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兒媳婦的不是,做婆婆的沒有一個不上勁的,大貴妃自然不例外:“除了她還有誰!我真後悔當初求皇姐把她指配給博穆博果爾!她哪裡還像咱們滿洲、蒙古家的格格兒!隻要纏上小腳、戴上髻子、穿上衫子,可不就成了個蠻子丫頭了嗎?走路也那麼一扭二擺的,真叫人看不下去!皇姐還收她當幹女兒,白疼她!……最叫人不放心的,皇姐,你說她有沒有點子狐媚?我真怕她纏上皇帝……”
太後歎口氣:“唉,這個我也有些擔心。
進關十三年了,不能總跟在關外時候那樣放肆,得有規矩,要講君德,不能叫南人看笑話。
” 大貴妃想想,說:“這事皇姐你也為難,皇帝總歸是皇帝。
我想着,先皇十四位公主,十二位都比皇帝年長。
除去升天的五位,下嫁蒙古的就有五位。
皇姐的雍穆長公主、淑慧長公主跟皇帝是同胞姐弟,從小就疼愛他。
要是讓公主們還朝省親,皇姐可以骨肉團聚,公主們也可以幫着勸導皇上,再說,雍穆還是皇後的親娘呢!” 太後點點頭。
大貴妃确實在為皇室着想。
因為她的女兒端順長公主下嫁蒙古阿霸垓部王公,已在順治七年去世。
公主死後,朝廷又以禮親王代善的女兒續嫁過去,大貴妃不過認她為義女,公主還朝,大貴妃并無骨肉團聚之喜。
于是太後說:“你想得很周全。
皇兒性情多變,有時候也固執得很。
他對董鄂氏另眼看待,多半是因為婚姻不稱心。
我想,讓他憋在心裡,也不是好辦法。
定南王之女孔四貞端莊秀美,又是忠勳後裔,如能立為貴妃,或許能夠使皇兒移情。
” 大貴妃笑道:“太後看得遠、想得深,說的正是!立四貞為妃,不但可以使皇帝移情,定南王部下也會感激不盡!定南王和平西王是漢王的頭兒,定南王女兒冊皇妃,平西王兒子招額驸,天下蠻子哪能不附朝廷!” 太後的笑容消失了。
大貴妃說到要害處,使她不快,便岔開話題說:“皇妹說的公主還朝省親,确是個好主意。
如果公主們能夠帶來四十九旗王公的妙齡女兒為皇兒充實後宮,就更好了……容我仔細想想吧!” 大貴妃會意,起身告辭,臨行時憂心忡忡地低聲道:“皇姐,咱們那個博穆博果爾年紀還小,兒女私情不怎麼上心,可是臉皮嫩得緊哩,一點也不能傷……” 太後笑道:“放心。
” 蘇麻喇姑攙扶着太後,慢慢走回寝宮。
往常,太後總要和這個自幼相伴的貼身侍女說兩句輕松的笑話,今天她卻沒有這份心思。
蘇麻喇姑看她臉色不好,關切地說:“太後,叫他們上參湯吧?”太後點點頭。
太後坐在寝宮明間的花梨木寬榻上,端起參湯喝了兩口,放在幾上,沉思地看了蘇麻喇姑一眼:“你說,皇後可知道内情?” 蘇麻喇姑老老實實地說:“請皇後來問問。
” 太後又想了片刻,便命人召皇後來慈甯宮。
皇後來了,如往常一樣跪拜後,站在一側等候太後問話。
皇後壯實高大,面貌端正厚樸,顯得心地純良。
她的父親綽爾濟是莊太後哥哥吳克善之子,她的母親是莊太後的女兒、固倫雍穆長公主。
她既是莊太後的侄孫女,又是莊太後的外孫女,現在又是莊太後的兒媳,可謂親上加親。
不過錯了輩分,福臨其實是她的親舅父。
在太後和皇上面前,她是小輩,皇後的身份也撐不起她的架子,常常顯得畏葸膽怯。
對于這個沒有主管六宮能力的外孫女,一向愛才的莊太後不能不深以為憾。
對外孫女,太後不講什麼客氣,劈頭就問:“皇兒,襄親王福晉還在你宮裡嗎?” 皇後面現惶惑之色,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太後目光一寒,猜到其中另有蹊跷,緊接着問:“上午你不是着人來接她去坤甯宮的嗎?” “是……”皇後低下頭,支吾了半天,終于說:“是皇上他……要我打發人去接的。
” “接到哪兒?” “到……養心殿……” “你就依了他?” 皇後可憐地紅了臉,低聲答道:“是……” “你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皇後,是我們博爾濟吉特家的格格呀!”太後語氣很重,烏黑的眉毛鷹翅般揚向前額。
皇後既委屈又難過,跪下了,噙着眼淚輕輕地喊:“母後……” 太後凝視着她,好半天,歎了口氣,說:“你也賢惠太過了!……”她終于找到這樣一個詞代替她心裡的“軟弱”和“無能”一類貶義更深的詞。
“我現在要往養心殿,你跟我一路去看看嗎?” 皇後把頭埋得深深的,面容都看不見了,聲音細微得幾乎聽不清:“兒實在不便前往,求母後寬恕……” 去養心殿的路上,太後心裡很不愉快。
這樣的兒媳婦,自己都不稱心,兒子豈能如意?門第、容貌、才能、性情都要相當,才是好姻緣。
看來,這一段婚姻,又委屈兒子了!莊太後暗暗嗟歎:誰讓你是皇帝呢! 福臨在殿門前躬身迎接穿過牡丹花叢而來的母親。
太後一一巡視盛開的牡丹,連連贊歎,目光卻不時掠過兒子的面容。
福臨平日白中微黃的臉色,今天竟隐隐透出紅暈;眼睛水汪汪的,含着柔情、露着倦意;嘴唇鮮紅豐潤,敏感的嘴角微微顫動,竭力想掩住那沉醉的微笑,平日那英氣勃勃的眉目間也好像揉進了幾分妩媚。
太後的心頓時涼了半截:晚了!已經晚了! 太後邁步進殿,轉入東暖閣,仿佛不經意地問:“皇兒在讀書?怎麼不去西暖閣?”她看到南窗下的炕桌上擺着熱茶和一函打開的書,皇帝日常讀書習字、批閱本章,都是在西暖閣。
福臨不大自然地說:“随便翻翻,一會兒就去西暖閣。
” 太後翻出書函的封面。
她雖不精通漢文,書名卻還是認得的:《花間集》。
她低頭翻書,突然擡起雙目,望定福臨的眼睛,毫不含糊地問:“董鄂氏剛才在這裡?” 福臨驟然紅了臉,直紅到發際耳根。
他避開母親尖銳的目光,沒有說話,望着側面透雕的隔斷。
“她——什麼時候走的?” “剛走。
”福臨聲音雖低,卻并不膽怯。
“年輕人胡鬧,也要有分寸,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 福臨沉默片刻,堅決地轉過臉,小聲說:“額娘,兒并非胡鬧。
董鄂氏正堪與兒作配,她才具有總領六宮、為一國之後的才德。
額娘,你就看不清?” 太後搖搖頭,容色略略和緩地說:“皇兒,你有什麼不明白?用漢人的話說:你和她,姻緣簿上沒有份!” “額娘!”福臨的臉色驟然煞白,暴怒倏地狂風般刮起,他抑制不住,不顧一切地脫口喊道,“讓我攤上兩個博爾濟吉特氏的平庸之輩,還不夠受嗎?……” “放肆!”太後提高聲音,斬釘截鐵地摔出兩個字的斥責。
半晌,養心殿内靜悄悄的,母子相對,都是黑眉白臉,非常相像。
太後的怒容漸收,恢複了平日的沉靜,她說:“傳我谕旨:自今日起,皇親宮眷沒有我的特許,一概不許進宮!違旨者嚴懲!”這聲音如生鐵鑄成般堅硬,像寒冰一樣令人發冷,在深邃的殿堂裡竟引起了回聲。
太監、宮女們從來沒聽過太後的這種聲調,都吓得跪倒在地,不敢仰視。
福臨也跪下了,垂頭送太後出宮。
他一句話也不說,太後從他身邊走過,他仿佛也沒有知覺。
