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願一生從容安甯
關燈
小
中
大
識辨去千佛洞的路。
大家四處覓尋,折騰了半天,我突然覺得有“仙龜指路”,肯定是沒錯的,提說到龜石下往上找看有沒有路。
折回來,出奇的是龜石上竟真有一條毛路,毛路帶我們又轉到前峰崖頭,前峰崖頭上卻又沒有路了,幾個人便又懷疑是不是還得從後山繞。
他們又去了後山,我累得實在不能走了,坐到崖頭處一塊石闆上歇息,忽然看見崖石下似乎可以通往千佛洞處,就走下去。
越走越覺得是一條小道,雖然草埋沒了路面,且時有塌方斷阻或荊棘橫生。
我忙呼喊:“路尋到了!”竟兀自沿路深入,鑽進了樹林子。
林子裡陰涼了許多,漸漸能看到一些殘垣斷壁,而路面上就生有許多拳大的雞蛋大的蘑菇灰色球,潔白如玉。
千佛洞到底在哪裡,林子密得無法辨識,我卻從來沒有過地自信,隻是随腳走,而且再也沒了疲倦,似乎曾來過這裡似的。
抱着樹向上爬了一氣,一仰頭山崖就在臉前,旁邊是有了幾個洞窟,但洞窟裡什麼也沒有。
折身從崖上更窄的地方走過去,攀樹往下一望,崖石直立立下去深不見底,估計這正是主峰險要處了,千佛洞必在附近。
才一靜神,一隻鳥在前邊鳴叫,循聲過去,鳥影是沒有的,一個洞窟豁然地出現在眼前,急撲進去,搭眼就瞧見了無數的佛像,我已跪倒在那裡磕頭作揖了。
我是多麼感謝這千佛洞啊,它讓我終于來拜見了!拜畢,起身看了一圈佛像,喜歡得大呼小叫,又看了一圈,還是呼叫不已,随我而來的叫作馬棟的也來了,我開始靜下心來,從頭到尾一個佛像一個佛像慢慢地看。
這是在沙石崖上鑿開的隻有二十平方米的洞窟,估計當年洞窟四面壁和掏鑿出的兩個方柱上都浮雕有佛像,但現在東面北面的洞壁因石質起層駁脫已沒有佛像,而方柱上也隻剩下三面未駁脫。
這些佛像寬有半米,高一米有餘,全坐于蓮台,其姿各異,衣飾線條清晰,但頭部一概毀壞,唯有方柱西側第三排第二尊佛像還殘留嘴巴以下的部位,可見出雕刻的細緻精妙。
洞窟東門壁上刻有幾行字,記載着這是金代物事,洞窟裡為八百零一人捐資刻鑿了八百零一尊佛像。
我和馬棟沒有清點現在還殘留了多少佛尊,為佛遭此劫難而浩歎。
這時候,後邊的六人依次也尋到洞中,他們感慨着我有佛緣,是客人領着主人尋到千佛洞了。
我不免也輕狂起來,說了許多得意話,等到他們看過佛洞,哀歎一番,這佛洞已無法再修複了,就出洞去看别的風光,我和馬棟、馬河聲依然留在洞内,再觀賞着,評說着。
奇異的事情就在這時發生了,首先是馬棟突然發現了在方柱的一側上刻有一佛,他說:“瞧,誰個來拜佛把他自己也刻在這裡了!”我和馬河聲一看,驚得同聲叫道:“這是一尊最好的佛像啊!”激動得抱在一塊,跌在地上。
方柱的這一側原本什麼也沒有了,現在卻是在最光亮處,半人高處,刻有一佛。
此佛極可能是刻佛人在刻鑿時僅刻鑿了個毛坯而停止了,或許就是刻了這樣一尊佛,它并沒有精雕細刻,臉上沒有五官,身上沒有衣飾線條,隻是頭、身、蓮台三個大概的隆起的團塊,如天擦黑的鄉下,我們坐在門檻上,遠遠看見一個人走過來,并看不清來人的眉眼,他也未發聲,我們卻依然知道來的是我們的父親或是我們的爺爺。
