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認出來了麼?是你寫得不清楚。
冰鋒稍稍松了一口氣。
母親看着他,好奇地問,這是誰呀?冰鋒急切地說,你跟我講過的,我爸爸一輩子都被他毀了,就是那個人啊。
母親像是被他一再追問弄累了,也煩了,于是很堅決也很無情地搖頭說,我不認識。
她一邊說着,一邊不停地握扁那個健身環。
冰鋒頹喪地想,已經來不及了。
外面忽然傳來一陣突突突的響聲,把母子二人都驚動了。
冰鋒拉開門一看,小妹在廁所用新買的雙缸洗衣機洗衣服,正在甩幹;甩幹筒的動靜很大,要用雙手按住洗衣機,才能讓它安穩下來。
冰鋒突然有種很強烈的讓母親能盡快稍稍享受一下生活的願望,就問小妹,冰箱怎麼還沒買啊?錢交給你了,冰箱票也有了,這都一兩個月了。
小妹說,在百貨大樓登過記了,萬寶牌的,到現在還沒收到提貨通知,不成就頭天夜裡去排隊,也許得提前兩天去排隊呢。
冰鋒心情沉重地離開了。
父親的事,如今隻有他一個人知道了。
連母親都無法再在一起談論了。
冰鋒明白她上次對他說的那些話有多關鍵,又有多寶貴了。
母親就像一個身負重傷的信使,傳遞了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情報,及時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在遲遲告訴他一切之後,自己已經不明白這一切了。
冰鋒回到自己家裡,坐在書桌前。
他有個想法,上午在地鐵裡中斷了。
《史記》本傳講到,伍尚被捉後,使者又要抓捕伍子胥,他拉開弓,搭上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他便逃走了。
伍子胥一上來就展現出這樣一個戰士的形象,就有要掀起一場戰争的架勢。
從這時起,他已經确定了自己的複仇對象,以後從來沒有懷疑過。
現在自己的問題也一樣。
假如放過祝部長這個仇人,上哪兒去找另外的仇人呢?選擇祝部長作為複仇對象,并不意味着認定他要對父親的遭遇及死亡負全部責任,而别的什麼人就沒有責任。
毫無疑問,祝國英确實有他那一份責任,這份責任他必須得負。
如果每一個該負責任的人都可以推卸的話,那麼就根本沒有責任可言了。
進一步說,每個該負責任的人都不能逃避替其他責任人負責任。
就像楚平王應該替費無忌負責任,費無忌也應該替楚平王負責任一樣。
假如伍子胥選擇費無忌而不是楚平王作為複仇對象的話,也沒有錯。
但他既然選擇了楚平王,他就不再猶豫,而是将複仇進行到底,即使楚平王死了,也要繼續下去。
而母親那次其實是告訴他,這是一個具體問題。
需要他做的,就是解決這個具體問題。
如果脫離任何具體問題,那麼一切都不成其為問題了。
所以雖然是個具體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對于整體就具有代表意義或象征意義。
給他這點啟示,是母親作為受害者的遺孀,作為與父親一起承受種種苦難的人的使命所在。
但是他又能做什麼呢? 院子裡那棵大楊樹的葉子在風中嘩嘩作響,聽着像正在下雨。
冰鋒從書櫃裡取出精裝的《莎士比亞全集》第九卷,最近他在重讀收入其中的《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未免想得太多,也說得太多了。
如果不是國王安排雷歐提斯與他比賽,如果不是自己中了毒劍,隻怕他還不會殺死國王,替被害的父親報仇。
哈姆萊特更像是一位哲學家;相比之下,伍子胥隻是個行動者,從不高談闊論,自始至終緊緊抱持的信念看似簡單,然而結實有力。
哈姆萊特最大的對手是他自己,伍子胥則隻需戰勝際遇和命運就行了,盡管伍子胥複仇的難度要比哈姆萊特大得多。
這樣兩個人物形象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對照。
不過他想,也許正因為如此,哈姆萊特的故事可以寫成一部好作品,伍子胥的故事卻不大容易。
總不能在詩劇中塑造這樣一個形象:不斷從舞台的一端奔跑向另一端,所說的話除了表明決心,就是偶爾對自己的際遇和命運發出感慨。
冰鋒明确了他的複仇方向,卻喪失了寫作的靈感。
他雖然繼續參加詩歌小組的聚會,但盡量避而不談自己曾經打算寫的那部作品了。
然而這樣一來,他更加感到焦慮、無奈與時光延宕,甚至害怕自己終有一日變得遲鈍麻木,就像根本不曾知道這一切一樣。
