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關燈
小
中
大
主的福音帶給可憐的中國人。
他照着唐人街模樣和兩本利瑪窦的書,以為自己要來如何窮苦蠻荒之地,行李中甚至有五十磅糖和一百磅面粉。
後來到了慎餘堂,看那大門高牆已是心驚,又見到城外密密天車,濟之漫不經心說:“大概有兩成鹽井是我們家的。
”在紐約,濟之隻是一個尋找救贖的東方青年,吃穿用度看不出家底,回到孜城,他免不了露出少爺氣,歸國幾天,就讓胡松熔了兩塊金磚,打一個純金十字架挂在房裡。
餘立心将啟爾德安置在一個獨門别院中,院子雖小,卻依樣有池塘假山紅荷翠竹,每日飯前院内擊鐘提醒,也可吩咐下人,用食盒把飯菜送到房内。
啟爾德願意一日三次,走頗長一段路到正廳吃飯,早晚人齊,午飯則時常隻有令之在場,二人坐得老遠,也不大言語。
前面兩日飯桌上多有辛辣之物,啟爾德就隻食白飯青菜,後來不知道誰叮囑廚房,葷菜就多有白味湯鍋。
令之以往周身少有修飾,近來卻做了好幾身旗袍,母親留下的首飾不多,她輪換着戴出來,有一個金鑲玉纏絲镯子,吃飯時碰在花梨木上,悶聲作響,更提醒人去看她的瑩白手腕,啟爾德也不知掩飾,深藍眼珠始終不能卻開。
有一日胡松終是忍不住,對餘立心說:“那個洋人對小姐……” 餘立心多少也看出點端倪,他沉吟半晌,沒有說話。
周遭的一切都在劇烈變動之中,與這些比起來,女兒哪怕以後嫁給洋人,似乎沒有那樣可怖,也許比嫁給當下的林恩溥還穩妥一點。
林家已讓人看不清眉目,前兩日陳俊山過來吃飯,憂心忡忡提起,他聽到消息,林家和滇軍這兩月往來甚密,說是已送過去幾萬斤鹽。
陳俊山的人去年被川軍一師收編,現屬四川軍政府,北京政府的京防軍一營去年也進了孜城,兩派亂戰數月,百業俱廢,一時間城内新出了歌謠,“停彙者銀行,停運者鹽商,停煎者竈戶,停走者大幫……麥面因兵戰而飛漲,新年因戒嚴而凄涼。
戲園因兵多而不敢言,娼妓因軍擾而假從良……”過了大暑,陳俊山才算勉強穩住了局面,以往做生意的女人們,又回了七碗樓。
啟爾德去七碗樓是想行醫。
先治百病,後傳福音,是耶稣對十二門徒的叮囑。
自上一個傳教士馬埃爾走後,孜城已沒有西式醫生,大家私下裡流傳,德國人有一種針藥叫606,專治梅毒,連餘濟之都私下裡問啟爾德:“你有沒有帶一點606過來?聽說鹽工裡得這病的人不少。
” 啟爾德沒有帶606,但他有解熱止痛的阿司匹林、治療瘧疾的奎甯、止咳的克裡西佛、消毒的雷佛努爾……令之喉嚨腫痛,濟之帶啟爾德去她房裡看診,開了三日的阿司匹林,閑談中說到過幾日啟爾德打算去茶館義診:“他那半吊子中文,還聽不懂方言,我這幾天慌毛火氣,家中也沒有别人懂英文,小妹,不如你去替他做做翻譯?” 啟爾德驚喜交加,看着令之,她似是喉嚨痛到說不出話,又憋到臉紅,沉默許久,才微微點了點頭。
他們坐臨街方桌,一人叫一碗香片,一坐一天,中午有慎餘堂的人送來飯菜,二人就在茶館裡匆匆吃完。
一個碧眼洋人,一個餘家小姐,說是他們來給人看病,茶館裡的人倒是在看他們,沒幾人敢前來就診,坐了四五日,隻替幾名皮膚潰爛的工人處理了傷口。