太後乘機迅速地斜眼看看兒子,他的兩道黑眉緊蹙在一起,和緊緊抿着的嘴唇相配合,顯出一副非常執拗的神氣。
太後立刻走開,步履平穩,步速中常,再沒有回頭看兒子一眼。
她的博爾濟吉特族高傲的自尊心受了損害。
哪怕這損害者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她也不能原諒! 黃昏時分,皇城的宮殿在暮霞的背景上漸漸變成深色的剪影,寂靜的宮廷透露出一股無法言喻的憂郁和惆怅。
初夏溫馨的空氣也不能減輕傷心人的痛苦。
追随着宛轉的歌聲,從養心殿中送出陣陣悠揚的絲竹之音,那拖得長長的音調如泣如訴,更增加了暮夜的纏綿和哀怨: 平生不會相思。
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伊人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未昏時,月半明時。
這一曲《折桂令》,曲子高雅,詞文俚俗,卻道出了福臨的心病。
他不等煞尾,便扔開了手中玉笛,斜躺在雕龍禦榻上,心頭萬種滋味,無法排遣,又煩躁又憂傷,想發脾氣都沒有精神。
笛子一停,陪伴着品箫奏琴吹笙敲檀闆和唱歌的小太監們都趕忙停止,不知所措地望着皇上。
福臨有氣無力地看他們一眼,說:“再唱吧,我聽聽。
” 另一個小太監連忙拿起一根竹笛吹奏,于是歌聲又起: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息。
這本錢兒見她時方算得…… 福臨閉眼聽着,一動不動,心卻飛走了,飛出養心殿,飛出皇宮,去尋找他苦苦思念的另一顆心…… 從皇太後到養心殿來過以後,又過了六天。
福臨天天把自己關在養心殿裡,哪兒也不去,誰都不見,喪魂失魄,寝食不安,連往慈甯宮請安的禮節都丢了。
皇後和妃嫔去問候,一概擋駕,所有宮女都不準進養心門。
今天是常朝之期,福臨總算記得自己是皇帝,勉強去聽政,草草處理了幾天來堆積的國事,早早地又回來了。
首領太監吳良輔怕皇上悶出病,召來樂工、歌工、太監,陪皇上奏曲取樂。
福臨精通音樂,尤愛吹笛。
但今天,音樂也不能使他解脫。
福臨突然睜開眼睛,對吳良輔說:“去值房看看,蘇克薩哈來了,立即引見。
” 吳良輔一愣,不敢怠慢,立命召對太監去接。
吳良輔和蘇克薩哈可是老相識了。
當初蘇克薩哈密告睿親王多爾衮謀反,就是通過吳良輔上達給順治的。
這幾年蘇克薩哈一直征戰在外,皇上召他做什麼? 蘇克薩哈來了。
他是領侍衛内大臣,内廷近侍,在皇上面前本不像外臣那麼拘謹,這會兒卻顯出幾分沮喪。
蘇克薩哈白白胖胖,高身量寬肩膀,帶着所謂的富貴相:五官端正,眉平鼻直嘴正,看上去很是忠厚,實則十分精明。
他是額驸之子,母親是太祖的第六位公主。
他自幼與皇室來往密切,又是攝政王多爾衮的親信,非常熟悉八旗旗主、諸王與皇室的關系。
多爾衮一死,他看準時機,與睿親王府護衛一起首告多爾衮謀逆,這正投合了順治和鄭親王的需要。
多爾衮追黜王位、奪爵削谥,“多黨”在朝中的勢力立時土崩瓦解。
蘇克薩哈因此授議政大臣,擢巴牙喇纛章京。
他并不就此自尊自安,深知以讦告得賞終将被人鄙視,所以順治十年主動請命,與經略洪承疇會剿湖南。
三年征戰,他在嶽州、武昌等地,打出六戰六捷的戰績,大敗大西軍孫可望、劉文秀部,得到二等精奇尼哈番的軍功世職,擢升領侍衛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今天順治臨朝,蘇克薩哈當值,一直在順治身邊。
順治精神不振,蘇克薩哈多次奏請皇上回宮休息。
順治突然想起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與董鄂氏同旗,便有意追問。
蘇克薩哈想必已從内廷聽到風聲,便假作無意地說起當年與鄂碩一家的來往,說起自己的妻子與董鄂氏是閨中密友的事。
順治大喜,立刻手書一信,要蘇克薩哈設法帶給董鄂氏,并要當晚回信。
現在蘇克薩哈向皇上跪叩之後,便呈上了一封淺藍色的碎金信箋。
福臨急忙接過打開,卻見上面隻有兩行娟秀的小字: 皇上孝治天下,太後之命不可違。
今世已無望,惟盼來生。
福臨頹然倒在靠背上,一團歡喜化為雲煙。
他是約董鄂氏私會的,卻等來了這麼一個令人心碎的回答!…… 蘇克薩哈暗中打量皇上的神色,小心地說:“烏雲珠自幼便姿容絕代,才華出衆。
正白旗的親友女眷都以為她必定入選宮掖,與皇上作配,誰知……” “她的母親果真是……江南才女?”福臨氣息微弱地問。
“是。
原是蘇州世家女,到濟南探親,正遇我大兵南攻,鄂碩旗下将士搶來獻給鄂碩。
隻當是普通婦人,鄂碩就想硬來。
誰知她尋死覓活,堅不順從,在壁上題了一首絕命詩,便懸梁自盡了。
鄂碩這人皇上也知道,跟安郡王一個味道,新派人兒,最愛跟那些蠻子文士混在一起念詩喝酒。
他看了那絕命詩,當下就後悔個不了,說是唐突了才女,十分罪過。
好在奴婢們解救得早,才女沒有死得成。
鄂碩從此拿才女當菩薩供養,就差沒有燒高香了。
一來二去的,才女被鄂碩的真情打動,竟下嫁了他。
幾年後,鄂碩夫人病故,他就趁着朝廷恩準滿漢通婚,把才女扶了正。
才女的女兒烏雲珠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格格兒。
誰知道那位蠻子夫人是怎麼調治的,格格、阿哥都跟玉石樹珍珠花一樣,照得人眼都睜不開……” “你還記得那首絕命詩嗎?”福臨頗感興趣。
“記得的。
”蘇克薩哈用生硬的漢語念道:“生小盈盈翡翠中,那堪多難泣途窮。
不禁弱質成囚系,魂化杜鵑啼血紅!” 福臨聽罷,低頭歎息,半晌無語。
蘇克薩哈沿着皇上的思路,說着福臨心裡想着的事兒:“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烏雲珠十歲時候就會寫詩。
有那麼一首,正白旗的格格們拿着它用漢話念,當成頂時興的事兒呢。
就二十個字:春雨過春城,春庭春草生,春閨動春思,春樹叫春莺。
八個春字哩!……”蘇克薩哈住了聲,再看看皇上在燈影中顯得蒼白的臉,突然說:“皇上,何必這樣苦自己?咱們究竟不是漢人,管它那一套!德格類死了,先皇不是把他老婆賜給小叔子阿濟格了嗎?先皇之兄莽古爾泰死後削爵,他的福晉也由先皇之命分賜給肅親王和克勤郡王,這還是叔母嫁侄兒呢!” 福臨擺擺手,叫他不要再說了。
她的信上寫得明白:她不願成君之過,要求皇上孝治天下,他難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入關了,畢竟不能與關外時候相比啊!…… 蘇克薩哈走後,吳良輔為了給皇上開心解悶,竟舊業重操,粉墨登場,在皇上面前演戲了。
