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廷對
關燈
小
中
大
“打仗就是打仗,不是秀才講漂亮話。
”白時中對李綱揶揄了一句,然後又質問,“李綱,我且問你,你大清早跑到這裡來下跪,是想要皇上幹什麼?” “臣希望皇上禦駕親征。
” 李綱說着,又雙手抱拳朝向皇上,眼神中滿是期盼,甚至還有幾分哀求。
趙桓被李綱的真情感動,他遲疑了一會兒,突然說出了白時中等為他策劃的巡幸長安之旅。
“怎麼,皇上也要離開汴京?” 李綱的驚叫,延和殿的每一個官員都聽得清楚。
白時中沒想到皇上道出了絕密,他與李邦彥及張邦昌交換了一下眼色,決定就在這延和殿上把這件事辯論明白。
“李綱,讓皇上避禍,有什麼錯嗎?凡忠君之人,必為皇上的安全着想。
” 李綱聽出這話中有骨頭,便據理反問:“太宰大人,下官且問你,這延和殿裡,有誰不是忠君之臣?君,就是江山社稷,就是列宗列祖的福佑,就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皇上若離開汴京,就是離開了家國,離開了社稷,離開了祖宗的托付,離開了百姓的期盼。
” “李綱,你越說越不像話了。
”李邦彥這時也站出來指斥,“當年安史之亂,明皇不是也幸蜀避難嗎?虜塵遮天蔽日,皇上出去躲躲風頭,倒被你說得不仁不義了。
” 李綱毫不畏懼,不依不饒地争論:“下官以為,唐之明皇當年離開長安而幸蜀,這是不明之舉。
” “啊?”趙桓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議論,便問,“何為不明之舉?你且為朕說個明白。
” 李綱慷慨言道:“唐明皇聞潼關失守,不思閉城自守以待勤王之師,卻倉促巡蜀,他倒是安全了,可憐長安城中百萬民衆慘遭叛賊屠殺,大唐近兩百年建立的基業,宗廟朝廷,十之八九碎于賊手,亂後長安如廢墟。
明皇棄城而走,導緻大唐國祚從此衰敗,雖經後世皇帝經年修葺,終不能恢複盛唐氣象。
前車之鑒,後世不可不察。
皇上您初嗣大位,中外莫不歡欣鼓舞。
四方之兵,已聞汴京之危,都紛紛驅馬登程,不日就會趕來,何況虜騎孤軍南侵,豈能久留?屆時勁旅雲集,軍民合力,虜騎不戰自敗。
審其時,度其勢,皇上胸有百萬甲兵,手操不二勝券。
此時之下,若選擇離京巡幸,則無異于鳥失于林,龍脫于淵。
車駕朝發而都城夕亂。
此事,還望皇上三思而行。
” 李綱一席話,聽得趙桓頻頻颔首,延和殿内所有人都在傾耳靜聽,話音落後,便聽得人群中一片竊竊私語,從官員們的表情看得出他們都贊賞李綱的觀點。
眼看這一邊倒的局面,白時中等大臣一時無語。
一直站在趙桓身邊的梁師成在這節骨眼上,站出來講話了:“皇上,太上皇都走了兩日了,中宮及王孫們都已安排妥當,隻要您一發令,辇車即刻就道。
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 趙桓聽了,臉色立刻就變了。
梁師成趁勢附在他耳邊低聲說了一句:“皇上,記住,逢七是大限!” “皇上,您快走吧!” 白時中幾乎是哀求,幾位大臣也先後發聲附和他。
“皇上,您不能走!” 李綱幾乎是跺着腳喊。
“皇上,您不能走!” 兩廂的官員一起高喊,并都撲通撲通跪成一片。
雙方這樣較勁兒,趙桓越發六神無主。
他的眼窩裡滾出了淚水,指着李綱說:“卿等不要強留朕,朕前往陝西不是懼怕金虜,而是去那裡召集天下兵馬以救汴京。
現在,離初七隻有四五天時間,朕決不可留在京城。
” 李綱此時也是熱淚滂沱,他雙膝跪地,俯伏前行到趙桓腳下,一邊抽泣一邊禀奏:“皇上,您真的要走,臣願意以死明志。
” 李綱的堅決讓趙桓受到感動,他長歎一聲: “李綱,你讓朕禦駕親征,朕的手上,卻沒有一兵一卒。
” 李綱回答:“皇上,保衛家國,汴京死士甚多。
隻要用人得法,死士會聚集在皇上麾下。
” “用人?朕可用你呀!” “臣人微官卑,不足以号令三軍。
” 趙桓瞧了瞧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三人,想說什麼又忍住了,他的眼光在官員中睃巡,忽然發現了吏部侍郎趙野,便将他招到跟前來問:“朝廷三省台有何執政官空缺?” 趙野回答:“宇文粹中因奉侍太上皇東幸,他擔任的尚書右丞一職空缺。
” “好,李綱,朕賜你尚書右丞一職。
朕依你之見,成立親征行營司,你任正使,京城内所剩兵馬由你調度,天下勤王之師,由你安排調遣。
” “謝皇上,臣臨危受命,萬死不辭。
臣在,汴京在;臣亡,我大宋社稷不亡。
