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召見他,意在攻取薄弱環節。
但他一開口,福臨的心就涼了半截。
勒爾錦從來沒有今天這樣有主見、這樣能言善辯:“禀皇上,撤議政、改内閣,奴才以為不可。
崇德二年夏四月,太宗皇帝聖谕曰:‘昔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太祖太宗之業遂衰。
夫弓矢我之長技,今不親騎射,惟耽宴樂,則武備寝弛。
朕每出獵,冀不忘騎射,勤練士卒。
諸王貝勒務轉相告誡,使後世無變祖宗之制。
’祖先聖訓,子孫輩不敢忘;祖先定制,子孫輩不可改。
皇上明見萬裡,恕奴才直言……”勒爾錦說着,連連叩頭。
聽他像背書一般流暢平闆,福臨又氣又好笑,但他必須拿出長輩的尊嚴,皺眉問道:“你的騎射如何?是不是明日往景山較射,考考你的馬上功夫?” 勒爾錦哪敢作聲,隻趴在氈墊上,拼命低頭。
“怪就怪在連你也侈談什麼祖先聖訓!”福臨盯着勒爾錦,厲聲問,“誰教你背這些話的?” 勒爾錦吓得一哆嗦,戰戰兢兢地說:“實在是皇室宗親……都怕皇上撤去議政,大家商量好來進……進谏,都說皇上從谏如流……奴才也事先準備下了……” “難道你就不明白,治理天下不同于當年在遼東?制度不加更張取舍,萬民怎能服帖,天下怎能安定?……”福臨看了看勒爾錦空洞的眼睛,那裡隻有恐懼和遲鈍,他忍不住高聲問:“朕的話,你聽懂沒有?” 勒爾錦隻當皇上又發脾氣了,連連叩頭,滿臉冒汗,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那句老話:“皇上明見萬裡,恕奴才之罪,祖宗成法,萬萬不可更變!……” 福臨說不出的氣惱,一揮手:“去吧!”勒爾錦忙不疊地退出了乾清宮。
安親王嶽樂一走進來,那種不卑不亢的态度就使福臨覺得安慰,但他一貫沉毅堅定的眼睛後面,透露出某種難以言傳的憐惜,這使福臨心裡很不是滋味。
果然,嶽樂跪拜後,非常懇摯地說:“撤議政、設内閣是皇上英明之舉。
治理天下原無成法,太宗皇帝若能入關為天下主,也會如此。
關外關内,地理人民情勢不同,國家制度若不變更,猶如二十歲大漢再穿五歲時的娃娃衣裳,不是憋死大人,就是弄壞衣裳……” “正是正是!”福臨很高興,一時忘記臣下禀奏時應不動聲色地保持天子尊嚴,激動地說,“大清國已是一個巨人,朕要為他縫制合體的衣袍!” 嶽樂歎了口氣,說:“皇上,千好萬好,隻是為時太早。
” “為什麼?”福臨一急,聲音走了調。
安親王沉重地說:“皇上明鑒。
嶽樂以為,待南明殄滅、雲貴收複,天下一統後,再着手變更,似乎更為穩妥。
” 福臨寄予希望的第二個人,是康親王傑書。
他有不少地方和嶽樂相似,但為人特别謹慎。
因為他雖是禮親王代善的後代,卻非嫡傳,年紀輕,資曆淺,文不如嶽樂,武不及濟度,在同輩親貴中,以謙謙君子的姿态周旋其間,使得人們都對他抱有好感,他也時時注意與各派力量保持同等距離,決不越過界限。
今天應召,他顯得緊張,跪拜時因誤壓袍襟差點摔跤,目光也閃爍不定,可見内心不安。
他這樣說:“更變祖宗成法,恐怕會使滿洲人心惶亂。
人人都知太祖、太宗開國創業,規模制度可傳永久。
敬天法祖尤為滿洲視為金石之言。
求皇上三思而後行。
” 福臨不愉快地問:“你是不贊同了?” 傑書恭敬地回答:“傑書不敢。
但傑書不敢獨樹一幟。
多數王公大臣贊同,傑書也贊同。
”他想一想,又補充道:“皇上切勿輕視衆人對撤議政一事的異議。
萬一各位王叔王兄合力抗辯……皇上要心裡有數才好!” 福臨一驚,立刻追問:“難道他們敢結黨亂政?” “不,不是的!諸王貝勒大臣對皇上耿耿忠心,決無二意。
然而,這樣的事,不謀而合怕也難免……” 傑書已經跪叩拜辭走出東暖閣了,卻又違反禮儀地重新回來,恭恭敬敬地對福臨小聲說:“皇上,能不能棄其主而求其次呢?……請皇上明察。
” 福臨明白傑書的意思。
當然,改内院為内閣比撤議政容易。
但對福臨來說,撤議政卻比改内閣更重要。
連碰了三個軟釘子,福臨心情很不好,也覺得累,但仍然堅持把議政王貝勒大臣以及六部滿尚書一個又一個地召來單獨面談。
結果很使他喪氣。
這些王公大臣都表示忠于皇上又忠于祖先,都歌頌皇上英明有為;都記得保持滿洲優勢,不近漢俗漢制的聖谕(其中也包括順治親政初發出的同一内容的谕旨);都不同意撤議政——理由當然各種各樣,不過,福臨從中摸到了一根脈絡:議政王貝勒大臣惟濟度馬首是瞻。
福臨在暖閣裡沉思着踱了好半天,命太監進食。
他喝了奶茶,吃了點心,覺得心力都準備得較比充沛了,才命召簡親王議事。
他要集中力量對付這最後一個回合。
他認為隻要成功,便可反敗為勝。
他預料這将是一場持久的、激烈的交鋒! 哪知實際情況跟他的想象完全不同。
被福臨一向看做粗魯無文、不善詞令的簡親王,行禮就座之後,就滔滔不絕地慷慨陳詞。
他首先從懷中掏出他父親的奏疏,恭恭敬敬地向皇上念了一遍,然後就提起當年攝政王多爾衮的教訓:“皇上想必記得,多爾衮曾想削議政,把議政王大臣會議放在一邊,他一人獨攬大權。
他又罷諸王兼理部務,使六部尚書聽命于他一人。
多爾衮如此變更祖制、胡作非為,引起滿洲公憤,喪盡人心,一旦死去,身敗名裂,豈不是報應?” 福臨勃然變色:這不是明罵多爾衮,暗指他福臨嗎?為了打勝最後一個回合,福臨竭力隐忍着。
況且濟度也不給他發脾氣的機會,越說越慷慨激昂了: “我滿洲威臨天下,靠的就是祖制舊俗,子孫萬代傳下去,便能子孫萬代永保社稷江山。
這是我們滿洲的傳世之寶,要是丢掉,就是金寶玉寶也是沒用!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又要被人家奪回去,人家無需用弓箭刀槍,隻這漢制漢俗,就會将滿洲這一支上天的驕子、仙女的高貴後代淹沒在漢人的大海裡!……滿洲可就真要完啦!……” 福臨實在忍不住了,一拍桌子,怒喝道:“胡說!” 濟度眼都不眨,立刻從座墊上站起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說:“皇上恕罪,皇上就是殺了濟度,濟度一片忠心可對皇上,可對祖先!皇上以為濟度不肖,濟度甘願領罪。
隻要皇上一句話,濟度立即辭去議政,從此不問朝事;議政王貝勒大臣也可以全體辭職告退,受皇上處分。
但是議政的制度決不能改!” 一個王爺怎敢在皇上面前說出這種口氣的話?他敢。
因為他确是一片忠心。
皇上要是因此處分他,他就更有“以死谏君”的忠名而得到更大的榮耀。
他實實在在感到背後有許多人支持他,他一點不孤立,所以他無所畏懼。
而皇上呢?在濟度義正辭嚴的指責下,福臨内心深處的歉疚被觸動了,竟然産生了輸理的感覺,氣勢上不由得矮了一截。
他知道,濟度這種外軟内硬的威脅并非戲言,隻要濟度一撂挑子,就會有一大串人跟上來,不僅會使他丢盡面子,還會使統一天下的大業付之流水,後果怕要更為嚴重!……福臨心裡打了個冷戰,沒有勇氣重提撤議政的話題。
他強壓住心裡沸騰了似的憤怒——那是對濟度,對所有議政,尤其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處境的憤怒,忍氣用不大平穩的聲音說:“那麼,改内三院為内閣呢?” “禀皇上,明朝亡國,多半亡在偏用文臣上,那是亡國的制度,決不可照辦!” “王兄此言過分了吧!”福臨冷笑一聲,鼻翼迅速翕動,眼睛忽大忽小,話幾乎是一口氣沖了出來,像質問似的聲音又高又響,“當初先皇設立内三院八衙門,不正是參照明制?太祖時候有沒有這些設置?” 确實,太宗皇帝設立内三院和吏、兵、刑、戶、工、禮六部以及都察院、理藩院,人人都知道是仿效明制。
太宗自己都說:“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極為得策。
”這也是人所共知的。
濟度頓時啞口無言,氣焰弱了,但還是非常固執地說:“禀皇上,太祖皇帝定下的國事合議制度,先皇并沒有改動!……” 福臨勉強笑笑:“那麼,王兄替朕謀算謀算,如果不撤議政,隻改内閣呢?就如先皇那樣,行不行?” 濟度微微一愣,馬上意識到皇上讓步了。
他想了想,無可奈何地說:“那就另是一說了,可請議政王大臣商議。
” 福臨心裡非常别扭,苦笑道:“朕想撤議政,無非是因為國事繁忙,諸王貝勒大臣功高年老,理應安富尊榮、頤養天年,朕治國理政也可得速效之用。
既然王兄等以為這是祖宗大法,不可輕動,朕也有從谏如流的度量。
将内三院改為内閣,設殿閣大學士,其實也不過是暢通辦事渠道,再說内閣規模也應與我大清國相稱才好。
” 一直跪在那裡的濟度,低頭默想片刻,非常虔誠地說:“皇上明鑒,濟度以為内閣大學士比内院大學士多了一倍[3],又有學士、侍讀學士等名色,其中漢人尤多,他們參贊國政,雖然學問高超,辦事有才,終究非我滿洲,不可付予高位重權,免傷我大清國體……”
福臨咬着牙問:“王兄的意思是……”
“濟度思忖再三,殿閣大學士不應高過正六品……”
“什麼?”福臨吃驚地說,“内三院大學士還是正二品呢!”