這是一尊誰見了誰都看得出的佛像,是渾厚的佛像,混沌的佛像,充滿了強勁之力的佛像,一尊極具藝術魅力的佛像!我們驚喜若狂,卻同時疑惑了:在洞窟裡看了這麼半天,而它就在最易看到的地方呀,怎麼就沒發現竟又突然地出現在眼前?這是八百零一尊佛像中的那多出的一尊嗎?所有的佛像都遭毀了,它為什麼躲過了劫難,就是因為它形象的渾厚、混沌嗎?我跪在這尊佛像前眼裡充滿了淚水,我真是與佛有緣的,這尊從金以來刻鑿而成的佛像就是為了讓我來拜見的,讓我來認識它的價值的,而它為了讓我能拜見它,認識它,偏就以如此形象避開了曾經是香火缭繞的供奉,也因此避開了錘敲石砸的毀壞,又默默在荒山嶺上冷清了數十年。
這尊佛如此在等待着我的拜見,它一定是有原因的,這難道是要昭示我關于什麼是大慈大悲,什麼是寬容忍耐,什麼是渾厚沉靜嗎?我不禁為我上山的路上所誦出的詩句和尋到路的得意輕狂而覺得自己的淺薄了! 我們在返回山下了,可我戀戀不舍,想這千佛洞要恢複是完全不可能了,與其讓這尊佛像還留在這裡實在不忍,欲請它回去香火奉供,但我又沒辦法請回它。
我再次拜揖了它,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洞窟,一路上對天祈禱,不敢再讓誰來毀了它,發願過一段時間了就來磕拜。
回來,我不願意對人講這尊佛像的價值,但我又怎能不逢人講說呢?合陽的梁山正是因為有千佛洞而為名山的,千佛洞正是因為有了這尊佛像而具有了價值的,而凡能拜見到這尊佛像受到昭示的,必會自己修心成佛的。
天馬 四月二十一日,譚宗林從安康帶來魏晉畫像磚拓片數幅,和一包新茶。
因茶思友,分出一半去尋馬海舟。
馬海舟是陝西畫壇的怪傑,特立獨行,平素不與人往來。
他作畫極認真,畫成後卻并不自珍,憑一時高興,任人拿去。
我曾為他的畫作說過幾句話,或許他認為搔到了癢處,或許都是矮人,反正我們是熟了。
“你幾時來家呀,我有許多好玩的東西!”他這麼邀請着我,但他交代得太複雜,我不是狗,也不是司機,深如大海的都市裡,我尋不着去他家的路。
譚宗林領我過大街穿小巷,撲來撲去了半天,把一家門敲開了。
馬海舟正在作畫哩。
大畫家用小畫案,我第一次見到。
那麼窄而短的桌子上,一半又層層疊疊堆放着古瓷和奇石異木,空出的一片氈布上,畫的是一匹馬、天馬。
馬斜側而立,四蹄有蹬踏狀,但枯瘦如細狗,似有一縱即逝之架勢。
天上之馬是不是這般模樣,我不知道,馬海舟是知道的,他使馬鬃馬尾及四條腿上,都畫成一團團絲麻,若雲之浮動。
我鼓掌說:“好!”譚宗林能煽情惑人,立即說:“你叫好,何不題款幾句?!”我便提筆寫了: 天上有龍馬, 孤獨難合群。
何不去世間? 我豈馱官人! 那日馬海舟臉色紅潤,粗而極短的十指搓着,說:“你總知我。
” 譚宗林頓生掠奪之意,從懷裡掏出一張拓片來要送馬海舟。
拓片是一幅有着“飛天”的魏晉畫像磚圖案,明顯看出馬海舟是激動了,驚奇敦煌壁畫裡有“飛天”,而魏晉時竟也有“飛天”,中國美術史是要改寫了。
譚宗林自然就提出了交換的話來。
我立即反對:此畫不能送人的;拓片畢竟是拓片;既然宗林對馬先生一向敬重,送一幅拓片還舍不得嗎?譚宗林百般罵我,馬海舟笑道:“你看了我的‘天馬’,我看了你的‘飛天’,過過眼福就是,但你的‘飛天’世人難見,我看過了,送你一個更古老的東西作補償吧。
