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與他比肩,是滿洲人心目中的英雄。
想必是今天保和殿勝利的消息已經傳開,又為他塗上一層輝煌的金彩!鳌拜沉着地點點頭就過去了。
他從來很少笑,此時正一門心思地想着明天的議政會議。
太和殿東側的中左門,布置如坐朝形式,仿佛縮小了規格的金銮殿:正中設一小型寶座,座後有一扇山水屏風,屏前立兩柄雀金寶扇;寶座前列有香亭熏爐,香煙袅袅,缭繞在丹柱之間。
寶座兩側八字排開,擺着兩列座墊。
越靠近寶座,座墊就越高越精緻,最後兩張,雕龍繡鳳,十分華美。
這裡就是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之所,會議正在進行。
坐在正中寶座上的,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順治即位時,他受命與睿親王多爾衮同為輔政王。
多爾衮專擅,多方排擠他,甚至興大獄籍沒了他的家産,他都默默忍受,似乎颟顸無用。
但他對福臨非常忠心,一旦感到多爾衮的權勢會危及幼主,他便竭盡心力,暗中做了許多保護福臨的事情。
多爾衮一死,各旗王貝勒心懷叵測,形勢岌岌可危,他又與莊太後通力合作,把正黃、鑲黃、正白三旗歸為天子自将,造成皇權的優勢,最後,以賜死英親王阿濟格,作為這一場緊張搏鬥的終結,穩定了八旗内部。
三年多來,他始終扶持着順治,忠心耿耿,全心全意。
順治對他也十分尊崇。
他在朝中功高權重,是皇上以下的第一人。
他今年五十六歲,高大肥碩,須發盡白。
由于多年奔馳戰場,受傷不少,看上去相當衰老。
東首第一位是承澤親王碩塞。
他是順治的異母兄。
在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裡,活下來八人,而真正參與打天下的,隻有豪格和碩塞。
肅親王豪格英勇善戰,功勞極大。
順治五年,被多爾衮借故興大獄,削去王爵,在監中自殺。
碩塞的軍功遠不及豪格,但因為是帝子皇兄,也封為親王。
他今年二十六歲,主管兵部衙門。
西首第一個座位空着,屬于安郡王嶽樂。
因為案件牽涉到他,必須回避。
順序下來的議政王貝勒還有鄭親王世子濟度,信郡王多尼,貝勒尚善。
此後的座位上,便是範文程、希福、伊圖、杜爾瑪、索尼、費揚古、鳌拜、遏必隆這些八旗親貴大臣了。
鳌拜首先說明案情:永平府馬蘭村民王用修原有田地三十畝,佃給民人喬梓年耕種。
後來他以此地投充安郡王莊,并買通莊頭,當了糧戶小頭目,欺瞞主子,暗中依舊把田佃給喬家,自取餘利。
不久,他因奸占喬梓年之妻,逼得喬妻投崖自殺,兩家結仇,他又因此受安王府責打,懷恨在心,遂将田地改投漢軍旗佟圖賴莊上,并将平日與他不睦的柳、袁等數家民田詐稱他家私地一同投充。
喬梓年氣憤不平,代衆告狀,處處不準,終于自刃于午門。
王貝勒大臣們聽罷,一時沒有作聲。
鄭親王卻很爽快,開門見山地說:“佟圖賴雖是我的外甥女婿,我并不袒護他。
皇上在順治八年已經下過聖旨,凡占為獵原牧場的民地,盡數退還原主。
鳌大臣既已查明王用修投充之地确是民田,理當退還。
” 碩塞笑笑,說:“佟圖賴派人圈地,是受投充人的騙,并不知道是民田。
佟圖賴可以免議。
” 衆人紛紛點頭稱是。
範文程咳嗽了一聲。
許多人的目光投向他,眉目間已透露出幾分不滿。
範文程,三朝元老,内秘書院大學士,清初最有名望的文臣,太宗皇帝的主要謀士,是一個身材魁梧的遼東人,今年已五十七歲了,精神矍铄,很有氣度。
他曾一言定大計,為滿洲取天下立了大功。
他是漢人,自稱是北宋範仲淹的後裔。
多爾衮攝政時,範文程看出多爾衮的弱點,和他保持着一定距離;但對豪格那一黨,他也不附從。
追論多爾衮之罪,範文程曾短期受牽連而免職,由于莊太後的提醒,順治很快發覺這個錯誤,立刻給他複官,并進世職一等精奇尼哈番,授議政大臣,對他言聽計從,禮遇極厚。
範文程在朝中威望很高,議政會議上,他的意見常常切中要害,王爺親貴也不得不讓他三分。
現在,他要議論了,誰知他又會說出什麼逆耳之言! “我想,”範文程慢吞吞地開口說,“鳌大臣題本上說得明白,圈地,不止圈了喬梓年一家,安王爺與佟固山額真所争的,也不止這三十畝田。
要講退還,兩家都要全退。
” 事實是,王用修改投佟皇親後,安郡王雖然遠出宣化戍邊,家下人卻不服這口氣,領了騎兵去馬蘭村,把佟家圈去的地,又全都圈回安王名下。
佟皇親哪肯認輸,再次派兵圈地……如此往複,馬蘭村的民田被全部圈占,這兩家皇親國戚還在那裡紛争不休。
信郡王多尼還是一個少年,和順治同歲。
他是豫親王多铎的兒子,一向傾慕安郡王,這時便說:“原屬安郡王的地,不該退還。
” 鄭親王世子濟度又高又壯,聲若洪鐘,眉頭一擰,說:“王用修二次投充,應該罰處!” 鳌拜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地面,說:“佟府那個輕視君上的,才是罪大惡極,應該問斬!”他剛才講起,佟皇親家去圈地時,有人反抗說皇上已有禁止圈地的聖旨,佟家領隊的竟說出“皇上小孩,什麼聖旨不聖旨”的話。
鳌拜剛才一言帶過,衆人也沒留意,此刻突然拈出,衆人吃驚不小。
老成持重的索尼連連點頭附議:“這是正理,這是正理。
” 鄭親王倏然變色。
濟度已經“呼”地站起來要争辯,又被父親用目光止住。
範文程把這些都看在眼裡,權衡一下輕重,和顔淡色地說:“佟府家将,可交旗下管束論罪。
兩家多圈的民地理應退還。
倒是王用修如何處置?此人逼死兩條人命,應當償命,斬立決。
” 沉默了一陣,幾個人同時激動地嚷開了:“不行!”“這太過分!”議政大臣們竟一齊強烈反對,連鳌拜也不例外。
待第一陣喧鬧過去後,鄭親王首先皺着眉頭說:“喬梓年夫婦都是自殺,王用修并無殺人罪。
況且,喬家佃種王用修的投充地,可算是旗下奴婢的奴婢,就是殺了,也沒償命的道理!” 濟度剛坐下,又跳起來,捏着拳頭,态度激烈地高聲嚷道:“誰家裡奴婢一年不尋死十個八個的?牛馬不是也要死的嗎?這也論罪,我們豈不都要下獄?” “可不是嘛!”“說得對!”衆人同聲支持。
遏必隆是議政大臣中身份最高貴的一位。
他的父親額亦都,是太祖皇帝天命建元時設置的五大臣中的第一位。
遏必隆是額亦都的第十六子,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女兒和碩公主。
