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換成了一種“仁慈”。
由此可以看出來,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是多麼地洞悉人心!看好了,“二人”才為“仁”,那是要人們互相監督的;“雙絲”染了色,以“心”做秤才為“慈”,這也是讓人們互相比一比、稱一稱的意思。
也是後來,我才知道,善意,是需要宣揚和激發的。
我得承認,在童年裡,除了捏女人的屁股、咬傷奶頭之外,我還幹過其他的壞事,我是做過很多壞事的。
最嚴重的一次,趁着老姑父去鎮上開會的工夫,村人們把我吊在了一棵樹上。
現在想來,我童年裡做的那件壞事,如果再大一些的話,足可以判刑的。
在我八歲的那年冬天,我剛剛在村裡的小學上二年級,也許是特别想做一件好事來表現自己,我卻幹出了一件天大的禍事。
那時候上邊号召“除四害”,學校要求每個小學生每個星期上交三個老鼠尾巴。
在無梁,對一個家庭來說,交三個老鼠尾巴是不成問題的。
可對我這樣的一個吃百家飯的孤兒來說,卻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為了完成交三個老鼠尾巴的光榮任務,我曾經扒過無數個老鼠窟窿……那天,為了超額完成任務,我從大隊部裡偷出了一小桶煤油。
爾後在一些大孩子的慫恿下,把捉到的一隻老鼠放在油桶裡蘸了蘸,用一隻繩子綁住這隻老鼠的腿,劃火柴點着後放在一個新發現的老鼠洞前,好把這一窩老鼠給轟出來……當時就是這麼想的。
果然,那隻帶火的老鼠“哧溜”一下鑽進老鼠洞裡去了……然而,在另一個洞口前,最先鑽出來的仍然是這隻帶火的老鼠!這隻帶火的老鼠帶着六隻老鼠從洞口裡蹿出來,四下奔逃,可我卻一隻也沒抓到。
不但沒有抓到老鼠,更為可怕的是,這隻帶火的吱吱叫的老鼠先是蹿到了麥稭垛上,爾後穿過三個麥稭垛,又蹿進了煙炕房裡……不一會兒,場院裡就濃煙滾滾了! 那是一個災難的日子。
當全村人趕過來的時候,大火已經燒起來了!三個麥稭垛成了三座火焰山,根本無法撲救。
更讓人恐懼的是,三座煙炕房也接連燒起來了,南邊不遠就是牲口屋,牲口屋的後邊是保管室,也就是村裡的倉庫……我的媽呀! 那天刮的是東北風,風助火勢,眼看就要燒到牲口屋了……全村人都傻了。
有人說:老天,這咋救啊? 有人哭着說:完了,完了!禍害呀,整個村子都完了! 這時候梁五方站出來了。
年輕的五方,全村最聰明的五方,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五方大聲說:火是救不下了。
九爺,三叔,别的就不用管了,趕快把最南邊這個煙炕扒了,把火截斷,牲口屋,倉房自然就保住了。
于是,人們七手八腳地把最靠南邊的煙炕房扒了…… 那天傍晚,當場院狼煙遍地、燒成一堆堆黑灰時,衆人這才想到了兇手。
大孩子齊夥把我供了出來,說:是他。
丢,丢幹的!于是,我被人們當衆提溜了出來……這時候我已經吓呆了! 爾後,我就被吊在了場院邊的一棵樹上…… 在那樣一個傍晚,我突然發現,目光是可以殺人的。
仇恨在飛灰裡擴散着,恨意迅速在場院裡蔓延。
那時候場院裡站滿了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個個眼裡都泛着黑綠色的火苗,就像是沉默的狼群一樣!不,比狼還可怕。
我發現我已掉進了“仇恨”的海洋裡,我成了人們壓抑已久的情緒爆發點,他們的眼一定餓壞了,個個都想吃人。
我坦白地承認,當時,我吓尿了。
一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什麼叫“人民”的汪洋大海。
然而,就在這時,老姑父騎着那輛叮當作響的破自行車回來了。
當他撂下那輛自行車,匆匆趕到場院裡,操着他那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問:怎麼了?怎麼了這是?哪王八羔子,誰幹的?! 立時,人們像炸了的火藥庫,戳了的馬蜂窩,又像傍晚時分從柏樹墳裡飛出來的黑風一般的破嘴老鸹,一個個噴着唾沫星子,開始曆數我的罪惡……最後,衆口一詞的結論是:捆上,送派出所! 天已黑透了,隻有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