”遂拿出一幅鷹圖給了譚宗林。
一張大紙,赫然站有一鷹,身如峻崖,頭生雙角,口微微張開,似有嗷嗷之聲發出,題為“八萬年前有此君”。
譚宗林大喜。
我戲谑道:“宗林帶他那個拓片在城裡待三天,數十張畫就從畫家手裡賺過來了!”宗林隻是笑,馬海舟卻不理會,還在講鷹與恐龍是同代之物,我便扭頭去觀賞古董架上那些秦磚漢瓦唐俑宋瓷了。
他的收藏大多是民間工藝,但精妙絕倫,那奇奇怪怪的形狀,以及古董上繪制的各種色彩圖案,使我突然悟到馬海舟作品之所以古拙怪誕,他受古時的民間工藝影響太大了。
“這四幅畫,你倆各挑兩幅吧!”馬海舟送我三件古玩後,突然說。
他從櫃子裡又取出四幅畫來,一一攤在床上。
一幅梅、一幅蘭、一幅菊、一幅竹,都是馬海舟風格,筆法高古,簡潔之極。
如此厚意,令我和譚宗林大受感動,看哪一幅,哪一幅都好。
譚宗林說:“賈先生職稱高,賈先生先挑。
”我說:“茶是譚先生帶來的,譚先生先挑。
”我看中菊與竹,而梅與家人姓名有關,又怕拿不到手,但我不說。
“抓紙丢兒吧,”馬海舟說,“天意讓拿什麼就拿什麼。
” 他裁紙,寫“春、夏、秋、冬”四字,各揉成團兒。
我抓一個,譚抓一個,我再抓一個,譚再抓一個。
展開,我是“梅”與“菊”。
梅與菊歸我了,我就大加顯擺,說我的梅如何身孕春色,我的菊又如何淡在秋風。
正熱鬧着,門被敲響,我們立即将畫疊起藏在懷中。
進來的是一位高個,拉馬海舟到一旁叽叽咕咕說什麼,馬海舟開始還解釋着,後來全然就生氣了,嚷道:“不去,絕對不去。
”那人苦笑着,終于說:“那你就在家畫一幅吧。
”馬海舟垂下頭去,直門了一會,說:“現在畫是不可能的,你瞧我有朋友在這兒。
我讓你給他帶一幅去吧。
”從櫃子裡取出一幅畫來,小得隻有一面報紙那麼大。
“就這麼大?給你說了一年了,就這麼大一張,怎麼拿得出手呢?” 那人叫苦着,似乎不接。
“那我隻有這麼大個畫桌呀!”馬海舟又要把畫裝進櫃子,那人忙把畫拿過去了。
來人一走,馬海舟嚷道喝茶喝茶,端起茶杯自己先一口喝幹。
譚宗林問怎麼回事,原來是那人來說他已給一位大的官人講好讓馬海舟去家裡作畫的,官人家已做好了準備。
“他跟人說好了,可他事先不跟我說,我是随叫随到的嗎?”譚宗林說:“你夠作的了!”馬海舟說:“我哪裡做了?我不是送了畫嗎?對待大人物,谄是可恥的,做也非分,還是遠距離些好。
”他跟我笑笑,我也跟他笑笑。
告辭該走了,譚宗林把魏晉畫像磚拓片要給馬海舟,馬海舟不收,卻說:“下次來,你把你的那塊銅鏡送我就是了,那鏡上镌有四匹馬,你知道,我姓馬,也屬馬。
” 延安街市記 街市在城東關,窄窄的,那麼一條南低北高的漫坡兒上;說是街市,其實就是河堤,一個極不講究的地方。
延河在這裡掉頭向東去了,街市也便彎成個弓樣;一邊臨着河,幾十米下,水是極深極深的,一邊是貨棚店舍,仄仄斜斜,買賣人搭起了,小得可憐,出進都要低頭。
棚舍門前,差不多設有小桌矮凳;白日擺出來,夜裡收回去。
小商小販的什物攤子,地點是不可固定,誰來得早,誰便坐了好處;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繩在堤欄杆上繃出一個半圓,或是搬來幾個石頭壘成一個模樣。
