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份,一是重新給他做的履曆表和工資單,一是他的平反文件。
父親的遺體火化後,母親帶着冰鋒到這個地下室告别,門上貼了封條,他悄悄撕開,進來看了看,走時又給貼了回去。
後來冰鋒考上北京醫學院,曾來這兒告慰父親。
十年過去,這個住宅區毫無變化,隻是地下室已經沒人住了。
來北京是冰鋒的心願,終于來到父親最後離開這世界的地方,仿佛還能看見他遠去的背影。
但父親平反,冰鋒沒來地下室,因為在他看來,平反之舉當然可以安撫那些輕易就能被安撫的家屬,但也隻是活人之間的一種交易和安排罷了。
當初部裡落實政策,把母子三人的戶口遷回北京,将失去職業的母親改成退休待遇,給身體不好的小妹安排了工作,最難辦的還是為死者的遺屬解決住房問題。
耗了很長時間,連父親平反的事都拖下來了。
冰鋒說,還不如把爸爸死的那間地下室分給咱們呢。
母親和弟弟妹妹一聽就急了。
那裡已被視為兇宅,甚至有鬧鬼的傳聞。
終于分到一套兩間半的房子,遺憾的是一樓,有點暗。
但冰鋒覺得,這份晦暗反倒是唯一接近父親之處。
主管此事的同志對他們說,凡是我們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做不了的了。
人死不能複生,生者好好活吧。
母親和弟弟妹妹住進新房子,對這一家人來說,是有史以來最幸福的一天。
家具和廚房用具大部分是朋友家用過的,還不齊全,一張桌子和四個凳子,則是在信托商店買的。
把冰鋒也從學校叫了回來。
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母親把父親的小相架擺在桌上,前面擺了一副筷子,一杯酒,但沒有空凳子了。
她買了一瓶櫻桃酒,斟滿五個酒杯,在父親的照片前也擺了一杯,端起杯子,熱淚盈眶地說,老陸,我們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你也該高興吧!母親和妹妹素來滴酒不沾,但各自都喝了一大口。
冰鋒雖然和他們碰了杯,在嘴邊抿了一下,就放下了,隻記得那酒有點挂杯。
他不願掃母親的興,心裡卻說,這跟爸爸有什麼關系呢,他哪裡知道有這一天! 冰鋒大學畢業,又來過一次地下室。
這裡仿佛記錄了他的成長經曆。
對他來說,這是一處隐秘之地,沉思之地,冥冥之中與父親對話之地。
冰鋒躺在地上,看着窗戶透進的越發黯淡的光線。
這與當年父親看見的當然不是同一縷陽光,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親正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着。
他以這個地方而存在;以母親床頭櫃上小相架裡那張照片而存在——那是一副被一而再的政治鬥争搞得無所适從,惶恐不安,最終麻木不仁的面容;以冰鋒有關他的記憶而存在——他的遺容,還有他被揪鬥時的一瞥,二者直接相連,而屏蔽了其間與之前的所有記憶。
父親以這一切告訴冰鋒,自己一生的遭遇不應該被迄今為止身後的種種所掩蓋,所抹殺。
冰鋒望着那近乎垂死的光線,體會父親臨終的感覺。
那時對父親來說,就是末日審判,就是他的一生總的結論,就是這個世界完結時的樣子。
此後無論什麼都與他無關,他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父親真是絕望而死。
冰鋒這樣的想法由來已久,可以說根植于一種生死觀。
他是個唯物論者,這當然與學醫的背景有關。
上學期間發生過兩件事,深深地影響了他。
一是在外科實習時,有個病人患胰腺癌,手術時發現已經轉移至腹腔,隻能匆匆縫上,疼得厲害就打一針芬太尼。
他要負責這床的冰鋒代發一個“伯病重盼速來”的電報,還留了醫院名字、病房号和床位号。
是發給雲南××縣××人民公社××大隊××生産隊一個人的。
冰鋒覺得“盼”字多餘,浪費三分錢,但還是照發了。
從昆明到北京乘特快還得三天三夜,從他那裡到昆明又不知要多少時間。
病人每天都問,來了嗎?這些話像是一個背着根本不能負荷的重負,好不容易透了口氣的人說的。
最後苦笑一下說,不會來了。
這就是遺言。
他死後第三天,那個人到了,農民模樣,有點木讷,并沒有很悲痛的樣子。
冰鋒不知道死者盼望他來是為什麼,他來又是為什麼。
一是在口矯實習時,每個學生要給病人做一副全口義齒,從制取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到義齒裝盒完成,冰鋒做得都很用心,帶他實習的大夫也直誇獎,待約病人來初戴那天,卻沒有來。
記得是個老人,精神很好,甚至顯得紅光滿面,就是左手略有點抖。
這副還沒最後完成的義齒留在科裡。
過了一個星期,來了一個中年婦女,說她父親去世了,想把假牙取回,放進骨灰盒。
這時已經該轉科了,另找病人來不及,老師給了冰鋒一個及格分。
以後他畢業分到現在的醫院,幹的是口内、口外,口矯另有科室,沒有機會再做義齒了。
冰鋒有時想到那副可能還放在某個冰冷漆黑的骨灰盒裡的義齒,想到患者家屬那份可憐之心,隻是永遠不知道他做的是否合适。
這兩件互不相幹的事情,都令冰鋒想到自己的父親,準确地說,是真切感受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生死之隔。
或者說,是作為生者對于包括父親在内的死者那種不可企及的無奈。
冰鋒站起來,收拾好報紙,離開地下室時,把門用鐵絲拴上。
回家路上他想,如果說為父親平反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話,母親告訴他仇人是誰,倒确實是解決了一個問題,相比之下意義重大得多。
