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日子掀過一頁,七月九日。
峨從睡夢中蓦地驚醒了。
四周十分安靜。
她猛然跳下床,拉開粉紅與深灰相間的窗簾,看着外面剛剛發白的天色。
草地依舊深綠,小溪依舊閃亮。
這看過十多年的景色,正從黑夜中緩緩蘇醒,幾聲清脆的麻雀的歡叫使得清晨活動起來。
一切都沒有變化。
可是峨覺得自己很不一樣了。
似乎多了什麼,又少了什麼。
她拉上窗簾回到床上,環顧室内簡單又舒适的陳設,需要的東西一樣不缺,沒有一樣多餘之物。
一面牆上挂着大玻璃鏡框,裡面擺着一行行植物标本。
鏡框旁挂着那耶稣受難像,從懸挂的地位看來,主人顯然不是教徒。
主人的目光在這像上停留了一下,下意識地擡起手腕,腕上的表沒有了,光滑的皮膚上露出淺淺的印痕。
昨晚的音樂會,那不同尋常的音樂會! 峨常參加音樂會,據說是個音樂愛好者。
按照她的情況,完全可以學一種樂器或聲樂,在聖誕節前後來一段四重唱,像有些名媛那樣。
但她很怯場,情願在門口收票。
許多非正式演出要靠熱心人做各種事。
峨從來算不得熱心人,在收門票上倒很認真。
一套白衫黑裙,成了她的工作服。
認真地把守着門,晚來的人在節目進行中一律不得進入。
昨晚音樂會在明侖大學附近一所私立大學舉行。
峨和同學吳家馨,還有家馨的表哥仉欣雷,被嵋稱做掌心雷的,一起騎車去。
吳家馨的哥哥家穀也是明侖學生,因此她在女生宿舍借住,準備功課。
音樂會的組織者是一個團契,教會學校都有這種小社團,時常舉辦活動吸引學生參加。
這時來的人不多,負責人見他們來了很高興。
他們到了以後,峨立刻站在門口。
開演後還有人來,因為估計晚來的人都有特殊原因,破例放進。
峨坐下時已演過幾個節目。
她聽音樂素來不是很專心,倒也不像有些人喜歡在音樂聲中遐想。
她不是喜歡幻想的人,甚至讨厭嵋那樣常常耽于幻想。
音樂給了她一個生活的空白,她可以理直氣壯地呆坐着,不受任何幹涉。
今天她更心不在焉,台上演唱什麼,簡直記不清了。
直到著名女高音柳夫人上台,她才猛然想到這是音樂會。
柳夫人本名鄭惠杬,一直冠用夫姓,稱柳鄭惠杬,是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也是能開獨唱會的很少數歌唱家之一。
她唱的第一支歌是《陽關三疊》,聲音高而較寬厚,不像當時一般歌者唱到高處總有逼窄之感。
等到唱完最後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她垂下頭,一任掌聲回蕩,并不鞠躬。
過了一會兒,伴奏伸長了脖子朝她望,她也不示意開始,卻忽然擡頭,講起話來:“大家都知道,盧溝橋今天有一場戰争,一場偉大的戰争。
我一輩子唱的歌也比不上前方戰士的一顆子彈!我剛剛決定說這幾句話,非說不可!我們應該慰勞前方戰士,鼓勵他們繼續打,努力打,奮勇打!我們都是後盾,堅強的後盾。
若是沒有他們,哪兒能容我們唱歌聽歌!” 大家熱烈地鼓掌,她沉默片刻,唱第二支歌。
油印節目單的下一個節目是《聖母頌》,但她唱的是《松花江上》。
“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歌聲一落,台下人紛紛站起。