冰鋒稍稍松了一口氣。
母親看着他,好奇地問,這是誰呀?冰鋒急切地說,你跟我講過的,我爸爸一輩子都被他毀了,就是那個人啊。
母親像是被他一再追問弄累了,也煩了,于是很堅決也很無情地搖頭說,我不認識。
她一邊說着,一邊不停地握扁那個健身環。
冰鋒頹喪地想,已經來不及了。
外面忽然傳來一陣突突突的響聲,把母子二人都驚動了。
冰鋒拉開門一看,小妹在廁所用新買的雙缸洗衣機洗衣服,正在甩幹;甩幹筒的動靜很大,要用雙手按住洗衣機,才能讓它安穩下來。
冰鋒突然有種很強烈的讓母親能盡快稍稍享受一下生活的願望,就問小妹,冰箱怎麼還沒買啊?錢交給你了,冰箱票也有了,這都一兩個月了。
小妹說,在百貨大樓登過記了,萬寶牌的,到現在還沒收到提貨通知,不成就頭天夜裡去排隊,也許得提前兩天去排隊呢。
冰鋒心情沉重地離開了。
父親的事,如今隻有他一個人知道了。
連母親都無法再在一起談論了。
冰鋒明白她上次對他說的那些話有多關鍵,又有多寶貴了。
母親就像一個身負重傷的信使,傳遞了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情報,及時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在遲遲告訴他一切之後,自己已經不明白這一切了。
冰鋒回到自己家裡,坐在書桌前。
他有個想法,上午在地鐵裡中斷了。
《史記》本傳講到,伍尚被捉後,使者又要抓捕伍子胥,他拉開弓,搭上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他便逃走了。
伍子胥一上來就展現出這樣一個戰士的形象,就有要掀起一場戰争的架勢。
從這時起,他已經确定了自己的複仇對象,以後從來沒有懷疑過。
現在自己的問題也一樣。
假如放過祝部長這個仇人,上哪兒去找另外的仇人呢?選擇祝部長作為複仇對象,并不意味着認定他要對父親的遭遇及死亡負全部責任,而别的什麼人就沒有責任。
毫無疑問,祝國英确實有他那一份責任,這份責任他必須得負。
如果每一個該負責任的人都可以推卸的話,那麼就根本沒有責任可言了。
進一步說,每個該負責任的人都不能逃避替其他責任人負責任。
就像楚平王應該替費無忌負責任,費無忌也應該替楚平王負責任一樣。
假如伍子胥選擇費無忌而不是楚平王作為複仇對象的話,也沒有錯。
但他既然選擇了楚平王,他就不再猶豫,而是将複仇進行到底,即使楚平王死了,也要繼續下去。
而母親那次其實是告訴他,這是一個具體問題。
需要他做的,就是解決這個具體問題。
如果脫離任何具體問題,那麼一切都不成其為問題了。
所以雖然是個具體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對于整體就具有代表意義或象征意義。
給他這點啟示,是母親作為受害者的遺孀,作為與父親一起承受種種苦難的人的使命所在。
但是他又能做什麼呢? 院子裡那棵大楊樹的葉子在風中嘩嘩作響,聽着像正在下雨。
冰鋒從書櫃裡取出精裝的《莎士比亞全集》第九卷,最近他在重讀收入其中的《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未免想得太多,也說得太多了。
如果不是國王安排雷歐提斯與他比賽,如果不是自己中了毒劍,隻怕他還不會殺死國王,替被害的父親報仇。
哈姆萊特更像是一位哲學家;相比之下,伍子胥隻是個行動者,從不高談闊論,自始至終緊緊抱持的信念看似簡單,然而結實有力。
哈姆萊特最大的對手是他自己,伍子胥則隻需戰勝際遇和命運就行了,盡管伍子胥複仇的難度要比哈姆萊特大得多。
這樣兩個人物形象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對照。
不過他想,也許正因為如此,哈姆萊特的故事可以寫成一部好作品,伍子胥的故事卻不大容易。
總不能在詩劇中塑造這樣一個形象:不斷從舞台的一端奔跑向另一端,所說的話除了表明決心,就是偶爾對自己的際遇和命運發出感慨。
冰鋒明确了他的複仇方向,卻喪失了寫作的靈感。
他雖然繼續參加詩歌小組的聚會,但盡量避而不談自己曾經打算寫的那部作品了。
然而這樣一來,他更加感到焦慮、無奈與時光延宕,甚至害怕自己終有一日變得遲鈍麻木,就像根本不曾知道這一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