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訂下婚約
關燈
小
中
大
這場對話,應該是在事務所門外一個角落裡進行的,聲音很低,他說到這兒把話停止了,走到斯潘婁先生的屋子裡,假裝溫柔馴服的樣子,大聲說:
“幹斯潘婁先生這一行的紳士們,對家務糾紛是習以為常了,知道家務事,多麼難斷!”他一面這樣說,一面把結婚證的費用交了。
斯潘婁先生把疊得整齊的結婚證遞給他,同他握手,并向他和那位女士道喜。
他接過證書,走出事務所。
聽完他大放厥詞,佩戈蒂滿腔憤怒(她真是個好人,滿腔憤怒,完全是為我而起)。
若不是由于勸說她,說明在這種場合我們不便和他鬥嘴,讓她暫且平息,恐怕我自己就更難自控,絕對會回敬他幾句的。
她性子發作,不同尋常。
我隻得當着斯潘婁先生和衆錄事的面,親熱的擁抱她一下,用來平息她曾經所受的欺負記憶所引起的憤恨。
我最後把她安撫住了,很為這高興。
斯潘婁先生好像不知道我和摩德斯通先生是什麼關系;這樣倒好,因為想起我那可悲的母親的身世來,雖然要我在心中承認他,也是無法忍受的。
大概斯潘婁先生曾想過這個問題,他仿佛認為,我姨婆是我家執政黨的領導,此外還有一個由什麼人領導的反對黨——這至少是蒂菲先生算出佩戈蒂應交納的手續費之後,我從斯潘婁先生的話裡聽出的意思。
“特洛特烏德小姐,”他說道,“毫無疑問,大概不會向反對黨讓步。
我佩服她的性格;我為你,考波菲爾,特感幸運,因為你站在有理的那一邊。
家庭糾紛應該是令人惋惜的——不過這種事很普遍——關鍵是,要站在有理的那一邊。
”據我猜想,他的意思是說,要站在有錢的那一邊。
“這門親事還好吧,我相信?”斯潘婁先生說。
我對他說,關于這門親事,我什麼都不知。
“真的!”他說,據摩德斯通先生無意中露出的幾句話——“這是一個人在這時常有的反應——也據摩德斯通小姐提醒的意思,我應當說,這是一門好親事。
” “你是說,女方很有錢嗎,先生?” “是的,”斯潘婁先生說道,“我知道她很有錢。
聽說長得很漂亮。
” “這是真的?他的新太太年輕嗎?” “剛成年,”斯潘婁先生說道。
“最近才成年。
因此我得說,他們就是等她成年的日期。
” “上帝拯救她吧!”佩戈蒂說道。
她這句話,來得這般突然,語氣堅決,以緻在蒂菲去把賬單拿回來之前,弄得我們一直煩躁不安。
幸虧蒂菲去不多時就回來了,把賬單交給斯潘婁先生。
斯潘婁先生把下颏栽進硬領裡,輕輕用手摸着,帶着不屑一顧的神氣,把賬單逐項看了一遍——好像那是喬金斯先生一手幹的事似的——看完,好像無奈地歎一口氣,把賬單交給蒂菲。
“不錯,”他說,“算得很對。
如果根據從我口袋裡實際花費了多少,就收你們多少,考波菲爾,那我就開心了。
可是我不能自專啊,這就是幹我們這一行讓人厭煩的地方。
我還有個合夥人哪——喬金斯先生哪!” 他講這幾句話的時候,頗露失意,這一點表示就等于一文錢也沒收我們的;于是我連忙帶佩戈蒂道謝,付給蒂菲現鈔。
佩戈蒂回到寓所,斯潘婁先生和我回到了法庭,那時候法庭裡正在審理一宗離婚案。
我們審理這種案子,依據的是一項經過精心編纂的法令,它的優點,如下所述。
本案中的丈夫,本名叫托瑪斯·本傑明,然而領取結婚證的時候他隻用了托瑪斯這個名字,而把“本傑明”三個字隐藏起來,以便如果婚後不順心,便可借此脫身;婚後果真不像他期望的那樣滿意,或者是他對太太有點厭倦了,于是結婚一兩年後就由朋友出面替他打起官司,說他名叫托瑪斯·本傑明,根本沒結過婚。
法庭認為他理由充足,裁定離婚,他如願以償。
我得說,我對本案判決的嚴正性産生懷疑。
雖然可以用一斛小麥的價格為一切事打圓場,把不合情理的事說成合乎情理,那也不能把我吓住。
而斯潘婁先生卻振振有詞,為這個案子全力以赴。
他說,“你瞧一瞧這個世界,那裡面有好事也有壞事;你再瞧一瞧教會法,那裡面也有好事和壞事。
