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廷對

關燈
李邦彥問:“領頭的官員是誰?” “李綱。

    ”内侍回答,接着鬥膽補了一句,“皇上,大冷天的,官員們在石闆上跪了一個多時辰。

    ” “那,朕這就去見見。

    ” 趙桓說着就要起身,李邦彥急忙阻止說:“皇上,您可不能去。

    ” “為何?” “李綱這愣頭青,肯定要皇上堅守汴京,甚至還會要您親征。

    ” “這……” 趙桓沉思起來,幾位大臣于是一齊阻撓。

    趙桓這會兒倒是有了主見,他站起身來說:“這個李綱一定要見,你們幾位愛卿,随朕一起去延和殿。

    ” 李邦彥、梁師成等面面相觑,李邦彥仍想阻止:“皇上,這個李綱有什麼好見的。

    ” 趙桓已披起了鬥篷,回答說:“剛才不是在讨論,誰留下來守衛京城嗎?朕看這個李綱合适。

    ” 上書房的禦道連着延和殿的側門,君臣入殿前,延和殿值殿太監已聞訊開了殿門,幾十位跪在殿外的文武官員都走了進來,依尊卑次序分列兩庑站立。

    當趙桓走上丹墀落座後,衆官員山呼萬歲。

     禮畢,趙桓大聲問道:“李綱在哪裡?” “臣在。

    ” 李綱從左側第二排靠殿前的位置走了出來。

    文武官員上朝觐見皇上的“慣例”為左為文臣,右為武臣,各有四排。

    師保宰輔大臣,依例頭排賜座,餘下各部堂官,制軍節度使等為左右第二排,各部屬官、禁軍教頭等為第三排,依此類推。

    李綱官才五品,所以隻能站在第二排。

     李綱出列之後,站得離趙桓稍遠,趙桓做手勢讓他走得近些,然後問他:“卿等要見朕,有甚話說?” 李綱急切言道:“京城勢危,城中軍民見不着皇上,心裡都很慌張。

    ” 趙桓感到詫異,問:“你們現在見到了朕,可以回去了吧?” “見了皇上,臣還有幾句話說。

    ” “你說。

    ” “太上皇昨天離京渡淮去了揚州,童貫的勝捷軍一萬餘人馬随行護駕,削減了守禦京城的兵力。

    不知皇上會不會像太上皇一樣,也離開汴京。

    ” “啊,你關心這個事?” “皇上,這件事關系社稷存亡,下臣當然關心。

    我們這一班文武臣民,一大早跑到這裡來下跪,等着皇上接見,就是希望得到皇上的旨意。

    ” “你要什麼樣的旨意?” “皇上親帥汴京軍民,抗擊強虜,保衛列宗列祖建立的都城。

    ” “你主戰?” “是的,皇上,臣主戰!” 李綱的話音剛落,兩廂官員一起高聲禀奏: “皇上,臣等全都主戰!” 趙桓本想見見就走,沒想到碰到李綱這樣較勁的臣子,他想了想,對耷着臉滿是愠怒的李邦彥說:“太宰,這李綱與你意見相左,你說的有道理,他的話乍一聽也有道理。

    今兒個,朕想省心也省不了,索性就在這兒廷對,你與李綱各把道理講透,朕聽明白了,再作決斷。

    ” 說罷,趙桓吩咐給李綱賜座。

    李綱于是坐到了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三位宰臣的對面,對于他來講,這是一種虛榮。

    因為皇帝把他擡到了與宰臣平起平坐的位置,就這一點,白時中心裡頭就有氣。

    朝廷官員中,王黼、蔡攸等都先後當過中書令,兩人相繼去職後,白時中接替了這一職位。

    徽宗皇帝在任的最後一個月,将時任太宰的王黼貶為崇信軍節度副使,而提拔門下省主官接替。

    徽宗評價他“性禀中和,心存恺悌”,并指望他在胡騎猖狂之日,能夠廟谟經略,挾策以安天下。

    但徽宗的期盼眼見就要落空,白時中生性懦弱,于事無斷。

    私下裡謀劃讓趙桓出汴京擇地避難的主意,就是由他牽頭,并讓李邦彥與張邦昌拿出方案。

    這個方案一直在秘密進行,外界少有人知道,即使是趙桓自己也是蒙在鼓裡。

    但這三個人吃透了皇上的心思,這位接任還不到十天的新皇帝,是絕沒有膽量留在汴京與大金軍一決勝負的。

    所以他們計劃挾持皇帝,趁大金軍圍城之前,趕緊逃出這一座在他們看來好比煉獄的京城。

    為實施這一計劃,他們的行動方案可謂天衣無縫,卻不曾料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個李綱居然跑出來攪局。

    此刻,按白時中的實際感受,他恨不能一腳把李綱踢出延和殿,但他不敢當衆忤逆皇上,他還得耐着性子與李綱進行廷對。

     李綱雖然官階五品,但在白時中眼裡,隻是一個小小的芝麻官,所以,他一開口就質問李綱:“李綱,大金軍已破了黃河,你知道嗎?” “知道。

    ” 面對白時中盛氣淩人的樣子,李綱不卑不亢。

     白時中接着又問:“大金軍的戰力你知道幾何?” “堂堂七尺須眉,豈懼豺狼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