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要說,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你信麼?
我的家鄉無梁,就是那個昔日裡蘆花飛雪的村子,是曾經給首都北京獻過禮的。
我坦白地告訴你,獻的是一塊紅薯。
這不是一般的紅薯,這是“紅薯王”。
一九五八年國慶那天,颍平縣颍河公社無梁村給北京獻了一塊長約一米○二、重達一百九十八斤重的紅薯,号稱“紅薯王”!這塊紅薯本可以在地裡再長些日子,再長些日子也許就超過二百斤了。
可上邊等不及了,急等着給“十一”獻禮呢。
于是就早早地派了一輛大卡車,連周圍的土一塊鏟起,固定在一個特制的大木條箱裡(還希望它長)裝在車上,由省、地、縣三級幹部陪着,十字披紅,大鑼大镲地敲着送到北京去了。
那時候老姑父還沒當上支書呢,他僅是陪着送到了縣裡。
如果你能從網上查到五十年前(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的舊報紙,就會發現,那一天全國的各家報紙都有報道,稱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迹”雲雲……報紙上登的重量是一百九十九點九斤! 這塊“紅薯王”先是經過了隆重的獻禮儀式。
爾後裝在一個特制的玻璃櫃裡,擺在了農展館七号展廳最醒目的位置,作為國慶獻禮成果讓世人觀摩。
“紅薯王”經過千萬人瞻仰後,又經過上邊一層層的批示,就此成了一個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當年就調集一批國家級的農業專家,成立了一個代号為“5811”的課題組,進行專門的研究,準備向全國推廣……如果能夠推廣的話,中國人就再也不愁吃飯的問題了。
後來,“5811”課題組的專家們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切片研究,測出這株紅薯的含糖量每百克為二十七點八;維生素含量高達二十三點六;纖維素為三點一二;另含有鈣、鐵、硒、磷、鉀若幹,還是一紅瓤,自然是優良品種。
就此,專家們又專門到無梁東坡的那塊紅薯地裡進行了實地考察,終于發現了這株紅薯生長的秘密:這塊地曾經有一口井。
經考證,這口井是梁五方的爺爺的爺爺在地裡種瓜時打的。
那是口有一百二十年曆史的老井。
井在很多年前就被淤住了,這株罕見的紅薯就長在昔日的井口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可推廣深翻土地。
如果按現在的說法,結論應是:沒有複制性。
我之所以告訴你這些,就是說,哪怕是一株紅薯,生命的軌迹也是可以改變的。
現在,我要給你說一說樹了。
我說過,在無梁,沒有一片樹葉是幹淨的。
那是風的緣故。
平原上的風并不烈,隻是一個字:透。
我還說過,在無梁,風有一雅稱:名曰“西伯利亞”。
當“西伯利亞”穿過崇山峻嶺,經過了艱難險阻到達平原的時候,它一定是十分的驚訝: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地方呢?一馬平川,任爾馳騁。
風到了這種時候,是不是也覺得有些累了,該歇歇了?它就像是從遠方射出的一粒子彈,初時烈,距離越遠質量越重,那些有質量的細小塵埃就此飄落在了平原的樹上。
在這裡,風對樹的侵害是無聲的,它很少有刮倒樹的時候。
但它常年一次又一次地去侵襲、撫摸你的半邊臉,那結果又會怎樣呢? 在平原的鄉村,能給人以庇護的,除了房屋,就是樹了。
樹的種類很多,數起來最原始的怕至少也有二十幾種,以榆、桑、槐、楝、桐、椿、柳、柿、桃、杏……為主要樹種。
