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生的自在之旅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往後還要業餘去弄弄那些書法呀,
繪畫呀,
音樂呀,
倒要提醒自己:
真要學蘇東坡,
不僅僅是蘇東坡的多才多藝,
更是多才多藝後的一顆率真而曠達的心,從而做一個認真的人,
一個有趣味的人,
一個自在的人。
讀書示小妹生日書 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生日,辭舊迎新,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
賈家在鄉裡是大戶,父輩那代兄弟四人,傳到咱們這代,兄弟十個,姊妹七個;我是男兒老八,你是女兒最小。
分家後,衆兄衆姐都英英武武有用于社會,隻是可憐了咱倆。
我那時體單力孱,面又醜陋,十三歲看去老氣猶如二十,村人笑為癡傻,你又三歲不能言語,哇哇隻會啼哭,父母年紀尚老,恨無人接力,常怨咱這一門人丁不達。
從那時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動,背着你在角落玩耍;有話無人可說,言于你你又不能回答,就喜歡起書來。
書中的人對我最好,每每讀到歡心處,我就在地上翻着跟頭,你就樂得直叫,讀到傷心處,我便哭了,你見我哭了,也便趴在我身上哭。
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築好一個沙城讓你玩,自個躺在一邊讀書,結果總是讓你尿濕在褲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地抱住你,說:“我小妹也是愛書人啊!”東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書,我背着你去借,人家不肯,說要幫着推磨子。
我便将你放在磨盤頂上,教你撥着磨眼,我就抱着磨棍推起磨盤轉,一個上午,給人家磨了三升苞谷,借了三本書,我樂得去親你,把你的臉蛋都咬出了一個紅牙印兒。
你還記得那本《紅樓夢》嗎?那是你到了四歲,剛剛學會說話,咱們到縣城姨家去,我發現櫃裡有一本書,就蹲在那裡看起來,雖然并不全懂,但覺得很有味道。
天快黑了,書隻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将書藏在懷裡。
三天後,姨家人來找,說我是賊,我不服,兩廂罵起來,被娘打過一個耳光,我哭了,你也哭了,娘也抱住咱們哭,你那時說:“哥哥,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書!”小妹,你那一句話,給了兄多大安慰,如今我一坐在書房,看着滿架書籍,我就記想那時的可憐。
咱們不是書香門第,家裡一直不曾富綽,即使現在,父母和你還在鄉下,地分了,糧是不短缺了,錢卻有出沒入,兄雖每月寄點,也隻能顧住油鹽醬醋,比不得會做生意的人家。
但是,窮不是咱們的錯,書會使咱們位低而人品不微,貧困而志向不賤。
這個社會,天下在振興,民族在發奮,咱們不企圖做官,以仕途之望做功于國家,但作為凡人百姓,咱們卻隻有讀書習文才能有益于社會啊。
你也立志寫作,兄很高興,你就要把書看重,什麼都不要眼紅,眼紅讀書,什麼朋友都可抛棄,但書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貧困倒是當作家的準備條件,書是忌富,人富則思惰,你目下處境正好逼你靜心地讀書,深知書中的精義。
這道理人往往以為不信,走過來了方才醒悟,小妹可将我的話記住,免得以後悔之不及。
兄在外已經十年,自不敢忘了讀書,所做一二篇文章,盡屬膚淺習作,愈是讀書不已。
過了二月二十一日,已到了而立之年,才更知立身難,立德難,立文難。
夜讀《西遊記》,悟出“取經唯誠,伏怪以力”,不覺懷多感激,臨風而歎息。
兄在你這般年紀,讀書目過能記,每每是借來之書,讀得也十分專注,而今桌上、幾上、案上、床上,滿是書籍,卻常常讀過十不能記下四五,這全是年齡所緻也,我至今隻有以抄寫輔助強記,但你一定要珍惜現在年紀,多多讀書啊。
既有條件,讀書萬萬不能狹窄。
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曆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讀。