但是,如果從他剛才重新感受到的死者無知這
父親的遺體火化後,母親帶着冰鋒到這個地下室告别,門上貼了封條,他悄悄撕開,進來看了看,走時又給貼了回去。
後來冰鋒考上北京醫學院,曾來這兒告慰父親。
十年過去,這個住宅區毫無變化,隻是地下室已經沒人住了。
來北京是冰鋒的心願,終于來到父親最後離開這世界的地方,仿佛還能看見他遠去的背影。
但父親平反,冰鋒沒來地下室,因為在他看來,平反之舉當然可以安撫那些輕易就能被安撫的家屬,但也隻是活人之間的一種交易和安排罷了。
當初部裡落實政策,把母子三人的戶口遷回北京,将失去職業的母親改成退休待遇,給身體不好的小妹安排了工作,最難辦的還是為死者的遺屬解決住房問題。
耗了很長時間,連父親平反的事都拖下來了。
冰鋒說,還不如把爸爸死的那間地下室分給咱們呢。
母親和弟弟妹妹一聽就急了。
那裡已被視為兇宅,甚至有鬧鬼的傳聞。
終于分到一套兩間半的房子,遺憾的是一樓,有點暗。
但冰鋒覺得,這份晦暗反倒是唯一接近父親之處。
主管此事的同志對他們說,凡是我們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做不了的了。
人死不能複生,生者好好活吧。
母親和弟弟妹妹住進新房子,對這一家人來說,是有史以來最幸福的一天。
家具和廚房用具大部分是朋友家用過的,還不齊全,一張桌子和四個凳子,則是在信托商店買的。
把冰鋒也從學校叫了回來。
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母親把父親的小相架擺在桌上,前面擺了一副筷子,一杯酒,但沒有空凳子了。
她買了一瓶櫻桃酒,斟滿五個酒杯,在父親的照片前也擺了一杯,端起杯子,熱淚盈眶地說,老陸,我們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你也該高興吧!母親和妹妹素來滴酒不沾,但各自都喝了一大口。
冰鋒雖然和他們碰了杯,在嘴邊抿了一下,就放下了,隻記得那酒有點挂杯。
他不願掃母親的興,心裡卻說,這跟爸爸有什麼關系呢,他哪裡知道有這一天! 冰鋒大學畢業,又來過一次地下室。
這裡仿佛記錄了他的成長經曆。
對他來說,這是一處隐秘之地,沉思之地,冥冥之中與父親對話之地。
冰鋒躺在地上,看着窗戶透進的越發黯淡的光線。
這與當年父親看見的當然不是同一縷陽光,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親正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着。
他以這個地方而存在;以母親床頭櫃上小相架裡那張照片而存在——那是一副被一而再的政治鬥争搞得無所适從,惶恐不安,最終麻木不仁的面容;以冰鋒有關他的記憶而存在——他的遺容,還有他被揪鬥時的一瞥,二者直接相連,而屏蔽了其間與之前的所有記憶。
父親以這一切告訴冰鋒,自己一生的遭遇不應該被迄今為止身後的種種所掩蓋,所抹殺。
冰鋒望着那近乎垂死的光線,體會父親臨終的感覺。
那時對父親來說,就是末日審判,就是他的一生總的結論,就是這個世界完結時的樣子。
此後無論什麼都與他無關,他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父親真是絕望而死。
冰鋒這樣的想法由來已久,可以說根植于一種生死觀。
他是個唯物論者,這當然與學醫的背景有關。
上學期間發生過兩件事,深深地影響了他。
一是在外科實習時,有個病人患胰腺癌,手術時發現已經轉移至腹腔,隻能匆匆縫上,疼得厲害就打一針芬太尼。
他要負責這床的冰鋒代發一個“伯病重盼速來”的電報,還留了醫院名字、病房号和床位号。
是發給雲南××縣××人民公社××大隊××生産隊一個人的。
冰鋒覺得“盼”字多餘,浪費三分錢,但還是照發了。
從昆明到北京乘特快還得三天三夜,從他那裡到昆明又不知要多少時間。
病人每天都問,來了嗎?這些話像是一個背着根本不能負荷的重負,好不容易透了口氣的人說的。
最後苦笑一下說,不會來了。
這就是遺言。
他死後第三天,那個人到了,農民模樣,有點木讷,并沒有很悲痛的樣子。
冰鋒不知道死者盼望他來是為什麼,他來又是為什麼。
一是在口矯實習時,每個學生要給病人做一副全口義齒,從制取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到義齒裝盒完成,冰鋒做得都很用心,帶他實習的大夫也直誇獎,待約病人來初戴那天,卻沒有來。
記得是個老人,精神很好,甚至顯得紅光滿面,就是左手略有點抖。
這副還沒最後完成的義齒留在科裡。
過了一個星期,來了一個中年婦女,說她父親去世了,想把假牙取回,放進骨灰盒。
這時已經該轉科了,另找病人來不及,老師給了冰鋒一個及格分。
以後他畢業分到現在的醫院,幹的是口内、口外,口矯另有科室,沒有機會再做義齒了。
冰鋒有時想到那副可能還放在某個冰冷漆黑的骨灰盒裡的義齒,想到患者家屬那份可憐之心,隻是永遠不知道他做的是否合适。
這兩件互不相幹的事情,都令冰鋒想到自己的父親,準确地說,是真切感受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生死之隔。
或者說,是作為生者對于包括父親在内的死者那種不可企及的無奈。
冰鋒站起來,收拾好報紙,離開地下室時,把門用鐵絲拴上。
回家路上他想,如果說為父親平反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話,母親告訴他仇人是誰,倒确實是解決了一個問題,相比之下意義重大得多。
但是,如果從他剛才重新感受到的死者無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