濟度不動聲色,依然恭恭敬敬地接着說下去,好像不曾被皇上打斷過:“内閣不能與六部同級,大學士不能與尚書同品,免得内閣職權太重,有礙皇上理政治國……”
内閣的殿閣大學士,在明制中是崇高的相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
授大學士通常稱為拜相、大拜,意思是皇上要禮敬、要拜托宰相調理天下大事。
此刻,濟度竟提出小小的六品官!六部衙門裡的員外郎是六品,各省司、道、府、州、縣中,州官的副職是六品,拿員外郎和州同的品級加給文華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這實在不倫不類,荒唐透頂!氣得福臨半晌說不出話。
他突然身子向後一仰,揚頭放聲大笑:“哈哈哈哈!……” 皇上的失态令濟度吃了一驚,擡起頭:“皇上,你這是……” 福臨笑得前仰後合,全然不顧帝王的威儀,斷斷續續地又笑又說:“哈哈哈哈!王兄……忠心可嘉,朕……哈哈哈哈!不忘王兄……教誨,哈哈哈哈!……去吧!……” 濟度默默站了一會兒,擔心地說:“皇上保重!” 福臨一面笑一面頻頻揮手:“……去吧去吧!……我沒有發瘋!……” 濟度走了,福臨還在笑,笑!他敗了,他徹底失敗了!他要撤的,撤不了;他要擴展的,被他們擠壓了;他要提高的,他們硬往下拉!他被他們打垮了,落荒而逃了!…… 像大笑的爆發一樣突然,福臨猛地停止了笑,大口大口喘着粗氣,一股暴怒烈火一樣蹿上來,撞着胸膛,燒上頭面,他像戰場上殺紅了眼的武将,發出一聲長長的、慘烈的嘶叫,抄起炕上那張花梨木的精緻小炕桌,連同桌上的茶具、一套青玉文房用具,雙手高高舉起,狠命往地下摔去!不要說那些脆弱的器具,連小炕桌也散了架,木腿木條四處迸飛,吓得裡外侍候的太監一個個合眼、閉嘴、低頭,心裡亂撲騰,真怕皇上遷怒自己,腦袋搬家。
福臨大踏步出了暖閣,出了乾清宮。
他走得飛快,不管不顧。
禦前侍衛和太監們一窩蜂地跟在他身後小步跑着,又不敢靠得太近。
快到月華門,他才放慢了步子,最後停在門邊。
他既不回頭,也不動彈,冷冷地說: “從今天起,朕誰也不見!奏本全送内院。
向太後禀知,朕在西苑。
速召湯若望來西苑虛白室見朕!”一句一頓的命令發完,福臨昂首挺胸地走了。
虛白室在西苑靜谷的西北角,地勢低,深陷在重重太湖石之間,被樹叢的濃綠所蔭蔽,深邃幽靜,如在山谷。
整整兩天,福臨和湯若望把自己關在這仿佛隔絕了人世的小屋裡,隻有幾名禦前太監才能應召進入。
長桌上擺滿了瓶、罐、玉缽以及燒杯、天平等用具,方桌上堆滿了書,線裝的《本草綱目》和幾本精裝的羊皮面德文書尤其觸目。
福臨想要知道那種極珍貴的琥珀油是怎樣制成的,要親自當一當制藥師。
福臨和湯若望兩人一會兒翻閱書籍,研究制法,一會兒命禦前太監幹各種下手活。
福臨試圖把琥珀化在一種奇怪的液體中。
幹了一整天,琥珀油也沒做出來,福臨又想制珍珠粉了。
于是又查書、研究,動手制作。
珍珠粉畢竟要容易些,到虛白室的第三天,福臨坐在天平邊,親手拿珍珠粉一包一包地稱出三百包。
這時,福臨才露出湯若望熟悉的那種純真的稚子之笑。
“瑪法,我估算每包珍珠粉要值十兩銀子呢!” “皇上,要是加上皇帝親手采制的價值,我恐怕它不止一百兩啦!”湯若望撫着拳曲的長須,慈愛地笑道。
“是嗎?”福臨顯然很高興,“我要拿一半進母後,五十包給皇貴妃,餘下的都給你,瑪法。
你拿去給窮人治病。
” “謝謝你,皇上。
上帝會獎勵你的仁慈。
”湯若望這時才搖搖頭,歎道,“皇上,你近日瘦多了。
” “是啊!……”福臨也是一聲歎息。
“四皇子被上帝召去了。
他的靈魂上了天堂……” 福臨微微一笑,虛幻的安慰不能止住心頭的痛楚。
他不同意天主教的教義,把夭折也當做幸福。
他拉開話題:“多虧這琥珀油和珍珠粉,讓我鎮定了。
瑪法你說,一個人為什麼推不動一座大山?” 問題古怪而突然,湯若望并不慌張:“一個人力量太小。
” “還因為那座山太大太重!”福臨氣沖沖地添了一句。
沉默有頃,他輕輕地說:“朕夢見朕在推一塊石頭上山,山頂松柏蒼翠,雲海壯觀,可見旭日東升。
可是越推越吃力,石頭竟越長越大,越推越重,不多時朕便寸步難行,石頭卻長成大山,不但朕推它不動,一旦松手,它會向朕迎頭壓下,朕将粉骨碎身!……瑪法,你會圓夢嗎?” 湯若望搖搖頭:“請原諒,我從來不信那個。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福臨凝視着湯若望,很長很長時間,才低聲說:“瑪法,你一定能懂得……”他餘痛未息,緊皺着黑眉,說起了三天前那次痛苦的失敗的較量,随後便像多年前那樣,真摯地望定他的瑪法老師,準備得到安撫和對策。
湯若望在胸前劃了個十字,合掌歎道:“主啊,饒恕這些可憐的罪人吧!”他轉向當年的學生,像個指迷長者似的諄諄告誡:“體面的中國人特别顧及面子,他所視為第一義務的是外表品行端正,無可指責。
至于他實際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很少顧及,隻要沒人知道他的缺德、缺點,或是罪惡過失,他就勝利了。
這可真正是這個民族的一大缺點,這就是虛僞!許多人決不承認怕死,總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老母在堂,子孫年幼等等作怕死的借口。
議政王爺們分明貪戀權勢,卻拿敬天法祖做幌子,反抗皇上的變革……真可悲啊!皇上,如果你不注重你的臣子們的道德訓誡,以後的事情更難!欺騙、訛詐,哦,多麼醜惡,上帝啊!……” 有句話或許是他想說而不敢說的:皇上分明想集中更大的權力,卻也尋找着虛僞的托詞……瑪法的道德說教使福臨厭煩,瑪法那純潔的上帝離福臨太遠。
面臨這樣嚴重的争奪,誰講真誠誰就缺乏取勝的手段和下台的梯子。
瑪法不懂得華夏,他的上帝,不理解華夏! 瑪法的說教卻從另一方面點醒了福臨。
此時他才看清,太祖、太宗皇帝為了集權在手,是怎樣煞費苦心:不僅一邊強調合議制,一邊設置三院八衙門分去王公旗主議政會議的權,——用瑪法的話說,這又是虛僞的,——先皇不是還做過幾件真正可以稱得上是英明而又殘忍的事嗎?還有,睿親王多爾衮若不抄沒削爵,福臨焉能有今天?這不是什麼道德不道德,虛僞不虛僞,這應該叫做:雄才大略! 福臨倏然站起,仿佛心血來潮,十分興奮地說:“好,朕也有對付的辦法了!他不是要把大學士都降成正六品嗎?朕就來它一個‘照舊例兼銜’,大學士兼理六部,仍舊正二品,看他們還說什麼!哼!” 湯若望的說教忽然被打斷,已是吃了一驚,聽福臨這麼一說,好半天默不作聲地望着年輕的天子,好像他是一個垂危的病人,眼光裡滿是憐憫和遺憾。
福臨心裡畢竟知道正直、真誠、友愛這些瑪法倡導的道德是好的,是對的,在湯若望這樣的注視中,心裡漸漸覺出些羞愧和不安。
他“嗐”了一聲,重新坐下,沮喪的心緒不知不覺地又抓住了他。
七 轉眼間,又到了中秋。
順治皇帝在學士王熙、馮溥陪同下,在西苑萬善殿召見兩位高僧。
一位是去冬皇上在南郊偶遇的海會寺住持憨璞性聰,他後來被請入萬善殿與皇上談佛法、講禅機,很得看重,賜号明覺法師。
皇四子夭亡,順治心緒惡劣,十分消沉,廣購佛像,并在信佛的太監們慫恿下,起意召請南方高僧來京說法。
憨璞性聰于是推薦了他的兩位法祖:玉林通琇和木陳道忞。
今天在座的另一位高僧,便是龍池派禅宗第四代得道高僧中的玉林通琇。
他已到京有些時日了。
召見禮節、見面問安等等已經過去,談話繼續着,神秘而吸引人,福臨簡直有一種忘形的明慧感。
玉林通琇那穩如泰山的打坐姿态,長眉疏髯、清瘦甯靜的面龐,從容藹然的表情,細長的眼睛裡那超凡脫俗的光亮,使福臨像發熱的病人在額前突然敷上冰雪一樣,心下的躁亂頓時化盡,無比清爽。
他帶了幾分敬仰說:“從古以來,治理天下都是祖祖相傳,日理萬機,不得閑暇。
如今朕好學佛法,從誰而傳?” 玉林通琇道:“性聰來書,稱皇上佛心天子,久修梵行,慧性敏捷,時以萬幾之暇,體究禅宗。
今蒙皇上召對,果如所言。
老僧觀皇上,乃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信仰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故為天下之至尊。
” 聽一位高僧這樣揄揚自己,福臨心裡非常高興,笑道:“朕想前身的确是僧。
如今每到寺院,見僧家明窗淨幾,總是低徊不忍離去。
” “皇上夙世為僧,未曾忘卻習氣。
”玉林通琇點頭道。
福臨興味更濃:“朕再也不能與人同睡了。
凡臨睡時,都命一切諸人出去,才能睡得着。
若聞得一些氣息,則通夕輾轉不寐。
” “此亦習氣使然。
有睡訣雲:先睡心,後睡眼。
” “老和尚此訣真古今未發之妙!”福臨欣然又問,“參禅悟道後,人還有喜怒哀樂嗎?” “逆之則怒,順之則歡。
” “大都如此,參禅還有何難?”福臨笑問道。
“也不難。
不見龐公雲:‘難,難,千石油麻樹上攤。
