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風聲鶴唳夜談兵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于戰事緊張,開封府征得皇上同意,除夕這一天,張榜布告了八項年節禁款:
一、年節依例放假三日,士庶同享,但鋪兵、營兵各自值守,不得休息,各衙堂官,亦須到衙問事;
二、取消關撲、彩戲、歌吹、蹴鞠等一應娛事;
三、皇城東華門外廣場、開封府大相國寺前廣場兩處循例鳌山燈會停辦。
各街彩棚亦不可架設; 四、宵禁繼續,城中不得燃放煙花、炮竹; 五、各處城門、水門僅留南、北二角門每天自辰時到未時開放,餘皆關閉。
進出官民人等,查驗放行; 六、各地來京勤王之師,隻在兵部劃定駐地安營,嚴禁将士人等借口擾民,違者嚴懲; 七、各家客棧、坊間居民,凡遇可疑之人,須速向警鋪報告,凡窩藏匪諜者,依律查辦; 八、凡滞留城中未回原籍之行商、藝人、醫蔔、流民等各色人等,須得有城中住戶擔保,無擔保者,限時離城,有保而犯罪者,保戶連坐。
這張布告一出,頓時輿論嘩然,須知汴京建都一百六十餘年來,從未出過這樣充滿肅殺之氣的布告。
市民們由此知道,戰事真的是很吃緊了。
即便有怨氣者,看到滿街巡邏的兵士,也都隻能乖乖聽命。
因此,昨日的除夕之夜,全城聽不到一聲炮竹,也看不到一朵焰火。
今兒個元旦,大小街衢,一律清淨寡靜。
歌舞喧鬧轎馬塞道的景象沒有了。
坐在油壁香車裡靓妝卻扇的美豔婦人,騎在團錦雕鞍上風流倜傥的粉面相公,抑或攬舟遊河的闊佬,騎驢過市的髯胡,統統都看不見了。
看到這般景象,無聊書生免不了賦詩一首: 城若空山絕冕旒,倉皇誰泛木蘭舟。
黎明最怕戈矛血,塗向皇家最上樓。
汴城的風聲鶴唳傳到禁中,也讓人感覺處處凄惶。
往常的元旦,皇帝會帶着衆多的皇子,及皇後與嫔妃到戲園子賞戲,或者互相串門子,分享精美的時令吃食兒。
但今年卻隻能各自窩在自家宮宛裡消磨時光。
再說欽宗皇帝趙桓,昨天從父親趙佶的龍德宮中出來,一整天心情不好。
父親傳授他如何當皇帝的玄秘大法,讓他變得恍惚起來,這一會兒他大徹大悟了,過一會兒受了小事幹擾,他又憂心忡忡,眉心裡蹙起大疙瘩來。
就這麼一會兒惡劣一會兒快樂折磨着自己,他甚至在心裡頭嘀咕:“早知道當皇帝這麼費腦子,每一件事兒都要這麼用心琢磨,還是不當為好。
”但嘀咕歸嘀咕,這皇帝既然當上了,就得君臨天下管事兒。
父親最後對他的提醒:當皇帝不要指望别人,凡事都要自己拿主意。
乍一聽,他覺得父親絕情,但仔細一想,又覺得父親言之有理,大事不能自己決斷,那這個皇帝豈不是傀儡? 所以對于趙桓來說,除夕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直到天亮前,他才迷盹了一會兒,但是,很快他又被叫醒,他的正宮夫人朱皇後循例來給他拜年賀節。
趙桓很愛這個朱皇後,即使此時吵了瞌睡他也沒發脾氣,而是硬撐着起來,與朱皇後叙話兒,吃了禦膳房包好的既有素餡也有肉餡的扁食。
而後與朱皇後話别,挪步到了上書房。
接他的旨意,李邦彥與張邦昌已在上書房候着了。
趙桓一進來,李邦彥與張邦昌連忙起身行揖見禮,說了一些拜年的吉利話兒。
賓主重新坐定後,趙桓說:“二位愛卿,知道大年初一,朕為什麼一大早要找你們來嗎?” 李邦彥欠身回答:“皇上心憂社稷,牽挂戰事,臣等不能分擔一二,着實慚愧。
” 張邦昌也表态:“承蒙皇上信賴,讓臣等高踞公位,臣等唯有一心,以皇上之憂為憂,以皇上之系為系。
” 兩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問,其實都是趙桓愛聽的話,他問李邦彥:“愛卿你今年多大歲數了?” “六十二歲。
” 趙桓又轉向張邦昌:“你呢?” 張邦昌回答:“五十八歲。
” “也都不小了,都是朝中老臣了,道君皇帝很信任你們。
” 李邦彥下意識地與張邦昌交換了一下眼色,然後回答:“皇上,咱們兩人,現在唯您馬首是瞻,決無二心。
” “朕不是要你們表态,畢竟,朕與道君皇帝是父子。
父親傳位給朕,你們都是朕的顧命大臣。
” “承蒙皇上信任。
”仍是李邦彥回答。
“今天找你們來,是想與你們探讨,如何能讓大金軍退兵。
” 這兩個大臣,一個像顆琉璃球兒,一個像是隻能吓吓麻雀的稻草人,皇上問這麼大的事,他們怎敢貿然表态?于是都向皇上拱拱手,言道:“啊,請皇上明示。
