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就讓她站高些。

    有一次竟讓她站在了桌子上,她就站在桌子上。

    她往桌上一站,人很袖珍,人們哄一下就笑了。

    有時候,有人喊:小人國,翻個跟頭。

    她真就在桌子上翻個跟頭,看上去就像是玩猴一樣。

     搞“運動”的時候,蟲嫂還多次遊過街。

    大隊治保主任押着她,脖子裡挂着玉米,還有偷來的蒜和辣椒,甚至白菜蘿蔔,紅紅白白,一串一串的,像是戴了項鍊似的……治保主任在前邊敲着鑼,她在後邊走,小短腿羅圈着,從東到西,再從南到北,一個十字街都走遍了,惹了很多人跟着看……人們說,蟲嫂的臉皮比城牆拐彎還厚呢。

    還有人說,這是蟲嫂,要是換了人,非上吊不可! 遊街時,走到家門前,她的三個小屁孩子,一個個趴在牆頭的豁口處,偷偷地看她。

    蟲嫂也不在乎,還對着門裡說:線哦,别蹭了那線。

    牆頭下,有蟲嫂在小學校偷來的粉筆頭畫的白線,那是給三個“國”量個頭用的,一共三道兒。

    那白道有擦過的痕迹,一痕一痕的,擦了再畫。

    她很害怕國們長不高,像自己一樣……這時村街上有人喊:老拐老拐,快出來。

    你出來看看,你媳婦披紅戴花!……老拐嫌丢人,躲在屋裡,說啥也不出來。

     蟲嫂是慣犯。

    哪怕是遊過街之後,一到晚上,她就又出門去了。

    夜晚就像是蟲嫂的節日。

    一到晚上她就異常地興奮。

    她那小小的身量隐在夜幕裡,有時拿着一把小鏟,有時還拖着一個麻袋,在無邊的田野裡,凡是能拿的,她都背回家去。

    有人說,她真是土命。

    連土地爺都佑她。

    那無邊的褐土地就是她的依托,田野就是她的衣裳。

    連那些草兒、蟲兒、雜棵子都會給她以庇護。

    隻要一進地裡,花花眼,就不見了。

     在田野裡,蟲嫂就是一個魔。

    一個具有神性的偷兒。

    她在田野裡如魚得水,青紗帳給了她充分的庇護和自由。

    一年四季,什麼下來她偷什麼。

    當豌豆還青的時候,飽滿着的汁液的時候,她專揀那最鮮最嫩的摘,挑最好的偷回家給孩子吃。

    她偷豌豆随手薅一把格巴皮草,把摘下來的青豌豆纏上格巴皮草,捆成一把兒一把兒,包得嚴嚴實實的。

    草成了她随處采用的繩子,誰也看不出來。

    有時候,她還會在莊稼地裡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土窖兒,帶上一匣火柴,撿一些幹樹枝兒,把偷來的嫩玉米或是紅薯就地放在窖窩裡燒一燒(這樣連家裡的柴火都省了),一邊燒一邊在四周割草,草割到一定時候,玉米、紅薯也就烤熟了,一個個包上桐葉,再用草裹了,拿回去給孩子吃。

    有一段時間,若是想知道她家孩子都吃了什麼,看看嘴唇就知道了,三個“國”,那嘴唇一時是狗屎黃,一時草葉綠,一時又鍋底黑……按現在的說法,在那樣的年月裡,她的孩子吃的全是“綠色食品”。