隻見他寬衣博帶,頭戴高冠,狀如《九歌圖》中的三闾大夫,升座高踞,自稱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是萬事不求人的“天下師”,态度極其倨傲。
他到底是從宮中戲班出來的高手,雖然久不登台,演來仍然惟妙惟肖,看他那種“萬事通”的樣子,福臨也不禁微微發笑。
人們于是紛紛向“天下師”求教。
一個小沙彌上前問訊道:“老師既言博通三教,請問釋迦如來是何人?” “天下師”一本正經地想了想,一本正經地回答:“女人。
” 小沙彌大吃一驚:“啊?如來怎麼會是女人?” “天下師”振振有詞:“《金剛經》雲:‘趺坐而坐。
’若非女人,何需丈夫坐了然後才坐呢?” 一名老道士搶上來問:“那麼太上老君是何人?” “天下師”認真地回答:“也是女人。
” “胡說!”老道憤然斥責。
“天下師”不慌不忙,一揮袍袖:“《道德經》雲:‘吾所大患,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若非女人,何患于有娠乎?” 道士張口結舌時,一儒生上前打躬問道:“文宣王孔老夫子是何人呢?” “天下師”毫不猶豫:“還是女人!”不待儒生發怒,他已眼睛都不眨地一口氣解釋下去:“《論語》雲:‘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若非女人,為什麼要待嫁呢?……” “天下師”那種自以為是的誇張表情,故意歪曲的三教經典,終于逗得福臨哈哈大笑。
吳良輔在台上看到福臨大笑,立刻跳下高座給皇上叩頭。
福臨道:“良輔久不登台,今兒該賞你點什麼東西呢?” 吳良輔說:“隻要看見萬歲爺笑了,奴才就心滿意足了,什麼賞也比不了哇!” 吳良輔的忠心很使福臨感慨。
當吳良輔卸去戲裝,再到福臨身邊侍候時,福臨說:“難為你了。
” 吳良輔連忙跪下:“萬歲爺說這話,折殺奴才了。
萬歲爺這麼愁眉苦臉,閉鎖深宮,總不是長久之計。
就是奴才獻醜博得萬歲爺一笑,也不過片刻之間啊!” 福臨深深歎了口氣,凝視着群星閃爍的夜空,不作聲。
“萬歲爺,别怪奴才多嘴。
萬歲爺總不能為這事跟皇太後對着鬧哇!别說皇室八旗不會向着萬歲爺,那天下百姓心眼兒裡也不能向着萬歲爺啊。
再一說呢,萬歲爺終究是萬歲爺,六宮妃嫔貴人,天下秀女多着呢,難道非她不可?” 福臨心煩意亂,竟自吟出一句古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話倒也有這麼一說。
可人生在世,誰去自找苦吃呢?相思病豈是皇上害的?這不成大笑話了嗎?奴才演了半天的戲,萬歲爺笑了。
萬歲爺倒品品那滋味啊!……” 福臨心裡一顫悠,半笑不笑地盯着吳良輔:“朕已立了鐵牌,嚴禁中官幹政,你敢以戲入谏?” 吳良輔吓了一跳,萬歲爺的精細、敏感實在令他害怕,連忙笑道:“奴才哪裡敢預政!奴才隻是說,人生不過百年,萬歲爺不必這樣折磨自己。
三教同源,道德尊嚴,那畢竟在虛幻之間,說到實處,能令人樂而忘憂者,惟有醇酒婦人。
雖是諧語,未必都是笑談。
沉而不溺、迷而不惑,或許真是仙境……” 福臨背手站着,一直仰望着中天。
不知他是否聽到吳良輔的話,隻是星光映在他的眼睛裡,光芒十分淩亂。
此後不到三天,福臨又變了,縱欲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
他仿佛被色欲燃燒着、追逐着,尋找着一切機會發洩他驚人的熱情和精力。
皇後、妃嫔、貴人、答應、常在都害怕了,宮女們也惟恐被他碰到。
按他的谕旨,禦藥房每天向他呈進強壯藥。
一位禦藥房官員上奏,請皇上保重身體,招來福臨的大怒,把這官員革了職,遣送回鄉。
他又恢複了每天向皇太後請安,在皇太後面前也毫不隐諱地表示他與皇後妃嫔的恩愛,甚至對平日來陪伴皇太後的命婦也非常鐘情。
不久這樣的故事也傳出來了:太常寺卿某人之妻入宮侍皇後,出宮回家時,衣服頭飾未改而面目全非,竟換了一個人!某人不敢聲張,但傳聞卻一直到了皇太後耳中。
皇太後隻得嚴谕皇上:革除命婦入侍之舊例。
皇上失德的事,一次又一次地傳進慈甯宮。
莊太後起初還在靜觀事态的變化,因為福臨在處理政事上還沒有什麼明顯的混亂和糊塗。
到了六月底,福臨終于病倒了。
莊太後才真的着了急。
五 蘇麻喇姑領了皇太後的懿旨,匆匆趕到宣武門教堂來找湯若望,但被門前的仆人擋住了。
蘇麻喇姑隻好說道:“我家有重病人,求湯老爺去救命的呀!” 一聽她那種夾帶着蒙古喉音的生硬漢話,仆人的态度立刻由冷峻變為恭敬,說:“實在不是我不肯通融,湯老爺正在對教徒大衆布道講經,這個時候,誰都不見!上回我放進一個親王府書吏去找他,他立時大發脾氣,給我一頓臭罵,差點兒把我趕走!” 蘇麻喇姑驚訝道:“我以為湯老爺是個沒脾氣的仁慈老人哩!” “誰說他不仁慈啦?對窮人、對病人和對小孩,他那心腸軟得像水;可是誰要礙了他的傳教大事,那就像幹柴烈火,一碰就着,可兇哩!……好在他事後總後悔,從不整治人。
” “咳,六十多歲的人了,生閑氣幹啥!” “哦喲,他可不像個花甲老人。
從早到晚忙個不了,不是布道施洗,領着教徒做禮拜,就是拜訪教徒,還要上欽天監。
他呆在家裡也從不歇着,寫呀、算呀、配藥呀、制造機器呀,他還彈鋼琴哩!你想,當初睿親王的紀功碑有多重?他都能造出機器把石碑吊到空中!……哎呀呀,真神了!”這仆人說起湯老爺的本事,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眼看他要接着說起湯老爺造教堂、鑄大炮、建要塞的奇迹了,蘇麻喇姑連忙攔住他說:“我不即刻求見,讓我進教堂聽他布道好不好?” 仆人更高興了:“好哇!你快去聽吧,聽了你也會入教。
湯老爺講得可好啦,石頭人都要掉淚!” 蘇麻喇姑剛進教堂門,便聽到湯若望的聲音在穹廬般高大渾圓的教堂頂内回響,黑壓壓的一排排教徒,像被迷住了似的瞪大眼睛,靜靜地聽: “……人間充滿罪惡,人類充滿罪惡!這來自人類的原罪,啊,這便是人類始祖亞當犯罪留給後代的無法自救的原罪!它使人類難于免除下地獄的悲慘結局。
上帝為了拯救信奉者的靈魂,獻出了他的親生兒子、我們受苦受難的救世主!作為替罪的贖價,我主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主耶稣舍了他的身體,化為餅;舍了他的血,化為酒……教徒們啊,這都是為了我們。
為了拯救我們的靈魂啊!……”湯若望慷慨激昂,聲淚俱下,不要說女教徒們流着淚喃喃低誦耶稣的名字,蘇麻喇姑也被白發蒼蒼的湯若望高舉雙手的虔誠樣子深深感動了。
“信徒們!總有一天,世界的末日會要降臨,那時候,我主耶稣将對古往今來的全體人類進行最後的審判。
上帝的子民将升入天堂,那些不信奉上帝的惡人罪人、那些異教徒将永堕受苦的地獄。
