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輩子。
兩個人繼續沿着西長安街向東走去。
葉生一路推着車,車鍊子偶爾發出輕微的聲響。
他們走過新華門對面那道西洋式花牆,路燈照耀下,牆上樸拙而又不失華麗的花形雕塑看得清清楚楚。
牆上方那排窄長的縫隙裡,露出了晴朗的夜空。
這條路他們不止一次走過,現在誰都不出聲了,似乎要一起好好欣賞那長長的花牆,寬闊的人行道,路邊一棵又一棵國槐。
走着走着,都站住了腳,仰望伸向夜空的光秃的樹冠,淡淡泛着白光的每一枝都那麼舒展,那麼潇灑。
背後一盞路燈的光,把他們的影子投到了前面一棵樹的樹幹上。
而另一邊,是安安靜靜的大街,偶爾有車輛悄悄駛過。
冰鋒忽然精神起來,想起他們在電報大樓下面說的話,覺得身處此情此景之中,卻有如一個夢境,而且昙花一現,應該特别加以珍惜——譬如拉住葉生的手,擁抱她,親吻她,要她記住這個地方,這個夜晚;但又明确有種預感,一切行将不複存在,不免暗自悲哀起來。
葉生說,你知道嗎,Apple去美國參加詩歌節,果然沒有随團回來。
她們單位本來就不同意她出國,百般阻撓,還是經作協疏通才批準的,現在她雖然沒有發表什麼聲明,但單位還是認定她叛逃了,給雜志社、出版社都發了信,她的詩集正在印刷中,據說叫停了,有的刊物也撤下了她的作品。
但也許這些對她來說都無所謂,也許還對她留在美國有利呢。
她走了之後一直沒有來信,有關她的消息都是聽别人說的。
無論如何,這是她自己做出的選擇。
在冰鋒心中,Apple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了,所以不知說什麼好。
葉生接着說,大川他們可以說是做了另外一種選擇。
事業進展很順利,也很快,遠遠超出了規劃,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幸虧有尚芳,這時候就看出她的本事了,創業最需要的兩點,一是不保守,二是夠穩重,她都占齊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
這個時代正期待着這樣的人,給他們提供機遇,抓住了大的機遇,可能會取得比預期更大的成功,到時候自己都會被自己吓一跳。
無論Apple,還是大川和尚芳,他們的存在在過去的年代裡都是不可想象的。
冰鋒聽了,更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葉生又說,但我并不打算像大川他們這樣,當然也不會像Apple那樣。
說實話,深圳公司給我保留了一個在他們看來很好的位置,但我沒有答應。
我從來都不想面對過去而生,而想面對未來而生。
Apple,大川和尚芳,當然也是面對未來而生,但我有我自己的面對未來而生的立場和方式。
我覺得這裡有個适應和适合的區别,現在說的機遇,都是要你改變自己去适應社會;我更希望找到适合我的人生。
在我看來,适應社會,一方面非常難,要有眼光,有機會,有能力,還得持之以恒;但假如這些都有了,它又成了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
我還不想馬上把自己限定在這樣一個方向上——一個幾乎可以說是被外界規定好了的方向。
對于這個世界,我希望再多了解一些,多理解一些,尤其是發現自己都有什麼可能性,然後再來規劃人生方向。
我說這些,特别希望能夠得到你的認同。
我希望找到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而不是别人都這樣,所以我也這樣的面對未來而生的方式。
當然,到時候如果實在找不到适合我的人生,再回過頭來适應社會好了。
冰鋒的困意又上來了,他并沒有好好聽葉生說話,隻留意對他說話的這個人——她那張大嘴張了又合,合了又張,吐出一團又一團哈氣。
這是一個認真的,誠懇的,可愛的,充滿靈動的,像鮮花一樣綻放,也像鮮花一樣脆弱的女人。
他深切地感到,自己正同時被兩股洪水所挾裹——與葉生的關系,還有日益強烈、日益迫切的複仇的念頭。
他很擔憂随波逐流,不能自主,甚至無法冷靜地、理智地做出判斷。
那樣的話,即将發生的一切有可能都是盲動,而兩股洪水有可能彙聚一處。
他們走到石碑胡同口,已是那道花牆的盡頭。
葉生談興猶濃,冰鋒隻好繼續陪她走,繼續聽她說,人隻能活一輩子,要是一點都不為别人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不能這麼自私;但是一輩子隻為别人活,一點都不考慮自己,也是不對的。
記得幾年前《中國青年》發表過潘曉的信,引起一場大讨論,那時我還在上高一,不完全懂得大家在說什麼。
這讨論匆匆結束了,雜志後來好像還作了檢查。
現在回想起來,那封信的發表,還有那場讨論,實在是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一頁,說是開啟了一個時代也不算誇張,雖然潘曉講的“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别人”并不深刻,而那些讨論就