街面不大寬闊,坡度又陡,賣醋人北頭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頭;若是雨天,從河灘看上去,盡是人的光腿;從延河橋頭看下去,滿是浮動着的草帽。
在陝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這麼個街市,便覺得活潑潑地新鮮,情思很有些撩撥人的了。
站在街市上,是可以看到整個延安城的輪廓。
擡頭就是寶塔,似乎逢着天晴好日頭,端碗酒,塔影就要在碗裡;向南便看得穿整個南街;往北,一直是望得見延河的河頭了。
乍進這個街市,覺得不大協調,而環顧着四周的一切,立即覺得妥帖極了:四面山川溝岔,現代化的樓房和古老式的窯洞錯落混雜,以山形而上,随地勢而築,對稱裡有區别,分散裡見聯系,各自都表現着恰到好處呢。
街市開得很早,天亮的時候,趕市的就陸陸續續來了。
才下過一場雨,山川河谷有了靈氣,草木綠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種呈藍的氣霭。
東川裡河畔,原是作機場用的,如今機場遷移了,還留下條道路來,人們喜歡的是那水泥道兩邊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來高,夾出的路面平而幹淨無塵,螞蚱常常從腳下濺起,逗人情性,走十裡八裡,腳腿不會打硬了。
山峁上,路瘦而白,有人下來,蹑手蹑腳地走那河
大家四處覓尋,折騰了半天,我突然覺得有“仙龜指路”,肯定是沒錯的,提說到龜石下往上找看有沒有路。
折回來,出奇的是龜石上竟真有一條毛路,毛路帶我們又轉到前峰崖頭,前峰崖頭上卻又沒有路了,幾個人便又懷疑是不是還得從後山繞。
他們又去了後山,我累得實在不能走了,坐到崖頭處一塊石闆上歇息,忽然看見崖石下似乎可以通往千佛洞處,就走下去。
越走越覺得是一條小道,雖然草埋沒了路面,且時有塌方斷阻或荊棘橫生。
我忙呼喊:“路尋到了!”竟兀自沿路深入,鑽進了樹林子。
林子裡陰涼了許多,漸漸能看到一些殘垣斷壁,而路面上就生有許多拳大的雞蛋大的蘑菇灰色球,潔白如玉。
千佛洞到底在哪裡,林子密得無法辨識,我卻從來沒有過地自信,隻是随腳走,而且再也沒了疲倦,似乎曾來過這裡似的。
抱着樹向上爬了一氣,一仰頭山崖就在臉前,旁邊是有了幾個洞窟,但洞窟裡什麼也沒有。
折身從崖上更窄的地方走過去,攀樹往下一望,崖石直立立下去深不見底,估計這正是主峰險要處了,千佛洞必在附近。
才一靜神,一隻鳥在前邊鳴叫,循聲過去,鳥影是沒有的,一個洞窟豁然地出現在眼前,急撲進去,搭眼就瞧見了無數的佛像,我已跪倒在那裡磕頭作揖了。
我是多麼感謝這千佛洞啊,它讓我終于來拜見了!拜畢,起身看了一圈佛像,喜歡得大呼小叫,又看了一圈,還是呼叫不已,随我而來的叫作馬棟的也來了,我開始靜下心來,從頭到尾一個佛像一個佛像慢慢地看。
這是在沙石崖上鑿開的隻有二十平方米的洞窟,估計當年洞窟四面壁和掏鑿出的兩個方柱上都浮雕有佛像,但現在東面北面的洞壁因石質起層駁脫已沒有佛像,而方柱上也隻剩下三面未駁脫。
