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更皮毛了。
我覺得這标志着個人主義精神的勃發,個人主義立場的确立,與過去的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立場不僅不同,而且根本對立。
這場讨論雖然沒有進行下去,但有種趨勢不可遏止,就是個人主義的時代行将到來,大家一緻的集體主義立場,被一個個個人主義立場取代了,無論人們嘴裡繼續唱什麼高調。
這種趨勢,當然從報紙和電視新聞聯播裡看不出來,但看看你身邊的人在想什麼、說什麼和做什麼,就知道了。
這幾句話冰鋒倒是聽進去了。
本來想告訴葉生,她顯然過于強調這件事所造成的思想影響了,假如個人主義在中國真的能夠成為一種潮流,也隻是現實意義上的,而不是思想意義上的。
現實可以改變思想,思想卻很難改變現實。
啟蒙隻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并無實效的舉止罷了。
但現在他既不打算也沒有精神與她争論。
葉生說,我對于中國曆史,特别是近代以來的曆史,了解得很不夠,雖然過去發生過什麼事,多少也知道。
我還不能一概理解它們為什麼發生,所以無論對整體,還是對具體的某一件事,某一個人,都無法馬上給予評價,做出結論。
但我有一個印象,就是那些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對的,錯的,基本立場其實并沒有多大區别,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從集體的而不是個人的立場出發去考慮問題,去付諸行動的。
他們都沒有活過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生。
失敗者固然如此,那些勝利者就談得上心滿意足了嗎?當然我不是說兩種遭遇的人殊途同歸,但我确實認為後一種人活得也很可憐,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沒有屬于自己的價值标準,過的都是整齊一律,人雲亦雲,所有的方向都早已被規定好了的一生。
你隻要聽他們說話就知道了,誰也說不出一句自己腦子裡實實在在想出來的話。
有的人還自诩是在獨立思考,但個人站在集體的立場上進行的思考,怎麼能算獨立思考呢?我曾經想寫一個故事:一個人死了,屍檢發現腦子是新的,一輩子沒用過。
所以他們即使犯過什麼錯,說到底也是可以被原諒的吧。
當然現在中國個人主義的水平還很低,僅僅是利己主義,人們還隻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想,這件事對我好處何在,壞處何在,而不是站在這一立場想,這件事究竟對不對,應不應該發生,但已經與過去那種别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改變了許多了。
在這樣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曆史已經不可能倒退回去,過去發生過的那些事情也不可能重演了。
冰鋒近乎敷衍地說,你真的是很樂觀,說得跟人類的曆史和現實擁有一種自愈能力似的。
他心想,她恐怕早晚有一天會為自己當初這種書呆子的想法感到羞愧的。
葉生說,其實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國家、世界的未來,我并不覺得我們能夠展望得那麼清晰,那麼準确。
不到一個小時以前我還是二十二歲,現在已經到了二十三歲這一年了,我不知道在我三十二三歲,四十二三歲,五十二三歲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子,周圍是什麼樣子,中國和整個世界是什麼樣子。
即使是對于當下的看法,也是一樣。
我們可能已經生活在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也可能是生活在一個新的曆史時期與一個舊的曆史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但我不太相信,我們現在乃至以後仍然生活在那個舊的曆史時期。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變了。
過去和現在的很多事情,也許要到未來才能真正看明白。
我知道人生有坎坷,曆史也有倒退,什麼都不可能按照一條直線發展,但過去隻有一種,而未來可能有很多種,這一點總是不錯的。
将未來限定于與過去對應的一種,在我看來是一種偏見。
已經快走到人民大會堂了,看到了夜幕下那巍峨建築的一角。
冰鋒終于說,不早了,你回家吧。
葉生像是從一個夢裡醒過來,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麼,但打住了,隻是略顯傷感地說,好吧。
冰鋒說,我到天安門去坐203路夜班車,在北京站倒204路,下車穿過一條胡同就到了。
葉生說,得了吧,隻怕你明天早上也到不了,還是我帶你回家吧。
她騎上車,冰鋒坐在後座,一開始她還是那個習慣的蹬車動作,顯得更加剽悍。
路上起了風,一直在後面推着他們前行,冰鋒隻覺得後脖梗子冷飕飕的,葉生也坐在座位上,用不着再那麼騎車了。
冰鋒在她背後,彼此不便交談,一直到了他家住的胡同口下來,都沒怎麼說話。
臨别時他象征性地輕輕擁抱了她一下,她卻在那幾乎隻是一瞬間閉上了眼睛,像是享受,又有點落寞。
他搞不懂,這個晚上她的話怎麼那麼多,就像那次去天津一樣。
或許是自己既困又累,難以專注的緣故,她的話聽起來虛無缥缈,不大容易理解。