’龐婆雲:‘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靈照雲:‘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
’” “卻是靈照超過龐公、龐婆。
” “正是。
參禅學道,不需别處尋讨,但二六時中,向穿衣吃飯處會,行住坐卧處會,于此平常心即是道,無憎愛心即是道。
不需截根盤之固執,鑽骨髓之治疴,冷地裡忽然觑破,始信從前都枉用了功夫!” 福臨心順口服地贊道:“老和尚說的是!哦,請問,壽昌無明和尚與雲門湛然和尚俱有高名,果真悟道善知識嗎?” “二老悟不由師,而知真行卓。
無明和尚有偈雲:‘冒雨沖風去,披星戴月歸,不知身裡苦,難慮行門虧。
’至于湛師,則雲流天空,事過即忘,尤稱無心道人。
” 福臨稱羨不已,又問:“還有個雪峤和尚,聽說他性情真率,從不事事,末後示寂又十分超脫。
老和尚可知此人?” “雪大師乃老僧的先法叔。
丁亥年八月十九日微疾,次日親書一紙示衆雲:‘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
’到二十六日酉時,果然索茶飲,口唱雪花飛之句,奄忽坐化。
” 福臨聽着,無限神往。
高僧那聖潔的、超凡脫俗的事迹,神秘而富有詩意,對他這個在紅塵欲海中沉浮得傷心、厭倦的人,有着無比的吸引力。
他問起的幾位老和尚,都是江南有名的大師,不但佛學精深,詩文素養也都很高。
福臨情不自禁地說:“朕極喜雪峤大師書法。
先老和尚磬山與雪峤師兄弟書法孰優?” 玉林通琇淡淡笑道:“先師學力既到,天分不如;雪大師天資極高,學力稍欠。
故而雪師少結構,先師乏生動,互有短長。
先師常對琇講:‘老僧半生務作,運個生硬手腕,東塗西抹,有甚好字,不過虧我膽大罷了!’” 福臨笑道:“這正是先老和尚所以擅長書法的所在!揮毫時若不膽大,則心手不能相忘,到底欠于圓活。
老和尚書法也極好,字畫圓勁,筆筆中鋒,不落書家時套。
不知老和尚楷書曾學什麼帖來?” “通琇初學黃庭不就,繼學遺教經,後來又臨夫子廟堂碑。
一向不能專心緻志,故無成字在胸,往往落筆就點畫走竄了。
” 福臨道:“朕也臨此二帖,怎麼到得老和尚境界?” “皇上天縱之聖,自然不學而能。
但通琇輩未獲一睹皇上筆下龍蛇勢耳。
” 福臨立刻命侍臣就案上研墨,把筆架宣紙放在書桌上。
他選了一支大筆,迅速濡毫,寫了一個“敬”字。
他寫得來了興緻,起立往八仙桌上,連書數幅大字,和尚和學士都湊過來看。
福臨擱筆,拿了最後一幅給玉林通琇看,笑道:“這幅如何?” 玉林通琇也笑了:“此幅最佳,乞皇上賜給通琇。
” 福臨笑着連說“不堪不堪”,通琇已從福臨手上輕輕拽去,連連緻謝說:“恭謝天恩。
” 福臨笑道:“朕字不足道,崇祯帝的字才真可稱佳呢。
”他立命小内監取崇祯字幅和書桌上的常讀書過來。
福臨拿崇祯的字幅一一向玉林通琇展示,贊不絕口。
玉林通琇不住地看,不停地點頭,不說什麼。
這正是他的特點:皇上不問,他決不強自奏對;即使回答,也不涉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好壞,顯示出清淨無為的佛門子弟的品格,這就更使福臨欽佩。
福臨又指着内監抱來的十多部書,說道:“這些都是朕讀過的書,請老和尚看看。
” 通琇細細翻看一遍,《左傳》《史記》《莊子》《離騷》等先秦、兩漢、唐、宋、元、明著作,無不畢備。
通琇不由合掌笑道:“皇上博古通今,真乃夙世之大智慧!” 福臨微微歎息,道:“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因而失學。
十三歲上,九王謝世,朕始親政,但批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
由是發憤讀書,每辰牌至午,除處理軍國大事外,經常讀到夜晚。
不過頑心尚在,很多不能熟記。
每到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
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嘔過血。
從老和尚來,朕才不苦讀了,今惟廣覽而已。
” 玉林通琇确實動了真情。
他原先隻對這個夷狄之君能說流利的漢話,有這樣高的漢文素養感到驚異,聽了這一番話,他很感動,說:“天子如此發憤,實在曆代罕有。
由此可知,皇上參禅悟道,決計不難。
” 一陣醉人的甜香,随風飄進萬善殿。
福臨深深吸一口氣,道:“真香,仿佛是丹桂。
老和尚以為如何?” 通琇笑而不答。
王熙奏道:“皇上,今日是中秋節。
” 福臨恍然道:“真的!朕竟忘卻了。
下午還要往皇太後處拜節,不能久坐了。
他日再來拜會,求老和尚賜教。
” 通琇連稱“不敢”,遜謝着送皇上出殿。
萬善殿前,松柏成蔭,幾株桂樹滿身是花,嵌在綠葉枝幹之間,香氣濃郁。
福臨笑道:“‘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這白樂天的名句,想必是老和尚身邊風光了?” “不敢說。
”通琇笑道,“皇上淵博,精通古今詞賦,信手拈來,皆成文章啊!” 福臨覺得在松柏丹桂下交談别有意趣,談興正濃,沒有就走的意思。
他順着樹幹,向上望到一棵白皮古松的頂端,說道:“老和尚說到古今詞賦,朕以為,縱觀曆代,詞如楚騷,賦如司馬相如,都是所謂開天辟地的文章。
到了宋臣蘇轼,他的前後《赤壁賦》,則又獨出機杼,别成一調,尤為精妙。
老和尚看這前後兩篇,哪篇最優?” 玉林通琇沉思片刻,說:“非前篇之遊神道妙,無由知後篇之寓意深長。
前賦即後賦,難置優劣。
” 福臨高興地一拍手,說:“老和尚論得極當,與朕意一般無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他竟背誦起《前赤壁賦》來,有聲有色,非常流暢,一雙明淨如秋水的眼睛,出神地望着松蔭,望着松蔭之外的陽光絢麗的天空。
不,他已經視而不見,完全步入蘇東坡勾畫的秋江月夜的清奇美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王熙、馮溥和性聰都聽得呆住了。
玉林通琇撫摸着稀疏的長髯,很是入神、專心。
福臨以“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一句結束了全文。
王熙和馮溥互相交換一下目光,笑意中甚至帶了點自豪的味道。
福臨問:“老和尚,朕念得可對?” 玉林通琇實實在在地答道:“一點不錯。
” 福臨道:“前後相較,晉朝無文章,惟陶潛《歸去來兮辭》獨佳,朕也為老和尚背誦背誦。
” 福臨接着就誦起那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名篇,那位辭官歸田的東晉彭澤令的佳作。
從序開始,一字不差,如行雲流水,真摯明朗。
像所有想要顯示一下自己才智的文人一樣,福臨也流露出那種小小的得意。
聽一位“夷狄之君”、天下之主津津有味地背誦着“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不僅滑稽,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可是博古通今的學士也罷,道德深湛的高僧也罷,都又恭敬又驚異地聽着,一點不覺得有什麼不和諧。
誦罷《歸去來兮辭》,福臨意猶未盡,又誦《離騷》。
《離騷》很長,朗誦到中間,便有些磕絆錯序。
福臨自己先笑了,說:“久不經意誦讀,真是忘前失後了!” 今天,在玉林通琇和憨璞性聰眼裡,在王熙和馮溥眼裡,皇上不僅博學多才,和藹可親,而且天真爛漫如此,真如赤子一般。
福臨呢,仿佛遇着了知音,心裡非常暢快。
久已郁郁的情懷,竟如得到解脫,臉上出現了消失已久的笑容。
出萬善殿,沿太液池畔南行,步步都是美景,使心胸已然舒展的福臨更加豁然開朗。
岸邊垂柳又長又密,仿佛梳妝的美人垂下的長發。
溶溶碧波,倒映着荷葉蓮花,越向南走荷田越密,放眼遠望,竟是一碧無際了。
清風徐拂,吹來一陣陣荷花荷葉那獨特的芳香,沁入福臨心脾,他全身都輕松下來,竟有飄飄欲仙的遐想。
不是嗎?耳邊隐隐有管弦之聲,越來越真,悠揚動聽。
從天上飛來?從水面送來?從蓮葉荷花中漾來?福臨如同進入了美妙的幻境,放慢腳步,醉心地傾聽着。
管笛箫笙和着歌聲越加清晰了: 白雲飛,黃葉飏,秋風起,菊秀蘭芳。
回車步馬将何往?還到湘潭上…… 哦,唱的是《端正好》,尤侗的新制雜劇《讀離騷》中第二折的一段。
果然是水殿歌聲,倍加清越。
這本是屈原的唱段,由宮人們合聲唱來,别有情趣。
剛才還在萬善殿背誦《離騷》,這不是令人愉快的巧合嗎?……轉過水灣,遠遠的一座高閣簇擁在綠天花海之中,那是剛建成的蓮花閣。
歌聲更強了: 那湘君啊,蘭旌橫大江,湘夫人啊,辛楣葺曲房,中洲北渚愁予望。
聽瑤琴寶瑟參差曲,想碧杜紅蘅飄渺香。
還惆怅,空盼着九嶷如黛,幾時對二女明妝…… 尤侗的《讀離騷》被送進宮中後,福臨很喜歡那文采。
