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關燈
小
中
大
餘達之五月中旬方抵省城,他下火車後未作停留,随即上了慎餘堂備下的馬車,打算連夜勞頓,趕回孜城。
胡松前去火車站接他,見面即驚:“二少爺,你的手……” 餘達之右手層層疊疊包着紗布,這一路悶熱,又不便換藥,紗布上幹涸烏血上又滲新血。
他平日裡最喜整潔,這時卻滿面須髯,穿一套極不合身的藍色西服,褲腳翻了數圈方勉強不拖地,襯衫倒比外套長出一截,袖口污髒,一看便是數日沒有更換。
胡松還想說話,餘達之已經擺擺左手,不耐道:“北京這幾月亂得很,不小心在路上受點傷,松哥哥不用多話。
”胡松算餘立心半子,年齡比濟之還大三歲,三人向來叫他松哥哥,他卻一直恭恭敬敬,父親少爺小姐,絕不僭越。
胡松隻能扶他上車,又在車内剝了兩隻粽子,擱在漆制小食盒裡。
慎餘堂家廚的粽子在孜城也是有名的,包的是自家院中的芭蕉葉,鮮筍醬肉均切小丁,肉半肥半瘦,肥肉幾化于酒米中,這是往日餘達之最愛的初夏小食。
壬子年是餘達之本命年,生日就在端午後兩日,但現在都興新曆,壬子年得稱民國元年,驟然間每個人都迷糊混亂,不識今夕何夕,餘立心讓胡松帶上幾隻粽子,以示家人并未忘記達之的生日。
餘達之餓得緊了,幾口吃下粽子,顆米未剩,又喝了一大口冷茶,這才開口說話:“大哥也回去了?” “大少爺是清明前兩天到的家,正好趕上了給夫人上墳。
” “那這兩個月他在做什麼?替父親打理井上生意?” “沒有,大少爺是和一個洋人一起回來的,說要建西式醫院,這幾日在忙着弄……”胡松想了一會兒方說,“……手術室。
” 餘達之哼一聲:“大哥倒是悠閑,這時間去弄什麼醫院……父親呢?這半年還是就忙着燒鹽?” 胡松知道二少爺和義父這幾年有些心結,小心道:“鹽當然得燒,井上生意總不能停下來……但……父親信裡沒跟你說?他現在是孜城議事會副議長。
” 餘達之先是一驚:“父親不是最恨革命黨?”後來又露鄙夷之色,“……不過也是,既然到了今天……父親……父親永遠是個聰明人呐。
” 胡松不言,餘達之也沉默下來,掀開轎簾看出去。
去年冬天川地苦寒,今年開春和入夏卻都格外早,端午後已有入伏之感。
省城沿街植有梧桐,蟬聲擾人,又是正午時分,烈烈日頭,街邊隻有十歲上下的孩童,光着膀子,沿路叫賣報紙和菊花水。
馬車笃笃行過東升街和科甲巷,再右拐上了督院街。
這條不到千尺的小街曆來是衙門駐處,早前是巡撫都察院,雍正九年巡撫署合并進總督署,這裡就一直是總督衙門。
光緒二十七年,人稱“廖觀音”的龍泉驿廖九妹兒,率紅燈照信衆響應拳亂,以“反清滅洋”為号,迅疾占了仁壽、簡陽、金堂、彭山等地。
他們抵達省城後先想偷襲,二十幾人赤手空拳先到科甲巷一家刀刃鋪,胡亂搶了些未開刃的殺雞殺牛刀,這便上了督院街總督府。
适逢當任總督林仁文往他處議事,正要上轎,見這些亂民手持牛刀殺将過來,輕笑一聲,對身邊衛兵說:“開槍。