世上好書,浩如煙海,一生不可能讀完,且又有的書雖好,但不能全為之喜愛,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實是世上好東西。
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囵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讀,這叫深究。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你真真正正愛上這本書了,就在一個時期多找些這位作家的書來讀,讀他的長篇,讀他的中篇,讀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詩歌,或者理論,再讀外人對他的評論,所寫的傳記,也可再讀讀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
這樣,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當時是什麼社會,如何的文壇,他的經曆、性格、人品、愛好等是怎樣促使他的風格的形成。
大凡世上,一個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寫法,都是有迹而可尋覓,當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
兄讀中國的莊子、太白、東坡詩文,讀外國的泰戈爾、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滅轉接之間不可測識。
說來,還是兄讀書太少,悟覺淺薄啊!如此這番讀過,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開,重新進攻另一個大家。
文學是在突破中前進,你要時時注意,前人走到了什麼地方,同輩人走到了什麼地方。
任何一個大家,你隻能繼承,不能重複,你要在讀他的作品時,就将他拉到你的腳下來讀。
這不是狂妄,這正是知其長,曉其短,師精神而棄皮毛啊。
虛無主義可笑,但全然跪倒來讀,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損,永遠在他的屁股後了。
這你要好好記住。
在家時,逢小妹生日,兄總為你梳那一雙細辮,親手要為你剝娘煮熟的雞蛋。
一走十年,竟總是忘了你生日的具體時間,這你是該罵我的了。
今年一入夏,我便時時提醒自己,要到時一定祝賀你成人。
鄰居婦人要我送你一筆大錢,說我寫書,稿費易如就地俯拾,我反駁,又說我“肥豬也哼哼”,咳,鄰人隻知是錢!人活着不能沒錢,但隻要有一碗飯吃,錢又算個什麼呢?如今稿費低賤,家豈是以稿費發的?!讀書要讀精品,寫書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哪裡是鄰居婦人之見啊!這麼多年,兄并不敢奢侈,隻是簡樸,唯恐忘了往昔困頓,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數錢盡買了書籍。
所以,小妹生日,兄什麼也不送,僅買一套名著十冊給你寄來,乞妹快活。
關于父子 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
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一個兒子酷像他的父親,做父親的就要得意了。
世上有了一個小小的自己的複制品,時時對着欣賞,如鏡中的花、水中的月,這無疑比僅僅是個兒子自豪得多。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朋友已經去世幾十年了,忽一日早上又見着了他,忍不住就叫了他的名字,當然知道這是他的兒子,但能不由此而企羨起這一種生生不滅、永存于世的境界嗎? 做父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像蛇蛻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兒子卻相當多願意像蟬蛻殼似的裂變。