後宮識漢文的妃嫔有數,而懂詞曲的隻有董鄂妃一人。
所以福臨看罷,就把本子交給了她。
他曾有意令宮中樂工演習彈唱,誰知近日事事不遂心,他哪裡還有興緻!如今,能夠如此體貼他的意念,竟令宮人們演習出來,還能有誰?福臨心裡暖洋洋的,嘴角含笑,加快了步子。
蓮花閣上,珠簾半卷,董鄂妃坐在長榻上,榻正中放着一張小幾,幾上就攤着那本《讀離騷》。
十幾個十三歲上下的小宮女,一半人吹笛、鼓瑟、品箫、彈琵琶、吹笙、敲闆,一半人和着樂曲唱詞,在廊下演習不少時間了。
她們見皇上突然上了閣,都停下曲子跪安。
福臨擺手道:“罷了罷了!隻管演習你們的,朕也聽聽。
” 董鄂妃早已迎上前來。
福臨笑道:“我猜就是你,再沒有第二個。
” 董鄂妃溫柔地笑道:“是為今晚中秋家宴演習的。
此劇中,東皇太乙、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全都出場,人多熱鬧,又照着仇十洲的《九歌圖》新做了幾套行頭。
陛下要不要過目?” “虧你想得周全。
鬼精靈,一直瞞着我的吧?好,今夜同母後一道觀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等着瞧!” 兩人說笑着,一同走到閣中。
卻見容妞兒那一隊随侍宮女中站了一個保姆,抱着個胖胖的大眼睛小姑娘,紅紅的小嘴像玫瑰花蕾似的努着,非常招人愛。
福臨在正座上坐定後,董鄂妃才在旁座上坐下,伸手抱過那小女孩。
小女孩不哭也不笑,隻是好奇地東張西望。
當她眨動着長長的、像把小扇子似的濃密的睫毛,定睛看着福臨時,福臨忍不住笑了。
他拉起她一隻藕芽般的小手,柔和地問:“告訴我,你幾歲了?叫什麼名字?” “三歲,叫冰月。
”聲音清脆悅耳,像小黃莺在枝頭啼鳴。
“冰月。
這名字好哇!……那三個呢?濟度和勒爾錦的?” “都還小,留在宮裡乳母帶着。
這小妮子真招人愛,也大些,我試着時時把她帶在身邊。
” “論長相,論穎慧,她不像你的侄女兒,倒像你的親生女兒,長大又是咱們滿洲的絕代佳人!”福臨笑着說。
董鄂妃正疼愛地撫摸着冰月的頭,為她撩開前額的鬈發,說:“也許真是前世有緣,這妮子見我就怪親的……哦,今兒個你看上去氣色挺好,怪高興的!” “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雖沒有喝酒,業已半醉了……”福臨興沖沖地講起上午談禅的經過,自己豁然開朗的解脫感,然後說,“你也學禅修道吧!清淨無為、清心寡欲,紅塵煩惱其奈我何?你也該解脫解脫,這兩年,你煩惱得太苦了!……” 董鄂妃垂頭不語,靜默片刻,後來擡頭笑笑,回答說:“好哇,我拜陛下為師,肯不肯收呢?” 福臨也笑了。
忽然他對廊外一揮手,提高嗓音道:“停一停!”一直演練的樂曲停了,福臨走過去,說:“這一處曲子尺寸不合,要再寬一些。
‘水車荷蓋鲛人舞’一句重新演練。
檀闆拿來!” “啪”,檀闆一點,樂曲重新開始。
在皇上親自指點下,曲中誤差都被改正過來。
又演唱了兩遍,福臨才滿意地退了回來。
董鄂妃迎着他說:“古諺說,曲有誤,周郎顧。
可以比得眼前風光吧?”二人相視而笑。
宮女們演習完畢,董鄂妃賞她們一大盤點心,吩咐她們晚上用心演唱,唱好了另外有賞。
宮女們走後,董鄂妃說:“皇上,我們也走吧?” “走?我正不想走呢!她們奏唱一番,便有點心吃。
朕做了半日教習,連茶也不給一口。
你也忒偏心了。
” 董鄂妃高興地笑着,很久沒見過福臨這麼輕松愉快了。
這使她那繃得很緊、壓得很重的心甯帖了許多。
她笑吟吟地說:“那叫他們送些點心清茶來,好嗎?不過,你要小心點,别吃太飽。
晚上太後的家宴還有好吃的呢!” “真的嗎?”福臨像孩子一樣高興,“好,隻打個底兒。
你陪我一塊兒喝茶。
” 董鄂妃打發容妞兒去傳差,小冰月卻伸手要跟容妞兒走。
董鄂妃于是隻留下兩名宮女在閣中侍候,其他人都下閣去了。
她又不放心地走到廊下對容妞兒吩咐道:“傳了差,把冰月送回宮去,哄她睡覺,不然晚上她該犯困了!” 容妞兒尖聲尖氣地回答,把福臨也引過來了。
蓮花閣建在水中,周圍盡是荷葉蓮花,那條通往岸邊的小路完全被亭亭如蓋的蓮葉遮住。
容妞兒、保姆、小冰月和宮女們幾乎隐沒在這一片綠瑩瑩的荷田中,隻是由于她們的淡藍衫子和冰月那身鵝黃色亮紗小袍子,才使她們在翠蓋紅花叢中偶爾閃出身形。
站在廊下縱目遠望,西苑三海盡收眼底;瓊華島上綠樹擁着白塔;雕欄玉砌的金鳌玉橋如一道白虹卧在太液池上;宮牆之内,重重殿阙雄偉壯觀;回望瀛台,更如仙山瓊閣在波光樹色間閃耀。
福臨心曠神怡,順手拉過烏雲珠,并坐在紅欄下,說:“太液秋風,果然秀麗,不枉占了燕京八景之一,叫人心懷為之一爽!” “陛下,還記得宋人楊萬裡的名句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蓮花閣四周荷花怒放,在明媚的陽光中紅白交錯,格外精神。
福臨笑道:“雖不是西湖,這景緻也看得過了。
來年天下一統,四海平安,朕要江南一行,領略水鄉風光,探究蘇杭水土,何以熏陶出愛妃這樣明慧秀雅的人兒!” “皇上取笑了。
”烏雲珠嫣然而笑。
福臨看看烏雲珠,再看看水面荷花,又回頭看烏雲珠,情不自禁地說:“牡丹号稱國色天香富貴花,哪裡能比江上芙蓉風流潇灑。
芙蓉如面柳如眉,正可以贈愛妃了!” “皇上過獎。
”烏雲珠面色愈加嬌豔。
“你我并坐臨流,消受綠天花海,這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分啊!……你讀了尤侗詞曲,筆下功夫可好?” 烏雲珠贊歎道:“真是當今才子!” 福臨笑了:“愛妃慧麗過于玉環,尤侗之才也不亞于李白,你看朕比李三郎如何?” 烏雲珠心頭一顫,不由斂起了笑容,一股悲涼之感像秋風似的掃過她心底。
她努力壓下這不祥的莫名其妙的心緒,正容答道:“那是一位昏懦之君,以一庸才安祿山尚不能制,到了馬嵬之變,又不能保其所愛,英雄志兒女情無一足稱,安能與創業垂統聖文神武之君王同日而語!” 福臨大笑,快樂非常,說:“賢卿所言,可謂快論,當浮一大白!朕願與賢卿同保長生,萬歲千秋永無離别,斷不似李三郎之始合終離,空抱綿綿之恨!……今日正是中秋佳節,家宴後你來養心殿,朕與你對月盟誓,生生世世,永為夫妻!” 這時福臨的目光、面容、表情,都像一個大孩子,洋溢着真摯之情。
烏雲珠心頭一熱,鼻子一酸,竟滴下淚來。
福臨連忙擡手為她抹去淚珠。
半晌,烏雲珠才神色黯然地說:“皇上受命于天,日月方長。
妾妃以蒲柳之姿,蒙陛下寵幸,天恩高厚,沒齒不忘,雖粉身碎骨也難酬答。
隻怕福薄之人,當此重恩,反而折壽,不能長侍陛下啊!……” 福臨不明白烏雲珠怎麼會突然生出這種念頭,連忙安慰道:“朕與賢卿談論古人,你怎麼竟郁郁不樂了呢?水上逢秋,易生悲感,我們回去吧!” 董鄂妃擦淨淚花,換了笑臉說:“不忙,還要等茶點來呢。
”她突然跪下,說:“妾妃有兩件事求陛下恩準。
” 福臨驚異地看着她:“為什麼這樣鄭重其事?” “陛下看在妾妃入宮以來侍奉太後皇上尚屬盡心的分上,務必恩準。
” “好。
你說吧!” “求皇上對各宮主位普施恩寵,不使六宮生怨。
皇上如今子嗣不旺,繼統承位不能無人。
這實在有關社稷安危,陛下切不可因私情而誤大事……” 福臨不痛快地笑笑:“賢卿,你再為朕生一位太子啊!” 烏雲珠雙目熒熒欲淚:“妾妃……怕難有此厚福了。
況且,四阿哥之死,未必不是六宮怨氣所鐘,怨氣郁結,上達諸天,上天才降下這樣的懲罰……” 福臨臉都白了。
他想制止烏雲珠說下去,他知道内情。
但他沒有說話,因為“怨氣所鐘”确是實情。
“妾妃原本有心推薦四貞妹進宮,共同輔佐皇上,不想她已向太後辭婚,說定南王生前已将她許了孫姓,妾妃一番心思就此落空了。
但選秀女日期已近,妾妃有一堂妹今年候選,容貌身材都與妾妃相似,年方十六,讀書明禮,落落大方,隻是詩文上略差些。
若皇上留意,禀告太後選她進宮,妾妃就感恩不盡了!” 烏雲珠說,皇上若不恩準,她就要一直跪下去。
這時送茶點的人已絡繹進閣,福臨無奈,隻好都答應了。
用茶點的時候,董鄂妃又變得容光煥發,談笑風生,盡力說些趣聞轶事,琴棋書畫,并不住地打聽幾位高僧的事迹,他們談佛的詳情,打聽學道參禅的方法,這使福臨剛剛有點低沉的心緒又開朗了。
兩人說說笑笑,在近來少有的歡樂氣氛中度過中秋節的正午。
福臨望着董鄂妃,心裡暗暗贊美:“多麼美,多麼明慧,又多麼才氣橫溢啊!這樣的女子,真所謂鐘天地靈秀之氣,和她在一起,永遠不會厭倦,永遠沒有個夠。
曆代美人,講才貌德行,誰能跟她相比?福臨,你好福氣啊!……” 董鄂妃感到福臨的注視,竭力不去看他。
但那鐘情、愛戀的目光,還像他們最初相見時候一樣熾熱、一樣真摯。
她怎麼能不感動?可她又不得不盡力避開,因為這會更加重她内心的傷痛。
她的兒子去世後不久,她開始覺得體内深處産生了衰弱,這衰弱在一點點地向外擴張着。
她心慌氣短,常常眼前發黑,昨天還咳嗽出一口帶血絲的痰。
她覺得自己已得了不治之症…… 這些,她不願意告訴任何人,也包括福臨。
[1]滿語:你抱我!
