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父子皇帝初交心
關燈
小
中
大
不是惡評,而應該是褒詞。
我且問你,見了人說鬼話,見了鬼說人話,這豈不是隔山打牛?派這樣的人出去辦事,十之八九會砸了差事……” “慢着父親,兒聽着聽着,怎麼就糊塗了?” “你糊塗,說明你還不是合格的皇帝。
” “啊?請父親開示。
” “空對空講道理,你不大會明白,我且講幾件實事給你聽,就說收回燕雲十六州吧,你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時看是好事,現在看是壞事。
” “兒啊,你錯了。
” “我錯了,錯在哪裡?” “當時看是好事,你且說說,這好事好在哪裡?” “燕雲十六州是我漢唐江山的故土,一旦收複,必将大快人心。
” “這道理三歲孩童都懂,還有呢?” “還有……” 趙桓撓着腮幫子答不出來,趙佶誨人不倦,以興奮的口吻發問:“去年的元旦大朝會,包子裡的金铤,你知道從哪裡來的?” “不是司庫的歲币列支嗎?” “司庫的歲币又從哪裡來?” “稅收呀。
” “稅收,”趙佶詭谲地一笑,“正常的稅收,與朝廷的開支大緻相等。
司庫的充盈,是王黼出的一個絕妙主意。
與大金密盟,聯合滅掉大遼收回燕雲十六州,這是一筆巨大的軍費,若從征繳上來的歲币開支,必然入不敷出,王黼建議征收一項特别的攤丁稅,即将軍費攤到各府州縣,每戶人家少則一吊錢,多則萬缗,量力加征,且一征五年。
到今年秋為止,已多收歲币無數,換算成白銀有兩千餘萬兩。
這巨額稅款,用于軍費者,不過五分之一,更多的銀錢,則可由朝廷開支。
” “這麼說,父親您從江南弄那麼多的花石綱,也是用了這筆錢?” “當然用了,不過用得不多,”趙佶越說越得意,“沒有收複燕雲十六州這一個理由,朝廷怎麼可能征收天下百姓的銀錢呢?所以說,收複燕雲十六州,不但是收攬人心之道,亦是斂财捷徑。
” 聽了父親的介紹,趙桓斟酌了一番,回道:“如果說前朝的司馬光,是君子中的君子,那麼這個獻計征收攤丁稅的王黼,當然,還有那個蔡京,則是小人中的小人。
” 趙佶沒有直接回答兒子,而是繼續按自己的思路說下去:“君子不愛财,如果要斂财,一定得重用小人。
” “為什麼要斂财呢?” “平常的井竈人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離得了錢?何況偌大一個朝廷,沒有錢,你肯定是一個窩囊皇帝。
” “這道理,兒回去慢慢琢磨。
”趙桓說着,又問下一個問題,“收複燕雲十六州,最終導緻引狼入室,這是一件大壞事。
父親,您對這一點也不同意嗎?” “不同意!” 趙佶态度堅決,趙桓甚覺奇怪,他甚至認為這是父親拒不認錯,于是賭氣地反問:“大金軍南侵,燕山府丢了,正定府丢了,河間府丢了,如今信德府也丢了,汴京危在旦夕,就這件事,父親您未必能也說出一個大道理來,告訴兒這是一件大好事?” “是的,兒啊,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 興許是坐得久了,說完這句話,趙佶站起來伸了一個大懶腰,接着踱起步來,趙桓趁機呷了一口參湯,催問道:“父親,兒等着聽您的玄機呢。
” “不是玄機,是韬略。
”趙佶一邊踱步一邊說,“桓兒,你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做了什麼?” “撤了蔡京、王黼、童貫幾個人的職務。
” 趙佶補了一句:“并提拔了蔡攸、李綱、宇文虛中、吳敏等人。
” “是的。
”趙桓回答。
“為什麼要這樣做?” “蔡京等名聲太臭,國事弄到如此地步,他們三人難辭其咎。
” 趙佶拊掌言道:“這就對了,桓兒,這就對了!” “父親?”趙佶的态度讓兒子吃驚。
趙佶重新坐了下來,一臉神秘地說:“桓兒,為父在位時,朝野之間就在傳,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是‘五蠹’,是奸臣。
甚至危言聳聽,言‘五蠹不除,國無甯日’。
說實話,這五個人,都不是君子,但我依靠這五個人,把先祖傳下來的江山,治理成萬邦鹹服的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士農工商各得其樂。
這五個大臣功不可沒啊!當然,這五個人都貪财好貨,一個比一個。