老姑父站在樹下,擡頭看了我一眼,爾後,又一言不發地勾下頭去,無論誰說什麼,他都一聲不吭,就那麼背着手來來回回地在樹下走。
他氣壞了,可是……他一直走到人們唾沫星子幹了的時候,才伸手一指,大聲說:他,他還是個孩子……爾後,他又走上一陣,再伸手一指,說: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他一直重複着,一連說了九遍。
老姑父一再重複的話就像是巴豆,他一把一把地撒下去,終于洩了人們的心頭之火。
人群裡沒人再吭聲了。
接着是一陣兒一陣兒的咯着痰的咳嗽聲……最後,人群裡終于有人說:這禍害,也就是吓吓他。
于是,衆人都随聲附和說:吓吓他。
老姑父指着我說:丢,禍害呀。
我說過,無梁的風是很染人的。
風無處不在。
可風又是看不見的,風隻有結果,沒有形态。
在這裡,風還有一個優雅的稱呼:“西伯利亞”。
這是無梁人從六十年代村中的大喇叭裡聽來的。
那時候廣播裡經常出現的一個詞語是“西伯利亞寒流”。
無梁人以自己超常的理解力删除了“寒流”,留下了具有無限想象空間的、美麗的“西伯利亞”。
這隻能再一次說明,無梁人是不排外的。
無梁人之所以把風稱作“西伯利亞”,是沿着光棍漢們的思路走的。
這是一種想象力的飄逸,是情緒化了的陰性理解,其中包含着對美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浪漫主義期盼。
在這裡,風跟兩個字的聯系最為密切:一個是“情”,一個是“塵”。
“風情”是一個時段的概念,那就像是剪成一段一段、互不連接的奇異景象;或者說是斜陽下在空中飛翔的帶一绺斷線的風筝,含些許“偷”來的詩意。
可過去就過去了,永不重複。
而“風塵”卻是一個固定而久遠的時間概念,那是一種經歲月侵蝕後帶有烙印的蒼涼,是一種埋在時光塵土裡的永久性的定格。
也隻有在時間的概念上,風和塵才聯系在一起。
無論春夏秋冬,就是不刮風的日子,也有風的神迹。
看一看樹上的葉子你就知道了,在這裡,沒有一片樹葉是幹淨的。
由此可以看出來,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是多麼地洞悉人心!看好了,“二人”才為“仁”,那是要人們互相監督的;“雙絲”染了色,以“心”做秤才為“慈”,這也是讓人們互相比一比、稱一稱的意思。
也是後來,我才知道,善意,是需要宣揚和激發的。
我得承認,在童年裡,除了捏女人的屁股、咬傷奶頭之外,我還幹過其他的壞事,我是做過很多壞事的。
最嚴重的一次,趁着老姑父去鎮上開會的工夫,村人們把我吊在了一棵樹上。
現在想來,我童年裡做的那件壞事,如果再大一些的話,足可以判刑的。
在我八歲的那年冬天,我剛剛在村裡的小學上二年級,也許是特别想做一件好事來表現自己,我卻幹出了一件天大的禍事。
那時候上邊号召“除四害”,學校要求每個小學生每個星期上交三個老鼠尾巴。
在無梁,對一個家庭來說,交三個老鼠尾巴是不成問題的。
可對我這樣的一個吃百家飯的孤兒來說,卻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為了完成交三個老鼠尾巴的光榮任務,我曾經扒過無數個老鼠窟窿……那天,為了超額完成任務,我從大隊部裡偷出了一小桶煤油。
爾後在一些大孩子的慫恿下,把捉到的一隻老鼠放在油桶裡蘸了蘸,用一隻繩子綁住這隻老鼠的腿,劃火柴點着後放在一個新發現的老鼠洞前,好把這一窩老鼠給轟出來……當時就是這麼想的。
果然,那隻帶火的老鼠“哧溜”一下鑽進老鼠洞裡去了……然而,在另一個洞口前,最先鑽出來的仍然是這隻帶火的老鼠!這隻帶火的老鼠帶着六隻老鼠從洞口裡蹿出來,四下奔逃,可我卻一隻也沒抓到。
不但沒有抓到老鼠,更為可怕的是,這隻帶火的吱吱叫的老鼠先是蹿到了麥稭垛上,爾後穿過三個麥稭垛,又蹿進了煙炕房裡……不一會兒,場院裡就濃煙滾滾了! 那是一個災難的日子。
當全村人趕過來的時候,大火已經燒起來了!三個麥稭垛成了三座火焰山,根本無法撲救。