不管它是好事壞事,都是一個制度的一部分。
這一點你可得弄明白!” 假如要我對朵拉的父親說,如果我們一清早起來,不穿那套袍褂來工作就可以把世界改好一點,可我沒有那膽量;但我絲毫不加掩飾地說,我們可以改良民法博士協會。
斯潘婁先生回答說,他尤其要勸告我打消這種想法,因為這不符合我的紳士身份;不過他倒願意聽一聽我的見解,看一看民法博士協會有哪些可改善的地方。
那時候,我們已經作出判斷,認定那位丈夫沒有結過婚,我們走出法庭,快步來到遺囑事務所,于是我就近取譬,用博士協會離我們最近的這一部分為例。
我說,遺囑事務所這個機關的管理就相當奇怪。
斯潘婁先生就問我,這話從何說起?我懷着對他的那份敬重(恐怕是對朵拉的父親的更大尊敬)回答說,在三百年中,法庭的注冊事務所保留了坎特伯雷廣大教區所有财産遺贈人的遺囑原件,而這個地方卻是個随意蓋起來的建築物,非專為此目的所建,是為滿足注冊官的私利而租用。
既無安全保障,又無防火設施;從屋頂到地下室,塞滿重要文件,專為注冊官投機倒把之用;他們向民衆索取了大筆費用,而把民衆的遺囑随時随地亂塞亂扔,隻圖便宜,不管其他,這是有點荒謬的!這些注冊官每年獲利達八九千鎊(助理注冊官和分區書記員的收益還不算在内),但不肯從中拿出一小部分,為各階層民衆(不管他們是否願意)必須交付他們的重要文件找一個安全的地方,這大概有點不近情理吧!在這個機構裡,重要職位都被派頭十足的人占據了,而那些不幸在樓上冷陰的角落裡埋頭工作的錄事們,卻是全倫敦所拿報酬最低工作最重要的人,這好像有點不公道吧!那個主管注冊官,本該為不斷來訪的民衆提供所有必要的便利,但他卻幹拿薪俸不視事(并且還同時兼任教士、兼聖奉者、教堂執事等等職務),民衆卻永遠得不到方便。
這種狀況在每天公事忙碌的下午随時可見,大家也為之愕然,這大概是有點不大體面吧!簡單地說吧,坎特伯雷轄區的這個遺囑事務所,真是荒謬絕倫,臭不可聞,若不是由于它擠在聖保羅教堂墓地一角,鮮為人知的話,早已被人折騰個底兒朝天了。
當我談得激昂
斯潘婁先生把疊得整齊的結婚證遞給他,同他握手,并向他和那位女士道喜。
他接過證書,走出事務所。
聽完他大放厥詞,佩戈蒂滿腔憤怒(她真是個好人,滿腔憤怒,完全是為我而起)。
若不是由于勸說她,說明在這種場合我們不便和他鬥嘴,讓她暫且平息,恐怕我自己就更難自控,絕對會回敬他幾句的。
她性子發作,不同尋常。
我隻得當着斯潘婁先生和衆錄事的面,親熱的擁抱她一下,用來平息她曾經所受的欺負記憶所引起的憤恨。
我最後把她安撫住了,很為這高興。
斯潘婁先生好像不知道我和摩德斯通先生是什麼關系;這樣倒好,因為想起我那可悲的母親的身世來,雖然要我在心中承認他,也是無法忍受的。
大概斯潘婁先生曾想過這個問題,他仿佛認為,我姨婆是我家執政黨的領導,此外還有一個由什麼人領導的反對黨——這至少是蒂菲先生算出佩戈蒂應交納的手續費之後,我從斯潘婁先生的話裡聽出的意思。
“特洛特烏德小姐,”他說道,“毫無疑問,大概不會向反對黨讓步。
我佩服她的性格;我為你,考波菲爾,特感幸運,因為你站在有理的那一邊。
家庭糾紛應該是令人惋惜的——不過這種事很普遍——關鍵是,要站在有理的那一邊。
”據我猜想,他的意思是說,要站在有錢的那一邊。
“這門親事還好吧,我相信?”斯潘婁先生說。
我對他說,關于這門親事,我什麼都不知。
“真的!”他說,據摩德斯通先生無意中露出的幾句話——“這是一個人在這時常有的反應——也據摩德斯通小姐提醒的意思,我應當說,這是一門好親事。
” “你是說,女方很有錢嗎,先生?” “是的,”斯潘婁先生說道,“我知道她很有錢。
聽說長得很漂亮。
” “這是真的?他的新太太年輕嗎?” “剛成年,”斯潘婁先生說道。
“最近才成年。
因此我得說,他們就是等她成年的日期。