” “你叫李邦彥,”趙桓伸着指頭指着李邦彥,又指了指張邦昌,“你叫張邦昌,你們的名字,讓朕心裡舒坦。
” “啊?” “你們兩人的名字中,都帶了一個邦字,一個叫邦彥,一
各街彩棚亦不可架設; 四、宵禁繼續,城中不得燃放煙花、炮竹; 五、各處城門、水門僅留南、北二角門每天自辰時到未時開放,餘皆關閉。
進出官民人等,查驗放行; 六、各地來京勤王之師,隻在兵部劃定駐地安營,嚴禁将士人等借口擾民,違者嚴懲; 七、各家客棧、坊間居民,凡遇可疑之人,須速向警鋪報告,凡窩藏匪諜者,依律查辦; 八、凡滞留城中未回原籍之行商、藝人、醫蔔、流民等各色人等,須得有城中住戶擔保,無擔保者,限時離城,有保而犯罪者,保戶連坐。
這張布告一出,頓時輿論嘩然,須知汴京建都一百六十餘年來,從未出過這樣充滿肅殺之氣的布告。
市民們由此知道,戰事真的是很吃緊了。
即便有怨氣者,看到滿街巡邏的兵士,也都隻能乖乖聽命。
因此,昨日的除夕之夜,全城聽不到一聲炮竹,也看不到一朵焰火。
今兒個元旦,大小街衢,一律清淨寡靜。
歌舞喧鬧轎馬塞道的景象沒有了。
坐在油壁香車裡靓妝卻扇的美豔婦人,騎在團錦雕鞍上風流倜傥的粉面相公,抑或攬舟遊河的闊佬,騎驢過市的髯胡,統統都看不見了。
看到這般景象,無聊書生免不了賦詩一首: 城若空山絕冕旒,倉皇誰泛木蘭舟。
黎明最怕戈矛血,塗向皇家最上樓。
汴城的風聲鶴唳傳到禁中,也讓人感覺處處凄惶。
往常的元旦,皇帝會帶着衆多的皇子,及皇後與嫔妃到戲園子賞戲,或者互相串門子,分享精美的時令吃食兒。
但今年卻隻能各自窩在自家宮宛裡消磨時光。
再說欽宗皇帝趙桓,昨天從父親趙佶的龍德宮中出來,一整天心情不好。
父親傳授他如何當皇帝的玄秘大法,讓他變得恍惚起來,這一會兒他大徹大悟了,過一會兒受了小事幹擾,他又憂心忡忡,眉心裡蹙起大疙瘩來。
就這麼一會兒惡劣一會兒快樂折磨着自己,他甚至在心裡頭嘀咕:“早知道當皇帝這麼費腦子,每一件事兒都要這麼用心琢磨,還是不當為好。
”但嘀咕歸嘀咕,這皇帝既然當上了,就得君臨天下管事兒。
父親最後對他的提醒:當皇帝不要指望别人,凡事都要自己拿主意。
乍一聽,他覺得父親絕情,但仔細一想,又覺得父親言之有理,大事不能自己決斷,那這個皇帝豈不是傀儡? 所以對于趙桓來說,除夕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直到天亮前,他才迷盹了一會兒,但是,很快他又被叫醒,他的正宮夫人朱皇後循例來給他拜年賀節。
趙桓很愛這個朱皇後,即使此時吵了瞌睡他也沒發脾氣,而是硬撐着起來,與朱皇後叙話兒,吃了禦膳房包好的既有素餡也有肉餡的扁食。
而後與朱皇後話别,挪步到了上書房。
接他的旨意,李邦彥與張邦昌已在上書房候着了。
趙桓一進來,李邦彥與張邦昌連忙起身行揖見禮,說了一些拜年的吉利話兒。
賓主重新坐定後,趙桓說:“二位愛卿,知道大年初一,朕為什麼一大早要找你們來嗎?” 李邦彥欠身回答:“皇上心憂社稷,牽挂戰事,臣等不能分擔一二,着實慚愧。
” 張邦昌也表态:“承蒙皇上信賴,讓臣等高踞公位,臣等唯有一心,以皇上之憂為憂,以皇上之系為系。
” 兩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問,其實都是趙桓愛聽的話,他問李邦彥:“愛卿你今年多大歲數了?” “六十二歲。
” 趙桓又轉向張邦昌:“你呢?” 張邦昌回答:“五十八歲。
” “也都不小了,都是朝中老臣了,道君皇帝很信任你們。
” 李邦彥下意識地與張邦昌交換了一下眼色,然後回答:“皇上,咱們兩人,現在唯您馬首是瞻,決無二心。
” “朕不是要你們表态,畢竟,朕與道君皇帝是父子。
父親傳位給朕,你們都是朕的顧命大臣。
” “承蒙皇上信任。
”仍是李邦彥回答。
“今天找你們來,是想與你們探讨,如何能讓大金軍退兵。
” 這兩個大臣,一個像顆琉璃球兒,一個像是隻能吓吓麻雀的稻草人,皇上問這麼大的事,他們怎敢貿然表态?于是都向皇上拱拱手,言道:“啊,請皇上明示。
” “你叫李邦彥,”趙桓伸着指頭指着李邦彥,又指了指張邦昌,“你叫張邦昌,你們的名字,讓朕心裡舒坦。
” “啊?” “你們兩人的名字中,都帶了一個邦字,一個叫邦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