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上元節後胡塵起
關燈
小
中
大
上元節一過,汴京城中的好時節就徐徐展開了。
淮河與黃河之間廣袤的山川平原,素有“三九四九,尖刀不入土;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說法。
節近驚蟄,雖然乍暖還寒,但眠了一冬的地皮兒日漸一日恢複着生機,凜冽的老北風被它烘着烘着就暖了。
溫煦的陽光照在河面上,冰塊兒相繼融化,冰疙瘩沿着流水漂走。
那些背陰處的凍土也開始酥軟起來。
柳芽兒爆鞭了,麥苗兒抹青了,地米菜泛綠了,更有那些性急的花骨朵兒,如玉蘭、荼蘼、抹指花、梨花等等,也都紅紅白白熱熱鬧鬧綴了個千樹萬樹。
汴京城裡的達官貴人缙紳大戶,乃至尋常遊客市井人家,剛在張燈結彩繡棚鳌山的上元燈節裡當了幾天胡同串子,在絢麗燦爛中盡情耍玩着,精氣神還來不及消停下來,厚襖兒都還沒脫下來,玉樹結绮青鳥點翠的二十四番花訊又依次啟動了。
陌上街頭放了春色,瓦肆勾欄添了花展,富貴熏天的汴京城又開始了花團錦簇的好日子。
果真是神臯沃野生機無限,大邑名都秀色可餐。
但是,驟然而至的天象給汴京人帶來了巨大的惶恐。
前天傍晚,刮了小半天的西北風突然停了,天色也随即陰暗下來。
這陰暗不似日頭落山後那種光線的減弱,而是模模糊糊啥也看不清,仿佛眼睛被人刷了一層糨糊。
但因臨了黑天的時分,倒也沒有引起人們特别的關注。
等到第二天早上,人們起床伸腿兒出門,這才感覺不對勁。
天連地地連天一片渾渾噩噩混混沌沌,說是雨天吧見不着一顆雨滴,說是晴天吧看不見一絲藍天。
到處都是塵土飄揚,路邊小吃攤上,新炸的油條蔥餅、新蒸的炊餅扁食,都落上了一層黑乎乎的灰;人的眼睛睜不開,飛塵飄進去,辣乎乎的,硌得眼珠子針紮般難受。
汴京城向來擁擠,那些平日被高牆逼窄的巷子,這會兒進出更是要提着燈籠照路了。
這種塵土天從早到晚不得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
承平日久,汴京城裡的人,無分貴賤都過得安逸。
即便是平頭百姓也都大爺般地過着,什麼災厄什麼兵戈統統沒見過。
如今突然碰到這種從不曾見過的鬼天氣,一些人頓時成了呆頭鵝,四處找人打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兒。
也有一些人翻出《推背圖》《奇門遁甲》之類的異書,試着從中找出谶緯加以類比,判斷吉兇禍福。
當然,循例上各大小衙門入值守班的上萬名尊卑官吏,在這特别時刻,表面上恻恻如井底之蛙,暗地裡卻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看這災咎與國運有何關聯。
果然,到了下午申時左右,便有幾句順口溜流傳開來: 馬披鱗,蛇蛻皮。
龍渡河,胡塵起。
俗話說,沒長腳的謠言比有翅膀的鳥兒還飛得快,不管這四句話是謠言還是偈語,反正它一時片刻就傳遍了汴京城。
蚊子叮人一口血,這順口溜叮人不見血,卻紮心紮在痛點上。
四句順口溜的确切含義一般人無法解透,即便望文生義也如堕五裡霧中,但末一句“胡塵起”倒是明白如話,大家夥兒都知曉,過去說的胡塵,指的是契丹人的大遼和黨項人的西夏,現在契丹人的遼國被女真人幹掉了,西夏與大金兩國,便是胡塵所在地了。
但西夏除了偶爾在邊境上與大宋發生一些摩擦甚至争奪三五個軍事要塞及城池外,還從來沒有大舉興兵侵犯内境。