[2]滿語:小女孩。
[3]内閣大學士加殿閣銜,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按滿漢各一人計,應有十二名大學士。
但他一開口,福臨的心就涼了半截。
勒爾錦從來沒有今天這樣有主見、這樣能言善辯:“禀皇上,撤議政、改内閣,奴才以為不可。
崇德二年夏四月,太宗皇帝聖谕曰:‘昔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太祖太宗之業遂衰。
夫弓矢我之長技,今不親騎射,惟耽宴樂,則武備寝弛。
朕每出獵,冀不忘騎射,勤練士卒。
諸王貝勒務轉相告誡,使後世無變祖宗之制。
’祖先聖訓,子孫輩不敢忘;祖先定制,子孫輩不可改。
皇上明見萬裡,恕奴才直言……”勒爾錦說着,連連叩頭。
聽他像背書一般流暢平闆,福臨又氣又好笑,但他必須拿出長輩的尊嚴,皺眉問道:“你的騎射如何?是不是明日往景山較射,考考你的馬上功夫?” 勒爾錦哪敢作聲,隻趴在氈墊上,拼命低頭。
“怪就怪在連你也侈談什麼祖先聖訓!”福臨盯着勒爾錦,厲聲問,“誰教你背這些話的?” 勒爾錦吓得一哆嗦,戰戰兢兢地說:“實在是皇室宗親……都怕皇上撤去議政,大家商量好來進……進谏,都說皇上從谏如流……奴才也事先準備下了……” “難道你就不明白,治理天下不同于當年在遼東?制度不加更張取舍,萬民怎能服帖,天下怎能安定?……”福臨看了看勒爾錦空洞的眼睛,那裡隻有恐懼和遲鈍,他忍不住高聲問:“朕的話,你聽懂沒有?” 勒爾錦隻當皇上又發脾氣了,連連叩頭,滿臉冒汗,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那句老話:“皇上明見萬裡,恕奴才之罪,祖宗成法,萬萬不可更變!……” 福臨說不出的氣惱,一揮手:“去吧!”勒爾錦忙不疊地退出了乾清宮。
安親王嶽樂一走進來,那種不卑不亢的态度就使福臨覺得安慰,但他一貫沉毅堅定的眼睛後面,透露出某種難以言傳的憐惜,這使福臨心裡很不是滋味。
果然,嶽樂跪拜後,非常懇摯地說:“撤議政、設内閣是皇上英明之舉。
治理天下原無成法,太宗皇帝若能入關為天下主,也會如此。
關外關内,地理人民情勢不同,國家制度若不變更,猶如二十歲大漢再穿五歲時的娃娃衣裳,不是憋死大人,就是弄壞衣裳……” “正是正是!”福臨很高興,一時忘記臣下禀奏時應不動聲色地保持天子尊嚴,激動地說,“大清國已是一個巨人,朕要為他縫制合體的衣袍!” 嶽樂歎了口氣,說:“皇上,千好萬好,隻是為時太早。
” “為什麼?”福臨一急,聲音走了調。
安親王沉重地說:“皇上明鑒。
嶽樂以為,待南明殄滅、雲貴收複,天下一統後,再着手變更,似乎更為穩妥。
” 福臨寄予希望的第二個人,是康親王傑書。
他有不少地方和嶽樂相似,但為人特别謹慎。
因為他雖是禮親王代善的後代,卻非嫡傳,年紀輕,資曆淺,文不如嶽樂,武不及濟度,在同輩親貴中,以謙謙君子的姿态周旋其間,使得人們都對他抱有好感,他也時時注意與各派力量保持同等距離,決不越過界限。
今天應召,他顯得緊張,跪拜時因誤壓袍襟差點摔跤,目光也閃爍不定,可見内心不安。
他這樣說:“更變祖宗成法,恐怕會使滿洲人心惶亂。
人人都知太祖、太宗開國創業,規模制度可傳永久。
敬天法祖尤為滿洲視為金石之言。
求皇上三思而後行。
” 福臨不愉快地問:“你是不贊同了?” 傑書恭敬地回答:“傑書不敢。
但傑書不敢獨樹一幟。
多數王公大臣贊同,傑書也贊同。
”他想一想,又補充道:“皇上切勿輕視衆人對撤議政一事的異議。
萬一各位王叔王兄合力抗辯……皇上要心裡有數才好!” 福臨一驚,立刻追問:“難道他們敢結黨亂政?” “不,不是的!諸王貝勒大臣對皇上耿耿忠心,決無二意。
然而,這樣的事,不謀而合怕也難免……” 傑書已經跪叩拜辭走出東暖閣了,卻又違反禮儀地重新回來,恭恭敬敬地對福臨小聲說:“皇上,能不能棄其主而求其次呢?……請皇上明察。
” 福臨明白傑書的意思。
當然,改内院為内閣比撤議政容易。
但對福臨來說,撤議政卻比改内閣更重要。
連碰了三個軟釘子,福臨心情很不好,也覺得累,但仍然堅持把議政王貝勒大臣以及六部滿尚書一個又一個地召來單獨面談。
結果很使他喪氣。
這些王公大臣都表示忠于皇上又忠于祖先,都歌頌皇上英明有為;都記得保持滿洲優勢,不近漢俗漢制的聖谕(其中也包括順治親政初發出的同一内容的谕旨);都不同意撤議政——理由當然各種各樣,不過,福臨從中摸到了一根脈絡:議政王貝勒大臣惟濟度馬首是瞻。
福臨在暖閣裡沉思着踱了好半天,命太監進食。
他喝了奶茶,吃了點心,覺得心力都準備得較比充沛了,才命召簡親王議事。
他要集中力量對付這最後一個回合。
他認為隻要成功,便可反敗為勝。
他預料這将是一場持久的、激烈的交鋒! 哪知實際情況跟他的想象完全不同。
被福臨一向看做粗魯無文、不善詞令的簡親王,行禮就座之後,就滔滔不絕地慷慨陳詞。
他首先從懷中掏出他父親的奏疏,恭恭敬敬地向皇上念了一遍,然後就提起當年攝政王多爾衮的教訓:“皇上想必記得,多爾衮曾想削議政,把議政王大臣會議放在一邊,他一人獨攬大權。
他又罷諸王兼理部務,使六部尚書聽命于他一人。
多爾衮如此變更祖制、胡作非為,引起滿洲公憤,喪盡人心,一旦死去,身敗名裂,豈不是報應?” 福臨勃然變色:這不是明罵多爾衮,暗指他福臨嗎?為了打勝最後一個回合,福臨竭力隐忍着。
況且濟度也不給他發脾氣的機會,越說越慷慨激昂了: “我滿洲威臨天下,靠的就是祖制舊俗,子孫萬代傳下去,便能子孫萬代永保社稷江山。
這是我們滿洲的傳世之寶,要是丢掉,就是金寶玉寶也是沒用!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又要被人家奪回去,人家無需用弓箭刀槍,隻這漢制漢俗,就會将滿洲這一支上天的驕子、仙女的高貴後代淹沒在漢人的大海裡!……滿洲可就真要完啦!……” 福臨實在忍不住了,一拍桌子,怒喝道:“胡說!” 濟度眼都不眨,立刻從座墊上站起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說:“皇上恕罪,皇上就是殺了濟度,濟度一片忠心可對皇上,可對祖先!皇上以為濟度不肖,濟度甘願領罪。
隻要皇上一句話,濟度立即辭去議政,從此不問朝事;議政王貝勒大臣也可以全體辭職告退,受皇上處分。
但是議政的制度決不能改!” 一個王爺怎敢在皇上面前說出這種口氣的話?他敢。
因為他确是一片忠心。
皇上要是因此處分他,他就更有“以死谏君”的忠名而得到更大的榮耀。
他實實在在感到背後有許多人支持他,他一點不孤立,所以他無所畏懼。
而皇上呢?在濟度義正辭嚴的指責下,福臨内心深處的歉疚被觸動了,竟然産生了輸理的感覺,氣勢上不由得矮了一截。
他知道,濟度這種外軟内硬的威脅并非戲言,隻要濟度一撂挑子,就會有一大串人跟上來,不僅會使他丢盡面子,還會使統一天下的大業付之流水,後果怕要更為嚴重!……福臨心裡打了個冷戰,沒有勇氣重提撤議政的話題。
他強壓住心裡沸騰了似的憤怒——那是對濟度,對所有議政,尤其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處境的憤怒,忍氣用不大平穩的聲音說:“那麼,改内三院為内閣呢?” “禀皇上,明朝亡國,多半亡在偏用文臣上,那是亡國的制度,決不可照辦!” “王兄此言過分了吧!”福臨冷笑一聲,鼻翼迅速翕動,眼睛忽大忽小,話幾乎是一口氣沖了出來,像質問似的聲音又高又響,“當初先皇設立内三院八衙門,不正是參照明制?太祖時候有沒有這些設置?” 确實,太宗皇帝設立内三院和吏、兵、刑、戶、工、禮六部以及都察院、理藩院,人人都知道是仿效明制。
太宗自己都說:“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極為得策。
”這也是人所共知的。
濟度頓時啞口無言,氣焰弱了,但還是非常固執地說:“禀皇上,太祖皇帝定下的國事合議制度,先皇并沒有改動!……” 福臨勉強笑笑:“那麼,王兄替朕謀算謀算,如果不撤議政,隻改内閣呢?就如先皇那樣,行不行?” 濟度微微一愣,馬上意識到皇上讓步了。
他想了想,無可奈何地說:“那就另是一說了,可請議政王大臣商議。
” 福臨心裡非常别扭,苦笑道:“朕想撤議政,無非是因為國事繁忙,諸王貝勒大臣功高年老,理應安富尊榮、頤養天年,朕治國理政也可得速效之用。
既然王兄等以為這是祖宗大法,不可輕動,朕也有從谏如流的度量。
将内三院改為内閣,設殿閣大學士,其實也不過是暢通辦事渠道,再說内閣規模也應與我大清國相稱才好。
” 一直跪在那裡的濟度,低頭默想片刻,非常虔誠地說:“皇上明鑒,濟度以為内閣大學士比内院大學士多了一倍
授大學士通常稱為拜相、大拜,意思是皇上要禮敬、要拜托宰相調理天下大事。
