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點出發,難道複仇就足以告慰死者嗎?冰鋒重又想起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所期待的正義,并不能同時涵蓋現在與過去,正義之光照亮的隻是他自己,而他的父親和哥哥永遠留在了死亡的黑暗之中。
伍子胥所要算的不是伍奢、伍尚與楚平王的賬,而是自己與楚平王這筆賬。
當兇手浮出水面,被害者也就應該隐退。
現在隻剩下一個複仇者和一個仇人了。
冰鋒回到家裡,找出那本《史記》,把《伍子胥列傳》重讀了一遍。
過去未曾好好讀過篇末的“太史公曰”,現在感覺作者寫完本傳,意猶未盡,即興抒發,甚至不無自相矛盾之處。
上來說,怨毒對于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态度好像有所保留。
接着說,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是地位相同的人呢!意見也不算特别高明。
但接下來他顯然被伍子胥非凡的一生所感染了:假使當初伍子胥追随父親伍奢一道死去,與蝼蟻又有什麼區别呢?舍棄小義,洗雪大恥,名聲流傳于後世。
當子胥困窘江邊的時候,沿途乞讨的時候,他的意志難道有片刻忘掉了郢都所發生的事情嗎?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烈的大丈夫又有誰能做得到呢?司馬遷在仁厚的伍尚與剛強兇猛、忍辱負重的伍子胥之間推許的乃是後者,而伍子胥的片刻不忘,不就是前面提到的怨毒嗎?如果不能成就功名,克制忍耐未必有意義;能洗雪大恥,舍棄小義就沒有問題。
在《伍子胥列傳》裡秘密地留下記号,應該說是父親一生中唯一大膽的舉動了。
父親将伍子胥介紹給冰鋒,自己則隐身在這個故事的後面。
但冰鋒想,這裡無論伍奢還是伍尚,對于伍子胥都有深刻了解:伍奢說他為人剛強兇猛、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伍尚說他能夠報殺父之仇。
而自己除了生在父親倒黴的那一年,算是一點因緣外,彼此相處的十年光陰裡,究竟有什麼表現使得父親寄予厚望呢?顯而易見,冰鋒隻有真正成為一個像伍子胥那樣的人,才能完成複仇大業。
而最令冰鋒佩服的是,當這一突如其來的境遇強加給伍子胥時——實際上是伍尚的話影響了他,而伍奢對他也有同樣期待,他的人生方向就改變了,他沿着這個方向,一生隻做這一件事,從來不曾有過任何猶豫動搖。
這正是司馬遷所不能不予以贊歎,而且一贊歎就難以抑止的地方。
而當冰鋒意識到自己的複仇之舉亦非易事,過程可能同樣漫長,他感到進一步接近伍子胥了。
冰鋒很想仔細了解一下伍子胥這個人,除了《史記》本傳,又根據雜志上一篇文章提供的線索,去閱讀其他典籍上的相關記載。
在國子監的首都圖書館,向上找到《左傳》《國語》和《呂氏春秋》,向下找到《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對照《史記》,發現自遠而近,伍子胥故事的内容越來越豐富,講得也越來越詳細。
但冰鋒從一開始就沒有抱持曆史考據的态度,隻對确實有所觸動的内容感興趣。
遇到這樣的片斷,就抄錄在那個筆記本上。
然而當他了解得多了,不禁有個想法:自己與伍子胥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 在伍奢被捕和伍奢、伍尚被殺的冤案中,除了楚平王,還有一個人起了很大作用,《左傳》裡叫費無極,《史記》裡叫費無忌,楚平王聽了他的讒言,才下此毒手。
整件事情的起因,是楚平王派費氏迎接秦女與太子成婚,他見秦女貌美,便勸平王娶她。
但怕将來太子繼位,要殺自己,于是先下手為強,誣告太子謀反。