大金國卻不一樣,完顔阿骨打領着區區六萬兵馬擊潰了大遼國四十萬虎狼之師,掐指算來也不過短短六年時間,先于大宋建國的大遼便被他們滅國了,可憐的大遼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在逃亡了兩年之後,被大金國左路軍大帥完顔宗翰活捉。
聯金滅遼,本是大宋徽宗皇帝的策略,可是滅遼之後,宋金兩國就燕雲十六州的交割産生龃龉,兩國君臣嫌隙越來越大。
這“胡塵起”三字,會不會預示着女真人要提師入侵呢?稍懂地理的人都知曉,從燕京方向南下汴京,除了一道黃河,千裡平川可是無險可守啊! “胡塵起”三個字,無論官民貧富,聽者無不害怕,加之愈來愈重的塵霾,竟讓一些膽小如鼠的人聞到棺材闆的味道了。
于是有人揀了金銀細軟開始逃離汴京城。
世間事特别是壞事,都有頭羊效應。
聽說有人逃離汴京城,立刻就有更多的人仿效。
不多時,急欲離京的人群像潮水一般湧向各座城門,一些交通要道被堵得水洩不通。
消息傳到了開封府,當上府尹不到一個月的太子趙桓咨議屬官幕僚,立即下達了關閉所有城門的決定。
同樣,城中的騷動也傳到了當今皇上徽宗趙佶的耳中。
一向相信因果報應的趙佶面對突然出現的惡劣天象,心裡頭就一直犯嘀咕:天地間這麼多穢土浮塵,這是個啥兆頭呢?肯定有禍事,但會是什麼樣的禍事呢? 趙佶于是下旨,讓蔡京、童貫急速進宮。
兩位大臣接到聖旨後都立刻上了八人擡藍呢大轎,趕到了皇城裡的啟祥宮。
一坐定,趙佶就迫不及待地問:“二位愛卿,這老天犯了啥毛病呢?昨日還好端端的,今天就立馬烏煙瘴氣了?” 蔡京觑了一眼童貫,搶先回答:“皇上,您就是天,隻要您晴朗,天底下就不會有烏雲。
” 趙佶雖然愛聽褒詞,但這會兒心頭壓了大事,便有些不樂意了,他又問童貫:“聽說城裡頭的百姓有些騷動,有些啥說法?” 童貫與蔡京都是有備而來,但兩人不同的是,童貫長期在皇上身
淮河與黃河之間廣袤的山川平原,素有“三九四九,尖刀不入土;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說法。
節近驚蟄,雖然乍暖還寒,但眠了一冬的地皮兒日漸一日恢複着生機,凜冽的老北風被它烘着烘着就暖了。
溫煦的陽光照在河面上,冰塊兒相繼融化,冰疙瘩沿着流水漂走。
那些背陰處的凍土也開始酥軟起來。
柳芽兒爆鞭了,麥苗兒抹青了,地米菜泛綠了,更有那些性急的花骨朵兒,如玉蘭、荼蘼、抹指花、梨花等等,也都紅紅白白熱熱鬧鬧綴了個千樹萬樹。
汴京城裡的達官貴人缙紳大戶,乃至尋常遊客市井人家,剛在張燈結彩繡棚鳌山的上元燈節裡當了幾天胡同串子,在絢麗燦爛中盡情耍玩着,精氣神還來不及消停下來,厚襖兒都還沒脫下來,玉樹結绮青鳥點翠的二十四番花訊又依次啟動了。
陌上街頭放了春色,瓦肆勾欄添了花展,富貴熏天的汴京城又開始了花團錦簇的好日子。
果真是神臯沃野生機無限,大邑名都秀色可餐。
但是,驟然而至的天象給汴京人帶來了巨大的惶恐。
前天傍晚,刮了小半天的西北風突然停了,天色也随即陰暗下來。
這陰暗不似日頭落山後那種光線的減弱,而是模模糊糊啥也看不清,仿佛眼睛被人刷了一層糨糊。
但因臨了黑天的時分,倒也沒有引起人們特别的關注。
等到第二天早上,人們起床伸腿兒出門,這才感覺不對勁。
天連地地連天一片渾渾噩噩混混沌沌,說是雨天吧見不着一顆雨滴,說是晴天吧看不見一絲藍天。
到處都是塵土飄揚,路邊小吃攤上,新炸的油條蔥餅、新蒸的炊餅扁食,都落上了一層黑乎乎的灰;人的眼睛睜不開,飛塵飄進去,辣乎乎的,硌得眼珠子針紮般難受。