這些佛像寬有半米,高一米有餘,全坐于蓮台,其姿各異,衣飾線條清晰,但頭部一概毀壞,唯有方柱西側第三排第二尊佛像還殘留嘴巴以下的部位,可見出雕刻的細緻精妙。
洞窟東門壁上刻有幾行字,記載着這是金代物事,洞窟裡為八百零一人捐資刻鑿了八百零一尊佛像。
我和馬棟沒有清點現在還殘留了多少佛尊,為佛遭此劫難而浩歎。
這時候,後邊的六人依次也尋到洞中,他們感慨着我有佛緣,是客人領着主人尋到千佛洞了。
我不免也輕狂起來,說了許多得意話,等到他們看過佛洞,哀歎一番,這佛洞已無法再修複了,就出洞去看别的風光,我和馬棟、馬河聲依然留在洞内,再觀賞着,評說着。
奇異的事情就在這時發生了,首先是馬棟突然發現了在方柱的一側上刻有一佛,他說:“瞧,誰個來拜佛把他自己也刻在這裡了!”我和馬河聲一看,驚得同聲叫道:“這是一尊最好的佛像啊!”激動得抱在一塊,跌在地上。
方柱的這一側原本什麼也沒有了,現在卻是在最光亮處,半人高處,刻有一佛。
此佛極可能是刻佛人在刻鑿時僅刻鑿了個毛坯而停止了,或許就是刻了這樣一尊佛,它并沒有精雕細刻,臉上沒有五官,身上沒有衣飾線條,隻是頭、身、蓮台三個大概的隆起的團塊,如天擦黑的鄉下,我們坐在門檻上,遠遠看見一個人走過來,并看不清來人的眉眼,他也未發聲,我們卻依然知道來的是我們的父親或是我們的爺爺。
這是一尊誰見了誰都看得出的佛像,是渾厚的佛像,混沌的佛像,充滿了強勁之力的佛像,一尊極具藝術魅力的佛像!我們驚喜若狂,卻同時疑惑了:在洞窟裡看了這麼半天,而它就在最易看到的地方呀,怎麼就沒發現竟又突然地出現在眼前?這是八百零一尊佛像中的那多出的一尊嗎?所有的佛像都遭毀了,它為什麼躲過了劫難,就是因為它形象的渾厚、混沌嗎?我跪在這尊佛像前眼裡充滿了淚水,我真是與佛有緣的,這尊從金以來刻鑿而成的佛像就是為了讓我來拜見的,讓我來認識它的價值的,而它為了讓我能拜見它,認識它,偏就以如此形象避開了曾經是香火缭繞的供奉,也因此避開了錘敲石砸的毀壞,又默默在荒山嶺上冷清了數十年。
這尊佛如此在等待着我的拜見,它一定是有原因的,這難道是要昭示我關于什麼是大慈大悲,什麼是寬容忍耐,什麼是渾厚沉靜嗎?我不禁為我上山的路上所誦出的詩句和尋到路的得意輕狂而覺得自己的淺薄了! 我們在返回山下了,可我戀戀不舍,想這千佛洞要恢複是完全不可能了,與其讓這尊佛像還留在這裡實在不忍,欲請它回去香火奉供,但我又沒辦法請回它。
我再次拜揖了它,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洞窟,一路上對天祈禱,不敢再讓誰來毀了它,發願過一段時間了就來磕拜。
回來,我不願意對人講這尊佛像的價值,但我又怎能不逢人講說呢?合陽的梁山正是因為有千佛洞而為名山的,千佛洞正是因為有了這尊佛像而具有了價值的,而凡能拜見到這尊佛像受到昭示的,必會自己修心成佛的。
天馬 四月二十一日,譚宗林從安康帶來魏晉畫像磚拓片數幅,和一包新茶。
因茶思友,分出一半去尋馬海舟。
馬海舟是陝西畫壇的怪傑,特立獨行,平素不與人往來。
他作畫極認真,畫成後卻并不自珍,憑一時高興,任人拿去。
