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廷對

關燈
“這,這如何是好?” “皇上,這時候,該您拿主意了,是戰還是和,是走還是留,大臣們吵成一鍋粥,您得想明白,然後在大臣面前說明白。

    ” “朕知道……” 趙桓還沒有說完,聽得妙官在門外喊道:“皇上,太宰白時中、通政使李邦彥、少宰張邦昌三人緊急求見。

    ” “緊急求見?宣他們進來。

    ” 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三人應聲而入,匆促行禮畢,白時中便領奏,向趙桓報告了他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浚州與黎陽失守,何灌與梁方平兩位大将已逃得不知去向,韓世忠獨自苦戰,身負重傷,在衛士的拼死保護下,勉強撿回一條命。

    大金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渡過黃河。

     “七七大限,白額虎進城……這回真要應驗了。

    ” 趙桓沒有直接回答白時中,而是不止一次這麼念叨着,三位大臣因為沒聽到梁師成與皇上的對話,故聽不明白啥意思,看到他們接不上腔,梁師成便挑了話題兒說:“皇上,這情勢太危險了,下一步該咋辦?您得拿主意呀!三位大臣都在這裡,正好讓他們也合計合計,一刻也不敢耽誤了。

    ” “三位愛卿,梁師成說的是,你們說,這危局該怎麼破?” 聽到趙桓的問話,李邦彥看到梁師成偷偷向他使了個眼色,心中便有底了。

    昨日,他們倆短暫見了個面,并議了一個“棄城逃跑”的計策,李邦彥讓梁師成先在皇上面前作點鋪墊,一俟時機成熟他再來破題。

    看到梁師成的暗示,李邦彥心中有底,于是回答趙桓說:“皇上,今早接到蔡攸的邸報,他與童貫陪同太上皇去揚州,快到淮河邊上了。

    ” “老道君皇帝一路可好?”趙桓問。

     “好着呢。

    ” “唉,他倒可以跑到江南避難,朕卻隻能固守汴京。

    ” “皇上,臣建議您也可離開汴京,以避虜酋鋒銳。

    ” “避難?去哪裡?” “臣等已商量,皇上有三個地方可去。

    第一,去益州,這是當年唐明皇避安史之亂的入蜀路線;第二,入陝,去長安,那裡有二十萬秦鳳兵護駕;第三,到襄陽,這是經鄭州、鄧州的中線,距汴京最近,且襄陽軍也有十萬兵馬。

    襄陽城枕山面江,可攻可守。

    這三條避難路線,蜀地最遠,楚地最近,陝地兵強馬壯,且長安自古帝王州,一應居住與餐飲,均勝蜀楚兩地。

    從汴京出發,渡黃河入潼關,從華州到長安,滿打滿算不過七天路程,如果及早登程,還趕得上到長安過元宵節。

    ” 趙桓認真聽了李邦彥的奏對,心裡頭的驚恐之情略有緩解,他思忖一會兒,問道:“這撤離汴京的計策,是你們三人商量出來的嗎?” 白時中回答:“是李太宰提出動議,我等附和。

    ” “聽太宰的口氣,好像你主張咱們去長安。

    ” 李邦彥點點頭,又補充說:“其實,臣起始的主張,是想讓皇上南幸襄陽,這一路平坦,可減輕皇上的車馬颠簸之苦。

    讨論時,張少宰認為不妥。

    去年中原大旱,饑民較多,皇上禦駕經過之地,恐災民尋釁滋事,故提議改道潼關。

    ” 趙桓向默然坐一隅的張邦昌投以感激的一瞥,說道:“愛卿忠忱,朕心實有安慰。

    ” 張邦昌欠了欠身子,趁勢催促:“皇上,賊酋既然過了黃河,包圍汴京也就是這兩天的事。

    還望皇上盡快定下行程。

    ” 趙桓一想到大金軍就周身發冷,他冷不丁喊了一聲:“梁師成!” “老朽在。

    ” 梁師成從屏風後頭轉了出來,趙桓問他:“皇城跳大神,這是個什麼說法?” “這個嘛,”梁師成解釋說,“女真人無論是婚姻嫁娶,生老病死,還是出征告捷,獻俘枭首,都會請一群薩滿跳大神。

    皇城跳大神,這是說,女真人的薩滿要跑進咱們這皇宮裡來了。

    ” “瘟神啊!”趙桓臉頰痙攣了幾下,又掉頭問李邦彥,“愛卿你說,往陝西去,幾時動身為好?” “皇上,越早越好,晚了,恐怕就走不脫了。

    ” “那,總不至于現在就走吧?” “最遲明天。

    ” “好,就定在明天。

    ” “宮眷、大臣,都走嗎?”趙桓這麼問了一句,也不等回答,他又補了一句,“都走了,留誰來守城呢?” 李邦彥說:“京城本有廂軍守衛,再出重金招募敢死骁勇之士,可保無虞。

    ” “那,就按諸位愛卿的建議,明日出城,往潼關去。

    ” 君臣正要散去,卻見一位内侍氣喘籲籲跑進來禀告:“皇上,延和殿外,跪了幾十名官員,要求皇上接見。

    ” 趙桓一聽,急得直搓手,問:“他們要見朕作甚?” 内侍回答:“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