汴京城向來擁擠,那些平日被高牆逼窄的巷子,這會兒進出更是要提着燈籠照路了。
這種塵土天從早到晚不得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
承平日久,汴京城裡的人,無分貴賤都過得安逸。
即便是平頭百姓也都大爺般地過着,什麼災厄什麼兵戈統統沒見過。
如今突然碰到這種從不曾見過的鬼天氣,一些人頓時成了呆頭鵝,四處找人打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兒。
也有一些人翻出《推背圖》《奇門遁甲》之類的異書,試着從中找出谶緯加以類比,判斷吉兇禍福。
當然,循例上各大小衙門入值守班的上萬名尊卑官吏,在這特别時刻,表面上恻恻如井底之蛙,暗地裡卻耳聽六路眼觀八方,看這災咎與國運有何關聯。
果然,到了下午申時左右,便有幾句順口溜流傳開來: 馬披鱗,蛇蛻皮。
龍渡河,胡塵起。
俗話說,沒長腳的謠言比有翅膀的鳥兒還飛得快,不管這四句話是謠言還是偈語,反正它一時片刻就傳遍了汴京城。
蚊子叮人一口血,這順口溜叮人不見血,卻紮心紮在痛點上。
四句順口溜的确切含義一般人無法解透,即便望文生義也如堕五裡霧中,但末一句“胡塵起”倒是明白如話,大家夥兒都知曉,過去說的胡塵,指的是契丹人的大遼和黨項人的西夏,現在契丹人的遼國被女真人幹掉了,西夏與大金兩國,便是胡塵所在地了。
但西夏除了偶爾在邊境上與大宋發生一些摩擦甚至争奪三五個軍事要塞及城池外,還從來沒有大舉興兵侵犯内境。
大金國卻不一樣,完顔阿骨打領着區區六萬兵馬擊潰了大遼國四十萬虎狼之師,掐指算來也不過短短六年時間,先于大宋建國的大遼便被他們滅國了,可憐的大遼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在逃亡了兩年之後,被大金國左路軍大帥完顔宗翰活捉。
聯金滅遼,本是大宋徽宗皇帝的策略,可是滅遼之後,宋金兩國就燕雲十六州的交割産生龃龉,兩國君臣嫌隙越來越大。
這“胡塵起”三字,會不會預示着女真人要提師入侵呢?稍懂地理的人都知曉,從燕京方向南下汴京,除了一道黃河,千裡平川可是無險可守啊! “胡塵起”三個字,無論官民貧富,聽者無不害怕,加之愈來愈重的塵霾,竟讓一些膽小如鼠的人聞到棺材闆的味道了。
于是有人揀了金銀細軟開始逃離汴京城。
世間事特别是壞事,都有頭羊效應。
聽說有人逃離汴京城,立刻就有更多的人仿效。
不多時,急欲離京的人群像潮水一般湧向各座城門,一些交通要道被堵得水洩不通。
消息傳到了開封府,當上府尹不到一個月的太子趙桓咨議屬官幕僚,立即下達了關閉所有城門的決定。
同樣,城中的騷動也傳到了當今皇上徽宗趙佶的耳中。
一向相信因果報應的趙佶面對突然出現的惡劣天象,心裡頭就一直犯嘀咕:天地間這麼多穢土浮塵,這是個啥兆頭呢?肯定有禍事,但會是什麼樣的禍事呢? 趙佶于是下旨,讓蔡京、童貫急速進宮。
兩位大臣接到聖旨後都立刻上了八人擡藍呢大轎,趕到了皇城裡的啟祥宮。
一坐定,趙佶就迫不及待地問:“二位愛卿,這老天犯了啥毛病呢?昨日還好端端的,今天就立馬烏煙瘴氣了?” 蔡京觑了一眼童貫,搶先回答:“皇上,您就是天,隻要您晴朗,天底下就不會有烏雲。
” 趙佶雖然愛聽褒詞,但這會兒心頭壓了大事,便有些不樂意了,他又問童貫:“聽說城裡頭的百姓有些騷動,有些啥說法?” 童貫與蔡京都是有備而來,但兩人不同的是,童貫長期在皇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