他的家族最受信任,和皇族關系極為密切,他有五個嫂子是公主,一個姐姐做了太宗皇帝的元妃。
遏必隆年歲不算大,由于和皇室的姻親關系,輩分卻不低。
他平日不愛說話,遇事也很少有主見。
議論以來他半天不出聲,此刻,他卻慢聲細語地說了這樣一席話: “咱們滿洲東來,流血流汗,吃盡辛苦,總算用性命掙得一份家當,左不過就是府第、牧場田園、牲畜奴婢。
投充人也算一大注吧!殺投充人,就像殺牛殺馬殺奴婢一樣,敗人家的财呀!你說皇上開恩,為萬民着想,退一點獵田牧場,算不得什麼,以後再置。
殺投充人,這不絕了财路?以後還有誰敢投充?王用修二次投充,責罰他的主子也就是了。
不然,人家十幾年拼命苦戰,為的是什麼?……” 遏必隆這個忠厚人的老實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範文程想想也覺得有理,便不再堅持己見了。
九卿科道會議,照例在午門外阙左門舉行。
所謂九卿,是指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正卿;科、道,指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及十五道監察禦史。
由于各官名額都是滿漢各一,加上内院學士及書記等,将近百人。
會議已畢,滿臣有的面露悻悻之色,有的還在揮手大聲叱罵,各自散回朝房。
漢官或低頭走開,或三三兩兩小聲談論。
會議不順利,出了一件前所未有的怪事。
從來的九卿科道會議,無不以滿臣為重心,以滿臣的意見為結果,漢官不過唯唯諾諾、畫押而已。
今天不知什麼緣故,二十九名漢官竟敢另成一議,與滿臣意見相左,而且居然都在另議上簽了字畫了押。
滿臣議得:“安郡王與佟皇親各自退還民田,王用修交主子嚴加管束。
”二十九名漢官卻進一步議得:“王用修問斬。
不敢受理喬梓年訴狀,緻其午門自盡之縣府州官,一律追究問罪。
” 奉旨參加會議的内秘書院學士傅以漸,收起漢官簽押的奏本,沉思片刻,對為首的幾名漢官說:“列位膽氣令人欽佩,隻是……不妥吧?” 吏部尚書陳名夏仰頭一笑:“有何不妥!立朝綱、重法治,百年大計,萬世基業。
皇上聰明天縱,定有明鑒。
” 傅以漸低聲問:“不怕有朋黨之嫌?” 陳名夏一甩衣袖,掉頭走開,冷笑道:“正不知誰人在結朋黨!” 傅以漸望着他洋洋自得的背影,歎道:“得意便忘形,禍不遠矣!” 陳名夏同禮部尚書陳之遴、左都禦史金之俊說笑着,同歸朝房,在午門前遇着了大内出來的範文程和甯完我。
五個人滿面笑容,互相拱手問安。
五個人都是漢人,都說漢話。
五個人都是朝廷的大學士:範文程是初立内三院時的内秘書院大學士,甯完我在順治二年升任内弘文院大學士,陳名夏是内秘書院大學士,金之俊有内國史院大學士之銜,陳之遴新近也授為内弘文院大學士。
然而,範、甯都是遼東人,滿洲崛起之時便投奔了去,所以範文程隸天子自将的鑲黃旗,甯完我隸漢軍正紅旗,如今都是旗人,參與議政——皇帝以下的最高級會議,成為議政大臣。
陳名夏三人盡管學問出衆,更有才幹,卻隻能是“九卿”。
陳名夏向範文程說起九卿科道會議的兩議:“……不斬王用修無以平民憤;不處罰縣府州官無以清吏治。
如今天下未定,處處地荒丁亡、财盡民窮,再不收拾人心,隻恐千裡皆起亂萌,焉能久安長治!” 範文程聽着,并不表态。
後來,他高高地向衆人一拱手,徐徐說:“老夫尚有他事,先行一步,失禮失禮!”他轉身踏上禦道,向端門走去。
甯完我素來鄙視陳名夏,此時,瞟了他一眼,譏刺地說:“據你所言,想必有長治久安之策了!” 陳名夏道:“焉能沒有!隻有依我兩件事,便可天下太平!” 甯完我盯着他:“哪兩件?” 陳名夏把頭上的紅纓頂子向後一推,摸着剃得發青的前額,說:“若要天下安,留發複衣冠!” 甯完我臉色都白了。
他盡管讨厭陳名夏,也沒料到他會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
陳之遴、金之俊更加驚愕,瞪大了眼睛一起望着陳名夏。
陳名夏哈哈大笑,侃侃而談:“何需如此驚怕!前日皇上親臨内院,鄙人也曾上奏:當年豫親王南下江甯,招撫百官,概予留用,又求賢薄稅,民心大悅。
對率先剃發獻媚的故明侍郎李喬予以痛罵,并出示各城門雲:‘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無恥官員先剃頭求見,本國已經唾罵。
特示。
’于是乎,大兵自江甯至杭州,一路傳檄而定。
南人大多文弱,素不知兵。
江南乃财賦所出之地,本應護惜此一塊土,以備供養國家之用。
誰知攝政王薙發令下,本已帖然歸附的江南,頓時揭竿而起,紛紛抵抗,至今此起彼伏,不得安甯。
足見留發複衣冠,方可得民心。
蒙皇上首肯,并無他言。
” 甯完我說聲“告退”,便憤憤地走了。
陳名夏對着他的背影鄙夷地哼了一聲。
金之俊一向謹慎,忙勸道:“此人乃開國文臣,何苦開罪他。
” 陳名夏一擺手:“什麼開國文臣,沐猴而冠!在前朝,他連生員都不曾考中。
前日在内院,他竟然譏刺我降順。
我也不客氣,勸他莫要五十步笑百步!說得他面紅耳赤,無言對答。
哼,左不過故明降人,又不是滿洲舊族,神氣什麼!” 金之俊道:“還是謹慎為上。
” 陳名夏笑道:“之俊兄,你就看不出?朝廷缺我們不得呀!滿洲以武功得天下,國體官制盡都承襲明制。
沒有我們這些故明舊臣,誰來給他指點呢?再者,皇上英明無比,改黩武為招撫,足見皇上決意推行仁政,近日又常以‘滿漢一體’谕示諸臣,不正是漢臣之福音?……” 三人傍着禦道邊青綠的宮槐,邊說邊走。
陳之遴道:“果如名夏兄所見,則龔鼎孳起複有望了。
” 陳名夏說:“正是。
他昨天還折柬相邀呢。
過兩日去看他。
” 三人聲音越來越遠,身影越來越小,和宏偉的九重宮阙相比,小似蝼蟻,微如芥子。
次日,福臨在養心殿東暖閣批本,越看越不對頭,越批越不是味道,立命召大學士金之俊、學士傅以漸、王熙進見。
金、傅、王三人應召而來,跪倒在紅地毯上,屏息靜氣,惴惴不安。
福臨闆着臉,擲下一件題本。
金之俊展開一看,是少詹事李呈祥的奏疏,竟提出“部院衙門應裁去滿官、專任漢人”的建議!金之俊暗暗吃驚:滿人功高權重,多數不識字少見識;而部院中有才有識的漢官如同虛設。
這種情況向來如此,縱然錯誤百出,但也無法可想。
