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春才在縣醫院裡住了三個月。
回來後,在人們眼裡,他就成了一個廢人了。
在平原,有一句俗話叫: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裡。
原本,春才編的紅炕席是供不應求的,外村來預訂的很多,而且都指名要春才編的席。
就因為出了這麼一件事,人們都害怕犯了忌諱,春才編的紅炕席也沒人要了。
這事傳得很遠,在颍河鎮的集市上,過去,春才的席可以以五倍的價錢賣出。
現在,席仍是春才編的席,賣席的卻不敢打春才的旗号了。
凡賣席的,都說是馬集的。
馬集也是個編席村。
民間的傳言是很厲害的。
這也許是一種心理上的防範?倘或是含在潛意識裡的畏懼?畏懼什麼呢?說起來,都是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
是啊,一張席,本來是物質的東西,可它一旦上升到精神層面上,就兩說了。
此後,春才再去設在大隊部的“收席站”交席的時候,無梁村的女人們再也不去招惹春才了。
女人們都離他遠遠的,也沒人跟他打俏皮,說什麼葷話了。
人還是那個人,依然高大俊美,依然是無梁村最好的手藝人。
可是,就因為割了那一刀,一切都改變了。
在人們的眼裡,春才已不是過去那個春才了。
有一段時間,許是好奇心作祟,全村的人,都想看看,割了那物件之後,春才是怎樣尿的。
這成了一個巨大的懸疑。
一村人,不客氣地說(包括我在内)誰都想知道,春才是怎樣……那時候,春才隻要一出門,就有很多人找種種借口和理由跟上去,就是想看一看“那個”。
那時村街上隻有一個廁所,廁所旁總是站着很多人……這真是邪門了!整整一年過去了,哪怕是前後腳跟着,卻沒有一個人能探明,春才他是如何尿的?! 終于,有一天,村裡鐘聲敲響了。
老姑父站在場院裡,黑風着臉,大聲說:有一件事,我得把醜話說前頭。
無論你是誰,哪怕是天王老子,敢再添油加醋,敢再日白一句,我掰她的牙!就這話……散會!——這個會,開得莫名其妙,老姑父什麼也沒說,可誰都知道,這特指春才那件事。
後來,公開的場合,沒人敢議論了。
可慢慢地,在村街裡,有一個聲音在悄悄地行走,那是躲着人、背過臉的時候,一句歇後語就此誕生了。
這是無梁人的幽默。
這幽默很冷,這幽默誕生于一種很荒唐、也可怕的性意識。
由于與己無關,同時也包含着一種看似無所謂的、又叫人哭笑不得的悲壯和昂揚。
那其中的含意很駁雜,你說不清楚的。
春才呢,每天仍照樣下地幹活,照常在莊稼地裡、在泥裡水裡走,秋天裡照樣去蘆葦蕩裡割葦子,照樣編席……隻是沒有一句話。
除了娘的聲音,周圍也沒有話。
村裡人見了他,誰也不說什麼——也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這氛圍是很壓抑人的。
在一段時間裡,每到夜半時分,村子裡總好像有一個影子在圍着村莊一圈一圈地轉悠。
那腳步聲一踏一踏的,在無梁村的夜空中回蕩着,爾後一步步走向葦蕩……不久,人們就知道了,那是春才。
說來,無梁村人還算是善良的。
他們怕春才尋短見,就報到了老姑父那裡,老姑父就派我暗暗跟着他,記三分……就此,我跟着春才走了許多個夜晚。
在田野裡行走的這個人,就像是一個活着的鬼魂。
他的怪異常常讓我驚詫。
那時的田野,總是流動着很黑很濃的夜氣,那夜氣就像是流動的絲綢一樣,又軟又濕,伸手可觸。
