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拾
關燈
小
中
大
民國八年,暮春時分,令之在東四牌樓底下随便找了個剃頭鋪子,剪了兩根長辮。
那剃頭匠是個年輕小夥,起先死活不肯下剪子,讓令之去找專為小姐太太梳妝打扮的梳頭婆。
“小姐,您莫要為難我了,我哪敢給你們做小姐的剃頭……你看看我這個店,來的都是不入流的大老爺們……我認識一個蘇州來的梳頭婆子,就住在鑼鼓巷南邊,我這就帶您去,您看成不?” 令之笑笑,自顧自坐下,把頭往後一靠,道:“我不是小姐,我是學生,你放心給我剪。
” 那小夥子仍是不肯,期期艾艾站在門口,滿面通紅,莫說過來剃頭,連看都不敢正眼看令之一眼。
這麼僵了小半個時辰,令之索性從台上拿了剪刀,一剪子下去把辮子剪斷,這才又道:“現在行了,過來,給我把發梢修修齊就行。
” 小夥手藝不錯,起先有些手抖,後來漸漸也穩了下來。
辮子剪後,一頭烏發本散在肩上,但令之不停道“再短點”“再往上”“哎,我讓你再剪你怎麼又停了?”“你别忙着歎氣,再剪剪”……最後隻得齊耳長短。
小店裡沒有燙頭的家什,發尾厚厚一把,直不楞登地支在那裡,小夥收了剪子,道:“小姐,您要不再去北京飯店燙一燙,發尾弄個卷兒,我聽說東交民巷的洋人都去那邊燙。
” 店裡隻有一面紅木鑲框長圓鏡,玻璃上星星點點沾了污髒修面膏子,令之起身理了理頭發,望向鏡中的自己,短發别在耳後,耳上光秃秃,耳洞裡隻塞了一顆小小金米,穿一件倒大袖藍底印白蓮寬身絲袍,兩頰鼓鼓,像是幾年前模樣。
她對着鏡中人笑了笑,露出一邊梨渦,道:“不用了,這就很好。
” 令之已在北京住了一整年,起先汪啟舟把她安置在南鑼鼓巷南口東面的炒豆胡同,這胡同連同緊挨的闆廠胡同,幾乎全是前朝僧格林沁王府的地盤。
僧格林沁曾在大沽擊沉英法敵艦,後又戰死沙場,是前清蒙古名将,現今住在王府的是他曾孫阿穆爾靈圭,他本是前清銮儀衛大臣,可謂皇家親信,武昌舉事後,阿穆爾靈圭曾領欽命赴蒙古,冀望征調蒙兵以助清廷,但尚未成事就大局已定,他返京後和另外幾名蒙古王公通電擁袁世凱任大總統。
小皇帝退位後,袁世凱确也厚待阿穆爾靈圭,先任他為大總統府都翊衛使,往後又任臨時參議會議員、第一屆國會參議員、憲法起草委員、政治會議員……總之該有的名頭一樣不落,都給了他。
但袁世凱事敗之後,阿穆爾靈圭亦遭冷落,偌大一個王府,不過幾年時間已有破敗之相,王府賣是不能賣,但府内的人偷偷把那些多年無人的别院租了出去,租金多少能補貼家用。
汪啟舟替令之找到的,正好就是王府南邊的一個小别院,僅有一進三面,三間北房,兩側各有半間耳房,院中有一棵石榴樹,樹蓋似雲,遮了大半個庭院。
王府的人曾說,這院子雖多年沒人正經住過了,但亦有兩個仆婦每日打掃,若是他們願意,租金裡再加上一點點錢,把兩人接手過去就是。
但汪啟舟把她們送回了王府,随後花了十日時間,和令之一道在京城裡四處奔忙,置辦了床鋪被褥、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剪子刀子等各色土洋雜貨,汪啟舟心細如發,還帶着令之把方圓兩三裡走了個遍,讓她識得哪裡有藥房,哪裡是餃子鋪,哪裡可以喝羊湯,哪裡可以割肉,哪裡可以打醋,甚至哪裡可以買到脂粉香膏……汪啟舟在耳房中住了半月,待這些都交代完了,就搬去了沙灘的北京大學宿舍。