我曾為他的畫作說過幾句話,或許他認為搔到了癢處,或許都是矮人,反正我們是熟了。
“你幾時來家呀,我有許多好玩的東西!”他這麼邀請着我,但他交代得太複雜,我不是狗,也不是司機,深如大海的都市裡,我尋不着去他家的路。
譚宗林領我過大街穿小巷,撲來撲去了半天,把一家門敲開了。
馬海舟正在作畫哩。
大畫家用小畫案,我第一次見到。
那麼窄而短的桌子上,一半又層層疊疊堆放着古瓷和奇石異木,空出的一片氈布上,畫的是一匹馬、天馬。
馬斜側而立,四蹄有蹬踏狀,但枯瘦如細狗,似有一縱即逝之架勢。
天上之馬是不是這般模樣,我不知道,馬海舟是知道的,他使馬鬃馬尾及四條腿上,都畫成一團團絲麻,若雲之浮動。
我鼓掌說:“好!”譚宗林能煽情惑人,立即說:“你叫好,何不題款幾句?!”我便提筆寫了: 天上有龍馬, 孤獨難合群。
何不去世間? 我豈馱官人! 那日馬海舟臉色紅潤,粗而極短的十指搓着,說:“你總知我。
” 譚宗林頓生掠奪之意,從懷裡掏出一張拓片來要送馬海舟。
拓片是一幅有着“飛天”的魏晉畫像磚圖案,明顯看出馬海舟是激動了,驚奇敦煌壁畫裡有“飛天”,而魏晉時竟也有“飛天”,中國美術史是要改寫了。
譚宗林自然就提出了交換的話來。
我立即反對:此畫不能送人的;拓片畢竟是拓片;既然宗林對馬先生一向敬重,送一幅拓片還舍不得嗎?譚宗林百般罵我,馬海舟笑道:“你看了我的‘天馬’,我看了你的‘飛天’,過過眼福就是,但你的‘飛天’世人難見,我看過了,送你一個更古老的東西作補償吧。
”遂拿出一幅鷹圖給了譚宗林。
一張大紙,赫然站有一鷹,身如峻崖,頭生雙角,口微微張開,似有嗷嗷之聲發出,題為“八萬年前有此君”。
譚宗林大喜。
我戲谑道:“宗林帶他那個拓片在城裡待三天,數十張畫就從畫家手裡賺過來了!”宗林隻是笑,馬海舟卻不理會,還在講鷹與恐龍是同代之物,我便扭頭去觀賞古董架上那些秦磚漢瓦唐俑宋瓷了。
他的收藏大多是民間工藝,但精妙絕倫,那奇奇怪怪的形狀,以及古董上繪制的各種色彩圖案,使我突然悟到馬海舟作品之所以古拙怪誕,他受古時的民間工藝影響太大了。
“這四幅畫,你倆各挑兩幅吧!”馬海舟送我三件古玩後,突然說。
他從櫃子裡又取出四幅畫來,一一攤在床上。
一幅梅、一幅蘭、一幅菊、一幅竹,都是馬海舟風格,筆法高古,簡潔之極。
如此厚意,令我和譚宗林大受感動,看哪一幅,哪一幅都好。
譚宗林說:“賈先生職稱高,賈先生先挑。
”我說:“茶是譚先生帶來的,譚先生先挑。
”我看中菊與竹,而梅與家人姓名有關,又怕拿不到手,但我不說。
“抓紙丢兒吧,”馬海舟說,“天意讓拿什麼就拿什麼。
” 他裁紙,寫“春、夏、秋、冬”四字,各揉成團兒。
我抓一個,譚抓一個,我再抓一個,譚再抓一個。
展開,我是“梅”與“菊”。
梅與菊歸我了,我就大加顯擺,說我的梅如何身孕春色,我的菊又如何淡在秋風。
正熱鬧着,門被敲響,我們立即将畫疊起藏在懷中。
進來的是一位高個,拉馬海舟到一旁叽叽咕咕說什麼,馬海舟開始還解釋着,後來全然就生氣了,嚷道:“不去,絕對不去。
”那人苦笑着,終于說:“那你就在家畫一幅吧。
”馬海舟垂下頭去,直門了一會,說:“現在畫是不可能的,你瞧我有朋友在這兒。
