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在無梁,一旦“西伯利亞”刻在臉上,那就是歲月。
而歲月一旦定了格,那就是風俗了。
風俗是一個地域特定的生活習慣。
我曾經說過,無梁人是主吃面食的:面條、面餅、面湯、菜面窩窩等。
吃面食須臾離不開的就是辣椒,辣椒是無梁人最重要的生活調味品。
在庸常的日子裡,沒有辣子是吃不下飯的。
辣椒吃多了,臉上就會生出粉刺來。
如果在路上你碰上一個年輕人,一邊走一邊摳臉上的粉刺兒疙瘩,沒錯,那就是無梁人了。
當然,這是低層面的。
如果要求再高一點,如果家裡來了尊貴的客人,炒上兩個菜,那就是吃酒了。
現在有人說酒是文化,也就是“辣”的文化,是讓人興奮的文化,“文化”到了極點,也就是一個字:醉。
讓客人喝醉,這是無梁待客的最高境界。
如果哪家來的客人喝醉了,醉成了一攤泥,那是待客的一種榮耀。
往往要用架子車拉上,繞村一周,這是多麼體面的事情啊! 無梁排在第二的風俗叫:領席。
在這裡“席”是要“領”的,想一想這有多麼優雅。
無梁是一個編席窩,最不缺的就是席子。
那時候,一張席就是一張流動的床。
無梁人最重要、最私密的活動都是在“席”上進行的(一為酒席,二為炕席)。
特别是到了夏天,主家領着一張席,客人或朋友相跟着,有瓜的時候,就去瓜地;或者是樹下、河邊、場院,帶着盛了煙絲的笸籮、幾根脆瓜,席地而坐,對月而談……至于說些什麼,那就不知道了。
那時候一到夏日的傍晚,人人都會領着一張席到處走,說是納涼,可睡到半夜,忽然下雨了或是刮風的時候,就又拉着席走了,也許是去了炕房,也許是鑽了麥稭垛,誰也不知道他或她到哪裡去了。
于是就發生了一些男女之間的事,這就是風情。
我說過,最早的時候,老姑父曾抱着我一家一家尋奶吃,看遍了無梁女人的奶子。
後來,我就變成了無梁村的一種“無名稅”:先是一家一家地派飯吃,後來就成了一種強行的攤派:一家出二斤麥子或是五斤玉米(由大隊統一扣),供我上學。
從小學到高中,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我的日子就是這樣過來的。
那時候,我一星期往縣城中學背一次糧食。
每次回去背糧食,我都會發現一些細微的變化。
我最早發現的是,老姑父的酒量大了。
老姑父原本是不大喝酒的,喝也是一兩杯。
後來就不行了,後來老姑父成了無梁村的“第一陪客”。
誰家有了紅白喜事,或是誰家來了體面的客人,定是要支書作陪的。
如果哪一次沒有請到老姑父,那是很沒有面子的。
我記得,在我回去背糧食的那些日子裡,常見一些女人找到大隊部來,纏着老姑父讓他去當陪客。
最先老姑父有些愠怒,他說:這是幹什麼?拉拉扯扯的?不去。
可他經不住女人的再三纏磨,也就應承下來了。
一年又一年,甚至可以這麼說,老姑父的酒量,是全村人合夥哄擡起來的。
特别是村裡逢會,那是一年一度僅次于過年的大節氣,家家都有親戚來……到了這一天,老姑父至少要串五十家以上! 後來,在我跟着他走過村街的時候,我發現女人們的笑臉像葵花一樣處處開放。
我知道,那都是對着老姑父的。
女人們親切地、昵昵地叫着:老蔡,老蔡耶……而老姑父卻昂着頭,一路“嗯、嗯”地走着,有時候還會說:嗯,記着呢。
十三,我記着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姑父已經很習慣地把村裡的公章拴在了褲腰帶上。
最初當然是為了方便群衆。
那會兒需要蓋章的事情特别多,哪怕出一趟遠門,也是要蓋章的。
老姑父人好,有人找到他,無論黑天白夜,老姑父都要從家裡爬起來,跑到大隊部去給人蓋章。
次數多了,他也有些煩了,後來就幹脆把村裡的公章拴在了褲腰帶上。
有人來找,就給人蓋一下。
那公章終日拴在褲腰上,磨來蹭去的,總是缺油,于是老姑父就“哈”一下,再蓋。
所以,每當有女人來找,隻要不違反政策,老姑父就問:哈一下?人家會說:老蔡,哈一下吧?于是就“哈”一下。
在無梁,“哈”也有親嘴的意思,次數多了的時候,不知老姑父是否使用了“延伸義”? 漸漸地,我還發現,老姑父“領席”的時候越來越多了。