” “你好志氣!”趙桓一臉苦笑。
”白時中對李綱揶揄了一句,然後又質問,“李綱,我且問你,你大清早跑到這裡來下跪,是想要皇上幹什麼?” “臣希望皇上禦駕親征。
” 李綱說着,又雙手抱拳朝向皇上,眼神中滿是期盼,甚至還有幾分哀求。
趙桓被李綱的真情感動,他遲疑了一會兒,突然說出了白時中等為他策劃的巡幸長安之旅。
“怎麼,皇上也要離開汴京?” 李綱的驚叫,延和殿的每一個官員都聽得清楚。
白時中沒想到皇上道出了絕密,他與李邦彥及張邦昌交換了一下眼色,決定就在這延和殿上把這件事辯論明白。
“李綱,讓皇上避禍,有什麼錯嗎?凡忠君之人,必為皇上的安全着想。
” 李綱聽出這話中有骨頭,便據理反問:“太宰大人,下官且問你,這延和殿裡,有誰不是忠君之臣?君,就是江山社稷,就是列宗列祖的福佑,就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皇上若離開汴京,就是離開了家國,離開了社稷,離開了祖宗的托付,離開了百姓的期盼。
” “李綱,你越說越不像話了。
”李邦彥這時也站出來指斥,“當年安史之亂,明皇不是也幸蜀避難嗎?虜塵遮天蔽日,皇上出去躲躲風頭,倒被你說得不仁不義了。
” 李綱毫不畏懼,不依不饒地争論:“下官以為,唐之明皇當年離開長安而幸蜀,這是不明之舉。
” “啊?”趙桓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議論,便問,“何為不明之舉?你且為朕說個明白。
” 李綱慷慨言道:“唐明皇聞潼關失守,不思閉城自守以待勤王之師,卻倉促巡蜀,他倒是安全了,可憐長安城中百萬民衆慘遭叛賊屠殺,大唐近兩百年建立的基業,宗廟朝廷,十之八九碎于賊手,亂後長安如廢墟。
明皇棄城而走,導緻大唐國祚從此衰敗,雖經後世皇帝經年修葺,終不能恢複盛唐氣象。
前車之鑒,後世不可不察。
皇上您初嗣大位,中外莫不歡欣鼓舞。
四方之兵,已聞汴京之危,都紛紛驅馬登程,不日就會趕來,何況虜騎孤軍南侵,豈能久留?屆時勁旅雲集,軍民合力,虜騎不戰自敗。
審其時,度其勢,皇上胸有百萬甲兵,手操不二勝券。
此時之下,若選擇離京巡幸,則無異于鳥失于林,龍脫于淵。
車駕朝發而都城夕亂。
此事,還望皇上三思而行。
” 李綱一席話,聽得趙桓頻頻颔首,延和殿内所有人都在傾耳靜聽,話音落後,便聽得人群中一片竊竊私語,從官員們的表情看得出他們都贊賞李綱的觀點。
眼看這一邊倒的局面,白時中等大臣一時無語。
一直站在趙桓身邊的梁師成在這節骨眼上,站出來講話了:“皇上,太上皇都走了兩日了,中宮及王孫們都已安排妥當,隻要您一發令,辇車即刻就道。
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 趙桓聽了,臉色立刻就變了。
梁師成趁勢附在他耳邊低聲說了一句:“皇上,記住,逢七是大限!” “皇上,您快走吧!” 白時中幾乎是哀求,幾位大臣也先後發聲附和他。
“皇上,您不能走!” 李綱幾乎是跺着腳喊。
“皇上,您不能走!” 兩廂的官員一起高喊,并都撲通撲通跪成一片。
雙方這樣較勁兒,趙桓越發六神無主。
他的眼窩裡滾出了淚水,指着李綱說:“卿等不要強留朕,朕前往陝西不是懼怕金虜,而是去那裡召集天下兵馬以救汴京。
現在,離初七隻有四五天時間,朕決不可留在京城。
” 李綱此時也是熱淚滂沱,他雙膝跪地,俯伏前行到趙桓腳下,一邊抽泣一邊禀奏:“皇上,您真的要走,臣願意以死明志。
” 李綱的堅決讓趙桓受到感動,他長歎一聲: “李綱,你讓朕禦駕親征,朕的手上,卻沒有一兵一卒。
” 李綱回答:“皇上,保衛家國,汴京死士甚多。
隻要用人得法,死士會聚集在皇上麾下。
” “用人?朕可用你呀!” “臣人微官卑,不足以号令三軍。
” 趙桓瞧了瞧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三人,想說什麼又忍住了,他的眼光在官員中睃巡,忽然發現了吏部侍郎趙野,便将他招到跟前來問:“朝廷三省台有何執政官空缺?” 趙野回答:“宇文粹中因奉侍太上皇東幸,他擔任的尚書右丞一職空缺。
” “好,李綱,朕賜你尚書右丞一職。
朕依你之見,成立親征行營司,你任正使,京城内所剩兵馬由你調度,天下勤王之師,由你安排調遣。
” “謝皇上,臣臨危受命,萬死不辭。
臣在,汴京在;臣亡,我大宋社稷不亡。
” “你好志氣!”趙桓一臉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