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各買了一套《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三冊)》和《美國當代文學》,前一種裡有“黑色幽默”一輯,将近二百頁,不過多半是選譯。
冰鋒從前買過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一冊)》和《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二冊)》,本來是公開發行的,現在也和這第三冊一起改成内部發行了。
他還買到這年和此前一兩年内部發行的《西方現代派文學問題論争集》、《馬爾羅研究》、《南朝鮮小說集》、《葉賽甯評介及詩選》、邦達列夫著《瞬間》、格洛托夫斯基著《邁向質樸戲劇》、L.J.賓克萊著《理想的沖突》、M.柏林編《當代無政府主義》、瓦利著《歐洲共産主義的由來》、霍爾茨著《歐洲馬克思主義的若幹傾向》、奧爾布賴特編《西歐共産主義和政治體系》、拉科夫斯基著《東歐的馬克思主義》、納吉·伊姆雷著《為了保衛匈牙利人民》、拉科夫斯基著《十二月轉折》、舒爾茨著《“布拉格之春”前後》、貝利康著《永無盡頭的春天》、麥德維傑夫著《讓曆史來審判》、亞曆山大著《拉丁美洲的托洛斯基主義》和尼克松著《領導人》等。
冰鋒談不上興趣廣泛,但對于自己完全無知,甚至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還是希望知道一些,思考一下。
葉生買了一本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也是内部發行的,她說這書去年就讀過,但被她嫂子借走了,不大好意思要回來。
有一次在西絨線胡同内部書店,冰鋒正在書架前翻書,葉生輕輕拉拉他的衣袖,小聲說,看,那是詩人江河。
葉生興奮地跑過去打招呼,冰鋒也跟着點頭示意。
江河向他們推薦了一本馬克·斯洛甯的《蘇維埃俄羅斯文學》。
還說,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一年多前就翻譯出版了,這裡買不着,要去東長安街的群衆出版社讀者服務部,但隻賣給局級以上幹部本人。
他指指大廳東邊緊緊關着的兩扇玻璃門說,也許那兒也可以買到,但咱們進不去。
告辭後,葉生說,隻能求我爸爸了,可他現在去不了啊,我來想想别的辦法。
冰鋒沒有說話,情緒卻忽然壞了。
葉生并未發覺,回頭看了一眼說,我有一本江河的油印本詩集《從這裡開始》,可惜沒帶來找他簽名。
他們還去北京展覽館參觀了蘇聯現代繪畫展覽。
冰鋒說,他們的畫大概從列賓起就落伍了。
當時兩個人站在一幅題為《騎自行車的姑娘》的油畫前面,葉生轉過臉來,頭上盤的高高的發髻忽然散了。
衆目睽睽之下,簡直像新近常聽人說到的行為藝術,似乎是對冰鋒的話有所呼應,有意向一統整個畫展的死氣沉沉的寫實風格發出挑戰。
葉生披頭散發地逃進附近的一處衛生間,回來又改成馬尾的梳法了。
冰鋒記得她剛才的模樣:發髻突出了臉型和五官的特點,眼睛和嘴顯得更大,顴骨也更明顯;不過戴了那副黑色大圓框眼鏡,得以稍稍掩蓋這種突出。
她的頭發太多,無論梳成馬尾還是雙馬尾都能蓋住兩隻耳朵,隻有這種發型才顯露出來。
耳朵不大,也不過小,服服帖帖在腦袋兩側,不像有的女人留長發,是為了遮住招風耳。
冰鋒與葉生打交道很輕松;偶爾感到沉重,是忽然想到她有那樣一位父親。
葉生經常仿佛有些心不在焉,當冰鋒留意什麼時,卻發現她已經在那兒恭候了,而她自己很少挑起什麼話題。
在她身上真應驗了“女人是水做的”那句話,但這是流動而不肆意,清澈而不淺薄的水。
她可以與冰鋒讨論很深刻的問題,既不奉承他,也不與他争辯,頂多止于說聲“好吧”,與其說是勉強,不如說承認自己還沒想周全。
她還時常流露出對于普通生活的熱愛,凡是自己沒見過、不知道的,一概有濃烈的興趣。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天真、坦誠,又有些憨厚的女孩。
冰鋒不免想,她如果不是祝部長的女兒就好了;卻并不因為這一身份,而對她有絲毫反感。
這樣就陷入了兩難:既願意和她在一起,又指望通過與她的關系達到某種說穿了就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開始還為與葉生持續來往而自責,但也知道,舍此确實别無其他可能接近祝部長的途徑。
好在葉生始終比他主動,但又似乎有意不表現得太主動,不給他任何壓力,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有一天半夜冰鋒忽然醒來,想起祝部長罪孽深重,再也睡不着了。
此後有好幾天,他都沒跟葉生見面。
但她再來電話,他又答應一起出去玩了。
冰鋒并不時時為這種念頭所幹擾,他告誡自己隻是在與葉生來往而已,等待着命運将他引上一條道路,不過還沒有走到路口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走到。
冰鋒所能把握的,隻是小心不走上另外一條道路而已——他也知道,一個女人與一個男人來往,或者反過來講,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來往,假如說僅僅是友誼使然,隻怕很難相信是真的。
但他努力不将這種來往轉化為一場戀愛。
所以時時保持一種距離。
葉生似乎很快就有所覺察——她很随和,但并非不敏感,看起來大大咧咧,實際上小心翼翼;說得更準确些,對自己大大咧咧,對他則小心翼翼。
她也就不要求彼此關系再進一步,好像對保持現狀已經很滿足了。