這裡《左傳》與《史記》的記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并誣告太子與伍奢;後者則隻言及太子,平王訊問伍奢,伍奢勸他勿信讒言,遂被下獄。
株連伍奢二子,也是費氏的主意。
伍子胥拒召不來,《史記》裡伍奢說,楚國的國王和大臣從此要為兵禍所苦了!國王指的是楚平王,大臣指的是費氏;《左傳》裡他講得就更明白:楚國的君王和大夫恐怕要忙得不能按時吃飯了!大夫當然特指費氏。
顯然按照伍奢的遺言,費氏也在複仇對象之列。
但是伍子胥為什麼隻盯住楚平王一人呢?自始至終,費氏似乎都不為他所留意。
《史記·楚世家》說,平王死了,昭王即位,楚國的百姓讨厭費無忌,理由之一就是進讒言殺害伍奢父子,逼伍子胥投奔吳國。
為安撫百姓,楚國的令尹子常誅殺了費無忌。
然而伍子胥對此無所反應,并未停止複仇之舉,而且将對象移到昭王身上。
難道他囿于所聞,根本不知道費無忌的存在及所起的作用?但楚國的老百姓都知道的事,他會不知道嗎?《吳越春秋》記載,以後伍子胥破楚,還親自參與強占子常的妻子,子常好歹也算替自己複仇的人,他卻全無感恩之意。
伍子胥給冰鋒留下的印象,是擒賊先擒王,隻針對那最主要的責任人、最大的兇手,而且無須經過仔細勘察,周密判斷,始終恪守自己的這一信念。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父親的遭遇中,祝部長到底相當于什麼角色?父親真正的仇人究竟是誰?根據母親的講述,祝部長充其量也隻起到費無忌的作用,那麼楚平王又是誰呢?冰鋒将祝部長視為複仇對象,是否舍本求末,放過了真兇呢?母親是不是誤導了自己呢?如此他所謂心儀古人,所謂追慕伍子胥,以及父親期望于他的,就都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他不僅與伍子胥不相一緻,甚至是背道而馳。
自己是否成了一個“僞伍子胥”呢?
伍子胥所期待的正義,并不能同時涵蓋現在與過去,正義之光照亮的隻是他自己,而他的父親和哥哥永遠留在了死亡的黑暗之中。
伍子胥所要算的不是伍奢、伍尚與楚平王的賬,而是自己與楚平王這筆賬。
當兇手浮出水面,被害者也就應該隐退。
現在隻剩下一個複仇者和一個仇人了。
冰鋒回到家裡,找出那本《史記》,把《伍子胥列傳》重讀了一遍。
過去未曾好好讀過篇末的“太史公曰”,現在感覺作者寫完本傳,意猶未盡,即興抒發,甚至不無自相矛盾之處。
上來說,怨毒對于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态度好像有所保留。
接着說,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是地位相同的人呢!意見也不算特别高明。
但接下來他顯然被伍子胥非凡的一生所感染了:假使當初伍子胥追随父親伍奢一道死去,與蝼蟻又有什麼區别呢?舍棄小義,洗雪大恥,名聲流傳于後世。
當子胥困窘江邊的時候,沿途乞讨的時候,他的意志難道有片刻忘掉了郢都所發生的事情嗎?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烈的大丈夫又有誰能做得到呢?司馬遷在仁厚的伍尚與剛強兇猛、忍辱負重的伍子胥之間推許的乃是後者,而伍子胥的片刻不忘,不就是前面提到的怨毒嗎?如果不能成就功名,克制忍耐未必有意義;能洗雪大恥,舍棄小義就沒有問題。
在《伍子胥列傳》裡秘密地留下記号,應該說是父親一生中唯一大膽的舉動了。
父親将伍子胥介紹給冰鋒,自己則隐身在這個故事的後面。
但冰鋒想,這裡無論伍奢還是伍尚,對于伍子胥都有深刻了解:伍奢說他為人剛強兇猛、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伍尚說他能夠報殺父之仇。
