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皇帝偷歡
關燈
小
中
大
朝元宮齋醮後的第三天傍晚,徽宗趙佶換了青衣小帽,坐了一頂藍呢小轎來到天香樓。
李師師将趙佶迎上樓來,品了一杯龍芽蘭雪後,趙佶問:“師師,前幾日汴京城天降塵土,人心騷動,想必你也受驚了。
” “奴家怎麼會受驚呢?這城裡還住着您這位九五之尊大皇帝,還有那麼多達官貴人,您們都不怕,我這個小女子還怕什麼?何況,您在朝元宮做道場祈禱老天爺降福,替老百姓消災,咱們還擔心什麼呀。
” “齋醮的事,你知道了?” “汴京城的人,三歲孩子都知道。
開封府前天晚上就貼出了安民告示,說皇上為民祈福,請來高人施以厭禳之術,保證天災很快消弭。
這張告示管用了,一陣西北風來,塵土刮跑了,百姓也就安定了。
” 趙佶臉上浮出笑意:“太子趙桓當了一個月的開封府尹,從這張安民告示可以看出他對政事的曆練肯下功夫。
” “龍生龍子嘛,太子将來也會是萬民愛戴的太平皇帝。
” 李師師這句話讓趙佶想起了徐神翁與他的密談。
“難道我今年真的要退位嗎?”一絲不快從心頭掠過,他改了話題: “師師,這幾天你在家忙啥?” “抄天下美文呢。
” 李師師說着,起身到書院拿出幾張箋紙,趙佶接過來看,隻見上面個點個明一筆娟秀的歐體小楷。
題頭三個字略大,趙佶饒有興趣看了下去: 汴京賦 自古受命之君,多都于鎬京,或在洛邑。
惟梁都于宣午,号為東都,所謂汴州也。
後周因之,乃名為京。
周之叔世,統徽政缺,天命蕩杌,歸我有宋。
民之戴宋,厥惟固哉,奉迎銮輿,至汴而止,是為東京。
六聖傳繼,保世滋大,無内無外,涵養如一。
含牙戴角,莫不得所。
而此汴都,高顯宏麗,百美所具,億萬千世。
承學之臣,弗能究宣,無以為稱。
伊彼三國,割據方隅,區區之霸,言餘事乏,而三都之賦,磊落可駭,人到于今稱之。
矧皇居天府,而有遺美,可不愧哉!謹拜手稽首,獻賦曰…… 讀着讀着,趙佶情不自禁吟哦起來,讀罷引言,他就覺得詞理得體,頌中見雅,于是問:“這篇賦是誰寫的?” 李師師嫣然笑着,言語間顯得親昵了:“相公您先讀完嘛!” 趙佶複又讀了下去: 發微子客遊四方,無所适從。
既倦遊,乃崎岖邅回,造于中都。
觀土木之妙,冠蓋之富,炜煜煥爛,心駭神悸,瞁暞而不敢進。
于是,夷猶于通衢,彷徨不知所屆…… 讀到這裡,趙佶忍不住又評論開來:“這秀才好掉書袋兒,弄些生僻字,讓朕認不出,好壞,好壞。
” 李師師回答:“相公你耐着性子讀下去吧,好文章在後頭呢!” 趙佶耐着性子往下讀,跳了兩三段之後,他再次吟哦起來: 觀其高城萬雉,埤堄鱗接。
缭如長雲之方舒,屹若崇山之。
坤靈因赑屃而跼蹐,土怪畏榨壓而妥帖。
靡胥不可缒而登,爵鼠不可噣而穴。
利過百二,險逾四塞,鄙秦人之踐華,陋荊州之卻月。
須捷步與超足,矧蹒跚與蹩躠!阚城為門,二十有九。
瓊扉塗丹,金墉镂獸。
列兵連卒,呵夜警晝。
異物不入,詭邪必究…… 這一段引發了趙佶的感慨,特别是“列兵連卒,呵夜警晝。
異物不入,詭邪必究”四句,他一連讀了兩遍,對李師師說:“這一段寫汴京的形勢,既壯麗,又雄峻,加之将士兵卒武備森嚴,固若金湯嘛。
” “相公,您治下所有的将士兵卒,都應該是泰山石敢當。
” “師師說得好!”趙佶興奮起來,又說,“師師,朕出一道難題考考你。
” “什麼難題?” “如果金兵真的犯國,這汴京他們打得進來嗎?” 這問話着實讓李師師吃驚,她瞪大了眼睛,盯着趙佶問:“相公,您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 趙佶以催促的口氣說:“你别問這問那,你隻需要回答問題。
” “您剛才不是說了嗎?汴京城固若金湯。
” “哦,固若金湯!”趙佶松了一口氣,又問,“這篇賦是誰寫的?” “相公,您還沒讀完呢!” “不讀了,不讀了,這賦寫得太長。
” “再長也不是虛文呀,您不讀,妾身讀給您聽。
” 李師師說着,從趙佶手上拿過箋紙,接着誦讀起來,讀到以下這一節時,她提高了調門: 大哉炎宋!帝眷所矚。
而此汴都,百嘉所毓。
前無湍激、旋淵、呂梁之絕流,後無太行、石洞、飛狐、句望、浚深之岩谷。
豐樂和易,殊異四方之俗,兵甲士徒之須,好賜匪頒之用,廟郊社稷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群臣稍廪之費,以至五谷六牲,魚鼈鳥獸,阖國門而取足。
甲不解累,刃不離韣,秉钺匈奴,而單于奔幕;抗旌西僰,而冉駹螘伏。
南夷散徒黨而入質,朝鮮畏菹醢而修睦,解編發而頂文弁,削左衽而曳華服。
