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虎頭盔
關燈
小
中
大
與童貫會見之後,一連幾天,徽宗茶飯不思,晚上也不要嫔妃侍寝,一個人在上書房之側的寝房獨卧。
這一日早上起來,盥洗之後,一邊喝着冰糖銀耳湯,一邊問站在旁邊侍候的梁師成: “童太師從太原回來,誰陪着他?” “回皇上,是宇文虛中。
”梁師成答。
“啊,是他。
”徽宗記得宇文虛中當年供職聚英殿修撰的時候,是反對盟金之議的,于是又問,“宇文虛中現在是何職務?” “兩河宣撫使贊務。
” “啊,這就奇了,他倒成了童太師的文膽。
” 徽宗說着就讓梁師成立即把六年前宇文虛中寫的那篇反對開邊之議的奏疏找出來。
早膳後,徽宗在上書房裡,重讀這一篇當年令他十分反感的奏疏: 伏惟陛下: 臣仰睹聖上恢睿聖英武之略,紹祖宗之诒謀,将舉仁義之師,複燕雲之故境,不以臣愚不肖,使參預機密。
臣被命之初,意謂朝廷未有定議,欲命臣經度、相視其事。
及至河北諸路,見朝廷命将帥,調兵旅,厲器械,轉移錢糧,已有擇日定舉之說。
臣既與軍政,苟有所見,豈敢隐瞞,辄具利害,仰幹淵聽。
臣聞用兵之策,必先計強弱虛實,知己知彼,以圖萬全。
今論财用之多寡,指宣撫司之所置,便為财用有餘,若沿邊諸郡帑藏空虛,禀食不繼,則略而不問。
論士卒自強弱,祖宣撫司所駐,便言兵甲精銳,若沿邊諸郡,士不練習,武備殘缺,則置而不講。
夫邊圉無應敵之具,軍府無數日之糧,雖孫吳複生,亦未可舉師,是在我者,未有萬全之策也。
用兵之道,禦攻者易,攻人者難;守城者易,攻城者難;守者在内,而攻者在外,在内為主而常逸,在外為客而常勞,逸者必安,勞者必危。
今宣撫司兵,約有六萬,邊部可用,不過數千。
契丹九大王耶律淳者,智略輻辏,素得士心,國主委任,信而不疑。
今欲亟進兵于燕城之下,使契丹自西山以輕兵絕吾糧道,又自營平以重兵壓我營壘,我之糧道不繼,而耶律淳者激勵衆心,堅城自守,則我亦危殆矣。
是在彼者,未有必勝之兆也,夫在我無萬全之策,在彼亦未可必勝。
茲事一舉,乃安危存亡之所系,豈可輕議乎? 中國與契丹講和,今逾百年。
間有貪鄙,不過欲得關南十縣而止耳;聞有傲慢,不過對中國使節稍虧禮節而止耳。
自女真侵削以來,向慕本朝,一切恭順。
今舍恭順之契丹,不封殖拯救,為我藩籬;而遠逾海外,引強悍之女真為鄰國,彼既籍百姓之勢,虛喝驕矜,不可以禮義服也,不可以言說谕也。
視中國與契丹,拏兵不止,鏖戰不解,勝負未決,強弱未分,持卞莊兩鬥之說,引兵逾古北口,撫有悖桀之衆,系累契丹君臣,雄據朔漠,貪心不止,越逸疆圉,憑陵中夏。
以百年怠堕之兵,而當新銳難敵之虜;能寡謀持重,久安閑逸之将,而角逐于血肉之林,巧拙異謀,勇怯異勢,臣恐中國之邊患,未有甯息之期也。
譬猶富人有萬金之産,與寒士為鄰,欲肆并吞,以廣其居,乃引強盜而謀曰:“彼之所處,汝居其半,彼之所畜,汝取其全。
”強盜從之,寒士既亡,雖有萬金之富,日為近鄰強盜所窺,欲一夕高枕安卧,其可得乎!愚見竊以為确喻。
伏望陛下思祖宗創業之艱難,念鄰域百年之盟好,下臣此章,使百僚廷議。
傥臣言可采,乞降诏旨,罷将帥還朝,無滋邊隙,俾中國衣冠禮義之俗,永睹升平,天下幸甚! 冒昧進言,不勝戰栗。
徽宗重溫這篇奏疏,不覺讀了兩遍。
他依稀記得當年職掌秘書省的王黼拿來這篇文章請他過目時,還沒來得及讀,但聽說是反對派兵攻打燕京的進言,立刻就不想讀了,加上王黼一旁極力诋毀,徽宗一怒之下就下旨免去了宇文虛中聚英殿修撰的職務,虧得時任門下省長官鄭虛中的保護,宇文虛中才不緻卷鋪蓋回家。
褫職一年後,鄭虛中才将他安排到自己麾下當了一名錄事。
兩年後,童貫為了和緩與鄭虛中的關系,主動要求将宇文虛中調到兩河宣撫司衙門,出任贊務之職。
宣撫司一應重大文牍諸如奏章、條劄、告示、露布、關報、國書等,皆出自宇文虛中之手。
宇文虛中雖然成了童貫的得力助手,但是,他卻從未将宇文虛中帶到禦前與徽宗見面。
所以,徽宗雖然知道這個人,卻對他沒有什麼印象。
重讀奏疏之後,他當即下旨宣宇文虛中進宮。
當妙官将宇文虛中領進上書房,宇文虛中向徽宗行了觐見之禮,徽宗吩咐賜座。
妙官安排好座位,正要退出時,徽宗喊住他,問:“宮中各類瑪瑙物件兒,都清理完了嗎?” 妙官恭謹回答:“小的領旨帶着幾十個小火者,清到昨兒半夜總算清完了,全都搬到牟駝崗的艮字庫裡,嚴嚴實實鎖了起來。