沙灘離炒豆胡同有五裡地,汪啟舟走前對令之道:“令之妹妹,我每月會過來一回,你若是有事,也可以來學校找我,但我覺得啊,你不會有什麼事。
” 令之笑道:“我覺得也是,不會有什麼事。
” 啟舟走後,令之去了裁縫店,一口氣做了十幾件四季衣服,加上從孜城帶出來的箱子,這一年就這麼糊弄過去了。
每一季不過來回穿那四五件衣衫,剪辮時的絲袍本是钴藍色,漿洗多次後變成雨過天青,淨白蓮花染了色,薄薄泛了一層藍。
令之從未穿過洗成這般的衣裳,哪怕是在省城上學那三年,父親也會每月派人給她送來整箱新衣,若是父親自己上來談生意,再忙也會抽出半日,陪着她去九眼橋旁的巴黎洋裝店,餘立心不喜奢靡之物,但餘家這種人家,也從未想過要讓家中獨女在這種地方省儉。
令之嫁入嚴家前千夏陪着她清理衣櫥,孜城四季天潮,不知多少壓在箱底的衣服遭了蟲蛀,绫羅綢緞堆在箱中美輪美奂,抖開卻是一股黴味,滿目蟲眼。
她們清出十幾個箱子的衣服,分給慎餘堂做各種雜役的婦人,令之也知道,這些衣服的式樣身量,中年婦人也不能穿,不過把好好的衣服剪了,拼出幾塊平整料子做點荷包鞋面。
令之翻出自己二十一歲生日時千夏陪她做的那條綠色喬其紗長裙,顔色一層層深下去,到了裙擺,已經近乎窗外水中綠藻,裙子遠遠望去仍美如輕雲,但那種料子最不經放,不到兩年時間,最外頭的一層紗已爛得七七八八,縷縷垂下,令之抱着裙擺,突然歎口氣,道:“看着這些衣裳,就覺得沒意思。
” 千夏知道,恩溥和令之正是在那次生日上彼此下決心斷了情意,她替令之把裙子又理了理,摸摸她的翡翠墜子,道:“什麼事情沒意思?” 令之把裙子摟得更緊,道:“什麼都沒意思……千夏姐姐,原來什麼都不會長久的,你看,我連一條喜歡的裙子也留不住。
” 那條紗裙當時倒是留住了。
千夏剪了爛掉的紗,又微微過了水,陰幹後和令之别的東西一起送去了嚴家,裙子後來一直挂在櫃中,令之又囑人在櫃角放上花椒石灰包。
但說到底那又有何用?令之嫁了人,再不可能穿這樣怪模怪式的洋人衣裳。
後來她離了嚴家,小小一個箱子,更不可能帶上這條累累墜墜的跳舞裙子,但在那個時候,留不住的東西太多了,也就不在乎一條裙子。
沒有綠色喬其紗裙子,沒有翡翠墜子,沒有父親、哥哥和恩溥,也沒有兒子和丈夫,什麼都沒有了,令之似是哪吒,該還的都還了,也真正死過一回,到如今已是荷葉荷花塑了身,嶄嶄新新的一條命。
每日清晨起身,她先用爐子燒上水,再走出兩條胡同,買回豆腐腦和芝麻燒餅,燒餅滾燙,豆腐腦澆了薄薄一層鹵,水早開了,令之給自己泡上一壺茶。
汪啟舟走前在石榴樹下放了一桌一椅,對令之道:“你一個人,多在院子裡待待,中國人的房子蓋得憋屈,待久了人也隻知道憋憋屈屈地活着,在外面待着,看看朗朗白日,才會想要另一種活法。
” 汪啟舟說得不錯,令之在外面待久了,才覺房中竟是如此晦暗不明,北房也隻有半日天光。
除了睡覺,令之已很少進屋,早飯時天光初亮,四下有啾啾鳥鳴,院外一隻三花野貓聞到豆腐腦中的肉鹵味,照例從房頂一躍下到院子。
令之把鹵中的肉丁挑出來喂貓,又從燒餅上抖下不少芝麻,由小貓一粒粒舔着玩鬧。
早飯吃罷,令之會在院中一面翻書一面喝完一壺茶,待到近午時分,就去北京城中四下瞎逛。
令之從未有過這種日子,雖無人照料,也無人打擾。
她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每日走到哪裡便是哪裡,餓了坐下随便吃碗炸醬面或者汆兒面,渴了沿途有小販叫賣糖水煮梨和杏仁茶,另有數不盡的小食,不甚美味,卻什麼都讓令之新奇。