在濃密的夜氣裡,他那一踏一踏的腳步聲渾厚而缥缈,就像是撕開了帷幕的自由。
黑夜掩護着他,那夜氣就是他的衣裳,他穿着夜氣蹚過田野,顯得很從容,很灑脫。
腳下的草時常挂着他的腳,那些野花野草也像是很同情他的樣子,軟軟地鋪在他腳下,蒺藜草,馬屎菜,格巴皮,小蟲窩蛋……給了他彈性的呵護。
他每每站住身子,擡起頭,望着天上的星空。
星河燦爛,一勺一勺地亮着。
他會突然小跑一陣,就像是要飛起來的樣子……爾後,他一陣急走,一陣慢走,越過田埂,走向葦蕩,最終停留在望月潭的邊上,就那麼默默地站着。
潭裡印着一彎月亮,月亮在水中一印一印地蕩着,他望着水中的月亮,神神的。
我想,這時候,他是很想成為一條魚的。
他一定是在想,人要是成為一條魚,會多麼幸福。
有時候,他會抓起一個大坷垃仍在水裡,聽水的響聲,也像是在試水的深淺。
那響聲在暗夜裡甕甕的,顯得很悶,在月光下劃出一圈一圈的漣漪。
爾後他伸出兩手,做一個“大”字,像是要縱身一跳的樣子……當我一次次把血氣提到喉嚨眼裡,剛要大聲喊叫的時候,他卻扭回頭來,撥開蘆葦叢,順着蜿蜒的小路又走回來了……他最終也沒有變成魚。
在一些日子裡,我腦海裡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念頭:他是魚變的麼?他為什麼不尿? 春才每次夜遊回來,他娘總是在門口等着他。
春才娘說:兒呀,不管你咋想,你隻要是頭前走,娘都跟着你。
春才一聲不吭。
有時候,我猜他一定是後悔了。
“後悔”的前置詞是“假如”。
沒有“假如”,就沒有“後悔”。
後悔本身不是錯誤,而是時間的錯位。
人一旦後悔了,那需要譴責的就是時間了。
我猜,在此後的日子裡,“後悔”像影子一樣伴随着他。
我曾見他每每夜遊時,在田野裡一次次地頓足,一次次去踢腳下的土,一次次地捧着自己的臉,一次次地搖頭……這又是為什麼呢?“後悔”含在夜氣裡,含在土壤裡,含在泛着腥甜的莊稼棵裡,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後悔”像影子一樣伴着他。
他後悔沒有把那句話說出來?他後悔那個夜晚的魯莽?他并不缺乏變成魚的勇氣,可他身後總是跟着一個“後悔”……所以,在經過了無數個夜晚之後,他留住了生命,完成了一種殘缺。
也許,在這樣一個村子裡,人既然活着,就有後悔的時候。
人隻有後悔了,才會活下去。
難道說,這就是一個生産“後悔”的村莊? 半年後,春才不再夜遊了。
就此,老姑父和全村人都松了一口氣。
但是,在經過了那些個夜晚之後,他成了一個思考者。
有一段,他幾乎不出門,什麼也不做,就那麼呆呆地在屋子裡坐着,人像是傻了一樣。
那時候,春才娘跟人說,他病了。
可誰都知道,他是心病。
他跟誰都不說話,幾乎成了一個啞巴。
就是偶爾出門,他也是直來直去,不跟任何人說話。
我猜,春才的思索幾乎長達數年時間。
當他從“後悔”走向活着的時候,他早已錯過了“升華”為魚的機會了。
思考之後也許是沮喪?為“後悔”之後的活着而沮喪?為錯過了成為魚的機會而沮喪? 後來,我曾認為是“單純”害了他……他與我不同。
他從小受到的褒獎太多,他長相俊美,濃眉大眼,他的一流的編席手藝給他帶來了太多的贊揚,這不免造成了他心性的脆弱?可是,有着那樣“單純”而“明亮”的眼睛,而又從未做過下作事情的春才,僅僅是因為“單純”還有“明亮”,就能使他拿起篾刀把人們稱為“命根”的東西割掉麼?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那又是什麼呢?不然,就像村裡老輩人說的那樣,他是在望月潭中了邪了。