我讓你給他帶一幅去吧。
”從櫃子裡取出一幅畫來,小得隻有一面報紙那麼大。
“就這麼大?給你說了一年了,就這麼大一張,怎麼拿得出手呢?” 那人叫苦着,似乎不接。
“那我隻有這麼大個畫桌呀!”馬海舟又要把畫裝進櫃子,那人忙把畫拿過去了。
來人一走,馬海舟嚷道喝茶喝茶,端起茶杯自己先一口喝幹。
譚宗林問怎麼回事,原來是那人來說他已給一位大的官人講好讓馬海舟去家裡作畫的,官人家已做好了準備。
“他跟人說好了,可他事先不跟我說,我是随叫随到的嗎?”譚宗林說:“你夠作的了!”馬海舟說:“我哪裡做了?我不是送了畫嗎?對待大人物,谄是可恥的,做也非分,還是遠距離些好。
”他跟我笑笑,我也跟他笑笑。
告辭該走了,譚宗林把魏晉畫像磚拓片要給馬海舟,馬海舟不收,卻說:“下次來,你把你的那塊銅鏡送我就是了,那鏡上镌有四匹馬,你知道,我姓馬,也屬馬。
” 延安街市記 街市在城東關,窄窄的,那麼一條南低北高的漫坡兒上;說是街市,其實就是河堤,一個極不講究的地方。
延河在這裡掉頭向東去了,街市也便彎成個弓樣;一邊臨着河,幾十米下,水是極深極深的,一邊是貨棚店舍,仄仄斜斜,買賣人搭起了,小得可憐,出進都要低頭。
棚舍門前,差不多設有小桌矮凳;白日擺出來,夜裡收回去。
小商小販的什物攤子,地點是不可固定,誰來得早,誰便坐了好處;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繩在堤欄杆上繃出一個半圓,或是搬來幾個石頭壘成一個模樣。
街面不大寬闊,坡度又陡,賣醋人北頭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頭;若是雨天,從河灘看上去,盡是人的光腿;從延河橋頭看下去,滿是浮動着的草帽。
在陝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這麼個街市,便覺得活潑潑地新鮮,情思很有些撩撥人的了。
站在街市上,是可以看到整個延安城的輪廓。
擡頭就是寶塔,似乎逢着天晴好日頭,端碗酒,塔影就要在碗裡;向南便看得穿整個南街;往北,一直是望得見延河的河頭了。
乍進這個街市,覺得不大協調,而環顧着四周的一切,立即覺得妥帖極了:四面山川溝岔,現代化的樓房和古老式的窯洞錯落混雜,以山形而上,随地勢而築,對稱裡有區别,分散裡見聯系,各自都表現着恰到好處呢。
街市開得很早,天亮的時候,趕市的就陸陸續續來了。
才下過一場雨,山川河谷有了靈氣,草木綠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種呈藍的氣霭。
東川裡河畔,原是作機場用的,如今機場遷移了,還留下條道路來,人們喜歡的是那水泥道兩邊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來高,夾出的路面平而幹淨無塵,螞蚱常常從腳下濺起,逗人情性,走十裡八裡,腳腿不會打硬了。
山峁上,路瘦而白,有人下來,蹑手蹑腳地走那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