我覺得這标志着個人主義精神的勃發,個人主義立場的确立,與過去的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立場不僅不同,而且根本對立。
這場讨論雖然沒有進行下去,但有種趨勢不可遏止,就是個人主義的時代行将到來,大家一緻的集體主義立場,被一個個個人主義立場取代了,無論人們嘴裡繼續唱什麼高調。
這種趨勢,當然從報紙和電視新聞聯播裡看不出來,但看看你身邊的人在想什麼、說什麼和做什麼,就知道了。
這幾句話冰鋒倒是聽進去了。
本來想告訴葉生,她顯然過于強調這件事所造成的思想影響了,假如個人主義在中國真的能夠成為一種潮流,也隻是現實意義上的,而不是思想意義上的。
現實可以改變思想,思想卻很難改變現實。
啟蒙隻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并無實效的舉止罷了。
但現在他既不打算也沒有精神與她争論。
葉生說,我對于中國曆史,特别是近代以來的曆史,了解得很不夠,雖然過去發生過什麼事,多少也知道。
我還不能一概理解它們為什麼發生,所以無論對整體,還是對具體的某一件事,某一個人,都無法馬上給予評價,做出結論。
但我有一個印象,就是那些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對的,錯的,基本立場其實并沒有多大區别,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從集體的而不是個人的立場出發去考慮問題,去付諸行動的。
他們都沒有活過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生。
失敗者固然如此,那些勝利者就談得上心滿意足了嗎?當然我不是說兩種遭遇的人殊途同歸,但我确實認為後一種人活得也很可憐,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沒有屬于自己的價值标準,過的都是整齊一律,人雲亦雲,所有的方向都早已被規定好了的一生。
你隻要聽他們說話就知道了,誰也說不出一句自己腦子裡實實在在想出來的話。
有的人還自诩是在獨立思考,但個人站在集體的立場上進行的思考,怎麼能算獨立思考呢?我曾經想寫一個故事:一個人死了,屍檢發現腦子是新的,一輩子沒用過。
所以他們即使犯過什麼錯,說到底也是可以被原諒的吧。
當然現在中國個人主義的水平還很低,僅僅是利己主義,人們還隻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想,這件事對我好處何在,壞處何在,而不是站在這一立場想,這件事究竟對不對,應不應該發生,但已經與過去那種别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改變了許多了。
在這樣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曆史已經不可能倒退回去,過去發生過的那些事情也不可能重演了。
冰鋒近乎敷衍地說,你真的是很樂觀,說得跟人類的曆史和現實擁有一種自愈能力似的。
他心想,她恐怕早晚有一天會為自己當初這種書呆子的想法感到羞愧的。
葉生說,其實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國家、世界的未來,我并不覺得我們能夠展望得那麼清晰,那麼準确。
不到一個小時以前我還是二十二歲,現在已經到了二十三歲這一年了,我不知道在我三十二三歲,四十二三歲,五十二三歲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子,周圍是什麼樣子,中國和整個世界是什麼樣子。
即使是對于當下的看法,也是一樣。
我們可能已經生活在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也可能是生活在一個新的曆史時期與一個舊的曆史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但我不太相信,我們現在乃至以後仍然生活在那個舊的曆史時期。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變了。
過去和現在的很多事情,也許要到未來才能真正看明白。
我知道人生有坎坷,曆史也有倒退,什麼都不可能按照一條直線發展,但過去隻有一種,而未來可能有很多種,這一點總是不錯的。
将未來限定于與過去對應的一種,在我看來是一種偏見。
已經快走到人民大會堂了,看到了夜幕下那巍峨建築的一角。
冰鋒終于說,不早了,你回家吧。
葉生像是從一個夢裡醒過來,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麼,但打住了,隻是略顯傷感地說,好吧。
冰鋒說,我到天安門去坐203路夜班車,在北京站倒204路,下車穿過一條胡同就到了。
葉生說,得了吧,隻怕你明天早上也到不了,還是我帶你回家吧。
她騎上車,冰鋒坐在後座,一開始她還是那個習慣的蹬車動作,顯得更加剽悍。
路上起了風,一直在後面推着他們前行,冰鋒隻覺得後脖梗子冷飕飕的,葉生也坐在座位上,用不着再那麼騎車了。
冰鋒在她背後,彼此不便交談,一直到了他家住的胡同口下來,都沒怎麼說話。
臨别時他象征性地輕輕擁抱了她一下,她卻在那幾乎隻是一瞬間閉上了眼睛,像是享受,又有點落寞。
他搞不懂,這個晚上她的話怎麼那麼多,就像那次去天津一樣。
或許是自己既困又累,難以專注的緣故,她的話聽起來虛無缥缈,不大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