那潭裡有一個“老鼈精”和七個“無常鬼”(曾經淹死過七個孩子,四男三女)。
在過去了很多時光之後,我又想,這也不是愚昧。
這與愚昧沒有關系。
這或許是一念之差,是潛藏在心裡的犯罪感在作祟,是“恥”的意識。
然而,這“恥”的界定又是很模糊的。
“恥”一旦包含在“純粹”裡,那結果就是一種極端。
可是,關于“恥”,這是人類給自己限定的一條準線,如果沒有這條準線,那人與動物就沒有差别了。
有時我還會想,春才就像是一個大油鍋,他是自己熬煎着自己。
他喜歡編席,可現在他編的席沒人要了。
本來,村裡有個收席站,春才還可以編席。
可近一段縣上供銷社的收席點突然撤消了,老魏也走了。
在不編席的日子裡,他的整個人生徹底啞了。
他既沒有方向,也沒有期望,那人生的巨大缺憾又該如何彌補呢?是啊,在這樣一個村子裡,僅後悔是不能度日的。
熬煎的日子久了,他又會怎樣呢? 可突然有一天,春才爆發了。
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初春的一個晚上,剛下過雪,天寒地凍,村街裡的鐘聲再次響了。
不一會兒,大隊部裡就站滿了人。
這是一個全村人都必須參加的大會。
由公社武裝部長老胡親自帶隊,來傳達一個重要文件……這就是人們後來所說的“九·一三事件”。
那天晚上,老胡的聲音很甕。
當文件傳達完的時候,一村人都靜靜的,默默的,沒有人說一句話。
在這樣一個時期裡,人們已習慣不亂說話了。
在平原的鄉村,除了喇叭碗兒裡說的,人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可就在這時,春才突然蹿出來,猛一下跳到汽燈的
回來後,在人們眼裡,他就成了一個廢人了。
在平原,有一句俗話叫: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裡。
原本,春才編的紅炕席是供不應求的,外村來預訂的很多,而且都指名要春才編的席。
就因為出了這麼一件事,人們都害怕犯了忌諱,春才編的紅炕席也沒人要了。
這事傳得很遠,在颍河鎮的集市上,過去,春才的席可以以五倍的價錢賣出。
現在,席仍是春才編的席,賣席的卻不敢打春才的旗号了。
凡賣席的,都說是馬集的。
馬集也是個編席村。
民間的傳言是很厲害的。
這也許是一種心理上的防範?倘或是含在潛意識裡的畏懼?畏懼什麼呢?說起來,都是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
是啊,一張席,本來是物質的東西,可它一旦上升到精神層面上,就兩說了。
此後,春才再去設在大隊部的“收席站”交席的時候,無梁村的女人們再也不去招惹春才了。
女人們都離他遠遠的,也沒人跟他打俏皮,說什麼葷話了。
人還是那個人,依然高大俊美,依然是無梁村最好的手藝人。
可是,就因為割了那一刀,一切都改變了。
在人們的眼裡,春才已不是過去那個春才了。
有一段時間,許是好奇心作祟,全村的人,都想看看,割了那物件之後,春才是怎樣尿的。
這成了一個巨大的懸疑。
一村人,不客氣地說(包括我在内)誰都想知道,春才是怎樣……那時候,春才隻要一出門,就有很多人找種種借口和理由跟上去,就是想看一看“那個”。
那時村街上隻有一個廁所,廁所旁總是站着很多人……這真是邪門了!整整一年過去了,哪怕是前後腳跟着,卻沒有一個人能探明,春才他是如何尿的?! 終于,有一天,村裡鐘聲敲響了。