有人喊口号:“堅決保衛華北!”“北平不是沈陽!”有人跑到台前扔紙币、銅闆。
一個中等身材的壯實青年走上台,舉起兩臂讓大家安靜下來,大聲說,明天準備慰勞二十九軍,原沒有想到在這裡捐款。
感謝柳夫人這樣協助,現在可以捐款作為勞軍之用。
這時有人拿出兩個大紙箱,伴奏跑進後台找出幾個木盒。
聽衆向台前擁過去,向盒、箱裡放東西,有的就扔在台上。
峨很尴尬,她身上沒有一個錢,也沒有飾物。
吳家馨站起來,一面走出座位一面取下手表。
峨很感謝她的提醒,忙也摘下手表。
掌心雷遲疑片刻,也跟着擁到台前。
盒子已經裝滿,台上有一堆堆的鈔票和銅子兒。
首飾不多,表不少,因為聽衆大都是青年學生。
還有一副假牙,帶着亮晃晃的鈎子,峨看了很難受。
兩手曲在腦後,靠在枕上的峨又擡起手腕看看,細細的手腕有些發紅,表沒有了。
那是父母親給她的十五歲生日禮物。
峨想,要是娘再給一個,一定不能要。
那樣才真是自己捐的。
她把日曆推開,把一個精緻的方形小鬧鐘拉到面前,準備以後與它為伴。
“大小姐,醒了嗎?”因為上房隻有峨一人,趙媽臨時在走廊凸窗處搭床睡。
孟家人從來起得早,她走進來自作主張拉開窗簾。
“昨晚上太太打了幾次電話,不放心呀。
下回還是跟着太太,别另外跑,又不是太平年月。
”這話她昨晚已經說了不止一遍。
峨不答,把腳後的鵝黃綢夾被拉上來,翻身裝睡。
趙媽又說:“時間倒是還早,再睡一會兒。
什麼時辰開早點?我告訴柴師傅。
” “我不吃,什麼也不吃,不用開飯。
”峨索性用被蒙着頭。
趙媽知道大小姐脾氣各色,不再多話,自去收拾房間。
峨又回到昨天晚上。
散場後,團契負責人特地叮囑大家結伴回家,注意安全。
她和吳家馨、掌心雷還有明侖大學
峨從睡夢中蓦地驚醒了。
四周十分安靜。
她猛然跳下床,拉開粉紅與深灰相間的窗簾,看着外面剛剛發白的天色。
草地依舊深綠,小溪依舊閃亮。
這看過十多年的景色,正從黑夜中緩緩蘇醒,幾聲清脆的麻雀的歡叫使得清晨活動起來。
一切都沒有變化。
可是峨覺得自己很不一樣了。
似乎多了什麼,又少了什麼。
她拉上窗簾回到床上,環顧室内簡單又舒适的陳設,需要的東西一樣不缺,沒有一樣多餘之物。
一面牆上挂着大玻璃鏡框,裡面擺着一行行植物标本。
鏡框旁挂着那耶稣受難像,從懸挂的地位看來,主人顯然不是教徒。
主人的目光在這像上停留了一下,下意識地擡起手腕,腕上的表沒有了,光滑的皮膚上露出淺淺的印痕。
昨晚的音樂會,那不同尋常的音樂會! 峨常參加音樂會,據說是個音樂愛好者。
按照她的情況,完全可以學一種樂器或聲樂,在聖誕節前後來一段四重唱,像有些名媛那樣。
但她很怯場,情願在門口收票。
許多非正式演出要靠熱心人做各種事。
峨從來算不得熱心人,在收門票上倒很認真。
一套白衫黑裙,成了她的工作服。
認真地把守着門,晚來的人在節目進行中一律不得進入。
昨晚音樂會在明侖大學附近一所私立大學舉行。
峨和同學吳家馨,還有家馨的表哥仉欣雷,被嵋稱做掌心雷的,一起騎車去。
吳家馨的哥哥家穀也是明侖學生,因此她在女生宿舍借住,準備功課。
音樂會的組織者是一個團契,教會學校都有這種小社團,時常舉辦活動吸引學生參加。
這時來的人不多,負責人見他們來了很高興。
他們到了以後,峨立刻站在門口。
開演後還有人來,因為估計晚來的人都有特殊原因,破例放進。
峨坐下時已演過幾個節目。