”四川機器局十年前就仿出一批亨利馬梯尼槍,後膛裝填、彈簧擊針,總督衛兵統統配了此槍,紅燈照那二十幾人無一人逃出性命,總督府後來派出十幾人連夜清洗,用了五六塊洋人的肥皂,又灑半桶燒堿,方勉強将督院街青石闆路上的血迹洗淨。
光緒二十九年,林仁文退任四川總督後四方遊玩,來孜城時暫住在慎餘堂兩日。
餘立心設家宴招待他,恰逢冬至,孜城人照例要吃補藥湯,湯中有黃芪、當歸、黨參、沙參、明參、薏仁、小玉竹、蓮子仁、山藥、大棗、枸杞、百合、芡實、白果……先以豬蹄炖兩個時辰,最後下擱炭爐上桌,燙片得極薄的三線羊肉片,蘸現剁小米辣。
為示羊肉新鮮,慎餘堂的大廚親自在旁片肉,吃一盤子片一盤子,肉上有新血浮動。
林仁文酒勁剛上,眉飛色舞對餘立心講完那一出“紅燈照撲城”,夾了一筷子羊肉,又指指廚師手中的尖刀,輕蔑道:“喏,就是幾把這種刀,還沒見過人血,這就想跟朝廷作對,這些亂民……不自量力,死不足惜……” 餘立心不言,佯作低頭喝湯。
濟之達之令之彼時都在桌上。
濟之和令之生性溫軟,聽那故事血腥,都不敢再夾盤中帶血紅肉,虛歲十四的達之素來大膽,不屑道:“有什麼了不得,朝廷不過有槍,以後他們也會有……我們……我們也會有!” 他聲音雖輕,但桌上每個人都聽得分明,林仁文現在沒有官位在身,并不想得罪孜城赫赫有名的餘家,一時間進退尴尬。
餘立心撂下筷子,呵斥道:“這裡沒有小孩子說話的地方!你們三個都吃完了下去!” 四年後餘達之離家留學,餘立心本想将他送去美利堅,讓兩年前已去了紐約的餘濟之照應,但餘達之堅持要去東洋,餘立心拗不過他,最後也就送他上船,去了東京和法法律學校。
庚子賠款後,這所學校有清朝留學生法政速成科,刺殺攝政王的汪兆銘,正是從這裡畢業。
餘達之起先也時常有家書,提及學校靠近明治天皇皇居,護城河水面似千羽鳥兒将飛欲飛之态,故名曰千鳥之淵,水岸植有櫻樹,暮春時分山櫻夾道而開,墜花葉于水面。
此外,和食多為生冷之物,無辣不辛,頗覺不适,唯有牛肉質嫩,置于鐵闆之上炙烤,蘸以甜醬油同食,是無上佳味。
清廷初廢科舉,餘立心就把兩個兒子先後送出洋,連女兒都在省城讀書,在孜城自是惹人議論。
餘立心為人看來平和寬厚,卻從來不憚議論,正妻早逝,他不續弦不納妾,除了去雲想閣聽聽樓心月的琵琶曲,也從不出入煙花之地,在孜城大戶人家中可謂絕無僅有。
家中除了做事的仆婦小厮,濟之達之沒有貼身家奴,令之不設貼身婢女,更何況濟之達之令之均到了婚配年齡。
餘立心自十年前讀到任公的《禁早婚議》,“言群者必托始于家族,言家族者必托始于婚姻,婚姻實群治之第一位也。
中國婚姻之俗,宜改良者不一端,而最重要者厥為早婚。
凡愈野蠻之人,其婚姻愈早;愈文明之人,其婚嫁愈遲。
征諸統計家言,曆曆不可誣矣”,便暗下決心,不早早催促子女婚事。
話雖如此,但餘濟之的家書封封隻談耶稣,諄諄勸他信主,餘達之的又隻涉風月,說什麼櫻花和牛肉,他多有失望,回信中引了不少梁任公:“……今夫日本,幕府專政,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創,國幾不國,自明治維新,改弦更張,不三十年,而奪我琉球,割我台灣也……日本之實行憲法也,在明治二十三年;其頒布憲法也,在明治十三年;而其草創憲法也,在明治五年。