此刻,濟度竟提出小小的六品官!六部衙門裡的員外郎是六品,各省司、道、府、州、縣中,州官的副職是六品,拿員外郎和州同的品級加給文華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這實在不倫不類,荒唐透頂!氣得福臨半晌說不出話。
他突然身子向後一仰,揚頭放聲大笑:“哈哈哈哈!……” 皇上的失态令濟度吃了一驚,擡起頭:“皇上,你這是……” 福臨笑得前仰後合,全然不顧帝王的威儀,斷斷續續地又笑又說:“哈哈哈哈!王兄……忠心可嘉,朕……哈哈哈哈!不忘王兄……教誨,哈哈哈哈!……去吧!……” 濟度默默站了一會兒,擔心地說:“皇上保重!” 福臨一面笑一面頻頻揮手:“……去吧去吧!……我沒有發瘋!……” 濟度走了,福臨還在笑,笑!他敗了,他徹底失敗了!他要撤的,撤不了;他要擴展的,被他們擠壓了;他要提高的,他們硬往下拉!他被他們打垮了,落荒而逃了!…… 像大笑的爆發一樣突然,福臨猛地停止了笑,大口大口喘着粗氣,一股暴怒烈火一樣蹿上來,撞着胸膛,燒上頭面,他像戰場上殺紅了眼的武将,發出一聲長長的、慘烈的嘶叫,抄起炕上那張花梨木的精緻小炕桌,連同桌上的茶具、一套青玉文房用具,雙手高高舉起,狠命往地下摔去!不要說那些脆弱的器具,連小炕桌也散了架,木腿木條四處迸飛,吓得裡外侍候的太監一個個合眼、閉嘴、低頭,心裡亂撲騰,真怕皇上遷怒自己,腦袋搬家。
福臨大踏步出了暖閣,出了乾清宮。
他走得飛快,不管不顧。
禦前侍衛和太監們一窩蜂地跟在他身後小步跑着,又不敢靠得太近。
快到月華門,他才放慢了步子,最後停在門邊。
他既不回頭,也不動彈,冷冷地說: “從今天起,朕誰也不見!奏本全送内院。
向太後禀知,朕在西苑。
速召湯若望來西苑虛白室見朕!”一句一頓的命令發完,福臨昂首挺胸地走了。
虛白室在西苑靜谷的西北角,地勢低,深陷在重重太湖石之間,被樹叢的濃綠所蔭蔽,深邃幽靜,如在山谷。
整整兩天,福臨和湯若望把自己關在這仿佛隔絕了人世的小屋裡,隻有幾名禦前太監才能應召進入。
長桌上擺滿了瓶、罐、玉缽以及燒杯、天平等用具,方桌上堆滿了書,線裝的《本草綱目》和幾本精裝的羊皮面德文書尤其觸目。
福臨想要知道那種極珍貴的琥珀油是怎樣制成的,要親自當一當制藥師。
福臨和湯若望兩人一會兒翻閱書籍,研究制法,一會兒命禦前太監幹各種下手活。
福臨試圖把琥珀化在一種奇怪的液體中。
幹了一整天,琥珀油也沒做出來,福臨又想制珍珠粉了。
于是又查書、研究,動手制作。
珍珠粉畢竟要容易些,到虛白室的第三天,福臨坐在天平邊,親手拿珍珠粉一包一包地稱出三百包。
這時,福臨才露出湯若望熟悉的那種純真的稚子之笑。
“瑪法,我估算每包珍珠粉要值十兩銀子呢!” “皇上,要是加上皇帝親手采制的價值,我恐怕它不止一百兩啦!”湯若望撫着拳曲的長須,慈愛地笑道。
“是嗎?”福臨顯然很高興,“我要拿一半進母後,五十包給皇貴妃,餘下的都給你,瑪法。
你拿去給窮人治病。
” “謝謝你,皇上。
上帝會獎勵你的仁慈。
”湯若望這時才搖搖頭,歎道,“皇上,你近日瘦多了。
” “是啊!……”福臨也是一聲歎息。
“四皇子被上帝召去了。
他的靈魂上了天堂……” 福臨微微一笑,虛幻的安慰不能止住心頭的痛楚。
他不同意天主教的教義,把夭折也當做幸福。
他拉開話題:“多虧這琥珀油和珍珠粉,讓我鎮定了。
瑪法你說,一個人為什麼推不動一座大山?” 問題古怪而突然,湯若望并不慌張:“一個人力量太小。
” “還因為那座山太大太重!”福臨氣沖沖地添了一句。
沉默有頃,他輕輕地說:“朕夢見朕在推一塊石頭上山,山頂松柏蒼翠,雲海壯觀,可見旭日東升。
可是越推越吃力,石頭竟越長越大,越推越重,不多時朕便寸步難行,石頭卻長成大山,不但朕推它不動,一旦松手,它會向朕迎頭壓下,朕将粉骨碎身!……瑪法,你會圓夢嗎?” 湯若望搖搖頭:“請原諒,我從來不信那個。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福臨凝視着湯若望,很長很長時間,才低聲說:“瑪法,你一定能懂得……”他餘痛未息,緊皺着黑眉,說起了三天前那次痛苦的失敗的較量,随後便像多年前那樣,真摯地望定他的瑪法老師,準備得到安撫和對策。
湯若望在胸前劃了個十字,合掌歎道:“主啊,饒恕這些可憐的罪人吧!”他轉向當年的學生,像個指迷長者似的諄諄告誡:“體面的中國人特别顧及面子,他所視為第一義務的是外表品行端正,無可指責。
至于他實際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很少顧及,隻要沒人知道他的缺德、缺點,或是罪惡過失,他就勝利了。
這可真正是這個民族的一大缺點,這就是虛僞!許多人決不承認怕死,總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老母在堂,子孫年幼等等作怕死的借口。
議政王爺們分明貪戀權勢,卻拿敬天法祖做幌子,反抗皇上的變革……真可悲啊!皇上,如果你不注重你的臣子們的道德訓誡,以後的事情更難!欺騙、訛詐,哦,多麼醜惡,上帝啊!……” 有句話或許是他想說而不敢說的:皇上分明想集中更大的權力,卻也尋找着虛僞的托詞……瑪法的道德說教使福臨厭煩,瑪法那純潔的上帝離福臨太遠。
面臨這樣嚴重的争奪,誰講真誠誰就缺乏取勝的手段和下台的梯子。
瑪法不懂得華夏,他的上帝,不理解華夏! 瑪法的說教卻從另一方面點醒了福臨。
此時他才看清,太祖、太宗皇帝為了集權在手,是怎樣煞費苦心:不僅一邊強調合議制,一邊設置三院八衙門分去王公旗主議政會議的權,——用瑪法的話說,這又是虛僞的,——先皇不是還做過幾件真正可以稱得上是英明而又殘忍的事嗎?還有,睿親王多爾衮若不抄沒削爵,福臨焉能有今天?這不是什麼道德不道德,虛僞不虛僞,這應該叫做:雄才大略! 福臨倏然站起,仿佛心血來潮,十分興奮地說:“好,朕也有對付的辦法了!他不是要把大學士都降成正六品嗎?朕就來它一個‘照舊例兼銜’,大學士兼理六部,仍舊正二品,看他們還說什麼!哼!” 湯若望的說教忽然被打斷,已是吃了一驚,聽福臨這麼一說,好半天默不作聲地望着年輕的天子,好像他是一個垂危的病人,眼光裡滿是憐憫和遺憾。
福臨心裡畢竟知道正直、真誠、友愛這些瑪法倡導的道德是好的,是對的,在湯若望這樣的注視中,心裡漸漸覺出些羞愧和不安。
他“嗐”了一聲,重新坐下,沮喪的心緒不知不覺地又抓住了他。
七 轉眼間,又到了中秋。
順治皇帝在學士王熙、馮溥陪同下,在西苑萬善殿召見兩位高僧。
一位是去冬皇上在南郊偶遇的海會寺住持憨璞性聰,他後來被請入萬善殿與皇上談佛法、講禅機,很得看重,賜号明覺法師。
皇四子夭亡,順治心緒惡劣,十分消沉,廣購佛像,并在信佛的太監們慫恿下,起意召請南方高僧來京說法。
憨璞性聰于是推薦了他的兩位法祖:玉林通琇和木陳道忞。
今天在座的另一位高僧,便是龍池派禅宗第四代得道高僧中的玉林通琇。
他已到京有些時日了。
召見禮節、見面問安等等已經過去,談話繼續着,神秘而吸引人,福臨簡直有一種忘形的明慧感。
玉林通琇那穩如泰山的打坐姿态,長眉疏髯、清瘦甯靜的面龐,從容藹然的表情,細長的眼睛裡那超凡脫俗的光亮,使福臨像發熱的病人在額前突然敷上冰雪一樣,心下的躁亂頓時化盡,無比清爽。
他帶了幾分敬仰說:“從古以來,治理天下都是祖祖相傳,日理萬機,不得閑暇。
如今朕好學佛法,從誰而傳?” 玉林通琇道:“性聰來書,稱皇上佛心天子,久修梵行,慧性敏捷,時以萬幾之暇,體究禅宗。
今蒙皇上召對,果如所言。
老僧觀皇上,乃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信仰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故為天下之至尊。
” 聽一位高僧這樣揄揚自己,福臨心裡非常高興,笑道:“朕想前身的确是僧。
如今每到寺院,見僧家明窗淨幾,總是低徊不忍離去。
” “皇上夙世為僧,未曾忘卻習氣。
”玉林通琇點頭道。
福臨興味更濃:“朕再也不能與人同睡了。
凡臨睡時,都命一切諸人出去,才能睡得着。
若聞得一些氣息,則通夕輾轉不寐。
” “此亦習氣使然。
有睡訣雲:先睡心,後睡眼。
” “老和尚此訣真古今未發之妙!”福臨欣然又問,“參禅悟道後,人還有喜怒哀樂嗎?” “逆之則怒,順之則歡。
” “大都如此,參禅還有何難?”福臨笑問道。
“也不難。
不見龐公雲:‘難,難,千石油麻樹上攤。
’龐婆雲:‘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靈照雲:‘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
’” “卻是靈照超過龐公、龐婆。
” “正是。
參禅學道,不需别處尋讨,但二六時中,向穿衣吃飯處會,行住坐卧處會,于此平常心即是道,無憎愛心即是道。