兩個人繼續沿着西長安街向東走去。
葉生一路推着車,車鍊子偶爾發出輕微的聲響。
他們走過新華門對面那道西洋式花牆,路燈照耀下,牆上樸拙而又不失華麗的花形雕塑看得清清楚楚。
牆上方那排窄長的縫隙裡,露出了晴朗的夜空。
這條路他們不止一次走過,現在誰都不出聲了,似乎要一起好好欣賞那長長的花牆,寬闊的人行道,路邊一棵又一棵國槐。
走着走着,都站住了腳,仰望伸向夜空的光秃的樹冠,淡淡泛着白光的每一枝都那麼舒展,那麼潇灑。
背後一盞路燈的光,把他們的影子投到了前面一棵樹的樹幹上。
而另一邊,是安安靜靜的大街,偶爾有車輛悄悄駛過。
冰鋒忽然精神起來,想起他們在電報大樓下面說的話,覺得身處此情此景之中,卻有如一個夢境,而且昙花一現,應該特别加以珍惜——譬如拉住葉生的手,擁抱她,親吻她,要她記住這個地方,這個夜晚;但又明确有種預感,一切行将不複存在,不免暗自悲哀起來。
葉生說,你知道嗎,Apple去美國參加詩歌節,果然沒有随團回來。
她們單位本來就不同意她出國,百般阻撓,還是經作協疏通才批準的,現在她雖然沒有發表什麼聲明,但單位還是認定她叛逃了,給雜志社、出版社都發了信,她的詩集正在印刷中,據說叫停了,有的刊物也撤下了她的作品。
但也許這些對她來說都無所謂,也許還對她留在美國有利呢。
她走了之後一直沒有來信,有關她的消息都是聽别人說的。
無論如何,這是她自己做出的選擇。
在冰鋒心中,Apple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了,所以不知說什麼好。
葉生接着說,大川他們可以說是做了另外一種選擇。
事業進展很順利,也很快,遠遠超出了規劃,每天忙得不可開交。
幸虧有尚芳,這時候就看出她的本事了,創業最需要的兩點,一是不保守,二是夠穩重,她都占齊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
這個時代正期待着這樣的人,給他們提供機遇,抓住了大的機遇,可能會取得比預期更大的成功,到時候自己都會被自己吓一跳。
無論Apple,還是大川和尚芳,他們的存在在過去的年代裡都是不可想象的。
冰鋒聽了,更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葉生又說,但我并不打算像大川他們這樣,當然也不會像Apple那樣。
說實話,深圳公司給我保留了一個在他們看來很好的位置,但我沒有答應。
我從來都不想面對過去而生,而想面對未來而生。
Apple,大川和尚芳,當然也是面對未來而生,但我有我自己的面對未來而生的立場和方式。
我覺得這裡有個适應和适合的區别,現在說的機遇,都是要你改變自己去适應社會;我更希望找到适合我的人生。
在我看來,适應社會,一方面非常難,要有眼光,有機會,有能力,還得持之以恒;但假如這些都有了,它又成了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
我還不想馬上把自己限定在這樣一個方向上——一個幾乎可以說是被外界規定好了的方向。
對于這個世界,我希望再多了解一些,多理解一些,尤其是發現自己都有什麼可能性,然後再來規劃人生方向。
我說這些,特别希望能夠得到你的認同。
我希望找到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而不是别人都這樣,所以我也這樣的面對未來而生的方式。
當然,到時候如果實在找不到适合我的人生,再回過頭來适應社會好了。
冰鋒的困意又上來了,他并沒有好好聽葉生說話,隻留意對他說話的這個人——她那張大嘴張了又合,合了又張,吐出一團又一團哈氣。
這是一個認真的,誠懇的,可愛的,充滿靈動的,像鮮花一樣綻放,也像鮮花一樣脆弱的女人。
他深切地感到,自己正同時被兩股洪水所挾裹——與葉生的關系,還有日益強烈、日益迫切的複仇的念頭。
他很擔憂随波逐流,不能自主,甚至無法冷靜地、理智地做出判斷。
那樣的話,即将發生的一切有可能都是盲動,而兩股洪水有可能彙聚一處。
他們走到石碑胡同口,已是那道花牆的盡頭。
葉生談興猶濃,冰鋒隻好繼續陪她走,繼續聽她說,人隻能活一輩子,要是一點都不為别人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不能這麼自私;但是一輩子隻為别人活,一點都不考慮自己,也是不對的。
記得幾年前《中國青年》發表過潘曉的信,引起一場大讨論,那時我還在上高一,不完全懂得大家在說什麼。
這讨論匆匆結束了,雜志後來好像還作了檢查。
現在回想起來,那封信的發表,還有那場讨論,實在是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一頁,說是開啟了一個時代也不算誇張,雖然潘曉講的“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别人”并不深刻,而那些讨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