一個朋友跟我說,他的兒子小時候最高興的是讓他牽着逛大街,現在才讀小學三年級,就不願意同他一塊出門了,因為嫌他胖得難看。
中國的傳統裡,有“嚴父慈母”之說,所以在初為人父時可以對任何事情寬容放任,對兒子卻一派嚴厲,少言語,多闆臉,動辄吼叫揮拳。
我們在每個家庭都能聽到對兒子以“匪”字來下評語和“小心剝了你的皮”的警告,他們常要把在外邊的怄氣回來發洩到兒子身上,如受了領導的壓制,挨了同事的排擠,甚至丢了一串鑰匙,輸了一盤棋。
兒子在那時沒力氣回打,又沒多少詞彙能罵,經濟不獨立,逃出家去更得餓死,除了承接打罵外唯獨是哭,但常常又是不準哭,也就不敢再哭。
偶爾對兒子親熱了,原因又多是自己有了什麼喜事,要把一個喜事讓兒子醞釀擴大成兩個喜事。
在整個的少年,兒子可以随便呼喊國家主席的小名,卻不敢悄聲說出父親的大号。
我的鄰居名叫“張有餘”,他的兒子就從不說出“魚”來,飯桌上的魚就隻好說吃“蛤蟆”,于是小兒罵仗,隻要說出對方父親的名字就算是惡毒的大罵了。
可是每一個人的經驗裡,卻都在記憶的深處牢記着一次父親嚴打的曆史,耿耿于懷,到晚年說出來仍憤憤不平。
所以在鄉下,甚至在眼下的城市,兒子很多都不願同父親待在一起,他們往往是相對無言。
我們總是發現父親對兒子的評價不準,不是說兒子“呆”,就是說他“癡相”,以至兒子成就了事業或成了名人,他還是驚疑不信。
可以說,兒子與父親的矛盾是從兒子一出世就有了,他首先使父親的妻子的愛心轉移,再就是向你讨吃讨喝以至意見相左,惹你生氣,最後又親手将父親埋葬。
古語講,男當十二替父志,兒子從十二歲起父親就慢慢衰退了,所以做父親的從小嚴打兒子,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一種人之生命本源裡的嫉妒意識。
若以此推想,女人的偉大就在于從中調和父與子的矛盾了。
世界上如果隻有大男人和小男人,其實就是兇殘的野獸,上帝将女人分為老女人和小女人派下來就是要掌管這些男人的。
隻有在兒子開始做了父親,這父親才有覺悟對自己的父親好起來,可以與父親在一條凳子上坐下,可以跷二郎腿,共同地銜一支煙吸,共同拔下巴上的胡須。
但是,做父親的已經喪失了一個男人在家中的真正權勢後,對于兒子的能促膝相談的态度卻很有幾分苦楚,或許明白這如同一個得勝的将軍盛情款待一個敗将隻能顯得人家寬大為懷一樣,兒子的恭敬即使出自真誠,父親在本能的潛意識裡仍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于是他開始鐘愛起孫子了。
這種轉變皆是不經意的,是不會被清醒察覺的。
父親鐘愛起了孫子,便與孫子沒有輩分,嬉鬧無序,孫子可以嘲笑他的愛吃爆豆卻沒牙咬動的嘴,在廁所比試誰尿得遠,自然是爺爺尿濕了鞋而被孫子拔一根胡子來懲罰了。
他們同輩人在一塊,如同婆婆們在一塊數說兒媳一樣述說兒子的不是,完全變成了長舌男,隻有孫子來,最喜歡的也最能表現親近的是動手去摸孫子的“小雀雀”。
這似乎成了一種習慣,且不說這裡邊有多少人生的深沉的感慨、失望和向往,但現在一見孩子就要去摸簡直是唯一的逗樂了。
這樣的場面,往往使做兒子的感到了悲涼,在孫子不成體統地與爺爺戲谑中就要打罰自己的兒子,但父親卻在這一刻裡兇如老狼,開始無以複加地罵兒子,把積聚于肚子裡的所有的不滿全要罵出來,直罵個天昏地暗。
但爺爺對孫子不論怎樣地好,孫子都是不記恩的。
孫子在初為人兒時實在也是賤物,他放着是爺爺的心肝不領情而偏要做父親的扁桃體,于父親是多餘的一丸肉,又替父親抵抗着身上的病毒。
孫子沒有一個永遠記着他的爺爺的,由此,有人強調要生男孩能延續家脈的學說就值得可笑了。
試問,誰能記得他的先人是什麼模樣又叫什麼名字呢?最了不得的是四世同堂能知道他的爺爺、老爺爺罷了,那麼,既然後人連老爺爺都不知何人,那老爺爺的那一輩人一個有男孩傳脈,一個沒男孩傳脈,價值不是一樣的嗎?話又說回來,要你傳種接脈,你明白這其中的玄秘嗎?這正如吃飯是繁重的活計,不但要吃,吃的要耕要種要收要磨,吃時要咬要嚼要消化要拉洩,要你完成這一系列任務,就生一個食之欲給你,生育是繁苦的勞作,要性交要懷胎要生産要養活,要你完成這一系列任務就生一個性之欲給你,原來上帝在造人時玩的是讓人占小利吃大虧的伎倆!而生育比吃飯更繁重辛勞,故有了一種欲之快樂後還要再加一種不能斷香火的意識,于是,人就這麼傻乎乎地自得其樂地繁衍着。
唉唉,這話讓我該怎麼說呀,還是隻說關于父子的話吧。
我說,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
