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華山遇仙亭
關燈
小
中
大
種師道禁不住大聲吟哦:
一個天之驕子,一個世外高人。
一個金戈鐵馬,志在千秋社稷;一個閑雲野鶴,心連百丈煙霞。
兩人對弈華山,逐鹿棋枰。
手起子落,咫尺間風雲變色;眉蹙眉舒,須臾間人神易位。
泾渭在其腳下,黑白在其眼前。
沙場秋點兵是英雄氣概,松下問童子是仙家從容。
陳橋兵變雖是後話,但殺機已從眼前射出;華山煉丹正值此時,看逸氣自他發際留連。
千兵萬卒死而何惜,隻需賺得勝券在手;一爐一扇用而可貴,也好赢得雲水在胸。
英雄與神仙,過招于千仞蒼崖。
蕞爾之地,龍騰虎躍。
棋有棋風,弈有弈趣。
一個月下揮斧,一個綿裡藏針。
一個層層緊逼,一個步步為營。
起于草莽者,以圖搏殺淩厲之痛快;隐于江湖者,欲得虛實相生之玄妙。
潼關在右,萬馬奔騰且為嵯峨帝室;馬嵬在左,六軍不發隻為宛轉蛾眉。
四面楚歌,端的得道多助;五千奧義,豈必治國無為。
二十四橋明月,七十二處煙塵,戰士軍前,美人帳下,兵戎相見,生靈歌哭…… 讀到這裡,種師道沉默了,也許是“兵戎相見,生靈歌哭”八個字,觸動了他的心思,他背過身去,擡起衣袖揾了揾眼角的淚水。
種師中接着讀了一段: 治世者太宗,養心者陳抟。
潇潇灑灑,在天地間作一手談。
觀棋者何人?朗朗乾坤,容不得第三人在側。
戰馬在山谷嘶鳴,羽客在洞中面壁,且喜岩隙有二三古松,既可挂英雄铠甲,亦能懸儒士詩囊。
萬山肅立,聽落子之動靜;一鳥悠然,探勝負之消息。
秦陵在前,始皇或歎後生可畏;昭陵在後,太宗靜觀文武鬥法。
壯士在黃河磨劍,智者在渭水放歌。
太白鳥道,有麋鹿跚跚走過;終南紫氣,引青牛款款而來。
棋者奇也,紙上談兵,智勇雙收…… 聽到這裡,種師道撫髯長歎:“好一篇奇文啊,分明是在說理國之經綸嘛。
” 殘棋道人回答說:“寇準說服真宗皇帝,與大遼簽訂澶淵之盟,由此開始大宋一百多年的升平昌盛。
但乾坤造化有順有逆,五年前蔡京童貫說服今上與大金簽訂海上之盟,大宋之運程,從此急轉直下。
國運有難以預料之事,天意有不可窺測之處,信不虛也。
” 種師道若有所悟,問道:“老神仙剛才說今日在這遇仙亭相見,一是為了這通碑文,二是為了拙人,此話當何解?” 殘棋道人神秘地一笑,言道:“真宗皇帝修這亭子是在澶淵之盟簽訂後,他覺得宋遼兩國修好,有利于蒼生社稷。
五十多年的戰争殺伐,兩國都疲憊不堪,特别是南朝,百姓無法安居樂業,更談不上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結束窮兵黩武,既可保固趙宋朝廷的國祚基業,又可惠及萬民,讓百姓普沾德澤。
真宗簽過盟約後,認為祖宗基業在他手上消除隐患,得以充盈元氣,他可以告慰二聖在天之靈,于是在寇準的提議下,修造了這座遇仙亭。
所以,我想讓你種大帥看看這個亭子,讀讀這通碑文。
” “多謝老神仙,種某經略陝西,的确是第一次走進這遇仙亭,惶恐,惶恐。
” “關鍵是您這次來,正其時也。
” “啊,請老神仙不吝賜教。
” “我聽你讀到‘兵戎相見,生靈歌哭’這一句時,竟不忍卒讀,背過臉去偷偷抹了一把眼淚。
” “是啊。
”種師道喟然歎道,“老拙一生戎馬,百戰沙場,但深知戰争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
一人死,一家哭,一邑毀,天下苦。
如今聖上要我重披戰袍,聖命難違呀,唉!” 種師道欲言又止,殘棋道人這時候從袖子裡摸出一張紙來,遞給種師道。
種師道接過箋紙,看到一首詩: 北蕃群犬窺籬落,驚起南朝老大蟲。
三軍且往汾河去,殺熊嶺上哭秋風。
種師道讀了三遍,從字面上看句句都懂,但聯想起來看又不甚明白,便問殘棋道人:“這詩何人所寫?” “不是人寫的,寫詩的是青鳥。
” 種師道一驚:“老神仙,這詩是扶乩得來?” 殘棋道人點點頭,徐徐道:“昨日,貧道就得知你要經過這裡,便連夜為你扶乩占運,青鳥在乩盤上留下了這首詩。
” “這詩藏有什麼玄機,還望老神仙開示。
” 殘棋道人沉思了一會兒,回道:“西夏軍事,遇強必克。
但大金之強悍遠過西夏,加之大帥所統之兵,并非舊部,而是來自各府州縣之鄉兵,平日未經戰事,又不能統一号令,短期内,大帥難以控禦。
” 種師道點頭稱是,說道:“老神仙所言之事,老拙也已預料,怎奈大金犯邊之意明顯,一旦賊酋南侵,老拙豈能作壁上觀呢!” “這就是大帥的難處,也是貧道擔心的事情,我送你八個字:遇河必讓,逢嶺必繞。
” “遇河必讓,逢嶺必繞。