這裡一馬平川,雨水豐沛,四季分明,按說應是最适宜植物生長的地方。
可坦白地說,這裡不長棟梁之材。
在平原,樹與風的搏鬥是長年的、持久的,也是命對命的,就像是一對老冤家。
如果你嘗一嘗樹的汁液,你就會發現,那是苦澀的。
若是果樹,或是汁液偏甜一些的樹,如果不打藥,那肯定是要被蟲蝕的。
平原上的樹有一個最可怕的,也是不易被人察覺的共性,那就是離開土地之後:變形。
比如柳樹,此地最易生長的就是柳樹了。
此樹生長周期短,取一枝幹,插下即活。
春開芽兒如痘苞,風來葉長,一天一個樣。
但柳樹作為迎風之物,柳枝綿軟,柳葉細長,見風起舞,遇勢即彎。
此樹雖極富彈性,但木質漂松,無筋無骨,加力即折,最易變形。
比如榆樹,生長周期慢,皮糙質白,木質也還算堅實。
春來時開綠色的、一串一串的錢币狀小花,中間一籽,俗稱“榆錢兒”。
花後樹葉就老相了,綠也老油。
這是平原上的看家樹,遇上災年,“榆錢兒”可以吃,榆葉也可以吃,到了萬般無奈時,連榆樹皮都被人剝光吃了。
榆樹的皮這樣一代一代地被人剝吃,它的生命記憶本身就是殘缺的。
這樣的樹種,因含水分多,離開土地後,也是最易變形的。
比如槐樹,此樹的生長周期一般在十五年以上,周期稍長,木質自然堅硬。
這種樹似還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枝上長有一棱一棱的尖刺,樹的汁液瀝黃苦如藥。
此樹春天裡開一嘟噜一嘟噜的瓣穗狀白色小花,俗稱槐花。
槐樹汁苦花甜,農家常在花開時采它蒸着吃。
生吃也可,甜甜的。
花開後長扇狀小圓葉,一枝枝呈扇狀鋪展伸開去。
但是,此樹離開土地後也易變形,伐後三天,就彎得不成樣子了。
比如楝樹,生長周期較短,樹形直,挺拔狀美,長羽狀複葉,枝葉也呈扇狀伸展,十個月後結實為蛋形黃色小果,俗稱“楝子”。
舊時“楝子”在農家可以洗衣用。
楝樹在鄉間的匠人眼裡有“楝半幹”之稱,因它含水分少,油質多。
但挺拔是外在的,因其木質綿軟,材直而無膽,伐後也易變形,隻能在烈火烤熏後做闆材之用。
比如椿樹,分紅椿、白椿,又俗稱香椿、臭椿。
臭椿味尤其重,十分難聞;香椿味正,可做拌食涼菜的調料之用……鄉下人取“春”之意,常用它做床,以催生繁衍之大事。
雖木質細膩,木色鮮亮,但材質漂軟、脆,也易變形。
比如棗樹,開星碎小白花,果多為笨棗,個大卻木而不甜……棗樹的棵身疙疙瘩瘩,醜扭無形,木質雖堅硬耐磨,但長勢極緩,還是歪長,難為大料,隻能做擀面杖之類的小器物,也最易變形。
……很奇怪是吧? 在平原的鄉村,關于樹木,民間還出現了兩個詞,兩個專門判斷植物生長狀态的詞彙:一個是“聾”,一個是“瓦損”。
“聾”是對樹木在生長狀态中發生缺失的一種判斷。
那是敲出來的一種聲音,是憑聲音來判斷樹在生長中的缺失,懂行的匠人在樹幹上敲一敲,就知道這棵樹是否“聾”了;“瓦損”是一種拟物化的比喻。
房上的瓦是半圓弧形的,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的圓形,若是年輪散了,那就是“瓦損”了。
“瓦損”是用眼來看的,好匠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樹是否“瓦損”了。
這是匠人對平原上樹木生命質量的一種判定方法。
當然,也有不變形的,極少,比如松柏。
在平原,松、柏是離死亡最近的植物。
由于生長周期長,它們一般都栽種在墳茔裡,成了一種對死亡的“永恒”的守護。
即如是松柏,在平原風的長年吹拂下,縱是不變形,樹身也會皮開肉綻,皴裂成肉絲狀。
平原上有句話叫:春風裂石頭。
這又是一種溫和造就的慘烈。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無梁有一個最識樹的人,那是九爺。
聽人說,那時候,九爺是村裡的匠人頭。