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前半生兒子對父親不滿,後半生父親對兒子不滿,這如婆婆和媳婦的關系,一代一代的媳婦都在埋怨婆婆,你也是媳婦,你也是婆婆,你埋怨你自己。
我有時想,為什麼上帝不讓父親永遠是父親,兒子永遠是兒子,人數永遠是固定着,兒子那就甘為人兒地永遠安分了呢?但上帝偏不這樣,一定是認為這樣一直不死地下去,雖父子沒了矛盾而父與父的矛盾就又太多了。
所以要重換一層人,可是人換一層還是不好,又換,就反反複複換了下去。
那麼,換來換去還是這些人了!可不是嗎?如果不停地生人死人,人死後據說靈魂又不滅,那這個世界裡到處該是幽魂,我們擡腳動手就要碰撞他們或者他們碰撞了我們。
不是的,絕不是這樣的,一定還是那些有數的人在換着而重新排列罷了。
記得有一個理論是說世上的有些東西并不存在着什麼優劣,而質量的秘訣全在于秩序排列,石墨和金剛石其構成的分子相同,而排列的秩序不一,質量截然兩樣。
聰明人和蠢笨人之所以聰明蠢笨也在于細胞排列的秩序不同。
哦,不是有許多英雄和盜匪在被槍殺時大叫“二十年又一個×××嗎”?這英雄和盜匪可能是看透了人的玄機的。
所以我認為一代一代的人是上帝在一次次重新排列了推到世界上來的,如果認為那怎麼現在比過去人多,也一定是僅僅将原有的人分劈開來,各占性格的一個側面、一個特點罷了,那麼你曾經是我的父親,我的兒子何嘗又不會是你,父親和兒子原本是沒有什麼區别的。
明白了這一點多好呀,現時為人父的你還能再專制你的兒子嗎?現時為人兒的你還能再怨恨現時你的父親嗎?不、不,還是這一世民主、和平、仁愛地活着為好,好! 關于女人 如果做理性的分析,一個女人,既然是僅屬于女性的人,其形象的美與醜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但實際的情況是,每一個男人,包括最理性者,見到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漂亮的女人,沒有不産生異樣感覺的。
成語詞典裡,美女被比作花,比作月;賈寶玉感慨女人是清水做的,我們或許嘲笑這是情種們的言論,但沈從文說過,女人是天使和魔鬼合作的産物,甚至胡适先生談佛的戒色,主張見到美女就立即想她老了的形象,想她死後的一副骷髅,這豈不暴露了美女仍對他們有着強大的誘惑,隻是無可奈何地逃避罷了。
真正有點不注重女人美醜的是那些偏僻鄉間的貧困的老大不小的光棍漢,“尾
讀書示小妹生日書 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生日,辭舊迎新,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
賈家在鄉裡是大戶,父輩那代兄弟四人,傳到咱們這代,兄弟十個,姊妹七個;我是男兒老八,你是女兒最小。
分家後,衆兄衆姐都英英武武有用于社會,隻是可憐了咱倆。
我那時體單力孱,面又醜陋,十三歲看去老氣猶如二十,村人笑為癡傻,你又三歲不能言語,哇哇隻會啼哭,父母年紀尚老,恨無人接力,常怨咱這一門人丁不達。
從那時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動,背着你在角落玩耍;有話無人可說,言于你你又不能回答,就喜歡起書來。
書中的人對我最好,每每讀到歡心處,我就在地上翻着跟頭,你就樂得直叫,讀到傷心處,我便哭了,你見我哭了,也便趴在我身上哭。
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築好一個沙城讓你玩,自個躺在一邊讀書,結果總是讓你尿濕在褲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地抱住你,說:“我小妹也是愛書人啊!”東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書,我背着你去借,人家不肯,說要幫着推磨子。
我便将你放在磨盤頂上,教你撥着磨眼,我就抱着磨棍推起磨盤轉,一個上午,給人家磨了三升苞谷,借了三本書,我樂得去親你,把你的臉蛋都咬出了一個紅牙印兒。
你還記得那本《紅樓夢》嗎?那是你到了四歲,剛剛學會說話,咱們到縣城姨家去,我發現櫃裡有一本書,就蹲在那裡看起來,雖然并不全懂,但覺得很有味道。
天快黑了,書隻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将書藏在懷裡。