”種師道咀嚼這兩句話的含義,問道,“這河應該是汾河吧?” 老神仙點點頭
一個金戈鐵馬,志在千秋社稷;一個閑雲野鶴,心連百丈煙霞。
兩人對弈華山,逐鹿棋枰。
手起子落,咫尺間風雲變色;眉蹙眉舒,須臾間人神易位。
泾渭在其腳下,黑白在其眼前。
沙場秋點兵是英雄氣概,松下問童子是仙家從容。
陳橋兵變雖是後話,但殺機已從眼前射出;華山煉丹正值此時,看逸氣自他發際留連。
千兵萬卒死而何惜,隻需賺得勝券在手;一爐一扇用而可貴,也好赢得雲水在胸。
英雄與神仙,過招于千仞蒼崖。
蕞爾之地,龍騰虎躍。
棋有棋風,弈有弈趣。
一個月下揮斧,一個綿裡藏針。
一個層層緊逼,一個步步為營。
起于草莽者,以圖搏殺淩厲之痛快;隐于江湖者,欲得虛實相生之玄妙。
潼關在右,萬馬奔騰且為嵯峨帝室;馬嵬在左,六軍不發隻為宛轉蛾眉。
四面楚歌,端的得道多助;五千奧義,豈必治國無為。
二十四橋明月,七十二處煙塵,戰士軍前,美人帳下,兵戎相見,生靈歌哭…… 讀到這裡,種師道沉默了,也許是“兵戎相見,生靈歌哭”八個字,觸動了他的心思,他背過身去,擡起衣袖揾了揾眼角的淚水。
種師中接着讀了一段: 治世者太宗,養心者陳抟。
潇潇灑灑,在天地間作一手談。
觀棋者何人?朗朗乾坤,容不得第三人在側。
戰馬在山谷嘶鳴,羽客在洞中面壁,且喜岩隙有二三古松,既可挂英雄铠甲,亦能懸儒士詩囊。
萬山肅立,聽落子之動靜;一鳥悠然,探勝負之消息。
秦陵在前,始皇或歎後生可畏;昭陵在後,太宗靜觀文武鬥法。
壯士在黃河磨劍,智者在渭水放歌。
太白鳥道,有麋鹿跚跚走過;終南紫氣,引青牛款款而來。
棋者奇也,紙上談兵,智勇雙收…… 聽到這裡,種師道撫髯長歎:“好一篇奇文啊,分明是在說理國之經綸嘛。
” 殘棋道人回答說:“寇準說服真宗皇帝,與大遼簽訂澶淵之盟,由此開始大宋一百多年的升平昌盛。
但乾坤造化有順有逆,五年前蔡京童貫說服今上與大金簽訂海上之盟,大宋之運程,從此急轉直下。
國運有難以預料之事,天意有不可窺測之處,信不虛也。
” 種師道若有所悟,問道:“老神仙剛才說今日在這遇仙亭相見,一是為了這通碑文,二是為了拙人,此話當何解?” 殘棋道人神秘地一笑,言道:“真宗皇帝修這亭子是在澶淵之盟簽訂後,他覺得宋遼兩國修好,有利于蒼生社稷。
五十多年的戰争殺伐,兩國都疲憊不堪,特别是南朝,百姓無法安居樂業,更談不上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結束窮兵黩武,既可保固趙宋朝廷的國祚基業,又可惠及萬民,讓百姓普沾德澤。
真宗簽過盟約後,認為祖宗基業在他手上消除隐患,得以充盈元氣,他可以告慰二聖在天之靈,于是在寇準的提議下,修造了這座遇仙亭。
所以,我想讓你種大帥看看這個亭子,讀讀這通碑文。
” “多謝老神仙,種某經略陝西,的确是第一次走進這遇仙亭,惶恐,惶恐。
” “關鍵是您這次來,正其時也。
” “啊,請老神仙不吝賜教。
” “我聽你讀到‘兵戎相見,生靈歌哭’這一句時,竟不忍卒讀,背過臉去偷偷抹了一把眼淚。
” “是啊。
”種師道喟然歎道,“老拙一生戎馬,百戰沙場,但深知戰争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
一人死,一家哭,一邑毀,天下苦。
如今聖上要我重披戰袍,聖命難違呀,唉!” 種師道欲言又止,殘棋道人這時候從袖子裡摸出一張紙來,遞給種師道。
種師道接過箋紙,看到一首詩: 北蕃群犬窺籬落,驚起南朝老大蟲。
三軍且往汾河去,殺熊嶺上哭秋風。
種師道讀了三遍,從字面上看句句都懂,但聯想起來看又不甚明白,便問殘棋道人:“這詩何人所寫?” “不是人寫的,寫詩的是青鳥。
” 種師道一驚:“老神仙,這詩是扶乩得來?” 殘棋道人點點頭,徐徐道:“昨日,貧道就得知你要經過這裡,便連夜為你扶乩占運,青鳥在乩盤上留下了這首詩。
” “這詩藏有什麼玄機,還望老神仙開示。
” 殘棋道人沉思了一會兒,回道:“西夏軍事,遇強必克。
但大金之強悍遠過西夏,加之大帥所統之兵,并非舊部,而是來自各府州縣之鄉兵,平日未經戰事,又不能統一号令,短期内,大帥難以控禦。
” 種師道點頭稱是,說道:“老神仙所言之事,老拙也已預料,怎奈大金犯邊之意明顯,一旦賊酋南侵,老拙豈能作壁上觀呢!” “這就是大帥的難處,也是貧道擔心的事情,我送你八個字:遇河必讓,逢嶺必繞。
” “遇河必讓,逢嶺必繞。
”種師道咀嚼這兩句話的含義,問道,“這河應該是汾河吧?” 老神仙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