當其草創之始,特派大臣五人,遊曆歐洲,考察各國憲法之同異,斟酌其得失;既歸而後,開局以制作之……爾既已在彼邦,且入法政學堂,父望爾考其憲法,
胡松前去火車站接他,見面即驚:“二少爺,你的手……” 餘達之右手層層疊疊包着紗布,這一路悶熱,又不便換藥,紗布上幹涸烏血上又滲新血。
他平日裡最喜整潔,這時卻滿面須髯,穿一套極不合身的藍色西服,褲腳翻了數圈方勉強不拖地,襯衫倒比外套長出一截,袖口污髒,一看便是數日沒有更換。
胡松還想說話,餘達之已經擺擺左手,不耐道:“北京這幾月亂得很,不小心在路上受點傷,松哥哥不用多話。
”胡松算餘立心半子,年齡比濟之還大三歲,三人向來叫他松哥哥,他卻一直恭恭敬敬,父親少爺小姐,絕不僭越。
胡松隻能扶他上車,又在車内剝了兩隻粽子,擱在漆制小食盒裡。
慎餘堂家廚的粽子在孜城也是有名的,包的是自家院中的芭蕉葉,鮮筍醬肉均切小丁,肉半肥半瘦,肥肉幾化于酒米中,這是往日餘達之最愛的初夏小食。
壬子年是餘達之本命年,生日就在端午後兩日,但現在都興新曆,壬子年得稱民國元年,驟然間每個人都迷糊混亂,不識今夕何夕,餘立心讓胡松帶上幾隻粽子,以示家人并未忘記達之的生日。
餘達之餓得緊了,幾口吃下粽子,顆米未剩,又喝了一大口冷茶,這才開口說話:“大哥也回去了?” “大少爺是清明前兩天到的家,正好趕上了給夫人上墳。
” “那這兩個月他在做什麼?替父親打理井上生意?” “沒有,大少爺是和一個洋人一起回來的,說要建西式醫院,這幾日在忙着弄……”胡松想了一會兒方說,“……手術室。
” 餘達之哼一聲:“大哥倒是悠閑,這時間去弄什麼醫院……父親呢?這半年還是就忙着燒鹽?” 胡松知道二少爺和義父這幾年有些心結,小心道:“鹽當然得燒,井上生意總不能停下來……但……父親信裡沒跟你說?他現在是孜城議事會副議長。
” 餘達之先是一驚:“父親不是最恨革命黨?”後來又露鄙夷之色,“……不過也是,既然到了今天……父親……父親永遠是個聰明人呐。
” 胡松不言,餘達之也沉默下來,掀開轎簾看出去。
去年冬天川地苦寒,今年開春和入夏卻都格外早,端午後已有入伏之感。
省城沿街植有梧桐,蟬聲擾人,又是正午時分,烈烈日頭,街邊隻有十歲上下的孩童,光着膀子,沿路叫賣報紙和菊花水。
馬車笃笃行過東升街和科甲巷,再右拐上了督院街。
這條不到千尺的小街曆來是衙門駐處,早前是巡撫都察院,雍正九年巡撫署合并進總督署,這裡就一直是總督衙門。
光緒二十七年,人稱“廖觀音”的龍泉驿廖九妹兒,率紅燈照信衆響應拳亂,以“反清滅洋”為号,迅疾占了仁壽、簡陽、金堂、彭山等地。
他們抵達省城後先想偷襲,二十幾人赤手空拳先到科甲巷一家刀刃鋪,胡亂搶了些未開刃的殺雞殺牛刀,這便上了督院街總督府。
