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六九年,老杜結婚了,娶的是一個寡婦。
這寡婦是老姑父給介紹的。
寡婦姓劉,王家莊的,小名劉歡,大名劉玉翠。
劉玉翠長得還算周正,就是個吊梢眼,顴骨高些,按平原鄉村的說法,“克”男人。
她男人王松球三個月前死在了煤礦上。
那時候煤礦上雖然經常死人,因為工資高,還是有人争着去。
按規定,死在煤礦上的工人可以領到三百元撫恤金。
更有吸引力的是,還可以讓一個直系親屬接班。
據說,在葬禮上,劉玉翠竟然和婆家人打起來了。
為的是争一張紙,那是一張“招工表”,這是待遇。
寡婦劉玉翠和婆家兄弟為争這個頂替死人的“待遇”,與婆家人鬧得天昏地暗,打成了一鍋粥! 王家人本就恨她,說她吊梢眼,是個克星,妨男人。
可劉玉翠不識趣,大概她很想離開村子,到礦上去接男人的班(女人到礦上是不下井的,去了頂多是看磅,或是在食堂裡當炊事員,這是好活兒),當工人。
于是招來了王家一族人的反對。
劉玉翠雖然要強,可她畢竟是在婆家的村子裡,王姓一族人多勢衆,寡婦勢單力薄,後來這張“招工表”到底也沒争到手。
不但“招工表”沒争到手,劉玉翠還被婆家人打得滿臉是血,趕出了家門……劉玉翠實在無法再在村裡待了,于是就跑到公社告狀去了。
老姑父在公社開會時碰上了這個前去告狀的寡婦。
那天她穿一漿過的月白布衫,頭上紮一白孝繩兒,看上去利利索索的,模樣還周正……老姑父看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挺可憐。
三說兩說,于是就把她帶回村裡來了。
爾後趕忙派人去叫老杜。
那時,老杜正往菜地裡挑尿…… 兩人是在大隊部裡見的面。
老姑父本意是讓老杜換身衣裳再去跟人見面。
老杜執意不肯,放下尿擔子就來了。
進了門,老杜半彎着腰,傻傻地站在那裡。
女人說:你坐吧。
老杜這才擡起頭,看了看女人。
等他坐下後,老杜說:我得說清楚,我犯過錯誤。
她說:我知道。
老杜說:我戴着帽子呢。
她說:我知道。
老杜說:如今我不在學校教書了,我在村裡挑尿……她說:我知道。
于是,老杜不再說什麼了。
劉玉翠是個很有主見的女人。
她一直向往城裡人的生活,喜歡有文化的人。
兩村相距三裡地,劉玉翠曾見過他在操場上打籃球的樣子,見過他穿着皮鞋咔咔地走在校園裡的樣子。
男人走了,從一個“煤黑子”身邊改嫁給了一個“白鏡子”,劉玉翠滿心願意。
她說:你的情況支書都說了,我也不嫌你啥。
不過,我有個要求。
老杜說:你說。
劉玉翠說:别瞎胡想,好好過日子。
那時候,老杜覺得自己已經這樣了,還挑什麼呢?也就默認了這門親事。
于是,在老姑父的張羅下,選了個日子,把相鄰的兩座廢了的煙炕房打通,又用白石灰刷了一遍,貼上了紅“囍”字,湊合着擺了一桌酒席,就算是嫁過來了。
新婚之夜,晚上睡覺時,女人很聽話,也很配合。
老杜讓她喊什麼就喊什麼,她覺得這就是“文化”。
聽房的村人都很驚異,在煙炕房外,衆人聽見劉玉翠一晚上都在“犁地”,兩人一聲聲喊着:犁、犁、犁,犁呀!…… 第二天,有人開玩笑說:玉翠,你牽了幾犋牲口啊?就犁了一夜地? 劉玉翠的臉一下子就紅了。
等過了些日子,經女人們的嘴一傳兩傳的,村裡人才明白了兩人夜裡的事。
最初,晚上睡覺時,女人還聽話,兩人親熱時,叫怎樣就怎樣。
興奮時,老杜順嘴喊出一個字:“li”。
她覺得新鮮,暢快,也順音兒跟着喊:犁,犁,犁,快犁!快犁!老杜說:不是這個……她問他是哪個?老杜不說。
後來她就猜,待琢磨了些日子後,劉玉翠終于明白了,那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便罵道:願日就日,犁你娘那腳!就再也不喊了,咬緊牙,一字不吐。
老杜也不再喊了。
兩人再睡時,悶悶的。