我親愛的教友們,願你們時時自省自問,堅定對天主的信念吧!……” 信徒們擁向湯若望,把他團團圍在中心,詢問教義、求解疑難、請賜祝福。
蘇麻喇姑遠遠望着,知道一時難以見到他,便走出了教堂,在那寬敞華美的大理石門廊裡等候。
信徒們漸漸走散,蘇麻喇姑再進教堂時,湯若望已不在那兒了,隻有幾名執事在收拾場地。
剛才那個仆人看見她,說:“你還沒見着湯老爺?要想見他要腿快嘴勤。
這會兒他到後面花園裡去收葡萄啦,快去那兒找他吧!” 花園裡一片濃綠,空氣裡飄散着玫瑰花叢的芳香。
果樹很多,紅紅白白的桃子、紫瑩瑩的葡萄很是誘人。
有人站在梯子上摘果實,但茂密的枝葉遮住了他們的身形和面孔,蘇麻喇姑仍然找不到湯若望。
一陣哇裡哇啦的奇怪喊聲從一棵大桃樹下傳出,一個衣飾華麗的外國人,摘下飾有鴕鳥羽毛的寬檐大帽子,像舞蹈似的,姿态優雅地朝樹上彎腰行禮。
登在梯上摘桃的人也哇裡哇啦地回答着,口氣異常親切熱情。
蘇麻喇姑雖然一句也聽不懂他們的話,卻聽出了湯若望那熟悉的聲音。
那外國人是誰?她隐向樹邊,仔細觀察着。
湯若望背着一隻裝滿鮮桃的小簍下了梯子,兩個碧眼外國人便一同在樹下的石桌邊坐定,仆人送上豐盛的點心、葡萄酒、烤雞和烤肉,兩人兄弟一樣親熱地互相拍着肩膀,爽朗地大笑着,舉起了酒杯。
湯若望用荷蘭話吟誦祝酒詩,他那抑揚頓挫的優美聲調,像唱歌一樣好聽: 紅玫瑰爛熳地開着花,蓓蕾在飲着春天的氣息,祝福呀,愛酒的人,一切祝福! 那位外國人熱情奔放,一手高擎酒杯,一手豪放地揮擺着,仰着臉陶醉地祝酒: 高高地舉起盛着紅色酒的杯呀,這裡是自由的大地,聖人與酒徒是一個呀,農夫不殊于王帝!…… 兩人碰了酒杯,一飲而盡,開懷大笑。
湯若望命仆人把摘下來的葡萄、桃子和地窖裡的所有葡萄酒全部裝車,随客人送到貢使館舍。
仆人有些猶豫,湯若望嚴厲地瞪他一眼,催促道:“快去辦,一點也不要留!”仆人無可奈何地去了,湯若望才回過頭對客人說:“這些人永遠不懂,遠離故土到異國他鄉是多麼艱苦!”客人莫名其妙地望着他,攤開雙手聳了聳肩。
湯若望一拍自己白發蒼蒼的頭,哈哈地笑了。
因為他竟随口對客人說起了漢話。
告别時客人熱烈地擁抱了湯若望,又懇摯地低聲向他說了些什麼,湯若望點點頭,客人才高興地又行一次優美的鞠躬禮,神氣地走了。
“湯瑪法!”蘇麻喇姑這才上前向湯若望行禮。
湯若望認識她,當初湯若望和莊太後的最早聯系,就是由蘇麻喇姑擔當的。
他有些吃驚,連忙站起來:“蘇麻喇姑,你怎麼來了?太後生病了?” “太後安泰。
太後有要事相商,要我來跟瑪法詳談。
這兒……不大方便吧?” 湯若望把蘇麻喇姑領進他的小書房。
在那裡,蘇麻喇姑按太後的旨意,向湯瑪法講了福臨近日的變化和病狀,請瑪法為福臨治病,對他近日的荒淫失德,好好谏正一番。
湯若望聽着,臉色越來越陰沉。
除了作為傳教士對傳教國君主的職業興趣之外,他真心喜愛這個聰慧好學而又性格無常的少年。
福臨對他的敬慕和依戀,使他這個虔誠的上帝的信徒、純潔的傳教士常常産生一種父親般的感情。
近一個月他忙于傳教事務和接待荷蘭使團,竟不知福臨陷進了這樣的感情漩渦,這使他心情沉重。
他立刻回答說:“請回禀太後,我一定盡我的努力。
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 蘇麻喇姑忙問:“這兩三天能去嗎?太後很着急呢!” 湯若望立刻站起身:“我這就進宮求皇上接見。
正有一件要事禀告皇上。
” 蘇麻喇姑很高興,起身道謝、告辭,好像在無意中說了一句:“剛才那個夷人的帽子真漂亮。
” 湯若望道:“你看見了?荷蘭人航海全世界,見多識廣,服飾也别出心裁。
” “哦,他就是荷蘭人!” “對。
他是荷蘭使團的副使,阿姆斯特丹人,是我一個老同學的弟弟。
萬裡他鄉遇故知,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這次他們入朝進貢,貢禮真是價值連城,皇太後都說是前所未見啊!” 湯若望笑道:“是的,不隻給皇太後、皇上、皇後送禮,議政王貝勒大臣也都各有一份。
隻送禮一項,我替他算了算,荷蘭國耗銀怕在二十萬兩上下了。
” “花這麼多錢!為什麼?”蘇麻喇姑試探着問。
“他們想訂一個通商條約,想在澳門居留,想……總而言之,想打開中國的大門。
” “那他們真幸運,在這兒遇上瑪法這樣的同鄉同族和老朋友,又這樣仁慈、熱心腸。
” 湯若望脫口而出,笑道:“剛才,副使也這麼說……” 蘇麻喇姑也笑了:“我要是你,瑪法,當然要幫忙的!” 湯若望用碧藍的眼睛望着她,很溫和地說:“最終要太後和皇上定奪。
” 蘇麻喇姑确定地說:“能行。
瑪法你不也是外國人嗎?他們送這麼重的禮,禮重情重。
太後、皇上最重情義的。
” 湯若望笑了,點點頭,沒有再搭話。
蘇麻喇姑告辭走了。
湯若望沉思片刻,提筆疾書,寫了一道用語尖銳的谏書,跟着就喚轎出門進宮。
不費什麼周折,他立刻被傳進養心殿。
福臨身着明黃絲織龍紋便袍,沒有戴帽子,正倚在炕桌邊看書。
乍一見,他的病情不似想象的那麼嚴重,湯若望略略放了心。
福臨看見他,抛開書,止住他跪拜,微微一笑,說:“瑪法,好些日子不見了。
” 湯若望不覺心下一沉:福臨笑得十分可憐,面頰凹陷,眼圈發烏,嘴唇和兩顴上一片不健康的潮紅,看來身體已相當虛弱了。
他按照入宮途中的考慮,先談起荷蘭的通商要求。
福臨疲乏地說:“瑪法就此事所上的奏折,朕都看過了。
通商的事,不妨由内院和理藩院派人與他們談判,訂一個通商條約,隻要互有好處,諒也無妨。
” “不然!通商不過是借口,通商的背後來意不善!老臣奏折中再三提醒皇上小心謹慎,就是為此。
” “難道……”福臨望着湯若望,有些驚異。
“皇上,荷蘭正在成為世界大國,幾十年來窮兵黩武,海上艦隊尤為強大,稱雄一時,不久就有可能取代西班牙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中華地大物博,人口繁盛,哪會不使之垂涎三尺?門戶一開,再想關就不容易了!” 福臨點點頭說:“如今我台灣一島孤懸海外,正是被西班牙、荷蘭兩國占去。
” 湯若望緊接着說:“正因為此,澳門還是留給葡萄牙人,不許荷蘭取得居留權為好。
” 福臨笑道:“瑪法的意思,是要他們三國互相掣肘?” “正是。
朝廷還需緻力于鄭成功和南明永曆。
他們三國相互牽制,于我有利。
” “瑪法,”福臨感動地說,“荷蘭使團是你家鄉同族,我見你那麼感慨,對使團又如此關切,以為你一定要為他們說項。
誰知你全不這樣!朕不能不感佩瑪法忠心為朕。
古來客卿決難到此地步。
” 湯若望不覺有些臉紅,說:“陛下是疑心老臣的真誠嗎?荷蘭使團是老臣故鄉族人,老臣歡喜、熱心出自真情;老臣熟知荷蘭國的用心,為陛下朝政國運着想,也出自老臣忠心。
還有一層,老臣直說,陛下勿怪。