夏天的時候,老姑父常常領着一張席到瓜地或是蘆葦蕩裡去。
有時候,他是陪縣上或公社下來的駐隊幹部。
有時候,他是領着村裡的一群編席的女幹部們開會。
還有的時候,他領着一張席到處走,從樹下到場院,又從場院到水邊……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蚊子。
他說:有蚊子。
他心裡有蚊子。
我說過,老姑父所謂的“作風問題”,最早是因我而起。
那是他在慌亂中端錯了“奶子”……後來的事就難說了。
後來人們傳的那些,都是添枝加葉、捕風捉影、經過渲染的。
那年秋天,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村裡小學校長苗國安(他也是無梁的女婿)在縣上開會的時候突然得到了一個消息:大學要招生了!是推薦招生。
一個公社分了三個名額。
得到消息後,他就急急忙忙地騎着自行車回來報信兒,希望老姑父親自出面,為我争一個。
是啊,在全村人的眼裡,我是一個禍害。
是一隻吃遍全村的蝗蟲。
如果能把我推薦出去,全村人就都“解放”了。
當然,這對我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那時候上大學不但不要錢,還給生活費呢。
就此,我也充分理解了人們的善意。
可小學校長又說,雖說一個公社三個名額,可有兩個已被公社幹部的孩子占去了,就剩下一個了。
這一個指标三十個大隊去争,能不能争到手,還很難說……快找老蔡! 可是,就在這時候,老姑父不見了。
全村人到處去找,一百個喉嚨四下喊,可怎麼也找不到。
最後,小學校長苗國安說:敲鐘吧,一敲鐘,他也許就知道有急事了。
那天傍晚,當鐘聲響過三遍之後,終于把老姑父敲出來了。
老姑父是從葦蕩裡走出來的,他一手領着席,一手還提着褲子……他沒想到村街裡會站這麼多人,他愣了一下,忙解釋說:媽的,撒泡尿,把褲腰帶給弄斷了。
人們都望着他,人們根本不聽他的解釋,人們都去看他的褲子……前後村都喊過了,鐘也敲三遍了
而歲月一旦定了格,那就是風俗了。
風俗是一個地域特定的生活習慣。
我曾經說過,無梁人是主吃面食的:面條、面餅、面湯、菜面窩窩等。
吃面食須臾離不開的就是辣椒,辣椒是無梁人最重要的生活調味品。
在庸常的日子裡,沒有辣子是吃不下飯的。
辣椒吃多了,臉上就會生出粉刺來。
如果在路上你碰上一個年輕人,一邊走一邊摳臉上的粉刺兒疙瘩,沒錯,那就是無梁人了。
當然,這是低層面的。
如果要求再高一點,如果家裡來了尊貴的客人,炒上兩個菜,那就是吃酒了。
現在有人說酒是文化,也就是“辣”的文化,是讓人興奮的文化,“文化”到了極點,也就是一個字:醉。
讓客人喝醉,這是無梁待客的最高境界。
如果哪家來的客人喝醉了,醉成了一攤泥,那是待客的一種榮耀。
往往要用架子車拉上,繞村一周,這是多麼體面的事情啊! 無梁排在第二的風俗叫:領席。
在這裡“席”是要“領”的,想一想這有多麼優雅。
無梁是一個編席窩,最不缺的就是席子。
那時候,一張席就是一張流動的床。
無梁人最重要、最私密的活動都是在“席”上進行的(一為酒席,二為炕席)。
特别是到了夏天,主家領着一張席,客人或朋友相跟着,有瓜的時候,就去瓜地;或者是樹下、河邊、場院,帶着盛了煙絲的笸籮、幾根脆瓜,席地而坐,對月而談……至于說些什麼,那就不知道了。
那時候一到夏日的傍晚,人人都會領着一張席到處走,說是納涼,可睡到半夜,忽然下雨了或是刮風的時候,就又拉着席走了,也許是去了炕房,也許是鑽了麥稭垛,誰也不知道他或她到哪裡去了。
于是就發生了一些男女之間的事,這就是風情。
我說過,最早的時候,老姑父曾抱着我一家一家尋奶吃,看遍了無梁女人的奶子。
後來,我就變成了無梁村的一種“無名稅”:先是一家一家地派飯吃,後來就成了一種強行的攤派:一家出二斤麥子或是五斤玉米(由大隊統一扣),供我上學。
從小學到高中,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我的日子就是這樣過來的。