逆節踯躅而取禍者,折簡呼之而
李師師将趙佶迎上樓來,品了一杯龍芽蘭雪後,趙佶問:“師師,前幾日汴京城天降塵土,人心騷動,想必你也受驚了。
” “奴家怎麼會受驚呢?這城裡還住着您這位九五之尊大皇帝,還有那麼多達官貴人,您們都不怕,我這個小女子還怕什麼?何況,您在朝元宮做道場祈禱老天爺降福,替老百姓消災,咱們還擔心什麼呀。
” “齋醮的事,你知道了?” “汴京城的人,三歲孩子都知道。
開封府前天晚上就貼出了安民告示,說皇上為民祈福,請來高人施以厭禳之術,保證天災很快消弭。
這張告示管用了,一陣西北風來,塵土刮跑了,百姓也就安定了。
” 趙佶臉上浮出笑意:“太子趙桓當了一個月的開封府尹,從這張安民告示可以看出他對政事的曆練肯下功夫。
” “龍生龍子嘛,太子将來也會是萬民愛戴的太平皇帝。
” 李師師這句話讓趙佶想起了徐神翁與他的密談。
“難道我今年真的要退位嗎?”一絲不快從心頭掠過,他改了話題: “師師,這幾天你在家忙啥?” “抄天下美文呢。
” 李師師說着,起身到書院拿出幾張箋紙,趙佶接過來看,隻見上面個點個明一筆娟秀的歐體小楷。
題頭三個字略大,趙佶饒有興趣看了下去: 汴京賦 自古受命之君,多都于鎬京,或在洛邑。
惟梁都于宣午,号為東都,所謂汴州也。
後周因之,乃名為京。
周之叔世,統徽政缺,天命蕩杌,歸我有宋。
民之戴宋,厥惟固哉,奉迎銮輿,至汴而止,是為東京。
六聖傳繼,保世滋大,無内無外,涵養如一。
含牙戴角,莫不得所。
而此汴都,高顯宏麗,百美所具,億萬千世。
承學之臣,弗能究宣,無以為稱。
伊彼三國,割據方隅,區區之霸,言餘事乏,而三都之賦,磊落可駭,人到于今稱之。
矧皇居天府,而有遺美,可不愧哉!謹拜手稽首,獻賦曰…… 讀着讀着,趙佶情不自禁吟哦起來,讀罷引言,他就覺得詞理得體,頌中見雅,于是問:“這篇賦是誰寫的?” 李師師嫣然笑着,言語間顯得親昵了:“相公您先讀完嘛!” 趙佶複又讀了下去: 發微子客遊四方,無所适從。
既倦遊,乃崎岖邅回,造于中都。
觀土木之妙,冠蓋之富,炜煜煥爛,心駭神悸,瞁暞而不敢進。
于是,夷猶于通衢,彷徨不知所屆…… 讀到這裡,趙佶忍不住又評論開來:“這秀才好掉書袋兒,弄些生僻字,讓朕認不出,好壞,好壞。
” 李師師回答:“相公你耐着性子讀下去吧,好文章在後頭呢!” 趙佶耐着性子往下讀,跳了兩三段之後,他再次吟哦起來: 觀其高城萬雉,埤堄鱗接。
缭如長雲之方舒,屹若崇山之。
坤靈因赑屃而跼蹐,土怪畏榨壓而妥帖。
靡胥不可缒而登,爵鼠不可噣而穴。
利過百二,險逾四塞,鄙秦人之踐華,陋荊州之卻月。
須捷步與超足,矧蹒跚與蹩躠!阚城為門,二十有九。
瓊扉塗丹,金墉镂獸。
列兵連卒,呵夜警晝。
異物不入,詭邪必究…… 這一段引發了趙佶的感慨,特别是“列兵連卒,呵夜警晝。
異物不入,詭邪必究”四句,他一連讀了兩遍,對李師師說:“這一段寫汴京的形勢,既壯麗,又雄峻,加之将士兵卒武備森嚴,固若金湯嘛。
” “相公,您治下所有的将士兵卒,都應該是泰山石敢當。
” “師師說得好!”趙佶興奮起來,又說,“師師,朕出一道難題考考你。
” “什麼難題?” “如果金兵真的犯國,這汴京他們打得進來嗎?” 這問話着實讓李師師吃驚,她瞪大了眼睛,盯着趙佶問:“相公,您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 趙佶以催促的口氣說:“你别問這問那,你隻需要回答問題。
” “您剛才不是說了嗎?汴京城固若金湯。
” “哦,固若金湯!”趙佶松了一口氣,又問,“這篇賦是誰寫的?” “相公,您還沒讀完呢!” “不讀了,不讀了,這賦寫得太長。
” “再長也不是虛文呀,您不讀,妾身讀給您聽。
” 李師師說着,從趙佶手上拿過箋紙,接着誦讀起來,讀到以下這一節時,她提高了調門: 大哉炎宋!帝眷所矚。
而此汴都,百嘉所毓。
前無湍激、旋淵、呂梁之絕流,後無太行、石洞、飛狐、句望、浚深之岩谷。
豐樂和易,殊異四方之俗,兵甲士徒之須,好賜匪頒之用,廟郊社稷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群臣稍廪之費,以至五谷六牲,魚鼈鳥獸,阖國門而取足。
甲不解累,刃不離韣,秉钺匈奴,而單于奔幕;抗旌西僰,而冉駹螘伏。
南夷散徒黨而入質,朝鮮畏菹醢而修睦,解編發而頂文弁,削左衽而曳華服。
逆節踯躅而取禍者,折簡呼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