陛下難道忘記,老臣是一個傳教士嗎?” 福臨愕然地注視着湯若望,一時沒有弄清他這番話的含義。
湯若望不論在朝中地位多高、欽天監事務多忙,也不論由于滿洲人對天算學的無比驚訝而對他持有的無比崇敬,他時時刻
進關十三年了,不能總跟在關外時候那樣放肆,得有規矩,要講君德,不能叫南人看笑話。
” 大貴妃想想,說:“這事皇姐你也為難,皇帝總歸是皇帝。
我想着,先皇十四位公主,十二位都比皇帝年長。
除去升天的五位,下嫁蒙古的就有五位。
皇姐的雍穆長公主、淑慧長公主跟皇帝是同胞姐弟,從小就疼愛他。
要是讓公主們還朝省親,皇姐可以骨肉團聚,公主們也可以幫着勸導皇上,再說,雍穆還是皇後的親娘呢!” 太後點點頭。
大貴妃确實在為皇室着想。
因為她的女兒端順長公主下嫁蒙古阿霸垓部王公,已在順治七年去世。
公主死後,朝廷又以禮親王代善的女兒續嫁過去,大貴妃不過認她為義女,公主還朝,大貴妃并無骨肉團聚之喜。
于是太後說:“你想得很周全。
皇兒性情多變,有時候也固執得很。
他對董鄂氏另眼看待,多半是因為婚姻不稱心。
我想,讓他憋在心裡,也不是好辦法。
定南王之女孔四貞端莊秀美,又是忠勳後裔,如能立為貴妃,或許能夠使皇兒移情。
” 大貴妃笑道:“太後看得遠、想得深,說的正是!立四貞為妃,不但可以使皇帝移情,定南王部下也會感激不盡!定南王和平西王是漢王的頭兒,定南王女兒冊皇妃,平西王兒子招額驸,天下蠻子哪能不附朝廷!” 太後的笑容消失了。
大貴妃說到要害處,使她不快,便岔開話題說:“皇妹說的公主還朝省親,确是個好主意。
如果公主們能夠帶來四十九旗王公的妙齡女兒為皇兒充實後宮,就更好了……容我仔細想想吧!” 大貴妃會意,起身告辭,臨行時憂心忡忡地低聲道:“皇姐,咱們那個博穆博果爾年紀還小,兒女私情不怎麼上心,可是臉皮嫩得緊哩,一點也不能傷……” 太後笑道:“放心。
” 蘇麻喇姑攙扶着太後,慢慢走回寝宮。
往常,太後總要和這個自幼相伴的貼身侍女說兩句輕松的笑話,今天她卻沒有這份心思。
蘇麻喇姑看她臉色不好,關切地說:“太後,叫他們上參湯吧?”太後點點頭。
太後坐在寝宮明間的花梨木寬榻上,端起參湯喝了兩口,放在幾上,沉思地看了蘇麻喇姑一眼:“你說,皇後可知道内情?” 蘇麻喇姑老老實實地說:“請皇後來問問。
” 太後又想了片刻,便命人召皇後來慈甯宮。
皇後來了,如往常一樣跪拜後,站在一側等候太後問話。
皇後壯實高大,面貌端正厚樸,顯得心地純良。
她的父親綽爾濟是莊太後哥哥吳克善之子,她的母親是莊太後的女兒、固倫雍穆長公主。
她既是莊太後的侄孫女,又是莊太後的外孫女,現在又是莊太後的兒媳,可謂親上加親。
不過錯了輩分,福臨其實是她的親舅父。
在太後和皇上面前,她是小輩,皇後的身份也撐不起她的架子,常常顯得畏葸膽怯。
對于這個沒有主管六宮能力的外孫女,一向愛才的莊太後不能不深以為憾。
對外孫女,太後不講什麼客氣,劈頭就問:“皇兒,襄親王福晉還在你宮裡嗎?” 皇後面現惶惑之色,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太後目光一寒,猜到其中另有蹊跷,緊接着問:“上午你不是着人來接她去坤甯宮的嗎?” “是……”皇後低下頭,支吾了半天,終于說:“是皇上他……要我打發人去接的。
” “接到哪兒?” “到……養心殿……” “你就依了他?” 皇後可憐地紅了臉,低聲答道:“是……” “你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皇後,是我們博爾濟吉特家的格格呀!”太後語氣很重,烏黑的眉毛鷹翅般揚向前額。
皇後既委屈又難過,跪下了,噙着眼淚輕輕地喊:“母後……” 太後凝視着她,好半天,歎了口氣,說:“你也賢惠太過了!……”她終于找到這樣一個詞代替她心裡的“軟弱”和“無能”一類貶義更深的詞。
“我現在要往養心殿,你跟我一路去看看嗎?” 皇後把頭埋得深深的,面容都看不見了,聲音細微得幾乎聽不清:“兒實在不便前往,求母後寬恕……” 去養心殿的路上,太後心裡很不愉快。
這樣的兒媳婦,自己都不稱心,兒子豈能如意?門第、容貌、才能、性情都要相當,才是好姻緣。
看來,這一段婚姻,又委屈兒子了!莊太後暗暗嗟歎:誰讓你是皇帝呢! 福臨在殿門前躬身迎接穿過牡丹花叢而來的母親。
太後一一巡視盛開的牡丹,連連贊歎,目光卻不時掠過兒子的面容。
福臨平日白中微黃的臉色,今天竟隐隐透出紅暈;眼睛水汪汪的,含着柔情、露着倦意;嘴唇鮮紅豐潤,敏感的嘴角微微顫動,竭力想掩住那沉醉的微笑,平日那英氣勃勃的眉目間也好像揉進了幾分妩媚。
太後的心頓時涼了半截:晚了!已經晚了! 太後邁步進殿,轉入東暖閣,仿佛不經意地問:“皇兒在讀書?怎麼不去西暖閣?”她看到南窗下的炕桌上擺着熱茶和一函打開的書,皇帝日常讀書習字、批閱本章,都是在西暖閣。
福臨不大自然地說:“随便翻翻,一會兒就去西暖閣。
” 太後翻出書函的封面。
她雖不精通漢文,書名卻還是認得的:《花間集》。
她低頭翻書,突然擡起雙目,望定福臨的眼睛,毫不含糊地問:“董鄂氏剛才在這裡?” 福臨驟然紅了臉,直紅到發際耳根。
他避開母親尖銳的目光,沒有說話,望着側面透雕的隔斷。
“她——什麼時候走的?” “剛走。
”福臨聲音雖低,卻并不膽怯。
“年輕人胡鬧,也要有分寸,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 福臨沉默片刻,堅決地轉過臉,小聲說:“額娘,兒并非胡鬧。
董鄂氏正堪與兒作配,她才具有總領六宮、為一國之後的才德。
額娘,你就看不清?” 太後搖搖頭,容色略略和緩地說:“皇兒,你有什麼不明白?用漢人的話說:你和她,姻緣簿上沒有份!” “額娘!”福臨的臉色驟然煞白,暴怒倏地狂風般刮起,他抑制不住,不顧一切地脫口喊道,“讓我攤上兩個博爾濟吉特氏的平庸之輩,還不夠受嗎?……” “放肆!”太後提高聲音,斬釘截鐵地摔出兩個字的斥責。
半晌,養心殿内靜悄悄的,母子相對,都是黑眉白臉,非常相像。
太後的怒容漸收,恢複了平日的沉靜,她說:“傳我谕旨:自今日起,皇親宮眷沒有我的特許,一概不許進宮!違旨者嚴懲!”這聲音如生鐵鑄成般堅硬,像寒冰一樣令人發冷,在深邃的殿堂裡竟引起了回聲。
太監、宮女們從來沒聽過太後的這種聲調,都吓得跪倒在地,不敢仰視。
福臨也跪下了,垂頭送太後出宮。
他一句話也不說,太後從他身邊走過,他仿佛也沒有知覺。
太後乘機迅速地斜眼看看兒子,他的兩道黑眉緊蹙在一起,和緊緊抿着的嘴唇相配合,顯出一副非常執拗的神氣。
太後立刻走開,步履平穩,步速中常,再沒有回頭看兒子一眼。
她的博爾濟吉特族高傲的自尊心受了損害。