況且上面還有滿洲諸王親掌六部,李呈祥有多大膽,敢上這樣的奏疏! 福臨眼内隐隐閃出怒光,提高聲音說:“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直是一派妄言!朕不分滿、漢,一體眷遇委任,爾等漢官反生異意!從實據理而言,難道不該首崇滿洲?不是滿洲東來,爾等能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三名漢官慌忙摘帽放在地上,連連叩頭請罪。
福臨“啪”地又扔下一份題本,那是頭一天二十九名漢官的另議奏文。
他狠狠地說:“朋黨之弊,曆朝視為異端,不想竟再見于本朝!分明是漢官心志未協,不務和衷,對滿員之見,故為乖違!曆朝不能容,本朝更不能容!” 金之俊匍匐地面,不敢擡頭。
第三份題本摔下,金之俊打開一看,頓時面無人色,額頭上沁出黃豆大的汗珠。
那是甯完我參劾陳名夏的彈章。
題本的第一句,“為特參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情事叵測事”,而陳名夏的首項罪狀便是:“陳名夏痛恨我朝薙發,鄙棄我國衣冠,曾謂臣曰:‘若要天下安,留發複衣冠。
’……” 福臨虎着臉,最後說:“題本發下,從重議處!” 三名漢官再叩而起,倒退着出了暖閣,急急忙忙地走了。
福臨滿腦門冒火,感到他在受夾闆氣:滿族親貴和太後都暗暗責備他親漢,而漢官得點甜頭,就登鼻子上臉,公然用這種方式挑戰!他,畢竟是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之子,大清的皇帝啊! 他煩躁地在養心殿外的月台上走來走去。
二月的陣風挾着寒意,兜頭刮來,他不禁縮了縮肩膀。
吳良輔連忙跪下啟奏:“請萬歲爺添衣。
” 福臨理也不理,隻管緊皺眉頭,背手快步走着。
“萬歲爺請添衣裳,看着涼。
”吳良輔不厭其煩地又奏。
“讨厭!”福臨厲聲喝,瞪了他一眼。
要是旁人,也就閉口了,吳良輔仗着平日皇上的寵愛,賠着笑臉又說:“萬歲爺,添件衣裳吧!着了涼,奴才怎麼交代……” 福臨勃然大怒,一把奪過吳良輔腰帶上懸挂的鞭子,照着他沒頭沒腦地一頓猛抽,劈劈啪啪地打了好半天。
吳良輔跪在那兒,一動不動地受着,不叫喊、不呻吟,也不躲閃,就像一塊石頭,保持着畢恭畢敬的姿勢。
福臨打累了,扔掉鞭子,喝道:“滾!”他自己精疲力盡,慢慢走回養心殿去了。
幾名小太監悄悄扶起吳良輔,見他俊俏的臉上也着了幾鞭,裝出一副同情的樣子直搖頭,故意好奇地低聲問:“吳總管,不礙的吧?” 吳良輔輕輕摸一摸臉上的傷痕,微微笑着說:“咱們萬歲爺就是真龍天子。
這叫做龍性難撄,懂不懂?” 經常挨福臨鞭子的内侍們,似懂非懂地望着他,咂咂嘴,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四 南城顧園,是龔鼎孳的住宅。
用他寵愛的二夫人顧媚生的姓氏為名的這處庭園,以山石、清溪、桃花、柳蔭著稱于時。
龔鼎孳罷官以後,終日飲酒醉歌,俳優角逐,似乎十分曠達。
他家是合肥豪富,當風流寓公毫不作難。
仲春時節,滿園花開草長。
青青柳絲織出一片輕煙,爛漫桃花有如團團紅雲,山石溪水都被染上一層輕紅。
清溪上漂浮着嬌嫩的桃花瓣,在園中曲折萦回、潺潺流淌,忽而穿過玲珑石山,忽而繞過古樸草亭,到綠楊橋下彙成一潭清池。
池水如鏡,映出亭台樓閣、綠柳紅桃,也映出綠楊橋上憑欄而立的陳名夏和龔鼎孳。
兩人都是文士裝束。
陳名夏身着滿式無領藍衫,外面罩一件貂皮鑲邊暗蝙蝠花紋的煙色緞馬褂,頭上一頂瓜皮小帽。
龔鼎孳穿的卻是前明秀士常着的直領藍衫,夾裡對襟,胸前以縧帶随便一系,頭上無帽。
兩人同歲,都在不惑之年。
陳名夏風度翩翩,尚可辨出當年探花郎的豐采。
龔鼎孳卻神色悒郁,心事重重,他出神地望着兩人在水中的倒影,傷感地說:“唉,整整二十年了!” 陳名夏心頭一沉,飛揚的神采收斂了些,低聲應道:“是啊!……這綠楊橋還是舊時物……” 二十年前,陳名夏和龔鼎孳一同金榜題名,又同授兵科給事中,同榜進士成了同僚,關系格外親近。
公餘歌飲留連,曾一同來過南城。
那時,這裡是一所廢園,斷壁殘垣,野花無主,隻有綠楊橋完好無損。
兩人曾漫步橋上,對廢園主人的升沉大發感慨,進而浩歎人生無常,前途難料。
但那不過是得意之餘的無病呻吟,故作風雅而已。
焉知二十年後,曆盡滄桑的當年風流進士,又在橋頭相聚?感慨深到極處,反而無話可說了。
陳名夏一揚頭,望着潭邊紅綠相間的色調,信口吟道:“柳葉亂飄千尺雨,桃花斜帶一溪煙。
” 龔鼎孳沒有擡頭,卻低低地吟出兩句古詩:“颠狂柳絮随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 陳名夏看了他一眼,他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便直起身子,對陳名夏憂郁地一笑:“走走吧。
” 龔鼎孳降清後,按原官原品授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升左都禦史,進入九卿之列。
不久,他屬下的給事中、禦史等言官發難,朝中掀起彈劾大學士馮铨和侍郎孫之獬、李若琳的風潮。
這三個人最先薙發迎降,孫之獬甚至全家男女都改穿滿裝,取媚當權。
當時,攝政睿親王多爾衮袒護三人,诘責諸臣。
龔鼎孳攻馮铨最力,當面斥之為“閹黨”、“魏忠賢的幹兒”。
馮铨以龔鼎孳曾降李自成,反唇相譏道:“何如逆賊禦史!”多爾衮故意問龔鼎孳:“馮铨所說可是實情?”龔鼎孳答道:“豈止鼎孳,魏徵亦曾降唐太宗!”多爾衮怒道:“隻有無瑕者可以戮人,怎能以闖賊比拟唐太宗!”馮铨沒有參倒,龔鼎孳倒降八級調用,補了上林苑丞這樣一個小官。
不多時,小官也不讓他做,幹脆罷免了。
龔鼎孳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詩文與号稱文台領袖的錢謙益、吳偉業齊名。
自順治四年罷官家居至今,慨歎良深。
陳名夏倒沒有忘記同命老友,常相來往。
順治親政後時時巡幸内院,一次在陳名夏處見到龔鼎孳的詩文,贊歎不已,還說道:“真才子也!”陳名夏于是認定龔鼎孳終有起複的一天,不時以此安慰老友。
他倆順着溪邊漫步,柔弱的柳條從他們頭頂、肩上拂過。