三天後,姨家人來找,說我是賊,我不服,兩廂罵起來,被娘打過一個耳光,我哭了,你也哭了,娘也抱住咱們哭,你那時說:“哥哥,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書!”小妹,你那一句話,給了兄多大安慰,如今我一坐在書房,看着滿架書籍,我就記想那時的可憐。
咱們不是書香門第,家裡一直不曾富綽,即使現在,父母和你還在鄉下,地分了,糧是不短缺了,錢卻有出沒入,兄雖每月寄點,也隻能顧住油鹽醬醋,比不得會做生意的人家。
但是,窮不是咱們的錯,書會使咱們位低而人品不微,貧困而志向不賤。
這個社會,天下在振興,民族在發奮,咱們不企圖做官,以仕途之望做功于國家,但作為凡人百姓,咱們卻隻有讀書習文才能有益于社會啊。
你也立志寫作,兄很高興,你就要把書看重,什麼都不要眼紅,眼紅讀書,什麼朋友都可抛棄,但書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貧困倒是當作家的準備條件,書是忌富,人富則思惰,你目下處境正好逼你靜心地讀書,深知書中的精義。
這道理人往往以為不信,走過來了方才醒悟,小妹可将我的話記住,免得以後悔之不及。
兄在外已經十年,自不敢忘了讀書,所做一二篇文章,盡屬膚淺習作,愈是讀書不已。
過了二月二十一日,已到了而立之年,才更知立身難,立德難,立文難。
夜讀《西遊記》,悟出“取經唯誠,伏怪以力”,不覺懷多感激,臨風而歎息。
兄在你這般年紀,讀書目過能記,每每是借來之書,讀得也十分專注,而今桌上、幾上、案上、床上,滿是書籍,卻常常讀過十不能記下四五,這全是年齡所緻也,我至今隻有以抄寫輔助強記,但你一定要珍惜現在年紀,多多讀書啊。
既有條件,讀書萬萬不能狹窄。
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曆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讀。
世上好書,浩如煙海,一生不可能讀完,且又有的書雖好,但不能全為之喜愛,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實是世上好東西。
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囵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讀,這叫深究。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你真真正正愛上這本書了,就在一個時期多找些這位作家的書來讀,讀他的長篇,讀他的中篇,讀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詩歌,或者理論,再讀外人對他的評論,所寫的傳記,也可再讀讀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
這樣,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當時是什麼社會,如何的文壇,他的經曆、性格、人品、愛好等是怎樣促使他的風格的形成。
大凡世上,一個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寫法,都是有迹而可尋覓,當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
兄讀中國的莊子、太白、東坡詩文,讀外國的泰戈爾、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滅轉接之間不可測識。
說來,還是兄讀書太少,悟覺淺薄啊!如此這番讀過,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開,重新進攻另一個大家。
文學是在突破中前進,你要時時注意,前人走到了什麼地方,同輩人走到了什麼地方。
任何一個大家,你隻能繼承,不能重複,你要在讀他的作品時,就将他拉到你的腳下來讀。
這不是狂妄,這正是知其長,曉其短,師精神而棄皮毛啊。
虛無主義可笑,但全然跪倒來讀,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損,永遠在他的屁股後了。
