以在院裡散步,從東到西來回十趟,他認真地數着,堅持走完。
然後站在西頭,對着廊門喃喃自語:“遊擊隊怎麼還不來!” 他可能忘記了那是想象,他就依附在這想象上。
這時蓮秀就上前打岔,或問一個字,或問一句文章,或說些瑣事。
老人便把茫然的目光收回,依戀地停在她臉上。
她那在陰暗上房裡總是憔悴的臉,似乎滋潤了些,一雙扣子似的眼睛很精神。
其實她十五年來沒有這樣勞累過。
魏媽原來發願一直侍候老太爺,一天家裡來人,說媳婦死了,怎麼死的不肯說,讓她回去照顧孫子。
她哭着辭了活,随來人走了,說是看看再來。
可是一出城門,誰知還進得來不呢。
蓮秀不願降低老太爺的生活水平,盡量把飯菜調理細緻,衣服還是每天換。
幸有呂香閣随時幫忙,呂貴堂在外面跑跑腿。
日子雖不寬裕,卻還平靜。
她想,湊合一年半載,說不定能等到兩位姑奶奶回來。
天越來越熱了。
一天黃昏,老太爺在院中閑坐,打量着這小院,偶然說起,每年這時候該搭涼棚。
貴堂接話道:“其實自己也能搭。
這院子小,方便。
每年用的柱子席子還有些,明天我來歸置一下,咱們自己搭一個。
” 蓮秀在收晾的衣服,笑說:“還是他貴堂哥有本事。
要不然真的搭一個?”她看着老太爺,老人微笑地看着她,分明是要她決定。
廚房裡的香閣洗完碗,走出來一面接蓮秀手裡的衣服,一面說:“太爺和太奶奶興緻好,反正我爹整天閑着,我也能幫忙。
” 她近來乖覺地把趙字減了,但心裡仍和從前一樣看不起這位太奶奶。
蓮秀頗知香閣伶俐且有心計,從不和她計較。
這時對老太爺說:“香閣是個上進的孩子,自己背了好些古文呢。
”香閣還和黃家大兒子瑞祺學日文,蓮秀沒有說。
呂貴堂笑說:“也就是空閑時還能做點正事。
” 老太爺點頭,說:“背一篇聽聽。
” 香閣放好衣服,把長辮子甩在身後,頗為得意地正要背書,忽聽有人輕輕敲門,随即推門進來。
“搬到這裡來了。
”來人說。
“缪老爺!”蓮秀大聲在老人耳邊說,“是缪老爺。
”她很感動,到底人家心裡惦記着啊。
一面扶老人,搬椅子,一面示意香閣沏茶。
“屋裡坐!缪老爺屋裡坐!” 缪東惠态度還是那樣從容,衣着還是那樣清雅。
先親切地問過老人起居,和呂貴堂寒暄幾句,又問蓮秀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一面打量室中陳設。
見靠東牆擺着那套舊沙發,靠西牆擺着八仙桌,上有撣瓶、醬油瓶、醋瓶、糖罐等,大概就是飯桌了,甚為簡陋。
連說:“呂老先生清德,衆人莫及。
”相讓坐下,談笑風生。
老人和缪東惠相識多年,許多見解不同,人是極熟的。
一年來見他沒有出任僞職,去年還為小娃送藥,現又來看望,心裡高興。
說些各家親友情況,講論幾句佛經,滿有興緻。
漸漸說到時局,缪東惠歎道:“戰事起了快一年了,簡直看不出希望!去年上海失、南京陷,現在武漢也吃緊了。
隻要是中國人,誰不中心如焚,五内俱結!可是大局已如此。
現在最重要的是百姓,得讓百姓生活安定。
這一方面我是盡力而為。
想想多少愛國志士,也是處處以百姓為重。
凡事從這方面考慮就通暢得多。
”他素來口齒清楚,現在也是抑揚頓挫。
老人聽出話中有話,于是帶笑說:“我終日枯坐鬥室,老病相纏,外頭的事,知道很少。
有什麼高見,便請直言。
” “如果我的話不合您的意思,也請務必考慮,為億萬生靈的利益考慮。
”缪東惠誠懇地說,“今年元旦成立了華北臨時政府,半年來遭到不少反對,炸的燒的打槍的撒傳單的都有。
據我看,這樣的騷擾對百姓來說,隻能是幫倒忙,隻能使日本人更用高壓手段。
有人說,我們是幸而亡國,不幸就要滅種啊!我看有道理。
若有一個能使政安民和的政府,不讓日本人直接管事,老百姓少吃多少苦頭!這樣的政府必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才能立得起來,其實隻要挂名即可,不用做什麼事。
嘗讀史書,每服馮道為人。
那才是忍辱負重啊!有些忠烈隐逸之士,不過得一己之名。
那樣不顧毀譽,肯真為天下蒼生出力的,才是了不起!” 老人哈哈一笑說:“我無文才武略,怎比得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