哪怕這損害者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她也不能原諒! 黃昏時分,皇城的宮殿在暮霞的背景上漸漸變成深色的剪影,寂靜的宮廷透露出一股無法言喻的憂郁和惆怅。
初夏溫馨的空氣也不能減輕傷心人的痛苦。
追随着宛轉的歌聲,從養心殿中送出陣陣悠揚的絲竹之音,那拖得長長的音調如泣如訴,更增加了暮夜的纏綿和哀怨: 平生不會相思。
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伊人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未昏時,月半明時。
這一曲《折桂令》,曲子高雅,詞文俚俗,卻道出了福臨的心病。
他不等煞尾,便扔開了手中玉笛,斜躺在雕龍禦榻上,心頭萬種滋味,無法排遣,又煩躁又憂傷,想發脾氣都沒有精神。
笛子一停,陪伴着品箫奏琴吹笙敲檀闆和唱歌的小太監們都趕忙停止,不知所措地望着皇上。
福臨有氣無力地看他們一眼,說:“再唱吧,我聽聽。
” 另一個小太監連忙拿起一根竹笛吹奏,于是歌聲又起: 相思有如少債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擔愁,準不了三分息。
這本錢兒見她時方算得…… 福臨閉眼聽着,一動不動,心卻飛走了,飛出養心殿,飛出皇宮,去尋找他苦苦思念的另一顆心…… 從皇太後到養心殿來過以後,又過了六天。
福臨天天把自己關在養心殿裡,哪兒也不去,誰都不見,喪魂失魄,寝食不安,連往慈甯宮請安的禮節都丢了。
皇後和妃嫔去問候,一概擋駕,所有宮女都不準進養心門。
今天是常朝之期,福臨總算記得自己是皇帝,勉強去聽政,草草處理了幾天來堆積的國事,早早地又回來了。
首領太監吳良輔怕皇上悶出病,召來樂工、歌工、太監,陪皇上奏曲取樂。
福臨精通音樂,尤愛吹笛。
但今天,音樂也不能使他解脫。
福臨突然睜開眼睛,對吳良輔說:“去值房看看,蘇克薩哈來了,立即引見。
” 吳良輔一愣,不敢怠慢,立命召對太監去接。
吳良輔和蘇克薩哈可是老相識了。
當初蘇克薩哈密告睿親王多爾衮謀反,就是通過吳良輔上達給順治的。
這幾年蘇克薩哈一直征戰在外,皇上召他做什麼? 蘇克薩哈來了。
他是領侍衛内大臣,内廷近侍,在皇上面前本不像外臣那麼拘謹,這會兒卻顯出幾分沮喪。
蘇克薩哈白白胖胖,高身量寬肩膀,帶着所謂的富貴相:五官端正,眉平鼻直嘴正,看上去很是忠厚,實則十分精明。
他是額驸之子,母親是太祖的第六位公主。
他自幼與皇室來往密切,又是攝政王多爾衮的親信,非常熟悉八旗旗主、諸王與皇室的關系。
多爾衮一死,他看準時機,與睿親王府護衛一起首告多爾衮謀逆,這正投合了順治和鄭親王的需要。
多爾衮追黜王位、奪爵削谥,“多黨”在朝中的勢力立時土崩瓦解。
蘇克薩哈因此授議政大臣,擢巴牙喇纛章京。
他并不就此自尊自安,深知以讦告得賞終将被人鄙視,所以順治十年主動請命,與經略洪承疇會剿湖南。
三年征戰,他在嶽州、武昌等地,打出六戰六捷的戰績,大敗大西軍孫可望、劉文秀部,得到二等精奇尼哈番的軍功世職,擢升領侍衛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今天順治臨朝,蘇克薩哈當值,一直在順治身邊。
順治精神不振,蘇克薩哈多次奏請皇上回宮休息。
順治突然想起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與董鄂氏同旗,便有意追問。
蘇克薩哈想必已從内廷聽到風聲,便假作無意地說起當年與鄂碩一家的來往,說起自己的妻子與董鄂氏是閨中密友的事。
順治大喜,立刻手書一信,要蘇克薩哈設法帶給董鄂氏,并要當晚回信。
現在蘇克薩哈向皇上跪叩之後,便呈上了一封淺藍色的碎金信箋。
福臨急忙接過打開,卻見上面隻有兩行娟秀的小字: 皇上孝治天下,太後之命不可違。
今世已無望,惟盼來生。
福臨頹然倒在靠背上,一團歡喜化為雲煙。
他是約董鄂氏私會的,卻等來了這麼一個令人心碎的回答!…… 蘇克薩哈暗中打量皇上的神色,小心地說:“烏雲珠自幼便姿容絕代,才華出衆。
正白旗的親友女眷都以為她必定入選宮掖,與皇上作配,誰知……” “她的母親果真是……江南才女?”福臨氣息微弱地問。
“是。
原是蘇州世家女,到濟南探親,正遇我大兵南攻,鄂碩旗下将士搶來獻給鄂碩。
隻當是普通婦人,鄂碩就想硬來。
誰知她尋死覓活,堅不順從,在壁上題了一首絕命詩,便懸梁自盡了。
鄂碩這人皇上也知道,跟安郡王一個味道,新派人兒,最愛跟那些蠻子文士混在一起念詩喝酒。
他看了那絕命詩,當下就後悔個不了,說是唐突了才女,十分罪過。
好在奴婢們解救得早,才女沒有死得成。
鄂碩從此拿才女當菩薩供養,就差沒有燒高香了。
一來二去的,才女被鄂碩的真情打動,竟下嫁了他。
幾年後,鄂碩夫人病故,他就趁着朝廷恩準滿漢通婚,把才女扶了正。
才女的女兒烏雲珠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格格兒。
誰知道那位蠻子夫人是怎麼調治的,格格、阿哥都跟玉石樹珍珠花一樣,照得人眼都睜不開……” “你還記得那首絕命詩嗎?”福臨頗感興趣。
“記得的。
”蘇克薩哈用生硬的漢語念道:“生小盈盈翡翠中,那堪多難泣途窮。
不禁弱質成囚系,魂化杜鵑啼血紅!” 福臨聽罷,低頭歎息,半晌無語。
蘇克薩哈沿着皇上的思路,說着福臨心裡想着的事兒:“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烏雲珠十歲時候就會寫詩。
有那麼一首,正白旗的格格們拿着它用漢話念,當成頂時興的事兒呢。
就二十個字:春雨過春城,春庭春草生,春閨動春思,春樹叫春莺。
八個春字哩!……”蘇克薩哈住了聲,再看看皇上在燈影中顯得蒼白的臉,突然說:“皇上,何必這樣苦自己?咱們究竟不是漢人,管它那一套!德格類死了,先皇不是把他老婆賜給小叔子阿濟格了嗎?先皇之兄莽古爾泰死後削爵,他的福晉也由先皇之命分賜給肅親王和克勤郡王,這還是叔母嫁侄兒呢!” 福臨擺擺手,叫他不要再說了。
她的信上寫得明白:她不願成君之過,要求皇上孝治天下,他難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入關了,畢竟不能與關外時候相比啊!…… 蘇克薩哈走後,吳良輔為了給皇上開心解悶,竟舊業重操,粉墨登場,在皇上面前演戲了。
隻見他寬衣博帶,頭戴高冠,狀如《九歌圖》中的三闾大夫,升座高踞,自稱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是萬事不求人的“天下師”,态度極其倨傲。
他到底是從宮中戲班出來的高手,雖然久不登台,演來仍然惟妙惟肖,看他那種“萬事通”的樣子,福臨也不禁微微發笑。
