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節

關燈
嵋在小蒼山山房中,揉着酸痛的兩腿,心想姐姐登山越嶺的功夫比自己高明多了。

    這隻是一件小事,就整個印象來說,她似乎變得比較平常了,不過她的平常是就她周圍的環境而言,那裡的人似乎都不大平常。

    無論是和尚道士,還是科學工作者,他們處在一個植物世界,可是也在戰争的陰影中。

    隻要是中國人,就承擔着反擊侵略者的一份責任,誰也沒有忘記。

     一個護士推門進來,她是來取病案的。

     “你這小屋倒清靜。

    ”她評論道。

    嵋在排列整齊的病案中敏捷地取出了那一份,不需要找。

    “可也清靜不了幾天了。

    ”護士接過病案,“像是要打大仗了,你沒聽說嗎?”嵋不知怎樣回答。

    護士并不需要回答,轉身走了。

     一會兒,又有人送來一些醫院的材料,是“嗝兒”院長讓嵋抄寫的。

    她很快處理過這些事務,繼續翻譯那份英文資料。

     “我是從惠通橋來的。

    ”那個枯葉般的人忽然出現在窗口。

     嵋溫和地看着他,說:“你的事,我都知道。

    你們是為國家立了功的。

    ” 那人似乎有些吃驚,大聲說:“立了功的?” 嵋站起身,要開門讓他進來,想一想又停住了。

    那人并無意進門,隻站在窗前向屋裡看,像在尋找什麼。

     “需要什麼幫助嗎?”嵋仍溫和地問。

     那人又一驚,并不答話,仍站着不動,眼光在室内轉了一周,盯住了嵋。

    嵋走到病案架的後面,躲開了他的視線。

     “你怎麼在這裡?”有人說話。

     嵋舒了一口氣,探出頭來,見是丁醫生,便開了門。

     丁醫生遞給嵋兩個紙夾,說:“又有一份材料,還有一份名詞對照表,是我這兩年積累的,也許有點用。

    ” 沒有等嵋說謝,他轉身對那從惠通橋來的人說:“老戰,我們回去吧。

    ” 老戰認識丁醫生,一面喃喃自語:“立了功的?”腳下順從地跟着丁醫生走了。

     轉過山腳,在葉子花林中有一間土房,是老戰的住處。

    他本來已喪失了幾乎是全部的記憶,隻記得炸毀惠通橋的那一刻,耳朵裡塞滿了炸橋的巨響。

    “立了功”這幾個簡單的字,忽然穿過那巨響,讓他似乎摸索到什麼。

     他問丁醫生,說:“我立了功嗎?” 丁醫生有些詫異,這兩年來,他還沒有說過惠通橋以外的話,因說:“當然,你當然是立了功的。

    ” 老戰坐在床邊,大聲歎氣,腦中一片空白。

    他忘記了曆史,但曆史沒有忘記他。

    一個普通的雲南人,一個民夫。

     抗日戰争爆發,我國原來的交通要道受到很大破壞,和外面聯系幾乎中斷。

    從雲南邊境修一條公路直通緬甸,是必要的和急需的。

    這條公路要通過三座大山,蒼山、怒山、高黎貢山,三條大江,漾濞江、瀾滄江、怒江。

    一般估計如有先進設施,得需要七八年才能修成,可是,實際發生的事,往往超過想象。

     雲南邊境潞西縣,處在層疊的青山中,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是通往緬甸的必經之路。

    縣境最西邊的一個小村,處在山間一片平地上,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小壩子。

    景頗族、傣族和漢族集聚而居。

    靠着幾畝高高低低的梯田,傍着幾道彎彎曲曲的小河,這就是老戰的家。

     老戰有父母、有妻子,老戰是漢族,妻子是傣族。

    老戰認為傣族女人是最漂亮的,妻子認為漢族男人是最勤勞的。

    他們有一個剛滿周歲的兒子。

    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戰争的硝煙還沒有飄到這裡。

     那是冬天,在這裡山還是綠,水還是清。

    人們一覺醒來生活全變了樣,村寨的頭人挨戶通知,政府征調民夫修路,為了打日本鬼子,必須修一條路。

     老戰他們不懂兩者有什麼關系,隻知派的活是不能不去的。

    他和村裡十幾個年輕人背着幹糧被褥,走到怒江西岸的一個小鎮,那裡已有許多民夫。

     一個穿皮夾克的青年對大家說:“你們知道修路的重要性嗎?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抗日戰争,打仗需要武器。

    可是大片土地已經被敵人占領,鐵路、水路都不通,我們兩手空空怎樣打仗!修這條路通到緬甸,可以得到國際供應,這條路好像是一條大血管,可以給我們輸血。

    ” 一個像是組長或是隊長的人走過來,不耐煩地打斷說:“莫說了,你省點力氣吧。

    ” 後來老戰知道,講話的青年是公路工程師,姓孫。

    以後他常常給大家講些道理。

    有人說:“修路是為了打日本鬼子,早知道了。

    ”老戰卻很愛聽。

     他們過了江,在保山附近的一個村子裡歇了一晚。

    次日,開始築路。

    一鋤一鋤,一筐一筐,工地上人群密密麻麻,大家都不說話。

    他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