前面有一樹盛開的白碧桃,掩映着一座連着短廊的四角亭。
短廊折而向東,與住宅的内廊相接,那裡傳出一陣女子的笑語,兩人停步花下,不禁會意地一笑。
他們是通家之好,陳名夏自然熟悉這笑聲出自何人。
當龔鼎孳因投降被人指責氣節有虧時,他總是回答:“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這位小妾,便是發出動人笑聲的顧媚生,龔鼎孳贈她一個表字:橫波。
顧媚生領了兩個仆婦,穿過短廊,走進四角亭。
她袅袅婷婷,如弱柳扶風,步态很美,一身明末官宦家婦女家居的裝束:玉色羅裙,粉色窄袖圓領衣,戴一披高領繡花雲肩,濃黑的頭發高高盤在頭頂。
她懷抱着一個綠錦緞繡百子圖襁褓,不時親昵地把臉貼上露在襁褓外的花花綠綠的小帽。
她在亭中的青花瓷墩上坐定,把襁褓遞給身邊的乳母。
乳母不敢怠慢,立刻解襟開懷喂奶,顧媚生目不轉睛地注視着。
少頃,喂完奶,顧媚生又對另一仆婦——保姆示意,保姆從乳母手中接過襁褓,小心地打開,抱起嬰兒,撩開尿布把尿。
嬰兒手腳亂動,就是無尿。
保姆說:“禀太太,小相公尿罷了,要不要就包上?” “包上吧,當心受風。
”顧媚生懶洋洋地回答。
雖說隔着花影看不真切,總是大緻不差。
陳名夏很驚奇。
他知道顧媚生進香拜佛,百計求嗣,始終沒有結果。
難道抱養了一個孩子?他轉向龔鼎孳:“孝升,橫波不是上月還往碧霞觀求子的嗎?” 龔鼎孳先有幾分尴尬,繼而放聲大笑:“何需瞞你!來看看我們這位内外通稱小相公的娃娃吧!” 顧媚生見二人進亭,站起來笑迎。
陳名夏寒暄幾句,便俯身去看保姆懷中的“小相公”,頓時大吃一驚,哪有什麼孩子!那隻是用罕有的白檀香木雕成的一個男嬰,四肢可動,笑容滿面,異香撲鼻,衣帽都用鑲金嵌珠的錦緞制成,華麗非常。
好一顆掌上明珠! 陳名夏揚聲大笑,連連稱贊:“匪夷所思!匪夷所思!不是媚生,哪來如許空靈绮想!” 龔鼎孳半贊半怨地瞟了顧媚生一眼,笑道:“就是這麼個人,你說我拿她有什麼辦法!” 顧媚生也笑了,邀他們進客廳,又回臉問陳名夏愛喝什麼茶? 顧媚生已年過三十,可謂徐娘半老了,但仍有令人迷醉的魅力。
她一颦一笑,一舉手一回身,都曾經過精心設計,對鏡練習過千百次的。
這位秦淮金粉世家的嬌女,遠非一般煙視媚行之流所可比拟。
如今,她把夫人的尊貴、名妓的嬌媚糅合起來,又成另一種使人愛憐的風姿了。
她對兩個男人點頭一笑,搶先去為他們安排茶點。
陳名夏看着那楚楚動人的身影,拍着老友的肩頭說:“真所謂惑陽城、迷下蔡!孝升豔福如此,教人羨慕不已呀!” 龔鼎孳一擺手:“算了算了,誰似你官運亨通,位極人臣!有道是情場得意,官場失意嘛。
” 陳名夏又放聲大笑了。
他很愛大笑,而且笑得很得意,很張狂。
龔鼎孳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他關心着别的:“聽說近日朝中又出了大事,由圈地引起的?” “不錯。
”陳名夏把事件的經過講了一遍,得意地說,“安郡王和佟皇親兩家都惶惶不可終日。
尤其是佟家,原本不是滿洲人嘛,狐假虎威!” “二十九人另立一議……不會出毛病嗎?” “不會!絕不會!皇上天縱聰明,非凡人可比,親政以來,頗有作為。
最難得他勤學苦讀,自四書五經至諸子百家,以及詩詞歌賦,無不涉足。
皇上的漢話、漢文,朝中滿人不能及其萬一!你想,我對皇上說:若要天下安,留發複衣冠,皇上竟也點頭稱是。
可不是一代英主嗎?……孝升,沒有請别的客人?” 此時,二人已走進客廳,小戲台面前隻擺了三張宴桌。
“還有一位,他想見你,求我引薦。
” “何許人也?” “說來怪有意思。
刑部主事李振邺那日由公事房回家,途中聽見小孩子們跳着腳齊聲唱:‘不要喊,不要喊,來年狀元名張漢。
’哪知次日便在一個朋友家見到了張漢,這朋友也是聽了童謠特意尋訪,才把他請到的。
李振邺與我有師弟之誼,就把此人引來顧園。
今天邀他作陪,他還叫了戲班湊份子……” 正說着,家人禀報:張漢先生來拜。
陳名夏官高位崇,又是主客,端坐不動。
龔鼎慈接了張漢進來。
張漢見陳名夏就拜,說了許多“大名久仰、如雷貫耳”的套話。
陳名夏略略還禮讓座,對張漢打量一眼,直截了當地喝彩道:“好一個英俊美少年!若不是孝升引見,乍一觑面,一定當你是梨園佳弟子!” 張漢的臉紅了一下,立刻賠笑說:“不敢。
”陳名夏的狂傲實在令人難堪,怎麼一見面就将人賤比為戲子?龔鼎孳打着圓場,令仆役上菜,丫環斟酒。
雙慶小班班主前來請他們點戲,陳名夏當仁不讓,點了《風筝誤》裡的三折:《前親》《後親》《驚醜》,龔鼎孳點了《金雀記》裡《喬醋》一折,張漢點了一出《南渡記》。
“《南渡記》?孝升聽過嗎?”陳名夏問。
龔鼎孳搖頭。
張漢笑道:“雙慶班剛由南方來京,便會演此戲,可見流傳之廣。
學生正要請老大人一觀,可知世人心術之壞,時下風氣之惡!” “這麼說,你是聽過的了?”陳名夏瞥他一眼。
“是。
”張漢莊重地向後退了退,說,“《南渡記》為江南許巨源所作,此人乃一失意文士,筆下刻毒之至,老大人不可不提防一二……”他竭力使自己說得義正辭嚴、态度忠誠,心裡卻不由自主地感到慌張。
戲宴開了,張漢并沒有覺得輕松。
在陳名夏這樣的大貴人面前,他自慚形穢,戰戰兢兢,恨不得鑽到地底下去。
但這是千載難逢的進取的機會,怎能錯過? 為了求取功名,張漢煞費苦心。
那首童謠是他一手制造的。
他正當落魄,無依無靠,也無人引薦,便想出一條妙計:買了一大包棗和糖餅,在大街小巷見了小孩就給一把,要他學說兩句童謠:“不要喊,不要喊,來年狀元名張漢。
”京師果然是首善之區,見效之速出他意料,他很快成為好客之家的座上賓,被到處引薦……想不到小小伎倆,勝過籌思多時的計劃和行動,居然得到了成功。
今天,張漢觀察陳名夏的态度,毫無佳兆。
這位大學士目中無人的驕狂之态,反賓為主的嚣張氣焰,給張漢很大壓力,他不得不竭力掙紮,時時注意着陳名夏的神态。
大學士喜他也跟着喜,大學士笑他就立刻笑,大學士皺眉他趕緊搖頭,大學士喝彩他搶先擊節。
他必須給大學士留下好印象,為以後直接拜會他鋪平道路。
可是陳名夏隻顧和龔鼎孳吃酒議論,看也不曾看張漢一眼。
在尴尬的絕望處境中,張漢勉強支撐着看過兩折。
第三折,是《風筝誤》裡頂精彩的《驚醜》,男主人公韓世勳被醜女詹愛娟吓得喪魂失魄。
那小生很會作戲,水袖抖得漂亮,一臉驚懼之色惟妙惟肖,令人叫絕。
