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節

關燈
澹台玮在譯員訓練班的生活很規律,也相當平靜。

    每天的課程有機械知識、武器知識、美國風俗習慣和英語等。

    他很快對那些武器發生了興趣,和教官、同學處得很好。

     他的同屋是一位南洋華僑,專門回國抗日,大家都叫他阿譚。

    從一九三九年起,有很多南洋華僑回國參加抗日,其中很大一部分擔任司機和車輛維修的工作。

    他們活躍在滇緬路上,為内地輸送大批物資;有很多人壯烈犧牲,或死于敵人的轟炸,或死于山路的險惡。

     阿譚原在新加坡一家公司有很好的職位,新加坡淪陷後他輾轉來到昆明,投身抗日。

    他個子很矮,雖然年輕,額頭上卻有很深的皺紋,他總使玮想到七個小矮人。

     玮和阿譚很快成了好朋友。

    阿譚為玮描繪了一幅熱帶圖畫。

    說那裡紅豆樹很多,小小的果實落得滿地,像鋪了大片紅毯,看來是可以“多采撷”了。

    華僑都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相思”是向着祖國纏繞的。

    他沒有去過北平,說打勝仗後一定要去瞻仰。

     玮說他要陪阿譚欣賞古都。

    春來北平城内外花事不斷,人家院中大都有丁香、海棠,自己卧房後窗便對着一架藤蘿,黑漆大門上的對聯是張之洞寫的。

    阿譚不知道張之洞是誰。

    玮告訴他張之洞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政界、學界都有很大影響,并對中國工商業發展有貢獻。