孜城潮濕,井上又接觸鹽鹵,工人們手腳皮膚多有癬疥,啟爾德帶來的膏藥觸感清涼,兩日下來,都說止了痛癢,啟爾德想趁機傳福音,工人們卻嘻嘻哈哈,隻自顧自打長牌吃水煙,又和女人們談價,談好了各自辦事。
一日下午,來了個年輕牛牌子,渾身牛屎味,又穿牛屎色長褂,怯生生對餘令之說:“小姐,麻煩問問洋醫生,我的牛要死了,他能不能治牛病?” 鹽場上離不了牛,采鹵提鹵用水牛,馱運煤米豆料用黃牛,牛牌子不算鹽場工人,隻負責鍘草、泡料、喂草、牽牛洗澡,孜城的牛牌子上千人,一人養牛二三十頭。
眼前這孩子看起來未滿十五,個子矮小,兩手烏黑,說話間忍不住上下打量啟爾德,他站在跟前,看起來還沒有坐着的啟爾德高。
令之問:“你的牛是我家井上的?有沒有去找過唐七少?” 鹽場都有訂約的牛醫,慎餘堂是孜城有名的唐七少,牛醫大都穿草鞋背褡裢,不過掙一點賣草藥的辛苦錢,但唐七少因醫術精湛,買了大宅娶了小妾,平日騎大馬穿城而過,故有“七少”之名。
牛牌子哭哭啼啼答:“早找了,七少說他也看不了。
小姐,你替我求洋醫生去看看吧,我的牛前幾天就死了三頭,今天有兩頭又起不了身了,就在那裡吐沫子,拉稀屎。
” 啟爾德聽了翻譯,忙說:“讓我去看看,我以前在家給狗和馬看過病……這可能是rinderpest。
” 令之不懂,追問了兩句,才知道是說牛瘟。
茶館裡有人也插話:“肯定是牛瘟,我們井上的牛也病了,渾身燙手,眼珠子和牛雞兒都紅通通的,眼流水還黏人得很。
” 令之又翻給啟爾德聽,翻到“牛雞兒”,她聲音突然細不可聞,啟爾德倒是臉色越發沉下來,說:“Rinderpest就是這些症狀,我得馬上去看看,這麼下去,城裡所有的牛都會死。
” 他們本想雇一輛馬車,但聽說有瘟,車夫都不肯去,怕染到自家馬身
他照着唐人街模樣和兩本利瑪窦的書,以為自己要來如何窮苦蠻荒之地,行李中甚至有五十磅糖和一百磅面粉。
後來到了慎餘堂,看那大門高牆已是心驚,又見到城外密密天車,濟之漫不經心說:“大概有兩成鹽井是我們家的。
”在紐約,濟之隻是一個尋找救贖的東方青年,吃穿用度看不出家底,回到孜城,他免不了露出少爺氣,歸國幾天,就讓胡松熔了兩塊金磚,打一個純金十字架挂在房裡。
餘立心将啟爾德安置在一個獨門别院中,院子雖小,卻依樣有池塘假山紅荷翠竹,每日飯前院内擊鐘提醒,也可吩咐下人,用食盒把飯菜送到房内。
啟爾德願意一日三次,走頗長一段路到正廳吃飯,早晚人齊,午飯則時常隻有令之在場,二人坐得老遠,也不大言語。
前面兩日飯桌上多有辛辣之物,啟爾德就隻食白飯青菜,後來不知道誰叮囑廚房,葷菜就多有白味湯鍋。
令之以往周身少有修飾,近來卻做了好幾身旗袍,母親留下的首飾不多,她輪換着戴出來,有一個金鑲玉纏絲镯子,吃飯時碰在花梨木上,悶聲作響,更提醒人去看她的瑩白手腕,啟爾德也不知掩飾,深藍眼珠始終不能卻開。
有一日胡松終是忍不住,對餘立心說:“那個洋人對小姐……” 餘立心多少也看出點端倪,他沉吟半晌,沒有說話。
周遭的一切都在劇烈變動之中,與這些比起來,女兒哪怕以後嫁給洋人,似乎沒有那樣可怖,也許比嫁給當下的林恩溥還穩妥一點。
林家已讓人看不清眉目,前兩日陳俊山過來吃飯,憂心忡忡提起,他聽到消息,林家和滇軍這兩月往來甚密,說是已送過去幾萬斤鹽。