不需截根盤之固執,鑽骨髓之治疴,冷地裡忽然觑破,始信從前都枉用了功夫!” 福臨心順口服地贊道:“老和尚說的是!哦,請問,壽昌無明和尚與雲門湛然和尚俱有高名,果真悟道善知識嗎?” “二老悟不由師,而知真行卓。
無明和尚有偈雲:‘冒雨沖風去,披星戴月歸,不知身裡苦,難慮行門虧。
’至于湛師,則雲流天空,事過即忘,尤稱無心道人。
” 福臨稱羨不已,又問:“還有個雪峤和尚,聽說他性情真率,從不事事,末後示寂又十分超脫。
老和尚可知此人?” “雪大師乃老僧的先法叔。
丁亥年八月十九日微疾,次日親書一紙示衆雲:‘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
’到二十六日酉時,果然索茶飲,口唱雪花飛之句,奄忽坐化。
” 福臨聽着,無限神往。
高僧那聖潔的、超凡脫俗的事迹,神秘而富有詩意,對他這個在紅塵欲海中沉浮得傷心、厭倦的人,有着無比的吸引力。
他問起的幾位老和尚,都是江南有名的大師,不但佛學精深,詩文素養也都很高。
福臨情不自禁地說:“朕極喜雪峤大師書法。
先老和尚磬山與雪峤師兄弟書法孰優?” 玉林通琇淡淡笑道:“先師學力既到,天分不如;雪大師天資極高,學力稍欠。
故而雪師少結構,先師乏生動,互有短長。
先師常對琇講:‘老僧半生務作,運個生硬手腕,東塗西抹,有甚好字,不過虧我膽大罷了!’” 福臨笑道:“這正是先老和尚所以擅長書法的所在!揮毫時若不膽大,則心手不能相忘,到底欠于圓活。
老和尚書法也極好,字畫圓勁,筆筆中鋒,不落書家時套。
不知老和尚楷書曾學什麼帖來?” “通琇初學黃庭不就,繼學遺教經,後來又臨夫子廟堂碑。
一向不能專心緻志,故無成字在胸,往往落筆就點畫走竄了。
” 福臨道:“朕也臨此二帖,怎麼到得老和尚境界?” “皇上天縱之聖,自然不學而能。
但通琇輩未獲一睹皇上筆下龍蛇勢耳。
” 福臨立刻命侍臣就案上研墨,把筆架宣紙放在書桌上。
他選了一支大筆,迅速濡毫,寫了一個“敬”字。
他寫得來了興緻,起立往八仙桌上,連書數幅大字,和尚和學士都湊過來看。
福臨擱筆,拿了最後一幅給玉林通琇看,笑道:“這幅如何?” 玉林通琇也笑了:“此幅最佳,乞皇上賜給通琇。
” 福臨笑着連說“不堪不堪”,通琇已從福臨手上輕輕拽去,連連緻謝說:“恭謝天恩。
” 福臨笑道:“朕字不足道,崇祯帝的字才真可稱佳呢。
”他立命小内監取崇祯字幅和書桌上的常讀書過來。
福臨拿崇祯的字幅一一向玉林通琇展示,贊不絕口。
玉林通琇不住地看,不停地點頭,不說什麼。
這正是他的特點:皇上不問,他決不強自奏對;即使回答,也不涉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好壞,顯示出清淨無為的佛門子弟的品格,這就更使福臨欽佩。
福臨又指着内監抱來的十多部書,說道:“這些都是朕讀過的書,請老和尚看看。
” 通琇細細翻看一遍,《左傳》《史記》《莊子》《離騷》等先秦、兩漢、唐、宋、元、明著作,無不畢備。
通琇不由合掌笑道:“皇上博古通今,真乃夙世之大智慧!” 福臨微微歎息,道:“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因而失學。
十三歲上,九王謝世,朕始親政,但批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
由是發憤讀書,每辰牌至午,除處理軍國大事外,經常讀到夜晚。
不過頑心尚在,很多不能熟記。
每到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
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嘔過血。
從老和尚來,朕才不苦讀了,今惟廣覽而已。
” 玉林通琇确實動了真情。
他原先隻對這個夷狄之君能說流利的漢話,有這樣高的漢文素養感到驚異,聽了這一番話,他很感動,說:“天子如此發憤,實在曆代罕有。
由此可知,皇上參禅悟道,決計不難。
” 一陣醉人的甜香,随風飄進萬善殿。
福臨深深吸一口氣,道:“真香,仿佛是丹桂。
老和尚以為如何?” 通琇笑而不答。
王熙奏道:“皇上,今日是中秋節。
” 福臨恍然道:“真的!朕竟忘卻了。
下午還要往皇太後處拜節,不能久坐了。
他日再來拜會,求老和尚賜教。
” 通琇連稱“不敢”,遜謝着送皇上出殿。
萬善殿前,松柏成蔭,幾株桂樹滿身是花,嵌在綠葉枝幹之間,香氣濃郁。
福臨笑道:“‘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這白樂天的名句,想必是老和尚身邊風光了?” “不敢說。
”通琇笑道,“皇上淵博,精通古今詞賦,信手拈來,皆成文章啊!” 福臨覺得在松柏丹桂下交談别有意趣,談興正濃,沒有就走的意思。
他順着樹幹,向上望到一棵白皮古松的頂端,說道:“老和尚說到古今詞賦,朕以為,縱觀曆代,詞如楚騷,賦如司馬相如,都是所謂開天辟地的文章。
到了宋臣蘇轼,他的前後《赤壁賦》,則又獨出機杼,别成一調,尤為精妙。
老和尚看這前後兩篇,哪篇最優?” 玉林通琇沉思片刻,說:“非前篇之遊神道妙,無由知後篇之寓意深長。
前賦即後賦,難置優劣。
” 福臨高興地一拍手,說:“老和尚論得極當,與朕意一般無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他竟背誦起《前赤壁賦》來,有聲有色,非常流暢,一雙明淨如秋水的眼睛,出神地望着松蔭,望着松蔭之外的陽光絢麗的天空。
不,他已經視而不見,完全步入蘇東坡勾畫的秋江月夜的清奇美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王熙、馮溥和性聰都聽得呆住了。
玉林通琇撫摸着稀疏的長髯,很是入神、專心。
福臨以“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一句結束了全文。
王熙和馮溥互相交換一下目光,笑意中甚至帶了點自豪的味道。
福臨問:“老和尚,朕念得可對?” 玉林通琇實實在在地答道:“一點不錯。
” 福臨道:“前後相較,晉朝無文章,惟陶潛《歸去來兮辭》獨佳,朕也為老和尚背誦背誦。
” 福臨接着就誦起那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名篇,那位辭官歸田的東晉彭澤令的佳作。
從序開始,一字不差,如行雲流水,真摯明朗。
像所有想要顯示一下自己才智的文人一樣,福臨也流露出那種小小的得意。
聽一位“夷狄之君”、天下之主津津有味地背誦着“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不僅滑稽,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可是博古通今的學士也罷,道德深湛的高僧也罷,都又恭敬又驚異地聽着,一點不覺得有什麼不和諧。
誦罷《歸去來兮辭》,福臨意猶未盡,又誦《離騷》。
《離騷》很長,朗誦到中間,便有些磕絆錯序。
福臨自己先笑了,說:“久不經意誦讀,真是忘前失後了!” 今天,在玉林通琇和憨璞性聰眼裡,在王熙和馮溥眼裡,皇上不僅博學多才,和藹可親,而且天真爛漫如此,真如赤子一般。
福臨呢,仿佛遇着了知音,心裡非常暢快。
久已郁郁的情懷,竟如得到解脫,臉上出現了消失已久的笑容。
出萬善殿,沿太液池畔南行,步步都是美景,使心胸已然舒展的福臨更加豁然開朗。
岸邊垂柳又長又密,仿佛梳妝的美人垂下的長發。
溶溶碧波,倒映着荷葉蓮花,越向南走荷田越密,放眼遠望,竟是一碧無際了。
清風徐拂,吹來一陣陣荷花荷葉那獨特的芳香,沁入福臨心脾,他全身都輕松下來,竟有飄飄欲仙的遐想。
不是嗎?耳邊隐隐有管弦之聲,越來越真,悠揚動聽。
從天上飛來?從水面送來?從蓮葉荷花中漾來?福臨如同進入了美妙的幻境,放慢腳步,醉心地傾聽着。
管笛箫笙和着歌聲越加清晰了: 白雲飛,黃葉飏,秋風起,菊秀蘭芳。
回車步馬将何往?還到湘潭上…… 哦,唱的是《端正好》,尤侗的新制雜劇《讀離騷》中第二折的一段。
果然是水殿歌聲,倍加清越。
這本是屈原的唱段,由宮人們合聲唱來,别有情趣。
剛才還在萬善殿背誦《離騷》,這不是令人愉快的巧合嗎?……轉過水灣,遠遠的一座高閣簇擁在綠天花海之中,那是剛建成的蓮花閣。
歌聲更強了: 那湘君啊,蘭旌橫大江,湘夫人啊,辛楣葺曲房,中洲北渚愁予望。
聽瑤琴寶瑟參差曲,想碧杜紅蘅飄渺香。
還惆怅,空盼着九嶷如黛,幾時對二女明妝…… 尤侗的《讀離騷》被送進宮中後,福臨很喜歡那文采。
後宮識漢文的妃嫔有數,而懂詞曲的隻有董鄂妃一人。
所以福臨看罷,就把本子交給了她。
他曾有意令宮中樂工演習彈唱,誰知近日事事不遂心,他哪裡還有興緻!如今,能夠如此體貼他的意念,竟令宮人們演習出來,還能有誰?福臨心裡暖洋洋的,嘴角含笑,加快了步子。