人們于是紛紛向“天下師”求教。
一個小沙彌上前問訊道:“老師既言博通三教,請問釋迦如來是何人?” “天下師”一本正經地想了想,一本正經地回答:“女人。
” 小沙彌大吃一驚:“啊?如來怎麼會是女人?” “天下師”振振有詞:“《金剛經》雲:‘趺坐而坐。
’若非女人,何需丈夫坐了然後才坐呢?” 一名老道士搶上來問:“那麼太上老君是何人?” “天下師”認真地回答:“也是女人。
” “胡說!”老道憤然斥責。
“天下師”不慌不忙,一揮袍袖:“《道德經》雲:‘吾所大患,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若非女人,何患于有娠乎?” 道士張口結舌時,一儒生上前打躬問道:“文宣王孔老夫子是何人呢?” “天下師”毫不猶豫:“還是女人!”不待儒生發怒,他已眼睛都不眨地一口氣解釋下去:“《論語》雲:‘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若非女人,為什麼要待嫁呢?……” “天下師”那種自以為是的誇張表情,故意歪曲的三教經典,終于逗得福臨哈哈大笑。
吳良輔在台上看到福臨大笑,立刻跳下高座給皇上叩頭。
福臨道:“良輔久不登台,今兒該賞你點什麼東西呢?” 吳良輔說:“隻要看見萬歲爺笑了,奴才就心滿意足了,什麼賞也比不了哇!” 吳良輔的忠心很使福臨感慨。
當吳良輔卸去戲裝,再到福臨身邊侍候時,福臨說:“難為你了。
” 吳良輔連忙跪下:“萬歲爺說這話,折殺奴才了。
萬歲爺這麼愁眉苦臉,閉鎖深宮,總不是長久之計。
就是奴才獻醜博得萬歲爺一笑,也不過片刻之間啊!” 福臨深深歎了口氣,凝視着群星閃爍的夜空,不作聲。
“萬歲爺,别怪奴才多嘴。
萬歲爺總不能為這事跟皇太後對着鬧哇!别說皇室八旗不會向着萬歲爺,那天下百姓心眼兒裡也不能向着萬歲爺啊。
再一說呢,萬歲爺終究是萬歲爺,六宮妃嫔貴人,天下秀女多着呢,難道非她不可?” 福臨心煩意亂,竟自吟出一句古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話倒也有這麼一說。
可人生在世,誰去自找苦吃呢?相思病豈是皇上害的?這不成大笑話了嗎?奴才演了半天的戲,萬歲爺笑了。
萬歲爺倒品品那滋味啊!……” 福臨心裡一顫悠,半笑不笑地盯着吳良輔:“朕已立了鐵牌,嚴禁中官幹政,你敢以戲入谏?” 吳良輔吓了一跳,萬歲爺的精細、敏感實在令他害怕,連忙笑道:“奴才哪裡敢預政!奴才隻是說,人生不過百年,萬歲爺不必這樣折磨自己。
三教同源,道德尊嚴,那畢竟在虛幻之間,說到實處,能令人樂而忘憂者,惟有醇酒婦人。
雖是諧語,未必都是笑談。
沉而不溺、迷而不惑,或許真是仙境……” 福臨背手站着,一直仰望着中天。
不知他是否聽到吳良輔的話,隻是星光映在他的眼睛裡,光芒十分淩亂。
此後不到三天,福臨又變了,縱欲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
他仿佛被色欲燃燒着、追逐着,尋找着一切機會發洩他驚人的熱情和精力。
皇後、妃嫔、貴人、答應、常在都害怕了,宮女們也惟恐被他碰到。
按他的谕旨,禦藥房每天向他呈進強壯藥。
一位禦藥房官員上奏,請皇上保重身體,招來福臨的大怒,把這官員革了職,遣送回鄉。
他又恢複了每天向皇太後請安,在皇太後面前也毫不隐諱地表示他與皇後妃嫔的恩愛,甚至對平日來陪伴皇太後的命婦也非常鐘情。
不久這樣的故事也傳出來了:太常寺卿某人之妻入宮侍皇後,出宮回家時,衣服頭飾未改而面目全非,竟換了一個人!某人不敢聲張,但傳聞卻一直到了皇太後耳中。
皇太後隻得嚴谕皇上:革除命婦入侍之舊例。
皇上失德的事,一次又一次地傳進慈甯宮。
莊太後起初還在靜觀事态的變化,因為福臨在處理政事上還沒有什麼明顯的混亂和糊塗。
到了六月底,福臨終于病倒了。
莊太後才真的着了急。
五 蘇麻喇姑領了皇太後的懿旨,匆匆趕到宣武門教堂來找湯若望,但被門前的仆人擋住了。
蘇麻喇姑隻好說道:“我家有重病人,求湯老爺去救命的呀!” 一聽她那種夾帶着蒙古喉音的生硬漢話,仆人的态度立刻由冷峻變為恭敬,說:“實在不是我不肯通融,湯老爺正在對教徒大衆布道講經,這個時候,誰都不見!上回我放進一個親王府書吏去找他,他立時大發脾氣,給我一頓臭罵,差點兒把我趕走!” 蘇麻喇姑驚訝道:“我以為湯老爺是個沒脾氣的仁慈老人哩!” “誰說他不仁慈啦?對窮人、對病人和對小孩,他那心腸軟得像水;可是誰要礙了他的傳教大事,那就像幹柴烈火,一碰就着,可兇哩!……好在他事後總後悔,從不整治人。
” “咳,六十多歲的人了,生閑氣幹啥!” “哦喲,他可不像個花甲老人。
從早到晚忙個不了,不是布道施洗,領着教徒做禮拜,就是拜訪教徒,還要上欽天監。
他呆在家裡也從不歇着,寫呀、算呀、配藥呀、制造機器呀,他還彈鋼琴哩!你想,當初睿親王的紀功碑有多重?他都能造出機器把石碑吊到空中!……哎呀呀,真神了!”這仆人說起湯老爺的本事,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眼看他要接着說起湯老爺造教堂、鑄大炮、建要塞的奇迹了,蘇麻喇姑連忙攔住他說:“我不即刻求見,讓我進教堂聽他布道好不好?” 仆人更高興了:“好哇!你快去聽吧,聽了你也會入教。
湯老爺講得可好啦,石頭人都要掉淚!” 蘇麻喇姑剛進教堂門,便聽到湯若望的聲音在穹廬般高大渾圓的教堂頂内回響,黑壓壓的一排排教徒,像被迷住了似的瞪大眼睛,靜靜地聽: “……人間充滿罪惡,人類充滿罪惡!這來自人類的原罪,啊,這便是人類始祖亞當犯罪留給後代的無法自救的原罪!它使人類難于免除下地獄的悲慘結局。
上帝為了拯救信奉者的靈魂,獻出了他的親生兒子、我們受苦受難的救世主!作為替罪的贖價,我主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主耶稣舍了他的身體,化為餅;舍了他的血,化為酒……教徒們啊,這都是為了我們。
為了拯救我們的靈魂啊!……”湯若望慷慨激昂,聲淚俱下,不要說女教徒們流着淚喃喃低誦耶稣的名字,蘇麻喇姑也被白發蒼蒼的湯若望高舉雙手的虔誠樣子深深感動了。
“信徒們!總有一天,世界的末日會要降臨,那時候,我主耶稣将對古往今來的全體人類進行最後的審判。
上帝的子民将升入天堂,那些不信奉上帝的惡人罪人、那些異教徒将永堕受苦的地獄。
我親愛的教友們,願你們時時自省自問,堅定對天主的信念吧!……” 信徒們擁向湯若望,把他團團圍在中心,詢問教義、求解疑難、請賜祝福。
蘇麻喇姑遠遠望着,知道一時難以見到他,便走出了教堂,在那寬敞華美的大理石門廊裡等候。
信徒們漸漸走散,蘇麻喇姑再進教堂時,湯若望已不在那兒了,隻有幾名執事在收拾場地。