劉玉翠本以為她是嫁給了“文化”,可“文化”中聽不中用,成了一個擺設。
況且,“文化人”整日裡挑尿,一身尿氣,臭烘烘的。
再說,她嫁過來後才知道,這是一位要她管吃管穿的“二大爺”。
老杜離開學校後,很失落。
終日裡一句話不說,悶悶的。
回家來,他就像是一個需要牽線的木偶,你拽一拽繩子,他動一動,你不拽那繩子,他就坐着不動。
以前,老杜的日子過得很湊合。
有了女人後,老杜除了挑尿,把一切都交給了女人。
劉玉翠也的确能幹,每天都能給他做一頓熱飯吃。
不過,第一天生火時,她就把老杜帶來的一個箱子上的鎖給撬開了。
打開箱子後,把他帶來的一摞書撕成一頁頁的,分成兩摞,一摞當成了揩屁股紙,一摞當成了引火的媒子。
老杜挑尿回來,一怔,說:你怎麼把書給燒了?她說:沒有火引子。
老杜說:那是書,不是火引子。
劉玉翠說:你要不看書,能戴上帽子麼?叫我說,都是這些書惹的禍。
書一燒,什麼也不想,咱好好過日子。
老杜愣了好一會兒,說:也是。
燒就燒吧。
我清楚地記得,我曾經從杜老師家裡的竈屋裡偷出了一疊散了頁的書,那本書的書皮已經被撕掉了,書裡邊的句子怪怪的,意思也怪怪的……一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想起那本書的名字是《修辭學發凡》。
那是劉玉翠當年給孩子擦屁股用的。
有一段時間,“運動”不那麼緊了。
又有人來煙炕屋聽老杜“噴空兒”,聽他說“尼克松訪華”的事……這時候,家裡有了女人,女人愛面子,就埋怨老杜,說:你看看,說起來你也是個文化人,家裡連個坐的凳兒都沒有?說的次數多了,老杜氣了,就說:我做。
我自己做。
于是,他找來一些舊木料,又借了木工用的工具,還特意去鎮上的書店裡買了一套最新樣式的家具書,回來就比葫蘆畫瓢做起來……老杜本意是想做一件實實在在讓女人滿意的事。
他每天下了工就做,整整做了一個月,終于做成了兩把小椅子。
他原本是要做四把新式椅子的,可磨了兩手血泡,隻勉強做成了兩把。
這兩把小椅子太不像樣子了,一把靠背是直的,沒有弧度,還歪歪斜斜的,勉強能坐人。
另一把有了弧度,卻鋸壞了木料,剛紮好就散了架……氣得劉玉翠掂着那把小木椅整整走了一條村街,逢人就說:看看,都看看,這是人做的活麼?! 苦了一個月,卻連一把椅子都沒做好,老杜覺得臉上無光。
一時惱羞成怒,在家裡摔了一隻空碗……兩人還撕扯着打了一架! 此後,老杜挑完了尿,就不急着回家了,常坐在村街裡的陽光下曬暖兒、跟人“噴大空兒”。
有時候,也學着鄉人擰一枝旱煙抽,大聲咳嗽着,大口吐痰。
到了吃飯的時候,女人大聲喊:老杜,吃飯了。
這時候,老杜才挑上空尿桶,慢慢往家走。
後來,劉玉翠懷孕了,生了一個女兒。
生了孩子後,事多了,也常喊老杜幫忙。
每次喊老杜,她都要氣個半死。
比如,她正和面呢,孩子拉屎了。
她兩手面,從竈屋裡跑出來,喊:老杜,屙了。
老杜怔怔的。
她氣呼呼地說:孩子屙了,你不會把把?他問:怎麼把?劉玉翠沒辦法,就趕忙把手洗出來,把孩子從床上拉起來,蹲在門外,給他做一示範……有時候,女人喊:老杜,淤了。
老杜仍怔怔的。
後來才知道,竈裡火大,是鍋裡熬的玉米面粥撲出來了……再喊:老杜,芝麻稈!老杜仍呆呆的。
女人就惡狠狠地說:老杜,添柴燒鍋呀,你還不如那個死鬼,死鬼還能給我燒個鍋!你木頭人哪? 家常的日子,有許多話語是省略的。
這是一種默契。
比如,滴星兒了麼?(這是問外邊是否下雨了。
)比如,擡一下頭?(這是要他把挂在梁上的籃子取下來。
)比如,你是秋娘?(這是說他像蟬一樣懶,叫他起床呢。
)……老杜與劉玉翠始終也沒有達成默契。
沒有默契也可以過日子,隻是磕磕碰碰的,日子過得湊合。
劉玉翠惱的時候,就罵他。
罵他就像罵一個三歲的孩子,把他罵得七竅生煙……有時候,兩人也打架,可吃虧的總是老杜。
的确,在生活上,有錯的大多是老杜。
