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父子皇帝初交心
關燈
小
中
大
道理,你吃大魚大肉,讓人家嘬嘬蝦米,也就不要管得那麼細。
我這當皇帝的有如此胸懷,不等于天下人都能饒恕他們。
孔聖人傳下的道德文章,深深地引導世道人心,君子得到推崇,小人遭到痛恨。
人們常說,君子沒有好下場,這隻是一個表象,其實真正沒有好下場的,是小人。
這五個人長期與我相處,産生了感情,讓我整他們,我下不了手。
你當了皇帝,你來免他們的官,撤他們的職,甚至将他們繩之以法。
對他們你大可痛下殺手,天底下的人都會稱頌你是一個好皇帝。
” 趙桓酌量咂摸着父親的話,那意思是“清君側”,此時收攬人心,他感激父親的安排,但仍疑惑地問:“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這事兒,怎麼扯得上燕雲十六州呢?” “桓兒,你真是個傻瓜!”趙佶搖着頭笑起來,“你說說,燕雲十六州的始作俑者,是誰?” “是童貫、蔡京、王黼。
” “表面上是他們,實際是我!” “父親!您不能這樣說,他們……” 趙佶打斷兒子的話頭,他的眼神裡忽然泛起了毒辣和惆怅,他陰郁地說:“他們,他們這幾個人得替你父親受過。
” 趙桓打了一個寒戰,他盯着父親突然變得冷峻的臉,忽然覺得父親變得陌生了,這種變化令他驚訝。
趙佶繼續說:“如果大金軍沒有南侵,為父不會禅讓,你也當不上皇帝,你沒到九五之尊的位子,也就不能撤換蔡京、王黼、童貫等人。
所以說,收複燕雲十六州,不管是過去,還是當下,都是一步妙棋。
過去,朝廷積累了财富,當下,朝廷驅除了小人。
我重用了小人,然後,我又來懲處他們,我就不仁不義。
你為社稷江山清除奸佞,卻是朝野一緻贊頌的大仁大義。
這樣一來,你我兩代皇帝,都保持了名節。
大金軍的南侵,提供了這個契機。
桓兒,你懂了這其中的天機嗎?你若懂了,就一定要珍惜啊!” 趙桓感歎道:“父親,您今天的教導,讓兒醍醐灌頂。
” “你明白就好,為父已說過,今天的話,我不會再說第二次。
” 聽了趙佶這席話,趙桓突然覺得父親深不可測,過去,他總以為父親隻是醉心道術,傾心藝事,卻沒想到他心機如此缜密,因為臨危受命而遭受的種種不快頃刻間煙消雲散。
此刻,他開始認真讨教:“父親,汴京之危如何解除?” “棋分三步:第一步,急速提調各路精銳兵馬進京勤王;第二步,收買大金軍中主帥之親信,勸其退兵;第三步,前兩招都不靈時,答應大金方面的條件,割讓三府。
” “割讓三府?” 趙桓差一點尖叫起來,趙佶示意他沉住氣,繼續說:“太原、中山、河間三府居民,即便割讓,也必不會臣服強虜,朝廷過了這一難關,再設法收回不遲。
” 趙桓此刻心亂如麻,說實話,父親今天所講的是他從未聽說過的權術和謀略,他對父親又是感激又是疑惑。
感激的是父親把當皇帝的看家本領都悉數傳給了他。
疑惑的是,父親說出的三策能解汴京之危嗎?他要回去獨自想一想,便向父親提出告辭,但父親阻攔了他,說:“今天找你來,正事兒還沒說呢!” “什麼正事兒?” “今兒個除夕,我還在汴京過,明兒一早,我就去揚州。
” “父親,您為何要去揚州?” “我留在汴京,對你這個新皇帝多有不利,你總攝軍政、調度國事。
有我在,一些大臣就會有分别心,我走了,大臣們就會一門心思聽你調遣。
” “父親,兒在危難時,需要得到您的指點……” “桓兒,你不能有這種指望,”趙佶打斷兒子的話,決然言道,“哲宗老皇帝駕崩後,為父登基,那一年我二十歲,我能指望誰?你要有勇氣、有擔當,獨自撐起大宋這片天空。
為父相信你會想出辦法來,讓金虜退兵。
” “明天是元旦,父親您一定要走嗎?” “元旦在路上度過,唔,這可能有些尴尬。
”趙佶勉強一笑,自嘲道,“為父一輩子錦衣玉食,這回吃點苦頭也好。
” 趙桓愣了愣,鼓起勇氣說:“父親,您要前往揚州,外人會認為您是為了避金虜之難。
” 趙佶一副不在乎的神情,回答說:“由他們說去吧。
明天,我偷偷地走,你不用送别。