剛才那個仆人看見她,說:“你還沒見着湯老爺?要想見他要腿快嘴勤。
這會兒他到後面花園裡去收葡萄啦,快去那兒找他吧!” 花園裡一片濃綠,空氣裡飄散着玫瑰花叢的芳香。
果樹很多,紅紅白白的桃子、紫瑩瑩的葡萄很是誘人。
有人站在梯子上摘果實,但茂密的枝葉遮住了他們的身形和面孔,蘇麻喇姑仍然找不到湯若望。
一陣哇裡哇啦的奇怪喊聲從一棵大桃樹下傳出,一個衣飾華麗的外國人,摘下飾有鴕鳥羽毛的寬檐大帽子,像舞蹈似的,姿态優雅地朝樹上彎腰行禮。
登在梯上摘桃的人也哇裡哇啦地回答着,口氣異常親切熱情。
蘇麻喇姑雖然一句也聽不懂他們的話,卻聽出了湯若望那熟悉的聲音。
那外國人是誰?她隐向樹邊,仔細觀察着。
湯若望背着一隻裝滿鮮桃的小簍下了梯子,兩個碧眼外國人便一同在樹下的石桌邊坐定,仆人送上豐盛的點心、葡萄酒、烤雞和烤肉,兩人兄弟一樣親熱地互相拍着肩膀,爽朗地大笑着,舉起了酒杯。
湯若望用荷蘭話吟誦祝酒詩,他那抑揚頓挫的優美聲調,像唱歌一樣好聽: 紅玫瑰爛熳地開着花,蓓蕾在飲着春天的氣息,祝福呀,愛酒的人,一切祝福! 那位外國人熱情奔放,一手高擎酒杯,一手豪放地揮擺着,仰着臉陶醉地祝酒: 高高地舉起盛着紅色酒的杯呀,這裡是自由的大地,聖人與酒徒是一個呀,農夫不殊于王帝!…… 兩人碰了酒杯,一飲而盡,開懷大笑。
湯若望命仆人把摘下來的葡萄、桃子和地窖裡的所有葡萄酒全部裝車,随客人送到貢使館舍。
仆人有些猶豫,湯若望嚴厲地瞪他一眼,催促道:“快去辦,一點也不要留!”仆人無可奈何地去了,湯若望才回過頭對客人說:“這些人永遠不懂,遠離故土到異國他鄉是多麼艱苦!”客人莫名其妙地望着他,攤開雙手聳了聳肩。
湯若望一拍自己白發蒼蒼的頭,哈哈地笑了。
因為他竟随口對客人說起了漢話。
告别時客人熱烈地擁抱了湯若望,又懇摯地低聲向他說了些什麼,湯若望點點頭,客人才高興地又行一次優美的鞠躬禮,神氣地走了。
“湯瑪法!”蘇麻喇姑這才上前向湯若望行禮。
湯若望認識她,當初湯若望和莊太後的最早聯系,就是由蘇麻喇姑擔當的。
他有些吃驚,連忙站起來:“蘇麻喇姑,你怎麼來了?太後生病了?” “太後安泰。
太後有要事相商,要我來跟瑪法詳談。
這兒……不大方便吧?” 湯若望把蘇麻喇姑領進他的小書房。
在那裡,蘇麻喇姑按太後的旨意,向湯瑪法講了福臨近日的變化和病狀,請瑪法為福臨治病,對他近日的荒淫失德,好好谏正一番。
湯若望聽着,臉色越來越陰沉。
除了作為傳教士對傳教國君主的職業興趣之外,他真心喜愛這個聰慧好學而又性格無常的少年。
福臨對他的敬慕和依戀,使他這個虔誠的上帝的信徒、純潔的傳教士常常産生一種父親般的感情。
近一個月他忙于傳教事務和接待荷蘭使團,竟不知福臨陷進了這樣的感情漩渦,這使他心情沉重。
他立刻回答說:“請回禀太後,我一定盡我的努力。
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 蘇麻喇姑忙問:“這兩三天能去嗎?太後很着急呢!” 湯若望立刻站起身:“我這就進宮求皇上接見。
正有一件要事禀告皇上。
” 蘇麻喇姑很高興,起身道謝、告辭,好像在無意中說了一句:“剛才那個夷人的帽子真漂亮。
” 湯若望道:“你看見了?荷蘭人航海全世界,見多識廣,服飾也别出心裁。
” “哦,他就是荷蘭人!” “對。
他是荷蘭使團的副使,阿姆斯特丹人,是我一個老同學的弟弟。
萬裡他鄉遇故知,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這次他們入朝進貢,貢禮真是價值連城,皇太後都說是前所未見啊!” 湯若望笑道:“是的,不隻給皇太後、皇上、皇後送禮,議政王貝勒大臣也都各有一份。
隻送禮一項,我替他算了算,荷蘭國耗銀怕在二十萬兩上下了。
” “花這麼多錢!為什麼?”蘇麻喇姑試探着問。
“他們想訂一個通商條約,想在澳門居留,想……總而言之,想打開中國的大門。
” “那他們真幸運,在這兒遇上瑪法這樣的同鄉同族和老朋友,又這樣仁慈、熱心腸。
” 湯若望脫口而出,笑道:“剛才,副使也這麼說……” 蘇麻喇姑也笑了:“我要是你,瑪法,當然要幫忙的!” 湯若望用碧藍的眼睛望着她,很溫和地說:“最終要太後和皇上定奪。
” 蘇麻喇姑确定地說:“能行。
瑪法你不也是外國人嗎?他們送這麼重的禮,禮重情重。
太後、皇上最重情義的。
” 湯若望笑了,點點頭,沒有再搭話。
蘇麻喇姑告辭走了。
湯若望沉思片刻,提筆疾書,寫了一道用語尖銳的谏書,跟着就喚轎出門進宮。
不費什麼周折,他立刻被傳進養心殿。
福臨身着明黃絲織龍紋便袍,沒有戴帽子,正倚在炕桌邊看書。
乍一見,他的病情不似想象的那麼嚴重,湯若望略略放了心。
福臨看見他,抛開書,止住他跪拜,微微一笑,說:“瑪法,好些日子不見了。
” 湯若望不覺心下一沉:福臨笑得十分可憐,面頰凹陷,眼圈發烏,嘴唇和兩顴上一片不健康的潮紅,看來身體已相當虛弱了。
他按照入宮途中的考慮,先談起荷蘭的通商要求。
福臨疲乏地說:“瑪法就此事所上的奏折,朕都看過了。
通商的事,不妨由内院和理藩院派人與他們談判,訂一個通商條約,隻要互有好處,諒也無妨。
” “不然!通商不過是借口,通商的背後來意不善!老臣奏折中再三提醒皇上小心謹慎,就是為此。
” “難道……”福臨望着湯若望,有些驚異。
“皇上,荷蘭正在成為世界大國,幾十年來窮兵黩武,海上艦隊尤為強大,稱雄一時,不久就有可能取代西班牙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中華地大物博,人口繁盛,哪會不使之垂涎三尺?門戶一開,再想關就不容易了!” 福臨點點頭說:“如今我台灣一島孤懸海外,正是被西班牙、荷蘭兩國占去。
” 湯若望緊接着說:“正因為此,澳門還是留給葡萄牙人,不許荷蘭取得居留權為好。
” 福臨笑道:“瑪法的意思,是要他們三國互相掣肘?” “正是。
朝廷還需緻力于鄭成功和南明永曆。
他們三國相互牽制,于我有利。
” “瑪法,”福臨感動地說,“荷蘭使團是你家鄉同族,我見你那麼感慨,對使團又如此關切,以為你一定要為他們說項。
誰知你全不這樣!朕不能不感佩瑪法忠心為朕。
古來客卿決難到此地步。
” 湯若望不覺有些臉紅,說:“陛下是疑心老臣的真誠嗎?荷蘭使團是老臣故鄉族人,老臣歡喜、熱心出自真情;老臣熟知荷蘭國的用心,為陛下朝政國運着想,也出自老臣忠心。
還有一層,老臣直說,陛下勿怪。
陛下難道忘記,老臣是一個傳教士嗎?” 福臨愕然地注視着湯若望,一時沒有弄清他這番話的含義。
湯若望不論在朝中地位多高、欽天監事務多忙,也不論由于滿洲人對天算學的無比驚訝而對他持有的無比崇敬,他時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