蓮花閣上,珠簾半卷,董鄂妃坐在長榻上,榻正中放着一張小幾,幾上就攤着那本《讀離騷》。
十幾個十三歲上下的小宮女,一半人吹笛、鼓瑟、品箫、彈琵琶、吹笙、敲闆,一半人和着樂曲唱詞,在廊下演習不少時間了。
她們見皇上突然上了閣,都停下曲子跪安。
福臨擺手道:“罷了罷了!隻管演習你們的,朕也聽聽。
” 董鄂妃早已迎上前來。
福臨笑道:“我猜就是你,再沒有第二個。
” 董鄂妃溫柔地笑道:“是為今晚中秋家宴演習的。
此劇中,東皇太乙、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全都出場,人多熱鬧,又照着仇十洲的《九歌圖》新做了幾套行頭。
陛下要不要過目?” “虧你想得周全。
鬼精靈,一直瞞着我的吧?好,今夜同母後一道觀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等着瞧!” 兩人說笑着,一同走到閣中。
卻見容妞兒那一隊随侍宮女中站了一個保姆,抱着個胖胖的大眼睛小姑娘,紅紅的小嘴像玫瑰花蕾似的努着,非常招人愛。
福臨在正座上坐定後,董鄂妃才在旁座上坐下,伸手抱過那小女孩。
小女孩不哭也不笑,隻是好奇地東張西望。
當她眨動着長長的、像把小扇子似的濃密的睫毛,定睛看着福臨時,福臨忍不住笑了。
他拉起她一隻藕芽般的小手,柔和地問:“告訴我,你幾歲了?叫什麼名字?” “三歲,叫冰月。
”聲音清脆悅耳,像小黃莺在枝頭啼鳴。
“冰月。
這名字好哇!……那三個呢?濟度和勒爾錦的?” “都還小,留在宮裡乳母帶着。
這小妮子真招人愛,也大些,我試着時時把她帶在身邊。
” “論長相,論穎慧,她不像你的侄女兒,倒像你的親生女兒,長大又是咱們滿洲的絕代佳人!”福臨笑着說。
董鄂妃正疼愛地撫摸着冰月的頭,為她撩開前額的鬈發,說:“也許真是前世有緣,這妮子見我就怪親的……哦,今兒個你看上去氣色挺好,怪高興的!” “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雖沒有喝酒,業已半醉了……”福臨興沖沖地講起上午談禅的經過,自己豁然開朗的解脫感,然後說,“你也學禅修道吧!清淨無為、清心寡欲,紅塵煩惱其奈我何?你也該解脫解脫,這兩年,你煩惱得太苦了!……” 董鄂妃垂頭不語,靜默片刻,後來擡頭笑笑,回答說:“好哇,我拜陛下為師,肯不肯收呢?” 福臨也笑了。
忽然他對廊外一揮手,提高嗓音道:“停一停!”一直演練的樂曲停了,福臨走過去,說:“這一處曲子尺寸不合,要再寬一些。
‘水車荷蓋鲛人舞’一句重新演練。
檀闆拿來!” “啪”,檀闆一點,樂曲重新開始。
在皇上親自指點下,曲中誤差都被改正過來。
又演唱了兩遍,福臨才滿意地退了回來。
董鄂妃迎着他說:“古諺說,曲有誤,周郎顧。
可以比得眼前風光吧?”二人相視而笑。
宮女們演習完畢,董鄂妃賞她們一大盤點心,吩咐她們晚上用心演唱,唱好了另外有賞。
宮女們走後,董鄂妃說:“皇上,我們也走吧?” “走?我正不想走呢!她們奏唱一番,便有點心吃。
朕做了半日教習,連茶也不給一口。
你也忒偏心了。
” 董鄂妃高興地笑着,很久沒見過福臨這麼輕松愉快了。
這使她那繃得很緊、壓得很重的心甯帖了許多。
她笑吟吟地說:“那叫他們送些點心清茶來,好嗎?不過,你要小心點,别吃太飽。
晚上太後的家宴還有好吃的呢!” “真的嗎?”福臨像孩子一樣高興,“好,隻打個底兒。
你陪我一塊兒喝茶。
” 董鄂妃打發容妞兒去傳差,小冰月卻伸手要跟容妞兒走。
董鄂妃于是隻留下兩名宮女在閣中侍候,其他人都下閣去了。
她又不放心地走到廊下對容妞兒吩咐道:“傳了差,把冰月送回宮去,哄她睡覺,不然晚上她該犯困了!” 容妞兒尖聲尖氣地回答,把福臨也引過來了。
蓮花閣建在水中,周圍盡是荷葉蓮花,那條通往岸邊的小路完全被亭亭如蓋的蓮葉遮住。
容妞兒、保姆、小冰月和宮女們幾乎隐沒在這一片綠瑩瑩的荷田中,隻是由于她們的淡藍衫子和冰月那身鵝黃色亮紗小袍子,才使她們在翠蓋紅花叢中偶爾閃出身形。
站在廊下縱目遠望,西苑三海盡收眼底;瓊華島上綠樹擁着白塔;雕欄玉砌的金鳌玉橋如一道白虹卧在太液池上;宮牆之内,重重殿阙雄偉壯觀;回望瀛台,更如仙山瓊閣在波光樹色間閃耀。
福臨心曠神怡,順手拉過烏雲珠,并坐在紅欄下,說:“太液秋風,果然秀麗,不枉占了燕京八景之一,叫人心懷為之一爽!” “陛下,還記得宋人楊萬裡的名句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蓮花閣四周荷花怒放,在明媚的陽光中紅白交錯,格外精神。
福臨笑道:“雖不是西湖,這景緻也看得過了。
來年天下一統,四海平安,朕要江南一行,領略水鄉風光,探究蘇杭水土,何以熏陶出愛妃這樣明慧秀雅的人兒!” “皇上取笑了。
”烏雲珠嫣然而笑。
福臨看看烏雲珠,再看看水面荷花,又回頭看烏雲珠,情不自禁地說:“牡丹号稱國色天香富貴花,哪裡能比江上芙蓉風流潇灑。
芙蓉如面柳如眉,正可以贈愛妃了!” “皇上過獎。
”烏雲珠面色愈加嬌豔。
“你我并坐臨流,消受綠天花海,這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分啊!……你讀了尤侗詞曲,筆下功夫可好?” 烏雲珠贊歎道:“真是當今才子!” 福臨笑了:“愛妃慧麗過于玉環,尤侗之才也不亞于李白,你看朕比李三郎如何?” 烏雲珠心頭一顫,不由斂起了笑容,一股悲涼之感像秋風似的掃過她心底。
她努力壓下這不祥的莫名其妙的心緒,正容答道:“那是一位昏懦之君,以一庸才安祿山尚不能制,到了馬嵬之變,又不能保其所愛,英雄志兒女情無一足稱,安能與創業垂統聖文神武之君王同日而語!” 福臨大笑,快樂非常,說:“賢卿所言,可謂快論,當浮一大白!朕願與賢卿同保長生,萬歲千秋永無離别,斷不似李三郎之始合終離,空抱綿綿之恨!……今日正是中秋佳節,家宴後你來養心殿,朕與你對月盟誓,生生世世,永為夫妻!” 這時福臨的目光、面容、表情,都像一個大孩子,洋溢着真摯之情。
烏雲珠心頭一熱,鼻子一酸,竟滴下淚來。
福臨連忙擡手為她抹去淚珠。
半晌,烏雲珠才神色黯然地說:“皇上受命于天,日月方長。
妾妃以蒲柳之姿,蒙陛下寵幸,天恩高厚,沒齒不忘,雖粉身碎骨也難酬答。
隻怕福薄之人,當此重恩,反而折壽,不能長侍陛下啊!……” 福臨不明白烏雲珠怎麼會突然生出這種念頭,連忙安慰道:“朕與賢卿談論古人,你怎麼竟郁郁不樂了呢?水上逢秋,易生悲感,我們回去吧!” 董鄂妃擦淨淚花,換了笑臉說:“不忙,還要等茶點來呢。
”她突然跪下,說:“妾妃有兩件事求陛下恩準。
” 福臨驚異地看着她:“為什麼這樣鄭重其事?” “陛下看在妾妃入宮以來侍奉太後皇上尚屬盡心的分上,務必恩準。
” “好。
你說吧!” “求皇上對各宮主位普施恩寵,不使六宮生怨。
皇上如今子嗣不旺,繼統承位不能無人。
這實在有關社稷安危,陛下切不可因私情而誤大事……” 福臨不痛快地笑笑:“賢卿,你再為朕生一位太子啊!” 烏雲珠雙目熒熒欲淚:“妾妃……怕難有此厚福了。
況且,四阿哥之死,未必不是六宮怨氣所鐘,怨氣郁結,上達諸天,上天才降下這樣的懲罰……” 福臨臉都白了。
他想制止烏雲珠說下去,他知道内情。
但他沒有說話,因為“怨氣所鐘”确是實情。
“妾妃原本有心推薦四貞妹進宮,共同輔佐皇上,不想她已向太後辭婚,說定南王生前已将她許了孫姓,妾妃一番心思就此落空了。
但選秀女日期已近,妾妃有一堂妹今年候選,容貌身材都與妾妃相似,年方十六,讀書明禮,落落大方,隻是詩文上略差些。
若皇上留意,禀告太後選她進宮,妾妃就感恩不盡了!” 烏雲珠說,皇上若不恩準,她就要一直跪下去。
這時送茶點的人已絡繹進閣,福臨無奈,隻好都答應了。
用茶點的時候,董鄂妃又變得容光煥發,談笑風生,盡力說些趣聞轶事,琴棋書畫,并不住地打聽幾位高僧的事迹,他們談佛的詳情,打聽學道參禅的方法,這使福臨剛剛有點低沉的心緒又開朗了。
兩人說說笑笑,在近來少有的歡樂氣氛中度過中秋節的正午。
福臨望着董鄂妃,心裡暗暗贊美:“多麼美,多麼明慧,又多麼才氣橫溢啊!這樣的女子,真所謂鐘天地靈秀之氣,和她在一起,永遠不會厭倦,永遠沒有個夠。
曆代美人,講才貌德行,誰能跟她相比?福臨,你好福氣啊!……” 董鄂妃感到福臨的注視,竭力不去看他。
但那鐘情、愛戀的目光,還像他們最初相見時候一樣熾熱、一樣真摯。
她怎麼能不感動?可她又不得不盡力避開,因為這會更加重她内心的傷痛。
她的兒子去世後不久,她開始覺得體内深處産生了衰弱,這衰弱在一點點地向外擴張着。
她心慌氣短,常常眼前發黑,昨天還咳嗽出一口帶血絲的痰。
她覺得自己已得了不治之症…… 這些,她不願意告訴任何人,也包括福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