豌豆粉捏成小魚形狀,肚中包了芝麻餡兒,又用舊梳打出魚鱗細痕,不過一個銅闆一條。
江米糕的蒸籠隻有瓶頸大小,付了一個銅闆,小販方拿出梅花形木框放置其上,再倒入米粉漿蓋上蒸籠蓋,片刻工夫,江米糕已蒸熟,再撒上一點糖霜,兩三條山楂絲,拿在手裡便是一朵梅花形狀。
令之剛到時正是三九,沒多久便下了一場雪,她拿着梅花江米糕走在路上,見大雪片片,先是蓋住頂上青瓦,旋而覆上兩旁紅梅,後來不知不覺走到北海邊,湖面隻結了一半冰,雪花觸水而融,但冰也一步步往遠方蔓延。
這分明是令之在北京見過的第一場雪,她卻總覺此情此景似曾相識,仿在夢中,又仿是前世,令之靠在湖邊欄杆上,把那個已又冷又硬的江米糕吃完,令之想,這不是夢中,任是哪一種夢都醒過來了,這也不會是前世,前世我已經過完了。
汪啟舟果然每月月初都過來看她,啟舟如今在北京大學法文科上學。
令之當年初次見他,總覺他是孩童模樣,現在啟舟也并無變化,仍是倒八字眉,胖胖一張臉,雖是學的洋文,卻從未見他穿過洋服,總是兩件藍灰長袍,冬天夾棉,待開了春,還是那件袍子,隻是薄了一層。
啟舟個子不高,又長得敦實,走在路上誰也辨不出來,但不知為何,令之每見他一回,都會愈發感到,啟舟和所有人都不一樣,他是往後歲月裡才會有的人,啟舟活在現在,就像讓她回到每日隻得半日天光的屋子中,什麼都不對勁,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啟舟每次過來,總替她做些雜事,挑兩擔煤,買一缸米,修理修理門窗桌椅。
有一回下了一場雨,院門門芯大概進水變形,不怎麼插得上,啟舟修的時候問道:“這壞
那剃頭匠是個年輕小夥,起先死活不肯下剪子,讓令之去找專為小姐太太梳妝打扮的梳頭婆。
“小姐,您莫要為難我了,我哪敢給你們做小姐的剃頭……你看看我這個店,來的都是不入流的大老爺們……我認識一個蘇州來的梳頭婆子,就住在鑼鼓巷南邊,我這就帶您去,您看成不?” 令之笑笑,自顧自坐下,把頭往後一靠,道:“我不是小姐,我是學生,你放心給我剪。
” 那小夥子仍是不肯,期期艾艾站在門口,滿面通紅,莫說過來剃頭,連看都不敢正眼看令之一眼。
這麼僵了小半個時辰,令之索性從台上拿了剪刀,一剪子下去把辮子剪斷,這才又道:“現在行了,過來,給我把發梢修修齊就行。
” 小夥手藝不錯,起先有些手抖,後來漸漸也穩了下來。
辮子剪後,一頭烏發本散在肩上,但令之不停道“再短點”“再往上”“哎,我讓你再剪你怎麼又停了?”“你别忙着歎氣,再剪剪”……最後隻得齊耳長短。
小店裡沒有燙頭的家什,發尾厚厚一把,直不楞登地支在那裡,小夥收了剪子,道:“小姐,您要不再去北京飯店燙一燙,發尾弄個卷兒,我聽說東交民巷的洋人都去那邊燙。
” 店裡隻有一面紅木鑲框長圓鏡,玻璃上星星點點沾了污髒修面膏子,令之起身理了理頭發,望向鏡中的自己,短發别在耳後,耳上光秃秃,耳洞裡隻塞了一顆小小金米,穿一件倒大袖藍底印白蓮寬身絲袍,兩頰鼓鼓,像是幾年前模樣。
她對着鏡中人笑了笑,露出一邊梨渦,道:“不用了,這就很好。
” 令之已在北京住了一整年,起先汪啟舟把她安置在南鑼鼓巷南口東面的炒豆胡同,這胡同連同緊挨的闆廠胡同,幾乎全是前朝僧格林沁王府的地盤。