” “上帝拯救她吧!”佩戈蒂說道。
她這句話,來得這般突然,語氣堅決,以緻在蒂菲去把賬單拿回來之前,弄得我們一直煩躁不安。
幸虧蒂菲去不多時就回來了,把賬單交給斯潘婁先生。
斯潘婁先生把下颏栽進硬領裡,輕輕用手摸着,帶着不屑一顧的神氣,把賬單逐項看了一遍——好像那是喬金斯先生一手幹的事似的——看完,好像無奈地歎一口氣,把賬單交給蒂菲。
“不錯,”他說,“算得很對。
如果根據從我口袋裡實際花費了多少,就收你們多少,考波菲爾,那我就開心了。
可是我不能自專啊,這就是幹我們這一行讓人厭煩的地方。
我還有個合夥人哪——喬金斯先生哪!” 他講這幾句話的時候,頗露失意,這一點表示就等于一文錢也沒收我們的;于是我連忙帶佩戈蒂道謝,付給蒂菲現鈔。
佩戈蒂回到寓所,斯潘婁先生和我回到了法庭,那時候法庭裡正在審理一宗離婚案。
我們審理這種案子,依據的是一項經過精心編纂的法令,它的優點,如下所述。
本案中的丈夫,本名叫托瑪斯·本傑明,然而領取結婚證的時候他隻用了托瑪斯這個名字,而把“本傑明”三個字隐藏起來,以便如果婚後不順心,便可借此脫身;婚後果真不像他期望的那樣滿意,或者是他對太太有點厭倦了,于是結婚一兩年後就由朋友出面替他打起官司,說他名叫托瑪斯·本傑明,根本沒結過婚。
法庭認為他理由充足,裁定離婚,他如願以償。
我得說,我對本案判決的嚴正性産生懷疑。
雖然可以用一斛小麥的價格為一切事打圓場,把不合情理的事說成合乎情理,那也不能把我吓住。
而斯潘婁先生卻振振有詞,為這個案子全力以赴。
他說,“你瞧一瞧這個世界,那裡面有好事也有壞事;你再瞧一瞧教會法,那裡面也有好事和壞事。
不管它是好事壞事,都是一個制度的一部分。
這一點你可得弄明白!” 假如要我對朵拉的父親說,如果我們一清早起來,不穿那套袍褂來工作就可以把世界改好一點,可我沒有那膽量;但我絲毫不加掩飾地說,我們可以改良民法博士協會。
斯潘婁先生回答說,他尤其要勸告我打消這種想法,因為這不符合我的紳士身份;不過他倒願意聽一聽我的見解,看一看民法博士協會有哪些可改善的地方。
那時候,我們已經作出判斷,認定那位丈夫沒有結過婚,我們走出法庭,快步來到遺囑事務所,于是我就近取譬,用博士協會離我們最近的這一部分為例。
我說,遺囑事務所這個機關的管理就相當奇怪。
斯潘婁先生就問我,這話從何說起?我懷着對他的那份敬重(恐怕是對朵拉的父親的更大尊敬)回答說,在三百年中,法庭的注冊事務所保留了坎特伯雷廣大教區所有财産遺贈人的遺囑原件,而這個地方卻是個随意蓋起來的建築物,非專為此目的所建,是為滿足注冊官的私利而租用。
既無安全保障,又無防火設施;從屋頂到地下室,塞滿重要文件,專為注冊官投機倒把之用;他們向民衆索取了大筆費用,而把民衆的遺囑随時随地亂塞亂扔,隻圖便宜,不管其他,這是有點荒謬的!這些注冊官每年獲利達八九千鎊(助理注冊官和分區書記員的收益還不算在内),但不肯從中拿出一小部分,為各階層民衆(不管他們是否願意)必須交付他們的重要文件找一個安全的地方,這大概有點不近情理吧!在這個機構裡,重要職位都被派頭十足的人占據了,而那些不幸在樓上冷陰的角落裡埋頭工作的錄事們,卻是全倫敦所拿報酬最低工作最重要的人,這好像有點不公道吧!那個主管注冊官,本該為不斷來訪的民衆提供所有必要的便利,但他卻幹拿薪俸不視事(并且還同時兼任教士、兼聖奉者、教堂執事等等職務),民衆卻永遠得不到方便。
這種狀況在每天公事忙碌的下午随時可見,大家也為之愕然,這大概是有點不大體面吧!簡單地說吧,坎特伯雷轄區的這個遺囑事務所,真是荒謬絕倫,臭不可聞,若不是由于它擠在聖保羅教堂墓地一角,鮮為人知的話,早已被人折騰個底兒朝天了。
當我談得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