老姑父站在場院裡,黑風着臉,大聲說:有一件事,我得把醜話說前頭。
無論你是誰,哪怕是天王老子,敢再添油加醋,敢再日白一句,我掰她的牙!就這話……散會!——這個會,開得莫名其妙,老姑父什麼也沒說,可誰都知道,這特指春才那件事。
後來,公開的場合,沒人敢議論了。
可慢慢地,在村街裡,有一個聲音在悄悄地行走,那是躲着人、背過臉的時候,一句歇後語就此誕生了。
這是無梁人的幽默。
這幽默很冷,這幽默誕生于一種很荒唐、也可怕的性意識。
由于與己無關,同時也包含着一種看似無所謂的、又叫人哭笑不得的悲壯和昂揚。
那其中的含意很駁雜,你說不清楚的。
春才呢,每天仍照樣下地幹活,照常在莊稼地裡、在泥裡水裡走,秋天裡照樣去蘆葦蕩裡割葦子,照樣編席……隻是沒有一句話。
除了娘的聲音,周圍也沒有話。
村裡人見了他,誰也不說什麼——也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這氛圍是很壓抑人的。
在一段時間裡,每到夜半時分,村子裡總好像有一個影子在圍着村莊一圈一圈地轉悠。
那腳步聲一踏一踏的,在無梁村的夜空中回蕩着,爾後一步步走向葦蕩……不久,人們就知道了,那是春才。
說來,無梁村人還算是善良的。
他們怕春才尋短見,就報到了老姑父那裡,老姑父就派我暗暗跟着他,記三分……就此,我跟着春才走了許多個夜晚。
在田野裡行走的這個人,就像是一個活着的鬼魂。
他的怪異常常讓我驚詫。
那時的田野,總是流動着很黑很濃的夜氣,那夜氣就像是流動的絲綢一樣,又軟又濕,伸手可觸。
在濃密的夜氣裡,他那一踏一踏的腳步聲渾厚而缥缈,就像是撕開了帷幕的自由。
黑夜掩護着他,那夜氣就是他的衣裳,他穿着夜氣蹚過田野,顯得很從容,很灑脫。
腳下的草時常挂着他的腳,那些野花野草也像是很同情他的樣子,軟軟地鋪在他腳下,蒺藜草,馬屎菜,格巴皮,小蟲窩蛋……給了他彈性的呵護。
他每每站住身子,擡起頭,望着天上的星空。
星河燦爛,一勺一勺地亮着。
他會突然小跑一陣,就像是要飛起來的樣子……爾後,他一陣急走,一陣慢走,越過田埂,走向葦蕩,最終停留在望月潭的邊上,就那麼默默地站着。
潭裡印着一彎月亮,月亮在水中一印一印地蕩着,他望着水中的月亮,神神的。
我想,這時候,他是很想成為一條魚的。
他一定是在想,人要是成為一條魚,會多麼幸福。
有時候,他會抓起一個大坷垃仍在水裡,聽水的響聲,也像是在試水的深淺。
那響聲在暗夜裡甕甕的,顯得很悶,在月光下劃出一圈一圈的漣漪。
爾後他伸出兩手,做一個“大”字,像是要縱身一跳的樣子……當我一次次把血氣提到喉嚨眼裡,剛要大聲喊叫的時候,他卻扭回頭來,撥開蘆葦叢,順着蜿蜒的小路又走回來了……他最終也沒有變成魚。
在一些日子裡,我腦海裡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念頭:他是魚變的麼?他為什麼不尿? 春才每次夜遊回來,他娘總是在門口等着他。
春才娘說:兒呀,不管你咋想,你隻要是頭前走,娘都跟着你。
春才一聲不吭。
有時候,我猜他一定是後悔了。
“後悔”的前置詞是“假如”。
沒有“假如”,就沒有“後悔”。
後悔本身不是錯誤,而是時間的錯位。
人一旦後悔了,那需要譴責的就是時間了。
我猜,在此後的日子裡,“後悔”像影子一樣伴随着他。
我曾見他每每夜遊時,在田野裡一次次地頓足,一次次去踢腳下的土,一次次地捧着自己的臉,一次次地搖頭……這又是為什麼呢?“後悔”含在夜氣裡,含在土壤裡,含在泛着腥甜的莊稼棵裡,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後悔”像影子一樣伴着他。