” “有多少件?” “大大小
這一日早上起來,盥洗之後,一邊喝着冰糖銀耳湯,一邊問站在旁邊侍候的梁師成: “童太師從太原回來,誰陪着他?” “回皇上,是宇文虛中。
”梁師成答。
“啊,是他。
”徽宗記得宇文虛中當年供職聚英殿修撰的時候,是反對盟金之議的,于是又問,“宇文虛中現在是何職務?” “兩河宣撫使贊務。
” “啊,這就奇了,他倒成了童太師的文膽。
” 徽宗說着就讓梁師成立即把六年前宇文虛中寫的那篇反對開邊之議的奏疏找出來。
早膳後,徽宗在上書房裡,重讀這一篇當年令他十分反感的奏疏: 伏惟陛下: 臣仰睹聖上恢睿聖英武之略,紹祖宗之诒謀,将舉仁義之師,複燕雲之故境,不以臣愚不肖,使參預機密。
臣被命之初,意謂朝廷未有定議,欲命臣經度、相視其事。
及至河北諸路,見朝廷命将帥,調兵旅,厲器械,轉移錢糧,已有擇日定舉之說。
臣既與軍政,苟有所見,豈敢隐瞞,辄具利害,仰幹淵聽。
臣聞用兵之策,必先計強弱虛實,知己知彼,以圖萬全。
今論财用之多寡,指宣撫司之所置,便為财用有餘,若沿邊諸郡帑藏空虛,禀食不繼,則略而不問。
論士卒自強弱,祖宣撫司所駐,便言兵甲精銳,若沿邊諸郡,士不練習,武備殘缺,則置而不講。
夫邊圉無應敵之具,軍府無數日之糧,雖孫吳複生,亦未可舉師,是在我者,未有萬全之策也。
用兵之道,禦攻者易,攻人者難;守城者易,攻城者難;守者在内,而攻者在外,在内為主而常逸,在外為客而常勞,逸者必安,勞者必危。
今宣撫司兵,約有六萬,邊部可用,不過數千。
契丹九大王耶律淳者,智略輻辏,素得士心,國主委任,信而不疑。
今欲亟進兵于燕城之下,使契丹自西山以輕兵絕吾糧道,又自營平以重兵壓我營壘,我之糧道不繼,而耶律淳者激勵衆心,堅城自守,則我亦危殆矣。
是在彼者,未有必勝之兆也,夫在我無萬全之策,在彼亦未可必勝。
茲事一舉,乃安危存亡之所系,豈可輕議乎? 中國與契丹講和,今逾百年。
間有貪鄙,不過欲得關南十縣而止耳;聞有傲慢,不過對中國使節稍虧禮節而止耳。
自女真侵削以來,向慕本朝,一切恭順。
今舍恭順之契丹,不封殖拯救,為我藩籬;而遠逾海外,引強悍之女真為鄰國,彼既籍百姓之勢,虛喝驕矜,不可以禮義服也,不可以言說谕也。
視中國與契丹,拏兵不止,鏖戰不解,勝負未決,強弱未分,持卞莊兩鬥之說,引兵逾古北口,撫有悖桀之衆,系累契丹君臣,雄據朔漠,貪心不止,越逸疆圉,憑陵中夏。
以百年怠堕之兵,而當新銳難敵之虜;能寡謀持重,久安閑逸之将,而角逐于血肉之林,巧拙異謀,勇怯異勢,臣恐中國之邊患,未有甯息之期也。
譬猶富人有萬金之産,與寒士為鄰,欲肆并吞,以廣其居,乃引強盜而謀曰:“彼之所處,汝居其半,彼之所畜,汝取其全。
”強盜從之,寒士既亡,雖有萬金之富,日為近鄰強盜所窺,欲一夕高枕安卧,其可得乎!愚見竊以為确喻。
伏望陛下思祖宗創業之艱難,念鄰域百年之盟好,下臣此章,使百僚廷議。
傥臣言可采,乞降诏旨,罷将帥還朝,無滋邊隙,俾中國衣冠禮義之俗,永睹升平,天下幸甚! 冒昧進言,不勝戰栗。
徽宗重溫這篇奏疏,不覺讀了兩遍。
他依稀記得當年職掌秘書省的王黼拿來這篇文章請他過目時,還沒來得及讀,但聽說是反對派兵攻打燕京的進言,立刻就不想讀了,加上王黼一旁極力诋毀,徽宗一怒之下就下旨免去了宇文虛中聚英殿修撰的職務,虧得時任門下省長官鄭虛中的保護,宇文虛中才不緻卷鋪蓋回家。
褫職一年後,鄭虛中才将他安排到自己麾下當了一名錄事。
兩年後,童貫為了和緩與鄭虛中的關系,主動要求将宇文虛中調到兩河宣撫司衙門,出任贊務之職。
宣撫司一應重大文牍諸如奏章、條劄、告示、露布、關報、國書等,皆出自宇文虛中之手。
宇文虛中雖然成了童貫的得力助手,但是,他卻從未将宇文虛中帶到禦前與徽宗見面。
所以,徽宗雖然知道這個人,卻對他沒有什麼印象。
重讀奏疏之後,他當即下旨宣宇文虛中進宮。
當妙官将宇文虛中領進上書房,宇文虛中向徽宗行了觐見之禮,徽宗吩咐賜座。
妙官安排好座位,正要退出時,徽宗喊住他,問:“宮中各類瑪瑙物件兒,都清理完了嗎?” 妙官恭謹回答:“小的領旨帶着幾十個小火者,清到昨兒半夜總算清完了,全都搬到牟駝崗的艮字庫裡,嚴嚴實實鎖了起來。
” “有多少件?” “大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