而自己除了生在父親倒黴的那一年,算是一點因緣外,彼此相處的十年光陰裡,究竟有什麼表現使得父親寄予厚望呢?顯而易見,冰鋒隻有真正成為一個像伍子胥那樣的人,才能完成複仇大業。
而最令冰鋒佩服的是,當這一突如其來的境遇強加給伍子胥時——實際上是伍尚的話影響了他,而伍奢對他也有同樣期待,他的人生方向就改變了,他沿着這個方向,一生隻做這一件事,從來不曾有過任何猶豫動搖。
這正是司馬遷所不能不予以贊歎,而且一贊歎就難以抑止的地方。
而當冰鋒意識到自己的複仇之舉亦非易事,過程可能同樣漫長,他感到進一步接近伍子胥了。
冰鋒很想仔細了解一下伍子胥這個人,除了《史記》本傳,又根據雜志上一篇文章提供的線索,去閱讀其他典籍上的相關記載。
在國子監的首都圖書館,向上找到《左傳》《國語》和《呂氏春秋》,向下找到《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對照《史記》,發現自遠而近,伍子胥故事的内容越來越豐富,講得也越來越詳細。
但冰鋒從一開始就沒有抱持曆史考據的态度,隻對确實有所觸動的内容感興趣。
遇到這樣的片斷,就抄錄在那個筆記本上。
然而當他了解得多了,不禁有個想法:自己與伍子胥的故事,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 在伍奢被捕和伍奢、伍尚被殺的冤案中,除了楚平王,還有一個人起了很大作用,《左傳》裡叫費無極,《史記》裡叫費無忌,楚平王聽了他的讒言,才下此毒手。
整件事情的起因,是楚平王派費氏迎接秦女與太子成婚,他見秦女貌美,便勸平王娶她。
但怕将來太子繼位,要殺自己,于是先下手為強,誣告太子謀反。
這裡《左傳》與《史記》的記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并誣告太子與伍奢;後者則隻言及太子,平王訊問伍奢,伍奢勸他勿信讒言,遂被下獄。
株連伍奢二子,也是費氏的主意。
伍子胥拒召不來,《史記》裡伍奢說,楚國的國王和大臣從此要為兵禍所苦了!國王指的是楚平王,大臣指的是費氏;《左傳》裡他講得就更明白:楚國的君王和大夫恐怕要忙得不能按時吃飯了!大夫當然特指費氏。
顯然按照伍奢的遺言,費氏也在複仇對象之列。
但是伍子胥為什麼隻盯住楚平王一人呢?自始至終,費氏似乎都不為他所留意。
《史記·楚世家》說,平王死了,昭王即位,楚國的百姓讨厭費無忌,理由之一就是進讒言殺害伍奢父子,逼伍子胥投奔吳國。
為安撫百姓,楚國的令尹子常誅殺了費無忌。
然而伍子胥對此無所反應,并未停止複仇之舉,而且将對象移到昭王身上。
難道他囿于所聞,根本不知道費無忌的存在及所起的作用?但楚國的老百姓都知道的事,他會不知道嗎?《吳越春秋》記載,以後伍子胥破楚,還親自參與強占子常的妻子,子常好歹也算替自己複仇的人,他卻全無感恩之意。
伍子胥給冰鋒留下的印象,是擒賊先擒王,隻針對那最主要的責任人、最大的兇手,而且無須經過仔細勘察,周密判斷,始終恪守自己的這一信念。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父親的遭遇中,祝部長到底相當于什麼角色?父親真正的仇人究竟是誰?根據母親的講述,祝部長充其量也隻起到費無忌的作用,那麼楚平王又是誰呢?冰鋒将祝部長視為複仇對象,是否舍本求末,放過了真兇呢?母親是不是誤導了自己呢?如此他所謂心儀古人,所謂追慕伍子胥,以及父親期望于他的,就都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他不僅與伍子胥不相一緻,甚至是背道而馳。
自己是否成了一個“僞伍子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