有一次在街頭遇見她的一位同學,葉生介紹冰鋒說,這是我的好哥們兒。
葉生熱愛運動,在學校是标槍冠軍,冰鋒則除了偶爾散散步,什麼運動也
冰鋒從前買過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一冊)》和《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二冊)》,本來是公開發行的,現在也和這第三冊一起改成内部發行了。
他還買到這年和此前一兩年内部發行的《西方現代派文學問題論争集》、《馬爾羅研究》、《南朝鮮小說集》、《葉賽甯評介及詩選》、邦達列夫著《瞬間》、格洛托夫斯基著《邁向質樸戲劇》、L.J.賓克萊著《理想的沖突》、M.柏林編《當代無政府主義》、瓦利著《歐洲共産主義的由來》、霍爾茨著《歐洲馬克思主義的若幹傾向》、奧爾布賴特編《西歐共産主義和政治體系》、拉科夫斯基著《東歐的馬克思主義》、納吉·伊姆雷著《為了保衛匈牙利人民》、拉科夫斯基著《十二月轉折》、舒爾茨著《“布拉格之春”前後》、貝利康著《永無盡頭的春天》、麥德維傑夫著《讓曆史來審判》、亞曆山大著《拉丁美洲的托洛斯基主義》和尼克松著《領導人》等。
冰鋒談不上興趣廣泛,但對于自己完全無知,甚至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還是希望知道一些,思考一下。
葉生買了一本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也是内部發行的,她說這書去年就讀過,但被她嫂子借走了,不大好意思要回來。
有一次在西絨線胡同内部書店,冰鋒正在書架前翻書,葉生輕輕拉拉他的衣袖,小聲說,看,那是詩人江河。
葉生興奮地跑過去打招呼,冰鋒也跟着點頭示意。
江河向他們推薦了一本馬克·斯洛甯的《蘇維埃俄羅斯文學》。
還說,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一年多前就翻譯出版了,這裡買不着,要去東長安街的群衆出版社讀者服務部,但隻賣給局級以上幹部本人。
他指指大廳東邊緊緊關着的兩扇玻璃門說,也許那兒也可以買到,但咱們進不去。
告辭後,葉生說,隻能求我爸爸了,可他現在去不了啊,我來想想别的辦法。
冰鋒沒有說話,情緒卻忽然壞了。
葉生并未發覺,回頭看了一眼說,我有一本江河的油印本詩集《從這裡開始》,可惜沒帶來找他簽名。
他們還去北京展覽館參觀了蘇聯現代繪畫展覽。
冰鋒說,他們的畫大概從列賓起就落伍了。
當時兩個人站在一幅題為《騎自行車的姑娘》的油畫前面,葉生轉過臉來,頭上盤的高高的發髻忽然散了。
衆目睽睽之下,簡直像新近常聽人說到的行為藝術,似乎是對冰鋒的話有所呼應,有意向一統整個畫展的死氣沉沉的寫實風格發出挑戰。
葉生披頭散發地逃進附近的一處衛生間,回來又改成馬尾的梳法了。
冰鋒記得她剛才的模樣:發髻突出了臉型和五官的特點,眼睛和嘴顯得更大,顴骨也更明顯;不過戴了那副黑色大圓框眼鏡,得以稍稍掩蓋這種突出。
她的頭發太多,無論梳成馬尾還是雙馬尾都能蓋住兩隻耳朵,隻有這種發型才顯露出來。
耳朵不大,也不過小,服服帖帖在腦袋兩側,不像有的女人留長發,是為了遮住招風耳。
冰鋒與葉生打交道很輕松;偶爾感到沉重,是忽然想到她有那樣一位父親。
葉生經常仿佛有些心不在焉,當冰鋒留意什麼時,卻發現她已經在那兒恭候了,而她自己很少挑起什麼話題。
在她身上真應驗了“女人是水做的”那句話,但這是流動而不肆意,清澈而不淺薄的水。
她可以與冰鋒讨論很深刻的問題,既不奉承他,也不與他争辯,頂多止于說聲“好吧”,與其說是勉強,不如說承認自己還沒想周全。
她還時常流露出對于普通生活的熱愛,凡是自己沒見過、不知道的,一概有濃烈的興趣。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天真、坦誠,又有些憨厚的女孩。
冰鋒不免想,她如果不是祝部長的女兒就好了;卻并不因為這一身份,而對她有絲毫反感。
這樣就陷入了兩難:既願意和她在一起,又指望通過與她的關系達到某種說穿了就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開始還為與葉生持續來往而自責,但也知道,舍此确實别無其他可能接近祝部長的途徑。
好在葉生始終比他主動,但又似乎有意不表現得太主動,不給他任何壓力,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有一天半夜冰鋒忽然醒來,想起祝部長罪孽深重,再也睡不着了。
此後有好幾天,他都沒跟葉生見面。
但她再來電話,他又答應一起出去玩了。
冰鋒并不時時為這種念頭所幹擾,他告誡自己隻是在與葉生來往而已,等待着命運将他引上一條道路,不過還沒有走到路口呢,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走到。
冰鋒所能把握的,隻是小心不走上另外一條道路而已——他也知道,一個女人與一個男人來往,或者反過來講,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來往,假如說僅僅是友誼使然,隻怕很難相信是真的。
但他努力不将這種來往轉化為一場戀愛。
所以時時保持一種距離。
葉生似乎很快就有所覺察——她很随和,但并非不敏感,看起來大大咧咧,實際上小心翼翼;說得更準确些,對自己大大咧咧,對他則小心翼翼。
她也就不要求彼此關系再進一步,好像對保持現狀已經很滿足了。
有一次在街頭遇見她的一位同學,葉生介紹冰鋒說,這是我的好哥們兒。
葉生熱愛運動,在學校是标槍冠軍,冰鋒則除了偶爾散散步,什麼運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