這你要好好記住。
在家時,逢小妹生日,兄總為你梳那一雙細辮,親手要為你剝娘煮熟的雞蛋。
一走十年,竟總是忘了你生日的具體時間,這你是該罵我的了。
今年一入夏,我便時時提醒自己,要到時一定祝賀你成人。
鄰居婦人要我送你一筆大錢,說我寫書,稿費易如就地俯拾,我反駁,又說我“肥豬也哼哼”,咳,鄰人隻知是錢!人活着不能沒錢,但隻要有一碗飯吃,錢又算個什麼呢?如今稿費低賤,家豈是以稿費發的?!讀書要讀精品,寫書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哪裡是鄰居婦人之見啊!這麼多年,兄并不敢奢侈,隻是簡樸,唯恐忘了往昔困頓,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數錢盡買了書籍。
所以,小妹生日,兄什麼也不送,僅買一套名著十冊給你寄來,乞妹快活。
關于父子 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
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一個兒子酷像他的父親,做父親的就要得意了。
世上有了一個小小的自己的複制品,時時對着欣賞,如鏡中的花、水中的月,這無疑比僅僅是個兒子自豪得多。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朋友已經去世幾十年了,忽一日早上又見着了他,忍不住就叫了他的名字,當然知道這是他的兒子,但能不由此而企羨起這一種生生不滅、永存于世的境界嗎? 做父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像蛇蛻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兒子卻相當多願意像蟬蛻殼似的裂變。
一個朋友跟我說,他的兒子小時候最高興的是讓他牽着逛大街,現在才讀小學三年級,就不願意同他一塊出門了,因為嫌他胖得難看。
中國的傳統裡,有“嚴父慈母”之說,所以在初為人父時可以對任何事情寬容放任,對兒子卻一派嚴厲,少言語,多闆臉,動辄吼叫揮拳。
我們在每個家庭都能聽到對兒子以“匪”字來下評語和“小心剝了你的皮”的警告,他們常要把在外邊的怄氣回來發洩到兒子身上,如受了領導的壓制,挨了同事的排擠,甚至丢了一串鑰匙,輸了一盤棋。
兒子在那時沒力氣回打,又沒多少詞彙能罵,經濟不獨立,逃出家去更得餓死,除了承接打罵外唯獨是哭,但常常又是不準哭,也就不敢再哭。
偶爾對兒子親熱了,原因又多是自己有了什麼喜事,要把一個喜事讓兒子醞釀擴大成兩個喜事。
在整個的少年,兒子可以随便呼喊國家主席的小名,卻不敢悄聲說出父親的大号。
我的鄰居名叫“張有餘”,他的兒子就從不說出“魚”來,飯桌上的魚就隻好說吃“蛤蟆”,于是小兒罵仗,隻要說出對方父親的名字就算是惡毒的大罵了。
可是每一個人的經驗裡,卻都在記憶的深處牢記着一次父親嚴打的曆史,耿耿于懷,到晚年說出來仍憤憤不平。
所以在鄉下,甚至在眼下的城市,兒子很多都不願同父親待在一起,他們往往是相對無言。
我們總是發現父親對兒子的評價不準,不是說兒子“呆”,就是說他“癡相”,以至兒子成就了事業或成了名人,他還是驚疑不信。
可以說,兒子與父親的矛盾是從兒子一出世就有了,他首先使父親的妻子的愛心轉移,再就是向你讨吃讨喝以至意見相左,惹你生氣,最後又親手将父親埋葬。
古語講,男當十二替父志,兒子從十二歲起父親就慢慢衰退了,所以做父親的從小嚴打兒子,這恐怕是冥冥之中的一種人之生命本源裡的嫉妒意識。
若以此推想,女人的偉大就在于從中調和父與子的矛盾了。
世界上如果隻有大男人和小男人,其實就是兇殘的野獸,上帝将女人分為老女人和小女人派下來就是要掌管這些男人的。
隻有在兒子開始做了父親,這父親才有覺悟對自己的父親好起來,可以與父親在一條凳子上坐下,可以跷二郎腿,共同地銜一支煙吸,共同拔下巴上的胡須。
但是,做父親的已經喪失了一個男人在家中的真正權勢後,對于兒子的能促膝相談的态度卻很有幾分苦楚,或許明白這如同一個得勝的将軍盛情款待一個敗将隻能顯得人家寬大為懷一樣,兒子的恭敬即使出自真誠,父親在本能的潛意識裡仍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于是他開始鐘愛起孫子了。
這種轉變皆是不經意的,是不會被清醒察覺的。