想必是今天保和殿勝利的消息已經傳開,又為他塗上一層輝煌的金彩!鳌拜沉着地點點頭就過去了。
他從來很少笑,此時正一門心思地想着明天的議政會議。
太和殿東側的中左門,布置如坐朝形式,仿佛縮小了規格的金銮殿:正中設一小型寶座,座後有一扇山水屏風,屏前立兩柄雀金寶扇;寶座前列有香亭熏爐,香煙袅袅,缭繞在丹柱之間。
寶座兩側八字排開,擺着兩列座墊。
越靠近寶座,座墊就越高越精緻,最後兩張,雕龍繡鳳,十分華美。
這裡就是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之所,會議正在進行。
坐在正中寶座上的,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順治即位時,他受命與睿親王多爾衮同為輔政王。
多爾衮專擅,多方排擠他,甚至興大獄籍沒了他的家産,他都默默忍受,似乎颟顸無用。
但他對福臨非常忠心,一旦感到多爾衮的權勢會危及幼主,他便竭盡心力,暗中做了許多保護福臨的事情。
多爾衮一死,各旗王貝勒心懷叵測,形勢岌岌可危,他又與莊太後通力合作,把正黃、鑲黃、正白三旗歸為天子自将,造成皇權的優勢,最後,以賜死英親王阿濟格,作為這一場緊張搏鬥的終結,穩定了八旗内部。
三年多來,他始終扶持着順治,忠心耿耿,全心全意。
順治對他也十分尊崇。
他在朝中功高權重,是皇上以下的第一人。
他今年五十六歲,高大肥碩,須發盡白。
由于多年奔馳戰場,受傷不少,看上去相當衰老。
東首第一位是承澤親王碩塞。
他是順治的異母兄。
在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裡,活下來八人,而真正參與打天下的,隻有豪格和碩塞。
肅親王豪格英勇善戰,功勞極大。
順治五年,被多爾衮借故興大獄,削去王爵,在監中自殺。
碩塞的軍功遠不及豪格,但因為是帝子皇兄,也封為親王。
他今年二十六歲,主管兵部衙門。
西首第一個座位空着,屬于安郡王嶽樂。
因為案件牽涉到他,必須回避。
順序下來的議政王貝勒還有鄭親王世子濟度,信郡王多尼,貝勒尚善。
此後的座位上,便是範文程、希福、伊圖、杜爾瑪、索尼、費揚古、鳌拜、遏必隆這些八旗親貴大臣了。
鳌拜首先說明案情:永平府馬蘭村民王用修原有田地三十畝,佃給民人喬梓年耕種。
後來他以此地投充安郡王莊,并買通莊頭,當了糧戶小頭目,欺瞞主子,暗中依舊把田佃給喬家,自取餘利。
不久,他因奸占喬梓年之妻,逼得喬妻投崖自殺,兩家結仇,他又因此受安王府責打,懷恨在心,遂将田地改投漢軍旗佟圖賴莊上,并将平日與他不睦的柳、袁等數家民田詐稱他家私地一同投充。
喬梓年氣憤不平,代衆告狀,處處不準,終于自刃于午門。
王貝勒大臣們聽罷,一時沒有作聲。
鄭親王卻很爽快,開門見山地說:“佟圖賴雖是我的外甥女婿,我并不袒護他。
皇上在順治八年已經下過聖旨,凡占為獵原牧場的民地,盡數退還原主。
鳌大臣既已查明王用修投充之地确是民田,理當退還。
” 碩塞笑笑,說:“佟圖賴派人圈地,是受投充人的騙,并不知道是民田。
佟圖賴可以免議。
” 衆人紛紛點頭稱是。
範文程咳嗽了一聲。
許多人的目光投向他,眉目間已透露出幾分不滿。
範文程,三朝元老,内秘書院大學士,清初最有名望的文臣,太宗皇帝的主要謀士,是一個身材魁梧的遼東人,今年已五十七歲了,精神矍铄,很有氣度。
他曾一言定大計,為滿洲取天下立了大功。
他是漢人,自稱是北宋範仲淹的後裔。
多爾衮攝政時,範文程看出多爾衮的弱點,和他保持着一定距離;但對豪格那一黨,他也不附從。
追論多爾衮之罪,範文程曾短期受牽連而免職,由于莊太後的提醒,順治很快發覺這個錯誤,立刻給他複官,并進世職一等精奇尼哈番,授議政大臣,對他言聽計從,禮遇極厚。
範文程在朝中威望很高,議政會議上,他的意見常常切中要害,王爺親貴也不得不讓他三分。
現在,他要議論了,誰知他又會說出什麼逆耳之言! “我想,”範文程慢吞吞地開口說,“鳌大臣題本上說得明白,圈地,不止圈了喬梓年一家,安王爺與佟固山額真所争的,也不止這三十畝田。
要講退還,兩家都要全退。
” 事實是,王用修改投佟皇親後,安郡王雖然遠出宣化戍邊,家下人卻不服這口氣,領了騎兵去馬蘭村,把佟家圈去的地,又全都圈回安王名下。
佟皇親哪肯認輸,再次派兵圈地……如此往複,馬蘭村的民田被全部圈占,這兩家皇親國戚還在那裡紛争不休。
信郡王多尼還是一個少年,和順治同歲。
他是豫親王多铎的兒子,一向傾慕安郡王,這時便說:“原屬安郡王的地,不該退還。
” 鄭親王世子濟度又高又壯,聲若洪鐘,眉頭一擰,說:“王用修二次投充,應該罰處!” 鳌拜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地面,說:“佟府那個輕視君上的,才是罪大惡極,應該問斬!”他剛才講起,佟皇親家去圈地時,有人反抗說皇上已有禁止圈地的聖旨,佟家領隊的竟說出“皇上小孩,什麼聖旨不聖旨”的話。
鳌拜剛才一言帶過,衆人也沒留意,此刻突然拈出,衆人吃驚不小。
老成持重的索尼連連點頭附議:“這是正理,這是正理。
” 鄭親王倏然變色。
濟度已經“呼”地站起來要争辯,又被父親用目光止住。
範文程把這些都看在眼裡,權衡一下輕重,和顔淡色地說:“佟府家将,可交旗下管束論罪。
兩家多圈的民地理應退還。
倒是王用修如何處置?此人逼死兩條人命,應當償命,斬立決。
” 沉默了一陣,幾個人同時激動地嚷開了:“不行!”“這太過分!”議政大臣們竟一齊強烈反對,連鳌拜也不例外。
待第一陣喧鬧過去後,鄭親王首先皺着眉頭說:“喬梓年夫婦都是自殺,王用修并無殺人罪。
況且,喬家佃種王用修的投充地,可算是旗下奴婢的奴婢,就是殺了,也沒償命的道理!” 濟度剛坐下,又跳起來,捏着拳頭,态度激烈地高聲嚷道:“誰家裡奴婢一年不尋死十個八個的?牛馬不是也要死的嗎?這也論罪,我們豈不都要下獄?” “可不是嘛!”“說得對!”衆人同聲支持。
遏必隆是議政大臣中身份最高貴的一位。
他的父親額亦都,是太祖皇帝天命建元時設置的五大臣中的第一位。
遏必隆是額亦都的第十六子,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女兒和碩公主。
他的家族最受信任,和皇族關系極為密切,他有五個嫂子是公主,一個姐姐做了太宗皇帝的元妃。