    他們從地理談到了曆史,從張之洞談到李鴻章,為中國近百年的情況又慨歎又激憤。

     阿譚在新加坡自幼受英國教育,英文很好,在譯訓班中是佼佼者。

    美國教官很快發現了他,請他幫助改作業。

     時間過了兩周,玮還沒有告訴大士他已從軍。

    每天從早到晚他的工作排得滿滿的,不得一點空閑,但隻要稍有空隙,大士的影子就會擠進來。

     一天晚上,玮和阿譚一起回宿舍,走過傳達室,一個護兵模樣的人迎上來,向玮敬禮,說:“是澹台玮先生嗎?”随即恭敬地遞上一封信。

     玮接過信,一見信封上飛舞的字迹,便知是大士的,那護兵自然是殷府的人了。

    回到宿舍,玮慢慢地打開信。

     澹台玮,你投筆從戎了!我是從孟靈己那裡知道的。

    你很偉大,我很佩服你,真的。

    我本來要來找你,你是我一天到晚最想看見的人,真的。

    我真的到譯訓班來過,軍紀很嚴,進不去。

    爸爸和我前天做了同樣的夢,媽媽的墳被水淹了。

    爸爸要我明天一早到鎮雄去。

    那是我們的老家,那裡交通很困難,知道嗎? 我去,當然隻是象征意義。

    不過,我想這對爸爸是安慰。

    我回來就來找你,我相信你不會離開昆明。

     你學會開車要帶我出去玩,我要坐在你旁邊。

     署名是:我是殷大士! 玮看完信,在窗前站了許久。

    夜色朦胧,點點燈光漸遠漸暗。

    他想,有電燈可是沒有電話,要是能給她打電話多好。

     打字機嗒嗒地響起來,阿譚開始打字。

     玮忽然問:“阿譚,你有女朋友嗎?” 阿譚一愣,擡頭看着房頂,半晌才說:“有過。

    ”仍低頭打字。

     是不是有一段傷心事?玮想起一句雪萊的詩:toodeeplytotell(沉痛到說不出),心裡有些歉然。

     次日,玮又收到一封信,是莊無因寫的,信放在傳達室,很簡短。

     澹台玮: 我不知道要說什麼,隻是忽然很想看見你,随便談談,以後見到的機會少了。

    我知道當正義的事業需要你時,你不會遲疑。

    你是這樣的人。

    而我,總是在遲疑。

     學校外的事千頭萬緒,而戰争中的事更難預料。

    請記住,一個名叫莊無因的人,永遠是你的好朋友。

     玮讀了信,心中感動,眼前浮現出無因睿智明澈的目光和略帶憂郁的神情。

    玮也想看見莊無因。

    他寫了一封短信。

     莊無因: 你會從嵋那裡知道我的全部情況,所以我沒有另外通知你我從軍的事。

    我要去為勝利盡一份力,不然我會不安的。

    我知道,你在學業上從沒有半點兒遲疑。

    科學成就是超乎戰争的。

    我們會有機會見面的。

     你永遠的朋友澹台玮 玮把信從郵局寄出,并對阿譚說起莊無因,才能不凡,是他的好朋友。

    阿譚微笑地說:“有好朋友是人生幸事。

    ” 又約過了一周,一天傍晚,玮下了課,又和外國軍官一起,把一門拆開了的火箭炮裝回去。

    這位教官本事很大,能夠閉着眼拆裝好幾種武器,曾做過多次表演。

     這時他帶領玮一起動手,眼睛也是半開半閉。

    他對玮說,他在滇西的朋友抱怨那裡缺少好翻譯,言語不通簡直無法工作。

    他們裝完,幾乎還想再拆一遍,因發現時間已晚,才停了手。

     玮到食堂時,平常坐的一桌已經滿了,便端着飯菜到不常坐的一個角落,見有空位便坐下。

    這裡的人都不熟,他點點頭,隻管自己吃飯。

    人們議論着學校裡從軍的情況。

     一個同學說:“女同學也從軍了。

    ” 又一個同學說:“她們能做什麼事?” “總會有事做的。

    ”有人随便接話。

     玮不經心地聽着。

    這時一個聲音說:“聽說孟靈己也從軍了。

    ” 玮有些詫異,他詫異的不是嵋從軍,而是這人怎麼會比他先知道。

     他擡眼看去,見說這話的是數學系四年級的同學,名叫冷若安。

    冷若安有些數學天分,解過幾道數學難題,深得梁明時賞識。

    他生得不俗,目深鼻直,皮膚白淨,倒有些外國派頭。

    可能因為他也在數學系,玮想。

     冷若安見玮擡眼看他,便說:“我在梁先生那裡聽說的。

    梁先生說這很像孟靈己做的事。

    ” 玮說:“你認得她嗎?” 冷若安微笑道:“我知道她,我還知道你們是親戚。

    ” 一時飯畢,兩人一起走出食堂,好像已經相當熟了。

     他們走過操場,有同學在那裡唱歌,唱的是《松花江上》。

     有人叫:“冷若安,你也來唱!”冷若安擺擺手。

     玮這時注意到他的聲音很好聽,便說:“我們去唱幾句。

    ” 他們走過去,站在籃球架下唱歌。

    很快便由冷若安獨唱,仍是那首《松花江上》。

    他唱得十分悲涼,那聲音有幾分憂郁,又很豐富,似乎包含着許多聯想,像一束濕潤的綠葉,在清風中搖動。

     有的同學用手蒙着眼。

    一時唱畢,一個同學說:“梁先生說,哈姆雷特的聲音大概就是這樣的。

    ” 玮聽了不解,再想想,似乎有幾分道理。

     以後玮常和冷若安在一桌吃飯,日漸接近。

    又是一天傍晚,晚飯後,他們和幾個同學一起走出校門,到篆塘邊散步。

     晚霞映進流動的河水,活潑地搖動着。

    大家議論戰局,議論盟軍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上的勝利,一面向大觀樓那邊走去。

     他們走了一段,見路邊有個茶館。

    像所有的昆明茶館一樣,台階前擺着幾個粗的水煙筒、細的旱煙袋。

     冷若安說:“茶館是個有意思的地方,我有好幾道數學題就是在茶館裡解的。

    ” 正說着話,茶館裡走出兩個人。

    兩人都是五短身材,一個較瘦一個較胖,瘦的便是中文系學生蔣文長,他和冷若安同過宿舍。

     “哈!你們都從軍了。

    ”蔣文長眨着眼,他的眼睛很細卻很亮,露出一道窄窄的光。

    他向冷若安說:“我的英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