     由于蟲嫂在村裡名聲不好,提防她的人多,到處都是眼睛……可若是本村偷不成了,她就偷外村的。

    有一年,鄰村的瓜地被她多次光顧,一畝西瓜被她幾乎偷去小一半。

    鄰村人都認為是招了黃鼠狼了,還不是一隻。

    不然,誰能背走半畝西瓜呢?這年夏天,蟲嫂家的三個“國”一個個肚子吃得圓嘟嘟的。

    奇怪的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連狗都被她收買了。

    每次她背着麻袋趁着夜色回村時,狗從來都沒有叫過。

     一天夜裡,老姑父突然對我說:丢,今晚我領你長長見識,捉鬼去。

    你見過鬼麼?我說:沒見過。

    老姑父說:要不,咱當一回試試?我說:咋當?他說:就蹲在墳地的邊上,别吭聲就是了。

    接着又問:你怕不怕?我說,不怕……可我怕。

     老姑父拍了拍我的頭說:沒事,有我呢。

    爾後,夜半時分,老姑父領着我潛入玉米田旁邊的老墳地裡。

    天很黑,四周寂無人聲,螢火蟲一閃一閃亮着,我吓得頭皮發麻,頭發梢兒都有點抖了,忙把眼閉上……隻聽老姑父說:就快出來了。

     可是,等了很久之後,才聽玉米地裡傳出了沙沙的聲響……老姑父揪了我一下,說:看,出來了。

    我大着膽睜眼一看,就見一團黑影,像旋風一樣從玉米地裡冒出來,時隐時現,一忽兒一忽兒地飄……怪吓人的。

     玉米葉沙沙響着,一股黑氣像是撥雲穿霧一般從玉米田裡遊出來。

    在黑森森的玉米田裡,在彌漫着夜氣的星空下,先是有波浪一樣的夜氣把玉米棵分開去,接着是風的響聲,随風流出來的是一個圓滾滾的東西,就像是滾動着的老鼈蓋子……看得我眼皮都要奓了。

     就在這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

    是人。

     是蟲嫂。

     後來才知道,其實那是她背着的、蒙了黑布單子的一袋偷來的玉米棒。

    蟲嫂趁夜色從玉米田裡走出來,繞過一片老墳地正呼哧呼哧走着,猛然看見前邊墳地裡突兀地站起一人,手電筒一照,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叫一聲:我的娘啊。

     這時,老姑父咳嗽了一聲,說:拐家,你怎麼屢教不改呢?——我知道,在無梁,也隻有老姑父稱她為拐家或是老拐家。

    這是她在無梁村得到的惟一的、也是少有的“尊稱”。

     蟲嫂坐在地上,喘着粗氣說:你叫我勻口氣。

     老姑父說:你不能改改嗎? 蟲嫂仍呼呼哧哧地說:勻口氣,我勻口氣。

     老姑父拿手電照了照她,隻見她渾身上下濕涔涔的,頭發亂奓奓的,頭上挂了很多玉米葉子。

    她靠着那袋偷來的玉米癱坐在地上,嘴裡呼哧着,大口大口地喘氣,就像是一隻汗腌的老雀兒。

    老姑父歎口氣,對我說:走吧。

    說完,竟扭頭走了。

     蟲嫂卻追着他喊:我沒偷咱村的。

    ——這村裡人誰都知道,蟲嫂偷是偷,可她隻偷生産隊裡的,從不偷一家一戶個人的,所以并沒有多大民憤。

     我曾經有很長時間想不明白,是什麼樣的日子,可以把一個人的臉皮練到如此程度? 後來聽說,蟲嫂六歲時曾被本村一個玩猴的本家叔叔拐出去賣過藝,鑼一響就跟着翻跟頭,去了一年……後來被公安局的人解救回來了。

     每個人似乎都有一條心理防線,當防線被突破後,她就徹底“解放”了。

     據傳說,蟲嫂的“防線”是她的褲腰帶。

     在平原的鄉村,一個女人的“品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怕“三隻手”,二怕“松褲腰”。

    “三隻手”倒還罷了,說的是小偷小摸;“松褲腰”說的是作風問題,當年,這是女人的“大忌”。

    一個女人若是兩樣都占了,那就是最讓人看不起的女人了。

     記得有一年秋天,全村人都在津津樂道地傳誦着一個故事,關于蟲嫂的故事:蟲嫂在鄰村的一個棗園裡被人捉住了。

    看棗園的是一個老光棍,有五十多歲了。

    此人年輕時瞎了一隻眼,但這獨眼老漢極聰明,為了防備人們偷棗,這老漢在棗園四周暗暗布下了一根細繩,每根繩上綁着一個牛鈴铛。

    夜裡,蟲嫂曾多次潛入過棗園,她知道棗園裡拴有鈴铛,頭幾次去,她躲過了那隻鈴铛。

    可等她再去時,她不知道那老漢又挂了鈴铛,且一個時辰換一個地方。

    一天晚上,當她偷了一布袋棗,從一棵棵棗樹沿上過,摸黑從樹上跳下來時,剛好碰響了拴在繩上的鈴铛……于是蟲嫂就被人捉住了。

     那老漢用手電筒照着蟲嫂的臉,說:是個妞? 蟲嫂手裡緊抓着布袋,說:大爺,饒了我吧。

     那老漢說:還是個小妞?多大一點兒,不學好? 蟲嫂說:頭一回,饒了我吧大爺。

     那老漢說:不止一回吧? 蟲嫂說:頭一回,真是頭一回。

     那老漢說:我也是頭一回,碰上個妞兒。

     蟲嫂說:不是妞,是妞她娘。

    我都仨孩子了。

     那老漢說:不像。

    我這棗可是論斤的,偷一罰十。

     蟲嫂說:你放我一馬,我再也不來了。

     那老漢說:放你一馬?也成。

    把褲子脫了。

     蟲嫂說:草裡有疙針。

     那老漢說:我鋪個襖。

     蟲嫂說:我……吆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