僧格林沁曾在大沽擊沉英法敵艦,後又戰死沙場,是前清蒙古名将,現今住在王府的是他曾孫阿穆爾靈圭,他本是前清銮儀衛大臣,可謂皇家親信,武昌舉事後,阿穆爾靈圭曾領欽命赴蒙古,冀望征調蒙兵以助清廷,但尚未成事就大局已定,他返京後和另外幾名蒙古王公通電擁袁世凱任大總統。
小皇帝退位後,袁世凱确也厚待阿穆爾靈圭,先任他為大總統府都翊衛使,往後又任臨時參議會議員、第一屆國會參議員、憲法起草委員、政治會議員……總之該有的名頭一樣不落,都給了他。
但袁世凱事敗之後,阿穆爾靈圭亦遭冷落,偌大一個王府,不過幾年時間已有破敗之相,王府賣是不能賣,但府内的人偷偷把那些多年無人的别院租了出去,租金多少能補貼家用。
汪啟舟替令之找到的,正好就是王府南邊的一個小别院,僅有一進三面,三間北房,兩側各有半間耳房,院中有一棵石榴樹,樹蓋似雲,遮了大半個庭院。
王府的人曾說,這院子雖多年沒人正經住過了,但亦有兩個仆婦每日打掃,若是他們願意,租金裡再加上一點點錢,把兩人接手過去就是。
但汪啟舟把她們送回了王府,随後花了十日時間,和令之一道在京城裡四處奔忙,置辦了床鋪被褥、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剪子刀子等各色土洋雜貨,汪啟舟心細如發,還帶着令之把方圓兩三裡走了個遍,讓她識得哪裡有藥房,哪裡是餃子鋪,哪裡可以喝羊湯,哪裡可以割肉,哪裡可以打醋,甚至哪裡可以買到脂粉香膏……汪啟舟在耳房中住了半月,待這些都交代完了,就搬去了沙灘的北京大學宿舍。
沙灘離炒豆胡同有五裡地,汪啟舟走前對令之道:“令之妹妹,我每月會過來一回,你若是有事,也可以來學校找我,但我覺得啊,你不會有什麼事。
” 令之笑道:“我覺得也是,不會有什麼事。
” 啟舟走後,令之去了裁縫店,一口氣做了十幾件四季衣服,加上從孜城帶出來的箱子,這一年就這麼糊弄過去了。
每一季不過來回穿那四五件衣衫,剪辮時的絲袍本是钴藍色,漿洗多次後變成雨過天青,淨白蓮花染了色,薄薄泛了一層藍。
令之從未穿過洗成這般的衣裳,哪怕是在省城上學那三年,父親也會每月派人給她送來整箱新衣,若是父親自己上來談生意,再忙也會抽出半日,陪着她去九眼橋旁的巴黎洋裝店,餘立心不喜奢靡之物,但餘家這種人家,也從未想過要讓家中獨女在這種地方省儉。
令之嫁入嚴家前千夏陪着她清理衣櫥,孜城四季天潮,不知多少壓在箱底的衣服遭了蟲蛀,绫羅綢緞堆在箱中美輪美奂,抖開卻是一股黴味,滿目蟲眼。
她們清出十幾個箱子的衣服,分給慎餘堂做各種雜役的婦人,令之也知道,這些衣服的式樣身量,中年婦人也不能穿,不過把好好的衣服剪了,拼出幾塊平整料子做點荷包鞋面。
令之翻出自己二十一歲生日時千夏陪她做的那條綠色喬其紗長裙,顔色一層層深下去,到了裙擺,已經近乎窗外水中綠藻,裙子遠遠望去仍美如輕雲,但那種料子最不經放,不到兩年時間,最外頭的一層紗已爛得七七八八,縷縷垂下,令之抱着裙擺,突然歎口氣,道:“看着這些衣裳,就覺得沒意思。
” 千夏知道,恩溥和令之正是在那次生日上彼此下決心斷了情意,她替令之把裙子又理了理,摸摸她的翡翠墜子,道:“什麼事情沒意思?” 令之把裙子摟得更緊,道:“什麼都沒意思……千夏姐姐,原來什麼都不會長久的,你看,我連一條喜歡的裙子也留不住。
” 那條紗裙當時倒是留住了。
千夏剪了爛掉的紗,又微微過了水,陰幹後和令之别的東西一起送去了嚴家,裙子後來一直挂在櫃中,令之又囑人在櫃角放上花椒石灰包。