陳俊山的人去年被川軍一師收編,現屬四川軍政府,北京政府的京防軍一營去年也進了孜城,兩派亂戰數月,百業俱廢,一時間城内新出了歌謠,“停彙者銀行,停運者鹽商,停煎者竈戶,停走者大幫……麥面因兵戰而飛漲,新年因戒嚴而凄涼。
戲園因兵多而不敢言,娼妓因軍擾而假從良……”過了大暑,陳俊山才算勉強穩住了局面,以往做生意的女人們,又回了七碗樓。
啟爾德去七碗樓是想行醫。
先治百病,後傳福音,是耶稣對十二門徒的叮囑。
自上一個傳教士馬埃爾走後,孜城已沒有西式醫生,大家私下裡流傳,德國人有一種針藥叫606,專治梅毒,連餘濟之都私下裡問啟爾德:“你有沒有帶一點606過來?聽說鹽工裡得這病的人不少。
” 啟爾德沒有帶606,但他有解熱止痛的阿司匹林、治療瘧疾的奎甯、止咳的克裡西佛、消毒的雷佛努爾……令之喉嚨腫痛,濟之帶啟爾德去她房裡看診,開了三日的阿司匹林,閑談中說到過幾日啟爾德打算去茶館義診:“他那半吊子中文,還聽不懂方言,我這幾天慌毛火氣,家中也沒有别人懂英文,小妹,不如你去替他做做翻譯?” 啟爾德驚喜交加,看着令之,她似是喉嚨痛到說不出話,又憋到臉紅,沉默許久,才微微點了點頭。
他們坐臨街方桌,一人叫一碗香片,一坐一天,中午有慎餘堂的人送來飯菜,二人就在茶館裡匆匆吃完。
一個碧眼洋人,一個餘家小姐,說是他們來給人看病,茶館裡的人倒是在看他們,沒幾人敢前來就診,坐了四五日,隻替幾名皮膚潰爛的工人處理了傷口。
孜城潮濕,井上又接觸鹽鹵,工人們手腳皮膚多有癬疥,啟爾德帶來的膏藥觸感清涼,兩日下來,都說止了痛癢,啟爾德想趁機傳福音,工人們卻嘻嘻哈哈,隻自顧自打長牌吃水煙,又和女人們談價,談好了各自辦事。
一日下午,來了個年輕牛牌子,渾身牛屎味,又穿牛屎色長褂,怯生生對餘令之說:“小姐,麻煩問問洋醫生,我的牛要死了,他能不能治牛病?” 鹽場上離不了牛,采鹵提鹵用水牛,馱運煤米豆料用黃牛,牛牌子不算鹽場工人,隻負責鍘草、泡料、喂草、牽牛洗澡,孜城的牛牌子上千人,一人養牛二三十頭。
眼前這孩子看起來未滿十五,個子矮小,兩手烏黑,說話間忍不住上下打量啟爾德,他站在跟前,看起來還沒有坐着的啟爾德高。
令之問:“你的牛是我家井上的?有沒有去找過唐七少?” 鹽場都有訂約的牛醫,慎餘堂是孜城有名的唐七少,牛醫大都穿草鞋背褡裢,不過掙一點賣草藥的辛苦錢,但唐七少因醫術精湛,買了大宅娶了小妾,平日騎大馬穿城而過,故有“七少”之名。
牛牌子哭哭啼啼答:“早找了,七少說他也看不了。
小姐,你替我求洋醫生去看看吧,我的牛前幾天就死了三頭,今天有兩頭又起不了身了,就在那裡吐沫子,拉稀屎。
” 啟爾德聽了翻譯,忙說:“讓我去看看,我以前在家給狗和馬看過病……這可能是rinderpest。
” 令之不懂,追問了兩句,才知道是說牛瘟。
茶館裡有人也插話:“肯定是牛瘟,我們井上的牛也病了,渾身燙手,眼珠子和牛雞兒都紅通通的,眼流水還黏人得很。
” 令之又翻給啟爾德聽,翻到“牛雞兒”,她聲音突然細不可聞,啟爾德倒是臉色越發沉下來,說:“Rinderpest就是這些症狀,我得馬上去看看,這麼下去,城裡所有的牛都會死。
” 他們本想雇一輛馬車,但聽說有瘟,車夫都不肯去,怕染到自家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