” 趙桓朝父親微微鞠了一躬,神情怏怏地離開了。
我這當皇帝的有如此胸懷,不等于天下人都能饒恕他們。
孔聖人傳下的道德文章,深深地引導世道人心,君子得到推崇,小人遭到痛恨。
人們常說,君子沒有好下場,這隻是一個表象,其實真正沒有好下場的,是小人。
這五個人長期與我相處,産生了感情,讓我整他們,我下不了手。
你當了皇帝,你來免他們的官,撤他們的職,甚至将他們繩之以法。
對他們你大可痛下殺手,天底下的人都會稱頌你是一個好皇帝。
” 趙桓酌量咂摸着父親的話,那意思是“清君側”,此時收攬人心,他感激父親的安排,但仍疑惑地問:“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這事兒,怎麼扯得上燕雲十六州呢?” “桓兒,你真是個傻瓜!”趙佶搖着頭笑起來,“你說說,燕雲十六州的始作俑者,是誰?” “是童貫、蔡京、王黼。
” “表面上是他們,實際是我!” “父親!您不能這樣說,他們……” 趙佶打斷兒子的話頭,他的眼神裡忽然泛起了毒辣和惆怅,他陰郁地說:“他們,他們這幾個人得替你父親受過。
” 趙桓打了一個寒戰,他盯着父親突然變得冷峻的臉,忽然覺得父親變得陌生了,這種變化令他驚訝。
趙佶繼續說:“如果大金軍沒有南侵,為父不會禅讓,你也當不上皇帝,你沒到九五之尊的位子,也就不能撤換蔡京、王黼、童貫等人。
所以說,收複燕雲十六州,不管是過去,還是當下,都是一步妙棋。
過去,朝廷積累了财富,當下,朝廷驅除了小人。
我重用了小人,然後,我又來懲處他們,我就不仁不義。
你為社稷江山清除奸佞,卻是朝野一緻贊頌的大仁大義。
這樣一來,你我兩代皇帝,都保持了名節。
大金軍的南侵,提供了這個契機。
桓兒,你懂了這其中的天機嗎?你若懂了,就一定要珍惜啊!” 趙桓感歎道:“父親,您今天的教導,讓兒醍醐灌頂。
” “你明白就好,為父已說過,今天的話,我不會再說第二次。
” 聽了趙佶這席話,趙桓突然覺得父親深不可測,過去,他總以為父親隻是醉心道術,傾心藝事,卻沒想到他心機如此缜密,因為臨危受命而遭受的種種不快頃刻間煙消雲散。
此刻,他開始認真讨教:“父親,汴京之危如何解除?” “棋分三步:第一步,急速提調各路精銳兵馬進京勤王;第二步,收買大金軍中主帥之親信,勸其退兵;第三步,前兩招都不靈時,答應大金方面的條件,割讓三府。
” “割讓三府?” 趙桓差一點尖叫起來,趙佶示意他沉住氣,繼續說:“太原、中山、河間三府居民,即便割讓,也必不會臣服強虜,朝廷過了這一難關,再設法收回不遲。
” 趙桓此刻心亂如麻,說實話,父親今天所講的是他從未聽說過的權術和謀略,他對父親又是感激又是疑惑。
感激的是父親把當皇帝的看家本領都悉數傳給了他。
疑惑的是,父親說出的三策能解汴京之危嗎?他要回去獨自想一想,便向父親提出告辭,但父親阻攔了他,說:“今天找你來,正事兒還沒說呢!” “什麼正事兒?” “今兒個除夕,我還在汴京過,明兒一早,我就去揚州。
” “父親,您為何要去揚州?” “我留在汴京,對你這個新皇帝多有不利,你總攝軍政、調度國事。
有我在,一些大臣就會有分别心,我走了,大臣們就會一門心思聽你調遣。
” “父親,兒在危難時,需要得到您的指點……” “桓兒,你不能有這種指望,”趙佶打斷兒子的話,決然言道,“哲宗老皇帝駕崩後,為父登基,那一年我二十歲,我能指望誰?你要有勇氣、有擔當,獨自撐起大宋這片天空。
為父相信你會想出辦法來,讓金虜退兵。
” “明天是元旦,父親您一定要走嗎?” “元旦在路上度過,唔,這可能有些尴尬。
”趙佶勉強一笑,自嘲道,“為父一輩子錦衣玉食,這回吃點苦頭也好。
” 趙桓愣了愣,鼓起勇氣說:“父親,您要前往揚州,外人會認為您是為了避金虜之難。
” 趙佶一副不在乎的神情,回答說:“由他們說去吧。
明天,我偷偷地走,你不用送别。
” 趙桓朝父親微微鞠了一躬,神情怏怏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