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嶽觀密會杜十四

關燈
看着徽宗,支支吾吾說不出所以然來。

    童貫正欲拷問下去,徽宗開口說話了:“童貫,别難為他們了,昨日将頌文裝匣,是朕親力親為。

    ” “皇上,您?” 童貫張大了嘴巴沒有說下去,蔡京一臉的驚訝,在場的大臣無不噤若寒蟬。

     看到大臣們的表情,徽宗反倒咯咯咯笑出聲來,接着說道:“昨天裝匣前,朕将改定的五嶽頌文又讀了一遍,突然有味同嚼蠟之感。

    諸位愛卿想過沒有,年年祭祀五嶽尊神,年年都要念讀頌文,年複一年,哪有那麼多新詞兒?龍圖閣的學士想破了腦瓜子,辭藻無不華麗,但空洞無物啊。

    朕想了想,突然有了一個主意,就把抄好的頌文撤了,換上一張空白箋紙。

    ” 童貫聽了,一頭霧水地問:“皇上,一張空白箋紙,叫左元仙伯怎麼念嘛。

    ” “不念了。

    ” “不念了?” “對,不念,”徽宗斬釘截鐵地回答,“就把這張箋紙放在香爐裡一把火燒了,咱們君臣把真情奉上五方土地即可,這叫至真無言。

    ” “這……”童貫語塞。

     蔡京果然人老心不老,他立即轉彎說:“皇上睿智無人能及,沐手以祭,稱觞以祀,此時無言勝有言。

    ” 徽宗颔首而笑:“左元仙伯,你覺得朕這是創新之舉?” “是的。

    ”蔡京恭謹回答,“但臣也有一個擔心。

    ” “你說說,擔心什麼?” “從此不寫頌文,這龍圖閣的學士們豈不快活死了。

    ” “朕此舉,實在是不肯讀取媚俗之文,世上沒有好文章,這是文人的罪過啊!” “皇上,臣鬥膽請纓。

    ” “左元仙伯,你要幹什麼?” “臣現在當着皇上的面,立草一篇頌文。

    ” “好哇。

    ”徽宗淡淡的眉毛一揚,興奮地擡擡手,“看筆!” 須臾間,小内侍于大殿中布置好書案筆墨,蔡京将那張灑金箋紙置于案上,幾乎不加思索,用櫻桃大小的行書撰書頌文: 大宋皇帝拜頌五嶽尊神: 唯泰山一朵雲,華山一朵花,恒山一團雪,衡山一棵松,嵩山一輪月,常置于此殿,時不更疊。

    華夏大地,五嶽拱列。

    衛我社稷,罡風獵獵。

    燕雲回歸,共朝帝阙。

    雲不散,花不謝,雪不消,松不老,月不缺,大好河山,金瓯永固。

    十方黎庶,安居樂業。

     恭頌如儀,唯願衆神歡悅。

     蔡京起草完頌文,連半炷香的工夫都沒有用到,在場的人無不啧啧稱奇。

    徽宗拿過箋紙,一口氣吟誦了兩遍,贊道:“左元仙伯才高八鬥,寶刀不老,足可稱為當朝文膽,無人能及,無人能及啊!” 皇上這樣表揚,大臣們更是說盡了奉承話。

    此時,正在興頭上的徽宗又改了規矩,他不讓蔡京念這頌文,而是自己肅容上前,面對五嶽尊神聲情并茂地讀了這篇令他十分滿意的頌文。

     祭祀完畢,除了蔡京和童貫,餘下大臣悉數退出,徽宗皇帝問童貫:“現在咱們去哪裡?” 童貫擡手指了指大殿後頭,答道:“後院。

    ” “杜十四在那裡嗎?” “在,他早早兒就去了那裡,恭候皇上呢!” “走。

    ”徽宗反剪着手,踱步走向後院,一邊走一邊問蔡京,“你知道杜十四這個人嗎?” 蔡京哪能不知道?童貫與他沆瀣一氣,凡有大事必要商議,但此時此刻他卻裝糊塗,搖搖頭回答:“我是在今天來五嶽觀恭候皇上時,童太師才告訴我有杜十四這麼個人。

    ” “這可是個大神仙啊。

    ”徽宗感歎道,“沒有這個人,朕還下不了決心讓你和童貫重新回來呢。

    ” 蔡京與童貫對視了一眼,回道:“皇上是千古不遇的真命天子,凡有躊躇處,必有高人指點。

    ” “這個杜十四,可是很難見的。

    ”徽宗指了指童貫,調侃地說,“前日,朕給他送了一幅鐘馗,他明白了朕的意思。

    ” 童貫假戲真做,感慨說道:“也是巧,剛得到皇上禦筆親題的鐘馗拿鬼的畫軸,正自誠惶誠恐之時,忽然間就得到消息,咱派人四處尋找的杜十四,居然給找到了。

    ” 蔡京湊趣問:“聽說這位杜十四,要給皇上獻出石破天驚的平戎妙策?” 童貫加重語氣說:“可不是,杜十四真的就是神仙下凡。

    ” 說着說着,君臣三人已穿過五嶽神殿進到後院,隻見前方陽台上站了一個身形如鶴白須飄然的老人,徽宗一眼認出,笑道: “看看,那就是杜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