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父子皇帝初交心

關燈
已坐在那裡了,他示意兒子坐在他左側的罩了絲綿套子的錦椅上,問:“桓兒,看你眼圈黑黑的,是不是熬夜了?” 趙桓點點頭,歎了一口氣。

     宮女奉了蓋杯過來,趙佶說:“這是溫熱的參湯,加了黑枸杞和湘蓮炖出來的,你先喝點。

    ” 趙桓拿起影青瓷盅,揭了蓋子,吹了吹熱氣,抿了一小口,又擱下了。

     趙佶瞅着兒子無精打采的樣子,有心開導,試探着問:“他們告訴我,你已下旨,撤銷了明天的元日大朝會。

    ” “是的,諸國使節,因大金軍南侵,一多半都離開了汴京,諸州進奏吏、諸路舉人解元也因戰事緊張而不能來京。

    少數來京者,已着有司妥為遣回。

    ” 趙佶聽了,不免感慨道:“去年的朝會,盛況空前,左元仙伯的主意,與會的諸國使節以及諸州進奏吏、諸路舉人,每人一個熱氣騰騰的大包子,裡面的餡不是牛羊肉,而是鴿蛋大的一顆金铤。

    ” “結果呢?”趙桓悻悻地問。

     “什麼結果?”趙佶一時沒會過來。

     “那次大朝會,是慶祝收複燕雲十六州。

    誰知一年後,不但重新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金虜還分東西兩路,三十萬大軍南下進攻汴京。

    ” 一說到這件事,趙桓就氣不打一處來,口氣也硬嗆起來。

    趙佶聽了很不受用,但他不想與兒子發生争執,委婉回道:“桓兒,我知道信德府陷落,讓你寝食不安,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其實很難當啊。

    ” 父親的感慨讓趙桓想起昨日李綱當衆要他禦駕親征的事,心裡一直窩着火,這下子爆發了出來,他直愣愣地問趙佶:“父親,你說李綱是忠臣嗎?” “李綱?他應該是忠臣吧。

    ”話出口,他便覺不妥,又問道,“怎麼,李綱頂撞了你嗎?” “他當着諸大臣的面,要我禦駕親征。

    ” “這李綱真是不懂事。

    ” “我若答應他,親提勁旅渡黃河,說實話我心裡沒有底,不知道這仗打不打得赢;我若不答應他,那些在場的大臣豈不笑話我是個貪生怕死的人。

    所以,昨天那場面,倒讓我尴尬極了。

    ” 趙桓這一番表白,當了二十五年皇帝的趙佶焉能不理解?他覺得兒子太嫩,有心趁機點撥,于是宕開一句話問道:“昨天,為你站出來說話的,是不是蔡攸?” “是的。

    ”趙桓長籲一口氣,又補充道,“還有李邦彥。

    ” “我就知道這兩人,當然,還有那個紮嘴葫蘆張邦昌,他們肯定會救駕。

    ” “這是為什麼?”趙桓有些發懵。

     “因為他們就是被人咒罵的奸臣。

    ” “啊?” “桓兒,你當皇帝,要分得清什麼叫忠,什麼叫奸。

    ” “這個好分别,不當皇帝也分得清楚,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 “那你說說。

    ” “忠嘛,就是清廉、正直,心中有江山社稷,剛直不阿,對皇上忠心耿耿;至于奸,就是滑頭、貪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說到這裡,趙桓意猶未盡,還想繼續發表高見,但一時找不到詞兒,趙佶知道兒子還想說什麼,他接過話頭,半是揶揄半是認真地說:“桓兒,我看你是聖賢書讀多了。

    ” “聖賢書讀多了?”趙桓大惑不解,“父親,記得您立兒子為太子時,教導兒子要多讀聖賢書,怎麼今兒個又說我讀多了呢?” 趙佶饒有深意地一笑,說道:“那時你年少無知,讀聖賢書是為了讓你知情達理,但聖賢書讀多了,你就變成不通世故的人。

    ” “父親,此話怎講?” “我知道你聽不明白,”趙佶說罷,揮揮手讓廊間等候服侍的太監宮女悉數退避,然後壓低聲音對趙桓說,“桓兒,你現在當了皇帝,我得傳一點真經給你。

    記住,以下為父說的話,不會說第二次了,你且聽好了。

    ” “父親請講。

    ” “你當皇帝,要明白一個事體:滿朝文武官員,有君子,也有小人;有忠臣,也有奸臣。

    君子滿嘴聖賢,小人口蜜腹劍;君子能樹正氣,小人能辦大事。

    但君子不一定是忠臣,小人也不一定是奸臣。

    大奸似忠,大忠似奸,這都是秀才們争論的事情。

    當皇帝的,不可讓那些酸秀才牽着鼻子走。

    秀才們坐而論道,但天下事不是坐着談出來的,而是提着腦袋幹出來的。

    忠臣認死理,但做事要變通。

    你剛才說,奸臣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