但說到底那又有何用?令之嫁了人,再不可能穿這樣怪模怪式的洋人衣裳。
後來她離了嚴家,小小一個箱子,更不可能帶上這條累累墜墜的跳舞裙子,但在那個時候,留不住的東西太多了,也就不在乎一條裙子。
沒有綠色喬其紗裙子,沒有翡翠墜子,沒有父親、哥哥和恩溥,也沒有兒子和丈夫,什麼都沒有了,令之似是哪吒,該還的都還了,也真正死過一回,到如今已是荷葉荷花塑了身,嶄嶄新新的一條命。
每日清晨起身,她先用爐子燒上水,再走出兩條胡同,買回豆腐腦和芝麻燒餅,燒餅滾燙,豆腐腦澆了薄薄一層鹵,水早開了,令之給自己泡上一壺茶。
汪啟舟走前在石榴樹下放了一桌一椅,對令之道:“你一個人,多在院子裡待待,中國人的房子蓋得憋屈,待久了人也隻知道憋憋屈屈地活着,在外面待着,看看朗朗白日,才會想要另一種活法。
” 汪啟舟說得不錯,令之在外面待久了,才覺房中竟是如此晦暗不明,北房也隻有半日天光。
除了睡覺,令之已很少進屋,早飯時天光初亮,四下有啾啾鳥鳴,院外一隻三花野貓聞到豆腐腦中的肉鹵味,照例從房頂一躍下到院子。
令之把鹵中的肉丁挑出來喂貓,又從燒餅上抖下不少芝麻,由小貓一粒粒舔着玩鬧。
早飯吃罷,令之會在院中一面翻書一面喝完一壺茶,待到近午時分,就去北京城中四下瞎逛。
令之從未有過這種日子,雖無人照料,也無人打擾。
她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每日走到哪裡便是哪裡,餓了坐下随便吃碗炸醬面或者汆兒面,渴了沿途有小販叫賣糖水煮梨和杏仁茶,另有數不盡的小食,不甚美味,卻什麼都讓令之新奇。
豌豆粉捏成小魚形狀,肚中包了芝麻餡兒,又用舊梳打出魚鱗細痕,不過一個銅闆一條。
江米糕的蒸籠隻有瓶頸大小,付了一個銅闆,小販方拿出梅花形木框放置其上,再倒入米粉漿蓋上蒸籠蓋,片刻工夫,江米糕已蒸熟,再撒上一點糖霜,兩三條山楂絲,拿在手裡便是一朵梅花形狀。
令之剛到時正是三九,沒多久便下了一場雪,她拿着梅花江米糕走在路上,見大雪片片,先是蓋住頂上青瓦,旋而覆上兩旁紅梅,後來不知不覺走到北海邊,湖面隻結了一半冰,雪花觸水而融,但冰也一步步往遠方蔓延。
這分明是令之在北京見過的第一場雪,她卻總覺此情此景似曾相識,仿在夢中,又仿是前世,令之靠在湖邊欄杆上,把那個已又冷又硬的江米糕吃完,令之想,這不是夢中,任是哪一種夢都醒過來了,這也不會是前世,前世我已經過完了。
汪啟舟果然每月月初都過來看她,啟舟如今在北京大學法文科上學。
令之當年初次見他,總覺他是孩童模樣,現在啟舟也并無變化,仍是倒八字眉,胖胖一張臉,雖是學的洋文,卻從未見他穿過洋服,總是兩件藍灰長袍,冬天夾棉,待開了春,還是那件袍子,隻是薄了一層。
啟舟個子不高,又長得敦實,走在路上誰也辨不出來,但不知為何,令之每見他一回,都會愈發感到,啟舟和所有人都不一樣,他是往後歲月裡才會有的人,啟舟活在現在,就像讓她回到每日隻得半日天光的屋子中,什麼都不對勁,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啟舟每次過來,總替她做些雜事,挑兩擔煤,買一缸米,修理修理門窗桌椅。
有一回下了一場雨,院門門芯大概進水變形,不怎麼插得上,啟舟修的時候問道:“這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