遏必隆年歲不算大,由于和皇室的姻親關系,輩分卻不低。
他平日不愛說話,遇事也很少有主見。
議論以來他半天不出聲,此刻,他卻慢聲細語地說了這樣一席話: “咱們滿洲東來,流血流汗,吃盡辛苦,總算用性命掙得一份家當,左不過就是府第、牧場田園、牲畜奴婢。
投充人也算一大注吧!殺投充人,就像殺牛殺馬殺奴婢一樣,敗人家的财呀!你說皇上開恩,為萬民着想,退一點獵田牧場,算不得什麼,以後再置。
殺投充人,這不絕了财路?以後還有誰敢投充?王用修二次投充,責罰他的主子也就是了。
不然,人家十幾年拼命苦戰,為的是什麼?……” 遏必隆這個忠厚人的老實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範文程想想也覺得有理,便不再堅持己見了。
九卿科道會議,照例在午門外阙左門舉行。
所謂九卿,是指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正卿;科、道,指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及十五道監察禦史。
由于各官名額都是滿漢各一,加上内院學士及書記等,将近百人。
會議已畢,滿臣有的面露悻悻之色,有的還在揮手大聲叱罵,各自散回朝房。
漢官或低頭走開,或三三兩兩小聲談論。
會議不順利,出了一件前所未有的怪事。
從來的九卿科道會議,無不以滿臣為重心,以滿臣的意見為結果,漢官不過唯唯諾諾、畫押而已。
今天不知什麼緣故,二十九名漢官竟敢另成一議,與滿臣意見相左,而且居然都在另議上簽了字畫了押。
滿臣議得:“安郡王與佟皇親各自退還民田,王用修交主子嚴加管束。
”二十九名漢官卻進一步議得:“王用修問斬。
不敢受理喬梓年訴狀,緻其午門自盡之縣府州官,一律追究問罪。
” 奉旨參加會議的内秘書院學士傅以漸,收起漢官簽押的奏本,沉思片刻,對為首的幾名漢官說:“列位膽氣令人欽佩,隻是……不妥吧?” 吏部尚書陳名夏仰頭一笑:“有何不妥!立朝綱、重法治,百年大計,萬世基業。
皇上聰明天縱,定有明鑒。
” 傅以漸低聲問:“不怕有朋黨之嫌?” 陳名夏一甩衣袖,掉頭走開,冷笑道:“正不知誰人在結朋黨!” 傅以漸望着他洋洋自得的背影,歎道:“得意便忘形,禍不遠矣!” 陳名夏同禮部尚書陳之遴、左都禦史金之俊說笑着,同歸朝房,在午門前遇着了大内出來的範文程和甯完我。
五個人滿面笑容,互相拱手問安。
五個人都是漢人,都說漢話。
五個人都是朝廷的大學士:範文程是初立内三院時的内秘書院大學士,甯完我在順治二年升任内弘文院大學士,陳名夏是内秘書院大學士,金之俊有内國史院大學士之銜,陳之遴新近也授為内弘文院大學士。
然而,範、甯都是遼東人,滿洲崛起之時便投奔了去,所以範文程隸天子自将的鑲黃旗,甯完我隸漢軍正紅旗,如今都是旗人,參與議政——皇帝以下的最高級會議,成為議政大臣。
陳名夏三人盡管學問出衆,更有才幹,卻隻能是“九卿”。
陳名夏向範文程說起九卿科道會議的兩議:“……不斬王用修無以平民憤;不處罰縣府州官無以清吏治。
如今天下未定,處處地荒丁亡、财盡民窮,再不收拾人心,隻恐千裡皆起亂萌,焉能久安長治!” 範文程聽着,并不表态。
後來,他高高地向衆人一拱手,徐徐說:“老夫尚有他事,先行一步,失禮失禮!”他轉身踏上禦道,向端門走去。
甯完我素來鄙視陳名夏,此時,瞟了他一眼,譏刺地說:“據你所言,想必有長治久安之策了!” 陳名夏道:“焉能沒有!隻有依我兩件事,便可天下太平!” 甯完我盯着他:“哪兩件?” 陳名夏把頭上的紅纓頂子向後一推,摸着剃得發青的前額,說:“若要天下安,留發複衣冠!” 甯完我臉色都白了。
他盡管讨厭陳名夏,也沒料到他會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
陳之遴、金之俊更加驚愕,瞪大了眼睛一起望着陳名夏。
陳名夏哈哈大笑,侃侃而談:“何需如此驚怕!前日皇上親臨内院,鄙人也曾上奏:當年豫親王南下江甯,招撫百官,概予留用,又求賢薄稅,民心大悅。
對率先剃發獻媚的故明侍郎李喬予以痛罵,并出示各城門雲:‘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無恥官員先剃頭求見,本國已經唾罵。
特示。
’于是乎,大兵自江甯至杭州,一路傳檄而定。
南人大多文弱,素不知兵。
江南乃财賦所出之地,本應護惜此一塊土,以備供養國家之用。
誰知攝政王薙發令下,本已帖然歸附的江南,頓時揭竿而起,紛紛抵抗,至今此起彼伏,不得安甯。
足見留發複衣冠,方可得民心。
蒙皇上首肯,并無他言。
” 甯完我說聲“告退”,便憤憤地走了。
陳名夏對着他的背影鄙夷地哼了一聲。
金之俊一向謹慎,忙勸道:“此人乃開國文臣,何苦開罪他。
” 陳名夏一擺手:“什麼開國文臣,沐猴而冠!在前朝,他連生員都不曾考中。
前日在内院,他竟然譏刺我降順。
我也不客氣,勸他莫要五十步笑百步!說得他面紅耳赤,無言對答。
哼,左不過故明降人,又不是滿洲舊族,神氣什麼!” 金之俊道:“還是謹慎為上。
” 陳名夏笑道:“之俊兄,你就看不出?朝廷缺我們不得呀!滿洲以武功得天下,國體官制盡都承襲明制。
沒有我們這些故明舊臣,誰來給他指點呢?再者,皇上英明無比,改黩武為招撫,足見皇上決意推行仁政,近日又常以‘滿漢一體’谕示諸臣,不正是漢臣之福音?……” 三人傍着禦道邊青綠的宮槐,邊說邊走。
陳之遴道:“果如名夏兄所見,則龔鼎孳起複有望了。
” 陳名夏說:“正是。
他昨天還折柬相邀呢。
過兩日去看他。
” 三人聲音越來越遠,身影越來越小,和宏偉的九重宮阙相比,小似蝼蟻,微如芥子。
次日,福臨在養心殿東暖閣批本,越看越不對頭,越批越不是味道,立命召大學士金之俊、學士傅以漸、王熙進見。
金、傅、王三人應召而來,跪倒在紅地毯上,屏息靜氣,惴惴不安。
福臨闆着臉,擲下一件題本。
金之俊展開一看,是少詹事李呈祥的奏疏,竟提出“部院衙門應裁去滿官、專任漢人”的建議!金之俊暗暗吃驚:滿人功高權重,多數不識字少見識;而部院中有才有識的漢官如同虛設。
這種情況向來如此,縱然錯誤百出,但也無法可想。