她聽音樂素來不是很專心,倒也不像有些人喜歡在音樂聲中遐想。
她不是喜歡幻想的人,甚至讨厭嵋那樣常常耽于幻想。
音樂給了她一個生活的空白,她可以理直氣壯地呆坐着,不受任何幹涉。
今天她更心不在焉,台上演唱什麼,簡直記不清了。
直到著名女高音柳夫人上台,她才猛然想到這是音樂會。
柳夫人本名鄭惠杬,一直冠用夫姓,稱柳鄭惠杬,是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也是能開獨唱會的很少數歌唱家之一。
她唱的第一支歌是《陽關三疊》,聲音高而較寬厚,不像當時一般歌者唱到高處總有逼窄之感。
等到唱完最後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她垂下頭,一任掌聲回蕩,并不鞠躬。
過了一會兒,伴奏伸長了脖子朝她望,她也不示意開始,卻忽然擡頭,講起話來:“大家都知道,盧溝橋今天有一場戰争,一場偉大的戰争。
我一輩子唱的歌也比不上前方戰士的一顆子彈!我剛剛決定說這幾句話,非說不可!我們應該慰勞前方戰士,鼓勵他們繼續打,努力打,奮勇打!我們都是後盾,堅強的後盾。
若是沒有他們,哪兒能容我們唱歌聽歌!” 大家熱烈地鼓掌,她沉默片刻,唱第二支歌。
油印節目單的下一個節目是《聖母頌》,但她唱的是《松花江上》。
“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歌聲一落,台下人紛紛站起。
有人喊口号:“堅決保衛華北!”“北平不是沈陽!”有人跑到台前扔紙币、銅闆。
一個中等身材的壯實青年走上台,舉起兩臂讓大家安靜下來,大聲說,明天準備慰勞二十九軍,原沒有想到在這裡捐款。
感謝柳夫人這樣協助,現在可以捐款作為勞軍之用。
這時有人拿出兩個大紙箱,伴奏跑進後台找出幾個木盒。
聽衆向台前擁過去,向盒、箱裡放東西,有的就扔在台上。
峨很尴尬,她身上沒有一個錢,也沒有飾物。
吳家馨站起來,一面走出座位一面取下手表。
峨很感謝她的提醒,忙也摘下手表。
掌心雷遲疑片刻,也跟着擁到台前。
盒子已經裝滿,台上有一堆堆的鈔票和銅子兒。
首飾不多,表不少,因為聽衆大都是青年學生。
還有一副假牙,帶着亮晃晃的鈎子,峨看了很難受。
兩手曲在腦後,靠在枕上的峨又擡起手腕看看,細細的手腕有些發紅,表沒有了。
那是父母親給她的十五歲生日禮物。
峨想,要是娘再給一個,一定不能要。
那樣才真是自己捐的。
她把日曆推開,把一個精緻的方形小鬧鐘拉到面前,準備以後與它為伴。
“大小姐,醒了嗎?”因為上房隻有峨一人,趙媽臨時在走廊凸窗處搭床睡。
孟家人從來起得早,她走進來自作主張拉開窗簾。
“昨晚上太太打了幾次電話,不放心呀。
下回還是跟着太太,别另外跑,又不是太平年月。
”這話她昨晚已經說了不止一遍。
峨不答,把腳後的鵝黃綢夾被拉上來,翻身裝睡。
趙媽又說:“時間倒是還早,再睡一會兒。
什麼時辰開早點?我告訴柴師傅。
” “我不吃,什麼也不吃,不用開飯。
”峨索性用被蒙着頭。
趙媽知道大小姐脾氣各色,不再多話,自去收拾房間。
峨又回到昨天晚上。
散場後,團契負責人特地叮囑大家結伴回家,注意安全。
她和吳家馨、掌心雷還有明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