父親鐘愛起了孫子,便與孫子沒有輩分,嬉鬧無序,孫子可以嘲笑他的愛吃爆豆卻沒牙咬動的嘴,在廁所比試誰尿得遠,自然是爺爺尿濕了鞋而被孫子拔一根胡子來懲罰了。
他們同輩人在一塊,如同婆婆們在一塊數說兒媳一樣述說兒子的不是,完全變成了長舌男,隻有孫子來,最喜歡的也最能表現親近的是動手去摸孫子的“小雀雀”。
這似乎成了一種習慣,且不說這裡邊有多少人生的深沉的感慨、失望和向往,但現在一見孩子就要去摸簡直是唯一的逗樂了。
這樣的場面,往往使做兒子的感到了悲涼,在孫子不成體統地與爺爺戲谑中就要打罰自己的兒子,但父親卻在這一刻裡兇如老狼,開始無以複加地罵兒子,把積聚于肚子裡的所有的不滿全要罵出來,直罵個天昏地暗。
但爺爺對孫子不論怎樣地好,孫子都是不記恩的。
孫子在初為人兒時實在也是賤物,他放着是爺爺的心肝不領情而偏要做父親的扁桃體,于父親是多餘的一丸肉,又替父親抵抗着身上的病毒。
孫子沒有一個永遠記着他的爺爺的,由此,有人強調要生男孩能延續家脈的學說就值得可笑了。
試問,誰能記得他的先人是什麼模樣又叫什麼名字呢?最了不得的是四世同堂能知道他的爺爺、老爺爺罷了,那麼,既然後人連老爺爺都不知何人,那老爺爺的那一輩人一個有男孩傳脈,一個沒男孩傳脈,價值不是一樣的嗎?話又說回來,要你傳種接脈,你明白這其中的玄秘嗎?這正如吃飯是繁重的活計,不但要吃,吃的要耕要種要收要磨,吃時要咬要嚼要消化要拉洩,要你完成這一系列任務,就生一個食之欲給你,生育是繁苦的勞作,要性交要懷胎要生産要養活,要你完成這一系列任務就生一個性之欲給你,原來上帝在造人時玩的是讓人占小利吃大虧的伎倆!而生育比吃飯更繁重辛勞,故有了一種欲之快樂後還要再加一種不能斷香火的意識,于是,人就這麼傻乎乎地自得其樂地繁衍着。
唉唉,這話讓我該怎麼說呀,還是隻說關于父子的話吧。
我說,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
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前半生兒子對父親不滿,後半生父親對兒子不滿,這如婆婆和媳婦的關系,一代一代的媳婦都在埋怨婆婆,你也是媳婦,你也是婆婆,你埋怨你自己。
我有時想,為什麼上帝不讓父親永遠是父親,兒子永遠是兒子,人數永遠是固定着,兒子那就甘為人兒地永遠安分了呢?但上帝偏不這樣,一定是認為這樣一直不死地下去,雖父子沒了矛盾而父與父的矛盾就又太多了。
所以要重換一層人,可是人換一層還是不好,又換,就反反複複換了下去。
那麼,換來換去還是這些人了!可不是嗎?如果不停地生人死人,人死後據說靈魂又不滅,那這個世界裡到處該是幽魂,我們擡腳動手就要碰撞他們或者他們碰撞了我們。
不是的,絕不是這樣的,一定還是那些有數的人在換着而重新排列罷了。
記得有一個理論是說世上的有些東西并不存在着什麼優劣,而質量的秘訣全在于秩序排列,石墨和金剛石其構成的分子相同,而排列的秩序不一,質量截然兩樣。
聰明人和蠢笨人之所以聰明蠢笨也在于細胞排列的秩序不同。
哦,不是有許多英雄和盜匪在被槍殺時大叫“二十年又一個×××嗎”?這英雄和盜匪可能是看透了人的玄機的。
所以我認為一代一代的人是上帝在一次次重新排列了推到世界上來的,如果認為那怎麼現在比過去人多,也一定是僅僅将原有的人分劈開來,各占性格的一個側面、一個特點罷了,那麼你曾經是我的父親,我的兒子何嘗又不會是你,父親和兒子原本是沒有什麼區别的。
明白了這一點多好呀,現時為人父的你還能再專制你的兒子嗎?現時為人兒的你還能再怨恨現時你的父親嗎?不、不,還是這一世民主、和平、仁愛地活着為好,好! 關于女人 如果做理性的分析,一個女人,既然是僅屬于女性的人,其形象的美與醜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但實際的情況是,每一個男人,包括最理性者,見到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漂亮的女人,沒有不産生異樣感覺的。
成語詞典裡,美女被比作花,比作月;賈寶玉感慨女人是清水做的,我們或許嘲笑這是情種們的言論,但沈從文說過,女人是天使和魔鬼合作的産物,甚至胡适先生談佛的戒色,主張見到美女就立即想她老了的形象,想她死後的一副骷髅,這豈不暴露了美女仍對他們有着強大的誘惑,隻是無可奈何地逃避罷了。
真正有點不注重女人美醜的是那些偏僻鄉間的貧困的老大不小的光棍漢,“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