況且上面還有滿洲諸王親掌六部,李呈祥有多大膽,敢上這樣的奏疏! 福臨眼内隐隐閃出怒光,提高聲音說:“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直是一派妄言!朕不分滿、漢,一體眷遇委任,爾等漢官反生異意!從實據理而言,難道不該首崇滿洲?不是滿洲東來,爾等能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三名漢官慌忙摘帽放在地上,連連叩頭請罪。
福臨“啪”地又扔下一份題本,那是頭一天二十九名漢官的另議奏文。
他狠狠地說:“朋黨之弊,曆朝視為異端,不想竟再見于本朝!分明是漢官心志未協,不務和衷,對滿員之見,故為乖違!曆朝不能容,本朝更不能容!” 金之俊匍匐地面,不敢擡頭。
第三份題本摔下,金之俊打開一看,頓時面無人色,額頭上沁出黃豆大的汗珠。
那是甯完我參劾陳名夏的彈章。
題本的第一句,“為特參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情事叵測事”,而陳名夏的首項罪狀便是:“陳名夏痛恨我朝薙發,鄙棄我國衣冠,曾謂臣曰:‘若要天下安,留發複衣冠。
’……” 福臨虎着臉,最後說:“題本發下,從重議處!” 三名漢官再叩而起,倒退着出了暖閣,急急忙忙地走了。
福臨滿腦門冒火,感到他在受夾闆氣:滿族親貴和太後都暗暗責備他親漢,而漢官得點甜頭,就登鼻子上臉,公然用這種方式挑戰!他,畢竟是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之子,大清的皇帝啊! 他煩躁地在養心殿外的月台上走來走去。
二月的陣風挾着寒意,兜頭刮來,他不禁縮了縮肩膀。
吳良輔連忙跪下啟奏:“請萬歲爺添衣。
” 福臨理也不理,隻管緊皺眉頭,背手快步走着。
“萬歲爺請添衣裳,看着涼。
”吳良輔不厭其煩地又奏。
“讨厭!”福臨厲聲喝,瞪了他一眼。
要是旁人,也就閉口了,吳良輔仗着平日皇上的寵愛,賠着笑臉又說:“萬歲爺,添件衣裳吧!着了涼,奴才怎麼交代……” 福臨勃然大怒,一把奪過吳良輔腰帶上懸挂的鞭子,照着他沒頭沒腦地一頓猛抽,劈劈啪啪地打了好半天。
吳良輔跪在那兒,一動不動地受着,不叫喊、不呻吟,也不躲閃,就像一塊石頭,保持着畢恭畢敬的姿勢。
福臨打累了,扔掉鞭子,喝道:“滾!”他自己精疲力盡,慢慢走回養心殿去了。
幾名小太監悄悄扶起吳良輔,見他俊俏的臉上也着了幾鞭,裝出一副同情的樣子直搖頭,故意好奇地低聲問:“吳總管,不礙的吧?” 吳良輔輕輕摸一摸臉上的傷痕,微微笑着說:“咱們萬歲爺就是真龍天子。
這叫做龍性難撄,懂不懂?” 經常挨福臨鞭子的内侍們,似懂非懂地望着他,咂咂嘴,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四 南城顧園,是龔鼎孳的住宅。
用他寵愛的二夫人顧媚生的姓氏為名的這處庭園,以山石、清溪、桃花、柳蔭著稱于時。
龔鼎孳罷官以後,終日飲酒醉歌,俳優角逐,似乎十分曠達。
他家是合肥豪富,當風流寓公毫不作難。
仲春時節,滿園花開草長。
青青柳絲織出一片輕煙,爛漫桃花有如團團紅雲,山石溪水都被染上一層輕紅。
清溪上漂浮着嬌嫩的桃花瓣,在園中曲折萦回、潺潺流淌,忽而穿過玲珑石山,忽而繞過古樸草亭,到綠楊橋下彙成一潭清池。
池水如鏡,映出亭台樓閣、綠柳紅桃,也映出綠楊橋上憑欄而立的陳名夏和龔鼎孳。
兩人都是文士裝束。
陳名夏身着滿式無領藍衫,外面罩一件貂皮鑲邊暗蝙蝠花紋的煙色緞馬褂,頭上一頂瓜皮小帽。
龔鼎孳穿的卻是前明秀士常着的直領藍衫,夾裡對襟,胸前以縧帶随便一系,頭上無帽。
兩人同歲,都在不惑之年。
陳名夏風度翩翩,尚可辨出當年探花郎的豐采。
龔鼎孳卻神色悒郁,心事重重,他出神地望着兩人在水中的倒影,傷感地說:“唉,整整二十年了!” 陳名夏心頭一沉,飛揚的神采收斂了些,低聲應道:“是啊!……這綠楊橋還是舊時物……” 二十年前,陳名夏和龔鼎孳一同金榜題名,又同授兵科給事中,同榜進士成了同僚,關系格外親近。
公餘歌飲留連,曾一同來過南城。
那時,這裡是一所廢園,斷壁殘垣,野花無主,隻有綠楊橋完好無損。
兩人曾漫步橋上,對廢園主人的升沉大發感慨,進而浩歎人生無常,前途難料。
但那不過是得意之餘的無病呻吟,故作風雅而已。
焉知二十年後,曆盡滄桑的當年風流進士,又在橋頭相聚?感慨深到極處,反而無話可說了。
陳名夏一揚頭,望着潭邊紅綠相間的色調,信口吟道:“柳葉亂飄千尺雨,桃花斜帶一溪煙。
” 龔鼎孳沒有擡頭,卻低低地吟出兩句古詩:“颠狂柳絮随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 陳名夏看了他一眼,他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便直起身子,對陳名夏憂郁地一笑:“走走吧。
” 龔鼎孳降清後,按原官原品授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升左都禦史,進入九卿之列。
不久,他屬下的給事中、禦史等言官發難,朝中掀起彈劾大學士馮铨和侍郎孫之獬、李若琳的風潮。
這三個人最先薙發迎降,孫之獬甚至全家男女都改穿滿裝,取媚當權。
當時,攝政睿親王多爾衮袒護三人,诘責諸臣。
龔鼎孳攻馮铨最力,當面斥之為“閹黨”、“魏忠賢的幹兒”。
馮铨以龔鼎孳曾降李自成,反唇相譏道:“何如逆賊禦史!”多爾衮故意問龔鼎孳:“馮铨所說可是實情?”龔鼎孳答道:“豈止鼎孳,魏徵亦曾降唐太宗!”多爾衮怒道:“隻有無瑕者可以戮人,怎能以闖賊比拟唐太宗!”馮铨沒有參倒,龔鼎孳倒降八級調用,補了上林苑丞這樣一個小官。
不多時,小官也不讓他做,幹脆罷免了。
龔鼎孳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詩文與号稱文台領袖的錢謙益、吳偉業齊名。
自順治四年罷官家居至今,慨歎良深。
陳名夏倒沒有忘記同命老友,常相來往。
順治親政後時時巡幸内院,一次在陳名夏處見到龔鼎孳的詩文,贊歎不已,還說道:“真才子也!”陳名夏于是認定龔鼎孳終有起複的一天,不時以此安慰老友。
他倆順着溪邊漫步,柔弱的柳條從他們頭頂、肩上拂過。
前面有一樹盛開的白碧桃,掩映着一座連着短廊的四角亭。