老杜既在“理”
這寡婦是老姑父給介紹的。
寡婦姓劉,王家莊的,小名劉歡,大名劉玉翠。
劉玉翠長得還算周正,就是個吊梢眼,顴骨高些,按平原鄉村的說法,“克”男人。
她男人王松球三個月前死在了煤礦上。
那時候煤礦上雖然經常死人,因為工資高,還是有人争着去。
按規定,死在煤礦上的工人可以領到三百元撫恤金。
更有吸引力的是,還可以讓一個直系親屬接班。
據說,在葬禮上,劉玉翠竟然和婆家人打起來了。
為的是争一張紙,那是一張“招工表”,這是待遇。
寡婦劉玉翠和婆家兄弟為争這個頂替死人的“待遇”,與婆家人鬧得天昏地暗,打成了一鍋粥! 王家人本就恨她,說她吊梢眼,是個克星,妨男人。
可劉玉翠不識趣,大概她很想離開村子,到礦上去接男人的班(女人到礦上是不下井的,去了頂多是看磅,或是在食堂裡當炊事員,這是好活兒),當工人。
于是招來了王家一族人的反對。
劉玉翠雖然要強,可她畢竟是在婆家的村子裡,王姓一族人多勢衆,寡婦勢單力薄,後來這張“招工表”到底也沒争到手。
不但“招工表”沒争到手,劉玉翠還被婆家人打得滿臉是血,趕出了家門……劉玉翠實在無法再在村裡待了,于是就跑到公社告狀去了。
老姑父在公社開會時碰上了這個前去告狀的寡婦。
那天她穿一漿過的月白布衫,頭上紮一白孝繩兒,看上去利利索索的,模樣還周正……老姑父看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挺可憐。
三說兩說,于是就把她帶回村裡來了。
爾後趕忙派人去叫老杜。
那時,老杜正往菜地裡挑尿…… 兩人是在大隊部裡見的面。
老姑父本意是讓老杜換身衣裳再去跟人見面。
老杜執意不肯,放下尿擔子就來了。
進了門,老杜半彎着腰,傻傻地站在那裡。
女人說:你坐吧。
老杜這才擡起頭,看了看女人。
等他坐下後,老杜說:我得說清楚,我犯過錯誤。
她說:我知道。
老杜說:我戴着帽子呢。
她說:我知道。
老杜說:如今我不在學校教書了,我在村裡挑尿……她說:我知道。
于是,老杜不再說什麼了。
劉玉翠是個很有主見的女人。
她一直向往城裡人的生活,喜歡有文化的人。
兩村相距三裡地,劉玉翠曾見過他在操場上打籃球的樣子,見過他穿着皮鞋咔咔地走在校園裡的樣子。
男人走了,從一個“煤黑子”身邊改嫁給了一個“白鏡子”,劉玉翠滿心願意。
她說:你的情況支書都說了,我也不嫌你啥。
不過,我有個要求。
老杜說:你說。
劉玉翠說:别瞎胡想,好好過日子。
那時候,老杜覺得自己已經這樣了,還挑什麼呢?也就默認了這門親事。
于是,在老姑父的張羅下,選了個日子,把相鄰的兩座廢了的煙炕房打通,又用白石灰刷了一遍,貼上了紅“囍”字,湊合着擺了一桌酒席,就算是嫁過來了。
新婚之夜,晚上睡覺時,女人很聽話,也很配合。
老杜讓她喊什麼就喊什麼,她覺得這就是“文化”。
聽房的村人都很驚異,在煙炕房外,衆人聽見劉玉翠一晚上都在“犁地”,兩人一聲聲喊着:犁、犁、犁,犁呀!…… 第二天,有人開玩笑說:玉翠,你牽了幾犋牲口啊?就犁了一夜地? 劉玉翠的臉一下子就紅了。
等過了些日子,經女人們的嘴一傳兩傳的,村裡人才明白了兩人夜裡的事。
最初,晚上睡覺時,女人還聽話,兩人親熱時,叫怎樣就怎樣。
興奮時,老杜順嘴喊出一個字:“li”。
她覺得新鮮,暢快,也順音兒跟着喊:犁,犁,犁,快犁!快犁!老杜說:不是這個……她問他是哪個?老杜不說。
後來她就猜,待琢磨了些日子後,劉玉翠終于明白了,那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便罵道:願日就日,犁你娘那腳!就再也不喊了,咬緊牙,一字不吐。
老杜也不再喊了。
兩人再睡時,悶悶的。
劉玉翠本以為她是嫁給了“文化”,可“文化”中聽不中用,成了一個擺設。
況且,“文化人”整日裡挑尿,一身尿氣,臭烘烘的。
