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節

關燈
要繞過一座山,這山在群山中算不得高,也已上插入雲。

    最初,他們的工作很亂,效率不高。

    過了幾天,漸漸有了頭緒。

    他們分成許多組,每個組有工作範圍,每天的工作差不多都能完成,進度很快。

    這一切都是孫工程師計劃領導的,他仍舊不斷地講道理,說築路一公裡長就等于把敵人打退一百公裡。

     他們每天頂星星出,踏月亮回。

    工作的時間很長,住處又遠。

    他們的手段很原始,沒有推土機,一人挑,兩人擡,像螞蟻一樣,該堆高的地方堆高,該墊平的地方墊平。

    有一次,炸出來的石頭太大,簡直像個小房子,應該再炸一次,又沒有了炸藥,幾十個人發一聲喊,硬把它推到山下去了,落到澗谷之中。

     小孫大呼:“中國萬歲!我們是中國人!”民夫們也跟着喊:“中國萬歲!我們是中國人!” 後來就唱出了一首民歌:“我們是中國人,團結起來打日本,大山大石難擋路,我們是中國人!”那時沒有宣傳隊,全是民夫們自己唱出來的,很快便成了号子,響徹了高山深谷。

     山腰繞過去了。

    随着公路向前伸展,住處越來越遠,為抄近道,他們把滿山榛莽走出幾條小路,撕破了衣衫,紮破了皮膚,沒有一個人抱怨。

     這時西岸築路也開工了,公路領導決定,西岸的民夫回西岸,離家近有許多方便,最主要是自帶幹糧比較方便。

    老戰和夥伴們差不多有兩個多月沒有喝到熱湯水了,老戰回到家,兩手捧着媳婦端過來的熱湯碗,吹一下湯面上飄着的油花,覺得自己真有福氣。

     以後,由頭人安排出工,還要照顧種田,大家輪換。

    有時一去幾天,仍是自帶被褥。

    春天來了,他們在青草中露宿,聽着遠處的鳥叫,那種鳥叫得很難聽。

    老戰很想捉一隻,看看它什麼樣,可是沒有閑空,有一點時間睡覺還來不及,隻好在夢中捉鳥了。

     工作越來越緊,村裡能抽得出的人全來了,老戰六十歲的父親也出工。

    他把小孫講的道理講給父親聽。

     父親說:“沒有槍炮像是孫悟空少了金箍棒,可怎麼打仗?有了路,要什麼都方便。

    ” 夏天來了,連着下雨,幾天不能出工。

    這天,雨停了,本來老戰要去工地,父親說,那些梯田東一塊西一塊,有的要放水,有的要堵口,兒子會做得好些。

    老戰想,有一塊田簡直在山頂上,路滑難行,自己去吧。

     老老戰在工地上和同伴們一起踩着沒過腳踝的泥漿,一鋤一鋤,一筐一筐,一直幹到中午。

    忽然,一聲巨響,眼前的山掉了一塊下來,砸倒了幾個人,大家一陣亂跑。

     “塌山了!塌山了!”就在這響聲之中又是一陣巨響,天崩地裂。

    這一工地上的全體民夫都被活埋,第三次的山體滑坡,把他們埋得更緊。

    緊接着是滂沱大雨,整個的山迷蒙一片,什麼也看不清。

     大雨過後,村人來送飯。

    人都不見了,眼前是一座巨大的墳墓。

    村人們趴在泥裡哭。

    後來,大家把各自的親人刨出來,在村邊做了墳。

    老戰的村邊有一排,連成了一條路。

     一天,小孫等幾個人還有穿軍裝的,來到村裡發放了撫恤金,又在每一座墳前鞠躬。

     小孫拉着老戰的手說:“路,非修成不可,是不是?”老戰點頭。

     修路的工程日以繼夜,他們把塌下的山搬走,把深陷的谷填平。

    很多婦女也出工,在這一地區,她們本來就是勞動的主力。

    她們把嬰兒背在背上,也挑也擡,用鐵釺子敲石頭,搬石頭墊路基。

    老戰的媳婦當然也在其中。

    黑壓壓的工地上,常有亮光一閃一閃,那亮光來自傣族婦女的頭飾。

     據後來統計,參加修築滇緬公路的民夫達三百萬人次,而那時雲南的人口隻有一千六百萬人。

     騰沖紳士劉楚湘有一篇《滇緬公路歌》,描寫了滇緬公路所經地勢的奇險,更寫了民衆築路的萬衆一心,可歌可泣。

    詩句雲: 滇人愛國由天性,護靖動勞人歌詠。

     興亡原是匹夫責,百萬民夫齊聽令。

     新婦卸妝荷鋤行,乳娘襁兒擔畚進。

     鑿山填谷開道路,路平如砥到康莊。

     抗戰後方同前方,舉畚如炮鋤如槍。

     工程克期數月完,東駛昆明通本邦。

     山高萬仞兮,萦回下上。

     谷深千尋兮,盤折來往。

     石岩巉巉兮,千夫運斤。

     磴道嶙嶙兮,萬夫用刬。

     洪流湯湯兮,锢鐵架梁。

     溪水潺潺兮,甃石埋管。

     山崩岩塌兮,葬身川原。

     奔濤怒浪兮,漂屍河岸。

     蛇雨蜃風兮,瘴疠交加。

     蝮螫獸齧兮,肢殘腕斷。

     籲嗟乎! 滇人不惜糜身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