但我知道水太清則無魚的
我且問你,見了人說鬼話,見了鬼說人話,這豈不是隔山打牛?派這樣的人出去辦事,十之八九會砸了差事……” “慢着父親,兒聽着聽着,怎麼就糊塗了?” “你糊塗,說明你還不是合格的皇帝。
” “啊?請父親開示。
” “空對空講道理,你不大會明白,我且講幾件實事給你聽,就說收回燕雲十六州吧,你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時看是好事,現在看是壞事。
” “兒啊,你錯了。
” “我錯了,錯在哪裡?” “當時看是好事,你且說說,這好事好在哪裡?” “燕雲十六州是我漢唐江山的故土,一旦收複,必将大快人心。
” “這道理三歲孩童都懂,還有呢?” “還有……” 趙桓撓着腮幫子答不出來,趙佶誨人不倦,以興奮的口吻發問:“去年的元旦大朝會,包子裡的金铤,你知道從哪裡來的?” “不是司庫的歲币列支嗎?” “司庫的歲币又從哪裡來?” “稅收呀。
” “稅收,”趙佶詭谲地一笑,“正常的稅收,與朝廷的開支大緻相等。
司庫的充盈,是王黼出的一個絕妙主意。
與大金密盟,聯合滅掉大遼收回燕雲十六州,這是一筆巨大的軍費,若從征繳上來的歲币開支,必然入不敷出,王黼建議征收一項特别的攤丁稅,即将軍費攤到各府州縣,每戶人家少則一吊錢,多則萬缗,量力加征,且一征五年。
到今年秋為止,已多收歲币無數,換算成白銀有兩千餘萬兩。
這巨額稅款,用于軍費者,不過五分之一,更多的銀錢,則可由朝廷開支。
” “這麼說,父親您從江南弄那麼多的花石綱,也是用了這筆錢?” “當然用了,不過用得不多,”趙佶越說越得意,“沒有收複燕雲十六州這一個理由,朝廷怎麼可能征收天下百姓的銀錢呢?所以說,收複燕雲十六州,不但是收攬人心之道,亦是斂财捷徑。
” 聽了父親的介紹,趙桓斟酌了一番,回道:“如果說前朝的司馬光,是君子中的君子,那麼這個獻計征收攤丁稅的王黼,當然,還有那個蔡京,則是小人中的小人。
” 趙佶沒有直接回答兒子,而是繼續按自己的思路說下去:“君子不愛财,如果要斂财,一定得重用小人。
” “為什麼要斂财呢?” “平常的井竈人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離得了錢?何況偌大一個朝廷,沒有錢,你肯定是一個窩囊皇帝。
” “這道理,兒回去慢慢琢磨。
”趙桓說着,又問下一個問題,“收複燕雲十六州,最終導緻引狼入室,這是一件大壞事。
父親,您對這一點也不同意嗎?” “不同意!” 趙佶态度堅決,趙桓甚覺奇怪,他甚至認為這是父親拒不認錯,于是賭氣地反問:“大金軍南侵,燕山府丢了,正定府丢了,河間府丢了,如今信德府也丢了,汴京危在旦夕,就這件事,父親您未必能也說出一個大道理來,告訴兒這是一件大好事?” “是的,兒啊,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 興許是坐得久了,說完這句話,趙佶站起來伸了一個大懶腰,接着踱起步來,趙桓趁機呷了一口參湯,催問道:“父親,兒等着聽您的玄機呢。
” “不是玄機,是韬略。
”趙佶一邊踱步一邊說,“桓兒,你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做了什麼?” “撤了蔡京、王黼、童貫幾個人的職務。
” 趙佶補了一句:“并提拔了蔡攸、李綱、宇文虛中、吳敏等人。
” “是的。
”趙桓回答。
“為什麼要這樣做?” “蔡京等名聲太臭,國事弄到如此地步,他們三人難辭其咎。
” 趙佶拊掌言道:“這就對了,桓兒,這就對了!” “父親?”趙佶的态度讓兒子吃驚。
趙佶重新坐了下來,一臉神秘地說:“桓兒,為父在位時,朝野之間就在傳,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是‘五蠹’,是奸臣。
甚至危言聳聽,言‘五蠹不除,國無甯日’。
說實話,這五個人,都不是君子,但我依靠這五個人,把先祖傳下來的江山,治理成萬邦鹹服的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士農工商各得其樂。
這五個大臣功不可沒啊!當然,這五個人都貪财好貨,一個比一個。
但我知道水太清則無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