再說,她嫁過來後才知道,這是一位要她管吃管穿的“二大爺”。
老杜離開學校後,很失落。
終日裡一句話不說,悶悶的。
回家來,他就像是一個需要牽線的木偶,你拽一拽繩子,他動一動,你不拽那繩子,他就坐着不動。
以前,老杜的日子過得很湊合。
有了女人後,老杜除了挑尿,把一切都交給了女人。
劉玉翠也的确能幹,每天都能給他做一頓熱飯吃。
不過,第一天生火時,她就把老杜帶來的一個箱子上的鎖給撬開了。
打開箱子後,把他帶來的一摞書撕成一頁頁的,分成兩摞,一摞當成了揩屁股紙,一摞當成了引火的媒子。
老杜挑尿回來,一怔,說:你怎麼把書給燒了?她說:沒有火引子。
老杜說:那是書,不是火引子。
劉玉翠說:你要不看書,能戴上帽子麼?叫我說,都是這些書惹的禍。
書一燒,什麼也不想,咱好好過日子。
老杜愣了好一會兒,說:也是。
燒就燒吧。
我清楚地記得,我曾經從杜老師家裡的竈屋裡偷出了一疊散了頁的書,那本書的書皮已經被撕掉了,書裡邊的句子怪怪的,意思也怪怪的……一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想起那本書的名字是《修辭學發凡》。
那是劉玉翠當年給孩子擦屁股用的。
有一段時間,“運動”不那麼緊了。
又有人來煙炕屋聽老杜“噴空兒”,聽他說“尼克松訪華”的事……這時候,家裡有了女人,女人愛面子,就埋怨老杜,說:你看看,說起來你也是個文化人,家裡連個坐的凳兒都沒有?說的次數多了,老杜氣了,就說:我做。
我自己做。
于是,他找來一些舊木料,又借了木工用的工具,還特意去鎮上的書店裡買了一套最新樣式的家具書,回來就比葫蘆畫瓢做起來……老杜本意是想做一件實實在在讓女人滿意的事。
他每天下了工就做,整整做了一個月,終于做成了兩把小椅子。
他原本是要做四把新式椅子的,可磨了兩手血泡,隻勉強做成了兩把。
這兩把小椅子太不像樣子了,一把靠背是直的,沒有弧度,還歪歪斜斜的,勉強能坐人。
另一把有了弧度,卻鋸壞了木料,剛紮好就散了架……氣得劉玉翠掂着那把小木椅整整走了一條村街,逢人就說:看看,都看看,這是人做的活麼?! 苦了一個月,卻連一把椅子都沒做好,老杜覺得臉上無光。
一時惱羞成怒,在家裡摔了一隻空碗……兩人還撕扯着打了一架! 此後,老杜挑完了尿,就不急着回家了,常坐在村街裡的陽光下曬暖兒、跟人“噴大空兒”。
有時候,也學着鄉人擰一枝旱煙抽,大聲咳嗽着,大口吐痰。
到了吃飯的時候,女人大聲喊:老杜,吃飯了。
這時候,老杜才挑上空尿桶,慢慢往家走。
後來,劉玉翠懷孕了,生了一個女兒。
生了孩子後,事多了,也常喊老杜幫忙。
每次喊老杜,她都要氣個半死。
比如,她正和面呢,孩子拉屎了。
她兩手面,從竈屋裡跑出來,喊:老杜,屙了。
老杜怔怔的。
她氣呼呼地說:孩子屙了,你不會把把?他問:怎麼把?劉玉翠沒辦法,就趕忙把手洗出來,把孩子從床上拉起來,蹲在門外,給他做一示範……有時候,女人喊:老杜,淤了。
老杜仍怔怔的。
後來才知道,竈裡火大,是鍋裡熬的玉米面粥撲出來了……再喊:老杜,芝麻稈!老杜仍呆呆的。
女人就惡狠狠地說:老杜,添柴燒鍋呀,你還不如那個死鬼,死鬼還能給我燒個鍋!你木頭人哪? 家常的日子,有許多話語是省略的。
這是一種默契。
比如,滴星兒了麼?(這是問外邊是否下雨了。
)比如,擡一下頭?(這是要他把挂在梁上的籃子取下來。
)比如,你是秋娘?(這是說他像蟬一樣懶,叫他起床呢。
)……老杜與劉玉翠始終也沒有達成默契。
沒有默契也可以過日子,隻是磕磕碰碰的,日子過得湊合。
劉玉翠惱的時候,就罵他。
罵他就像罵一個三歲的孩子,把他罵得七竅生煙……有時候,兩人也打架,可吃虧的總是老杜。
的确,在生活上,有錯的大多是老杜。
老杜既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