他後悔沒有把那句話說出來?他後悔那個夜晚的魯莽?他并不缺乏變成魚的勇氣,可他身後總是跟着一個“後悔”……所以,在經過了無數個夜晚之後,他留住了生命,完成了一種殘缺。
也許,在這樣一個村子裡,人既然活着,就有後悔的時候。
人隻有後悔了,才會活下去。
難道說,這就是一個生産“後悔”的村莊? 半年後,春才不再夜遊了。
就此,老姑父和全村人都松了一口氣。
但是,在經過了那些個夜晚之後,他成了一個思考者。
有一段,他幾乎不出門,什麼也不做,就那麼呆呆地在屋子裡坐着,人像是傻了一樣。
那時候,春才娘跟人說,他病了。
可誰都知道,他是心病。
他跟誰都不說話,幾乎成了一個啞巴。
就是偶爾出門,他也是直來直去,不跟任何人說話。
我猜,春才的思索幾乎長達數年時間。
當他從“後悔”走向活着的時候,他早已錯過了“升華”為魚的機會了。
思考之後也許是沮喪?為“後悔”之後的活着而沮喪?為錯過了成為魚的機會而沮喪? 後來,我曾認為是“單純”害了他……他與我不同。
他從小受到的褒獎太多,他長相俊美,濃眉大眼,他的一流的編席手藝給他帶來了太多的贊揚,這不免造成了他心性的脆弱?可是,有着那樣“單純”而“明亮”的眼睛,而又從未做過下作事情的春才,僅僅是因為“單純”還有“明亮”,就能使他拿起篾刀把人們稱為“命根”的東西割掉麼?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那又是什麼呢?不然,就像村裡老輩人說的那樣,他是在望月潭中了邪了。
那潭裡有一個“老鼈精”和七個“無常鬼”(曾經淹死過七個孩子,四男三女)。
在過去了很多時光之後,我又想,這也不是愚昧。
這與愚昧沒有關系。
這或許是一念之差,是潛藏在心裡的犯罪感在作祟,是“恥”的意識。
然而,這“恥”的界定又是很模糊的。
“恥”一旦包含在“純粹”裡,那結果就是一種極端。
可是,關于“恥”,這是人類給自己限定的一條準線,如果沒有這條準線,那人與動物就沒有差别了。
有時我還會想,春才就像是一個大油鍋,他是自己熬煎着自己。
他喜歡編席,可現在他編的席沒人要了。
本來,村裡有個收席站,春才還可以編席。
可近一段縣上供銷社的收席點突然撤消了,老魏也走了。
在不編席的日子裡,他的整個人生徹底啞了。
他既沒有方向,也沒有期望,那人生的巨大缺憾又該如何彌補呢?是啊,在這樣一個村子裡,僅後悔是不能度日的。
熬煎的日子久了,他又會怎樣呢? 可突然有一天,春才爆發了。
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初春的一個晚上,剛下過雪,天寒地凍,村街裡的鐘聲再次響了。
不一會兒,大隊部裡就站滿了人。
這是一個全村人都必須參加的大會。
由公社武裝部長老胡親自帶隊,來傳達一個重要文件……這就是人們後來所說的“九·一三事件”。
那天晚上,老胡的聲音很甕。
當文件傳達完的時候,一村人都靜靜的,默默的,沒有人說一句話。
在這樣一個時期裡,人們已習慣不亂說話了。
在平原的鄉村,除了喇叭碗兒裡說的,人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可就在這時,春才突然蹿出來,猛一下跳到汽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