那時候,我一星期往縣城中學背一次糧食。
每次回去背糧食,我都會發現一些細微的變化。
我最早發現的是,老姑父的酒量大了。
老姑父原本是不大喝酒的,喝也是一兩杯。
後來就不行了,後來老姑父成了無梁村的“第一陪客”。
誰家有了紅白喜事,或是誰家來了體面的客人,定是要支書作陪的。
如果哪一次沒有請到老姑父,那是很沒有面子的。
我記得,在我回去背糧食的那些日子裡,常見一些女人找到大隊部來,纏着老姑父讓他去當陪客。
最先老姑父有些愠怒,他說:這是幹什麼?拉拉扯扯的?不去。
可他經不住女人的再三纏磨,也就應承下來了。
一年又一年,甚至可以這麼說,老姑父的酒量,是全村人合夥哄擡起來的。
特别是村裡逢會,那是一年一度僅次于過年的大節氣,家家都有親戚來……到了這一天,老姑父至少要串五十家以上! 後來,在我跟着他走過村街的時候,我發現女人們的笑臉像葵花一樣處處開放。
我知道,那都是對着老姑父的。
女人們親切地、昵昵地叫着:老蔡,老蔡耶……而老姑父卻昂着頭,一路“嗯、嗯”地走着,有時候還會說:嗯,記着呢。
十三,我記着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姑父已經很習慣地把村裡的公章拴在了褲腰帶上。
最初當然是為了方便群衆。
那會兒需要蓋章的事情特别多,哪怕出一趟遠門,也是要蓋章的。
老姑父人好,有人找到他,無論黑天白夜,老姑父都要從家裡爬起來,跑到大隊部去給人蓋章。
次數多了,他也有些煩了,後來就幹脆把村裡的公章拴在了褲腰帶上。
有人來找,就給人蓋一下。
那公章終日拴在褲腰上,磨來蹭去的,總是缺油,于是老姑父就“哈”一下,再蓋。
所以,每當有女人來找,隻要不違反政策,老姑父就問:哈一下?人家會說:老蔡,哈一下吧?于是就“哈”一下。
在無梁,“哈”也有親嘴的意思,次數多了的時候,不知老姑父是否使用了“延伸義”? 漸漸地,我還發現,老姑父“領席”的時候越來越多了。
夏天的時候,老姑父常常領着一張席到瓜地或是蘆葦蕩裡去。
有時候,他是陪縣上或公社下來的駐隊幹部。
有時候,他是領着村裡的一群編席的女幹部們開會。
還有的時候,他領着一張席到處走,從樹下到場院,又從場院到水邊……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蚊子。
他說:有蚊子。
他心裡有蚊子。
我說過,老姑父所謂的“作風問題”,最早是因我而起。
那是他在慌亂中端錯了“奶子”……後來的事就難說了。
後來人們傳的那些,都是添枝加葉、捕風捉影、經過渲染的。
那年秋天,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村裡小學校長苗國安(他也是無梁的女婿)在縣上開會的時候突然得到了一個消息:大學要招生了!是推薦招生。
一個公社分了三個名額。
得到消息後,他就急急忙忙地騎着自行車回來報信兒,希望老姑父親自出面,為我争一個。
是啊,在全村人的眼裡,我是一個禍害。
是一隻吃遍全村的蝗蟲。
如果能把我推薦出去,全村人就都“解放”了。
當然,這對我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那時候上大學不但不要錢,還給生活費呢。
就此,我也充分理解了人們的善意。
可小學校長又說,雖說一個公社三個名額,可有兩個已被公社幹部的孩子占去了,就剩下一個了。
這一個指标三十個大隊去争,能不能争到手,還很難說……快找老蔡! 可是,就在這時候,老姑父不見了。
全村人到處去找,一百個喉嚨四下喊,可怎麼也找不到。
最後,小學校長苗國安說:敲鐘吧,一敲鐘,他也許就知道有急事了。
那天傍晚,當鐘聲響過三遍之後,終于把老姑父敲出來了。
老姑父是從葦蕩裡走出來的,他一手領着席,一手還提着褲子……他沒想到村街裡會站這麼多人,他愣了一下,忙解釋說:媽的,撒泡尿,把褲腰帶給弄斷了。
人們都望着他,人們根本不聽他的解釋,人們都去看他的褲子……前後村都喊過了,鐘也敲三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