短廊折而向東,與住宅的内廊相接,那裡傳出一陣女子的笑語,兩人停步花下,不禁會意地一笑。
他們是通家之好,陳名夏自然熟悉這笑聲出自何人。
當龔鼎孳因投降被人指責氣節有虧時,他總是回答:“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這位小妾,便是發出動人笑聲的顧媚生,龔鼎孳贈她一個表字:橫波。
顧媚生領了兩個仆婦,穿過短廊,走進四角亭。
她袅袅婷婷,如弱柳扶風,步态很美,一身明末官宦家婦女家居的裝束:玉色羅裙,粉色窄袖圓領衣,戴一披高領繡花雲肩,濃黑的頭發高高盤在頭頂。
她懷抱着一個綠錦緞繡百子圖襁褓,不時親昵地把臉貼上露在襁褓外的花花綠綠的小帽。
她在亭中的青花瓷墩上坐定,把襁褓遞給身邊的乳母。
乳母不敢怠慢,立刻解襟開懷喂奶,顧媚生目不轉睛地注視着。
少頃,喂完奶,顧媚生又對另一仆婦——保姆示意,保姆從乳母手中接過襁褓,小心地打開,抱起嬰兒,撩開尿布把尿。
嬰兒手腳亂動,就是無尿。
保姆說:“禀太太,小相公尿罷了,要不要就包上?” “包上吧,當心受風。
”顧媚生懶洋洋地回答。
雖說隔着花影看不真切,總是大緻不差。
陳名夏很驚奇。
他知道顧媚生進香拜佛,百計求嗣,始終沒有結果。
難道抱養了一個孩子?他轉向龔鼎孳:“孝升,橫波不是上月還往碧霞觀求子的嗎?” 龔鼎孳先有幾分尴尬,繼而放聲大笑:“何需瞞你!來看看我們這位内外通稱小相公的娃娃吧!” 顧媚生見二人進亭,站起來笑迎。
陳名夏寒暄幾句,便俯身去看保姆懷中的“小相公”,頓時大吃一驚,哪有什麼孩子!那隻是用罕有的白檀香木雕成的一個男嬰,四肢可動,笑容滿面,異香撲鼻,衣帽都用鑲金嵌珠的錦緞制成,華麗非常。
好一顆掌上明珠! 陳名夏揚聲大笑,連連稱贊:“匪夷所思!匪夷所思!不是媚生,哪來如許空靈绮想!” 龔鼎孳半贊半怨地瞟了顧媚生一眼,笑道:“就是這麼個人,你說我拿她有什麼辦法!” 顧媚生也笑了,邀他們進客廳,又回臉問陳名夏愛喝什麼茶? 顧媚生已年過三十,可謂徐娘半老了,但仍有令人迷醉的魅力。
她一颦一笑,一舉手一回身,都曾經過精心設計,對鏡練習過千百次的。
這位秦淮金粉世家的嬌女,遠非一般煙視媚行之流所可比拟。
如今,她把夫人的尊貴、名妓的嬌媚糅合起來,又成另一種使人愛憐的風姿了。
她對兩個男人點頭一笑,搶先去為他們安排茶點。
陳名夏看着那楚楚動人的身影,拍着老友的肩頭說:“真所謂惑陽城、迷下蔡!孝升豔福如此,教人羨慕不已呀!” 龔鼎孳一擺手:“算了算了,誰似你官運亨通,位極人臣!有道是情場得意,官場失意嘛。
” 陳名夏又放聲大笑了。
他很愛大笑,而且笑得很得意,很張狂。
龔鼎孳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他關心着别的:“聽說近日朝中又出了大事,由圈地引起的?” “不錯。
”陳名夏把事件的經過講了一遍,得意地說,“安郡王和佟皇親兩家都惶惶不可終日。
尤其是佟家,原本不是滿洲人嘛,狐假虎威!” “二十九人另立一議……不會出毛病嗎?” “不會!絕不會!皇上天縱聰明,非凡人可比,親政以來,頗有作為。
最難得他勤學苦讀,自四書五經至諸子百家,以及詩詞歌賦,無不涉足。
皇上的漢話、漢文,朝中滿人不能及其萬一!你想,我對皇上說:若要天下安,留發複衣冠,皇上竟也點頭稱是。
可不是一代英主嗎?……孝升,沒有請别的客人?” 此時,二人已走進客廳,小戲台面前隻擺了三張宴桌。
“還有一位,他想見你,求我引薦。
” “何許人也?” “說來怪有意思。
刑部主事李振邺那日由公事房回家,途中聽見小孩子們跳着腳齊聲唱:‘不要喊,不要喊,來年狀元名張漢。
’哪知次日便在一個朋友家見到了張漢,這朋友也是聽了童謠特意尋訪,才把他請到的。
李振邺與我有師弟之誼,就把此人引來顧園。
今天邀他作陪,他還叫了戲班湊份子……” 正說着,家人禀報:張漢先生來拜。
陳名夏官高位崇,又是主客,端坐不動。
龔鼎慈接了張漢進來。
張漢見陳名夏就拜,說了許多“大名久仰、如雷貫耳”的套話。
陳名夏略略還禮讓座,對張漢打量一眼,直截了當地喝彩道:“好一個英俊美少年!若不是孝升引見,乍一觑面,一定當你是梨園佳弟子!” 張漢的臉紅了一下,立刻賠笑說:“不敢。
”陳名夏的狂傲實在令人難堪,怎麼一見面就将人賤比為戲子?龔鼎孳打着圓場,令仆役上菜,丫環斟酒。
雙慶小班班主前來請他們點戲,陳名夏當仁不讓,點了《風筝誤》裡的三折:《前親》《後親》《驚醜》,龔鼎孳點了《金雀記》裡《喬醋》一折,張漢點了一出《南渡記》。
“《南渡記》?孝升聽過嗎?”陳名夏問。
龔鼎孳搖頭。
張漢笑道:“雙慶班剛由南方來京,便會演此戲,可見流傳之廣。
學生正要請老大人一觀,可知世人心術之壞,時下風氣之惡!” “這麼說,你是聽過的了?”陳名夏瞥他一眼。
“是。
”張漢莊重地向後退了退,說,“《南渡記》為江南許巨源所作,此人乃一失意文士,筆下刻毒之至,老大人不可不提防一二……”他竭力使自己說得義正辭嚴、态度忠誠,心裡卻不由自主地感到慌張。
戲宴開了,張漢并沒有覺得輕松。
在陳名夏這樣的大貴人面前,他自慚形穢,戰戰兢兢,恨不得鑽到地底下去。
但這是千載難逢的進取的機會,怎能錯過? 為了求取功名,張漢煞費苦心。
那首童謠是他一手制造的。
他正當落魄,無依無靠,也無人引薦,便想出一條妙計:買了一大包棗和糖餅,在大街小巷見了小孩就給一把,要他學說兩句童謠:“不要喊,不要喊,來年狀元名張漢。
”京師果然是首善之區,見效之速出他意料,他很快成為好客之家的座上賓,被到處引薦……想不到小小伎倆,勝過籌思多時的計劃和行動,居然得到了成功。
今天,張漢觀察陳名夏的态度,毫無佳兆。
這位大學士目中無人的驕狂之态,反賓為主的嚣張氣焰,給張漢很大壓力,他不得不竭力掙紮,時時注意着陳名夏的神态。
大學士喜他也跟着喜,大學士笑他就立刻笑,大學士皺眉他趕緊搖頭,大學士喝彩他搶先擊節。
他必須給大學士留下好印象,為以後直接拜會他鋪平道路。
可是陳名夏隻顧和龔鼎孳吃酒議論,看也不曾看張漢一眼。
在尴尬的絕望處境中,張漢勉強支撐着看過兩折。
第三折,是《風筝誤》裡頂精彩的《驚醜》,男主人公韓世勳被醜女詹愛娟吓得喪魂失魄。
那小生很會作戲,水袖抖得漂亮,一臉驚懼之色惟妙惟肖,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