泥、木兩作,他是魁首。
每每走在路上,他手裡舉一個長杆的銅煙袋,身後跟着十幾個徒弟,是很受人尊重的。
在無梁,
我坦白地告訴你,獻的是一塊紅薯。
這不是一般的紅薯,這是“紅薯王”。
一九五八年國慶那天,颍平縣颍河公社無梁村給北京獻了一塊長約一米○二、重達一百九十八斤重的紅薯,号稱“紅薯王”!這塊紅薯本可以在地裡再長些日子,再長些日子也許就超過二百斤了。
可上邊等不及了,急等着給“十一”獻禮呢。
于是就早早地派了一輛大卡車,連周圍的土一塊鏟起,固定在一個特制的大木條箱裡(還希望它長)裝在車上,由省、地、縣三級幹部陪着,十字披紅,大鑼大镲地敲着送到北京去了。
那時候老姑父還沒當上支書呢,他僅是陪着送到了縣裡。
如果你能從網上查到五十年前(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的舊報紙,就會發現,那一天全國的各家報紙都有報道,稱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迹”雲雲……報紙上登的重量是一百九十九點九斤! 這塊“紅薯王”先是經過了隆重的獻禮儀式。
爾後裝在一個特制的玻璃櫃裡,擺在了農展館七号展廳最醒目的位置,作為國慶獻禮成果讓世人觀摩。
“紅薯王”經過千萬人瞻仰後,又經過上邊一層層的批示,就此成了一個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當年就調集一批國家級的農業專家,成立了一個代号為“5811”的課題組,進行專門的研究,準備向全國推廣……如果能夠推廣的話,中國人就再也不愁吃飯的問題了。
後來,“5811”課題組的專家們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切片研究,測出這株紅薯的含糖量每百克為二十七點八;維生素含量高達二十三點六;纖維素為三點一二;另含有鈣、鐵、硒、磷、鉀若幹,還是一紅瓤,自然是優良品種。
就此,專家們又專門到無梁東坡的那塊紅薯地裡進行了實地考察,終于發現了這株紅薯生長的秘密:這塊地曾經有一口井。
經考證,這口井是梁五方的爺爺的爺爺在地裡種瓜時打的。
那是口有一百二十年曆史的老井。
井在很多年前就被淤住了,這株罕見的紅薯就長在昔日的井口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可推廣深翻土地。
如果按現在的說法,結論應是:沒有複制性。
我之所以告訴你這些,就是說,哪怕是一株紅薯,生命的軌迹也是可以改變的。
現在,我要給你說一說樹了。
我說過,在無梁,沒有一片樹葉是幹淨的。
那是風的緣故。
平原上的風并不烈,隻是一個字:透。
我還說過,在無梁,風有一雅稱:名曰“西伯利亞”。
當“西伯利亞”穿過崇山峻嶺,經過了艱難險阻到達平原的時候,它一定是十分的驚訝: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地方呢?一馬平川,任爾馳騁。
風到了這種時候,是不是也覺得有些累了,該歇歇了?它就像是從遠方射出的一粒子彈,初時烈,距離越遠質量越重,那些有質量的細小塵埃就此飄落在了平原的樹上。
在這裡,風對樹的侵害是無聲的,它很少有刮倒樹的時候。
但它常年一次又一次地去侵襲、撫摸你的半邊臉,那結果又會怎樣呢? 在平原的鄉村,能給人以庇護的,除了房屋,就是樹了。
樹的種類很多,數起來最原始的怕至少也有二十幾種,以榆、桑、槐、楝、桐、椿、柳、柿、桃、杏……為主要樹種。
這裡一馬平川,雨水豐沛,四季分明,按說應是最适宜植物生長的地方。
可坦白地說,這裡不長棟梁之材。
在平原,樹與風的搏鬥是長年的、持久的,也是命對命的,就像是一對老冤家。
如果你嘗一嘗樹的汁液,你就會發現,那是苦澀的。