更讓人恐懼的是,三座煙炕房也接連燒起來了,南邊不遠就是牲口屋,牲口屋的後邊是保管室,也就是村裡的倉庫……我的媽呀! 那天刮的是東北風,風助火勢,眼看就要燒到牲口屋了……全村人都傻了。
有人說:老天,這咋救啊? 有人哭着說:完了,完了!禍害呀,整個村子都完了! 這時候梁五方站出來了。
年輕的五方,全村最聰明的五方,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五方大聲說:火是救不下了。
九爺,三叔,别的就不用管了,趕快把最南邊這個煙炕扒了,把火截斷,牲口屋,倉房自然就保住了。
于是,人們七手八腳地把最靠南邊的煙炕房扒了…… 那天傍晚,當場院狼煙遍地、燒成一堆堆黑灰時,衆人這才想到了兇手。
大孩子齊夥把我供了出來,說:是他。
丢,丢幹的!于是,我被人們當衆提溜了出來……這時候我已經吓呆了! 爾後,我就被吊在了場院邊的一棵樹上…… 在那樣一個傍晚,我突然發現,目光是可以殺人的。
仇恨在飛灰裡擴散着,恨意迅速在場院裡蔓延。
那時候場院裡站滿了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個個眼裡都泛着黑綠色的火苗,就像是沉默的狼群一樣!不,比狼還可怕。
我發現我已掉進了“仇恨”的海洋裡,我成了人們壓抑已久的情緒爆發點,他們的眼一定餓壞了,個個都想吃人。
我坦白地承認,當時,我吓尿了。
一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什麼叫“人民”的汪洋大海。
然而,就在這時,老姑父騎着那輛叮當作響的破自行車回來了。
當他撂下那輛自行車,匆匆趕到場院裡,操着他那東北口音的普通話問:怎麼了?怎麼了這是?哪王八羔子,誰幹的?! 立時,人們像炸了的火藥庫,戳了的馬蜂窩,又像傍晚時分從柏樹墳裡飛出來的黑風一般的破嘴老鸹,一個個噴着唾沫星子,開始曆數我的罪惡……最後,衆口一詞的結論是:捆上,送派出所! 天已黑透了,隻有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
老姑父站在樹下,擡頭看了我一眼,爾後,又一言不發地勾下頭去,無論誰說什麼,他都一聲不吭,就那麼背着手來來回回地在樹下走。
他氣壞了,可是……他一直走到人們唾沫星子幹了的時候,才伸手一指,大聲說:他,他還是個孩子……爾後,他又走上一陣,再伸手一指,說: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他一直重複着,一連說了九遍。
老姑父一再重複的話就像是巴豆,他一把一把地撒下去,終于洩了人們的心頭之火。
人群裡沒人再吭聲了。
接着是一陣兒一陣兒的咯着痰的咳嗽聲……最後,人群裡終于有人說:這禍害,也就是吓吓他。
于是,衆人都随聲附和說:吓吓他。
老姑父指着我說:丢,禍害呀。
我說過,無梁的風是很染人的。
風無處不在。
可風又是看不見的,風隻有結果,沒有形态。
在這裡,風還有一個優雅的稱呼:“西伯利亞”。
這是無梁人從六十年代村中的大喇叭裡聽來的。
那時候廣播裡經常出現的一個詞語是“西伯利亞寒流”。
無梁人以自己超常的理解力删除了“寒流”,留下了具有無限想象空間的、美麗的“西伯利亞”。
這隻能再一次說明,無梁人是不排外的。
無梁人之所以把風稱作“西伯利亞”,是沿着光棍漢們的思路走的。
這是一種想象力的飄逸,是情緒化了的陰性理解,其中包含着對美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浪漫主義期盼。
在這裡,風跟兩個字的聯系最為密切:一個是“情”,一個是“塵”。
“風情”是一個時段的概念,那就像是剪成一段一段、互不連接的奇異景象;或者說是斜陽下在空中飛翔的帶一绺斷線的風筝,含些許“偷”來的詩意。
可過去就過去了,永不重複。
而“風塵”卻是一個固定而久遠的時間概念,那是一種經歲月侵蝕後帶有烙印的蒼涼,是一種埋在時光塵土裡的永久性的定格。
也隻有在時間的概念上,風和塵才聯系在一起。
無論春夏秋冬,就是不刮風的日子,也有風的神迹。
看一看樹上的葉子你就知道了,在這裡,沒有一片樹葉是幹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