若是果樹,或是汁液偏甜一些的樹,如果不打藥,那肯定是要被蟲蝕的。
平原上的樹有一個最可怕的,也是不易被人察覺的共性,那就是離開土地之後:變形。
比如柳樹,此地最易生長的就是柳樹了。
此樹生長周期短,取一枝幹,插下即活。
春開芽兒如痘苞,風來葉長,一天一個樣。
但柳樹作為迎風之物,柳枝綿軟,柳葉細長,見風起舞,遇勢即彎。
此樹雖極富彈性,但木質漂松,無筋無骨,加力即折,最易變形。
比如榆樹,生長周期慢,皮糙質白,木質也還算堅實。
春來時開綠色的、一串一串的錢币狀小花,中間一籽,俗稱“榆錢兒”。
花後樹葉就老相了,綠也老油。
這是平原上的看家樹,遇上災年,“榆錢兒”可以吃,榆葉也可以吃,到了萬般無奈時,連榆樹皮都被人剝光吃了。
榆樹的皮這樣一代一代地被人剝吃,它的生命記憶本身就是殘缺的。
這樣的樹種,因含水分多,離開土地後,也是最易變形的。
比如槐樹,此樹的生長周期一般在十五年以上,周期稍長,木質自然堅硬。
這種樹似還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枝上長有一棱一棱的尖刺,樹的汁液瀝黃苦如藥。
此樹春天裡開一嘟噜一嘟噜的瓣穗狀白色小花,俗稱槐花。
槐樹汁苦花甜,農家常在花開時采它蒸着吃。
生吃也可,甜甜的。
花開後長扇狀小圓葉,一枝枝呈扇狀鋪展伸開去。
但是,此樹離開土地後也易變形,伐後三天,就彎得不成樣子了。
比如楝樹,生長周期較短,樹形直,挺拔狀美,長羽狀複葉,枝葉也呈扇狀伸展,十個月後結實為蛋形黃色小果,俗稱“楝子”。
舊時“楝子”在農家可以洗衣用。
楝樹在鄉間的匠人眼裡有“楝半幹”之稱,因它含水分少,油質多。
但挺拔是外在的,因其木質綿軟,材直而無膽,伐後也易變形,隻能在烈火烤熏後做闆材之用。
比如椿樹,分紅椿、白椿,又俗稱香椿、臭椿。
臭椿味尤其重,十分難聞;香椿味正,可做拌食涼菜的調料之用……鄉下人取“春”之意,常用它做床,以催生繁衍之大事。
雖木質細膩,木色鮮亮,但材質漂軟、脆,也易變形。
比如棗樹,開星碎小白花,果多為笨棗,個大卻木而不甜……棗樹的棵身疙疙瘩瘩,醜扭無形,木質雖堅硬耐磨,但長勢極緩,還是歪長,難為大料,隻能做擀面杖之類的小器物,也最易變形。
……很奇怪是吧? 在平原的鄉村,關于樹木,民間還出現了兩個詞,兩個專門判斷植物生長狀态的詞彙:一個是“聾”,一個是“瓦損”。
“聾”是對樹木在生長狀态中發生缺失的一種判斷。
那是敲出來的一種聲音,是憑聲音來判斷樹在生長中的缺失,懂行的匠人在樹幹上敲一敲,就知道這棵樹是否“聾”了;“瓦損”是一種拟物化的比喻。
房上的瓦是半圓弧形的,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的圓形,若是年輪散了,那就是“瓦損”了。
“瓦損”是用眼來看的,好匠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樹是否“瓦損”了。
這是匠人對平原上樹木生命質量的一種判定方法。
當然,也有不變形的,極少,比如松柏。
在平原,松、柏是離死亡最近的植物。
由于生長周期長,它們一般都栽種在墳茔裡,成了一種對死亡的“永恒”的守護。
即如是松柏,在平原風的長年吹拂下,縱是不變形,樹身也會皮開肉綻,皴裂成肉絲狀。
平原上有句話叫:春風裂石頭。
這又是一種溫和造就的慘烈。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無梁有一個最識樹的人,那是九爺。
聽人說,那時候,九爺是村裡的匠人頭。
泥、木兩作,他是魁首。
每每走在路上,他手裡舉一個長杆的銅煙袋,身後跟着十幾個徒弟,是很受人尊重的。
在無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