适逢當任總督林仁文往他處議事,正要上轎,見這些亂民手持牛刀殺将過來,輕笑一聲,對身邊衛兵說:“開槍。
”四川機器局十年前就仿出一批亨利馬梯尼槍,後膛裝填、彈簧擊針,總督衛兵統統配了此槍,紅燈照那二十幾人無一人逃出性命,總督府後來派出十幾人連夜清洗,用了五六塊洋人的肥皂,又灑半桶燒堿,方勉強将督院街青石闆路上的血迹洗淨。
光緒二十九年,林仁文退任四川總督後四方遊玩,來孜城時暫住在慎餘堂兩日。
餘立心設家宴招待他,恰逢冬至,孜城人照例要吃補藥湯,湯中有黃芪、當歸、黨參、沙參、明參、薏仁、小玉竹、蓮子仁、山藥、大棗、枸杞、百合、芡實、白果……先以豬蹄炖兩個時辰,最後下擱炭爐上桌,燙片得極薄的三線羊肉片,蘸現剁小米辣。
為示羊肉新鮮,慎餘堂的大廚親自在旁片肉,吃一盤子片一盤子,肉上有新血浮動。
林仁文酒勁剛上,眉飛色舞對餘立心講完那一出“紅燈照撲城”,夾了一筷子羊肉,又指指廚師手中的尖刀,輕蔑道:“喏,就是幾把這種刀,還沒見過人血,這就想跟朝廷作對,這些亂民……不自量力,死不足惜……” 餘立心不言,佯作低頭喝湯。
濟之達之令之彼時都在桌上。
濟之和令之生性溫軟,聽那故事血腥,都不敢再夾盤中帶血紅肉,虛歲十四的達之素來大膽,不屑道:“有什麼了不得,朝廷不過有槍,以後他們也會有……我們……我們也會有!” 他聲音雖輕,但桌上每個人都聽得分明,林仁文現在沒有官位在身,并不想得罪孜城赫赫有名的餘家,一時間進退尴尬。
餘立心撂下筷子,呵斥道:“這裡沒有小孩子說話的地方!你們三個都吃完了下去!” 四年後餘達之離家留學,餘立心本想将他送去美利堅,讓兩年前已去了紐約的餘濟之照應,但餘達之堅持要去東洋,餘立心拗不過他,最後也就送他上船,去了東京和法法律學校。
庚子賠款後,這所學校有清朝留學生法政速成科,刺殺攝政王的汪兆銘,正是從這裡畢業。
餘達之起先也時常有家書,提及學校靠近明治天皇皇居,護城河水面似千羽鳥兒将飛欲飛之态,故名曰千鳥之淵,水岸植有櫻樹,暮春時分山櫻夾道而開,墜花葉于水面。
此外,和食多為生冷之物,無辣不辛,頗覺不适,唯有牛肉質嫩,置于鐵闆之上炙烤,蘸以甜醬油同食,是無上佳味。
清廷初廢科舉,餘立心就把兩個兒子先後送出洋,連女兒都在省城讀書,在孜城自是惹人議論。
餘立心為人看來平和寬厚,卻從來不憚議論,正妻早逝,他不續弦不納妾,除了去雲想閣聽聽樓心月的琵琶曲,也從不出入煙花之地,在孜城大戶人家中可謂絕無僅有。
家中除了做事的仆婦小厮,濟之達之沒有貼身家奴,令之不設貼身婢女,更何況濟之達之令之均到了婚配年齡。
餘立心自十年前讀到任公的《禁早婚議》,“言群者必托始于家族,言家族者必托始于婚姻,婚姻實群治之第一位也。
中國婚姻之俗,宜改良者不一端,而最重要者厥為早婚。
凡愈野蠻之人,其婚姻愈早;愈文明之人,其婚嫁愈遲。
征諸統計家言,曆曆不可誣矣”,便暗下決心,不早早催促子女婚事。
話雖如此,但餘濟之的家書封封隻談耶稣,諄諄勸他信主,餘達之的又隻涉風月,說什麼櫻花和牛肉,他多有失望,回信中引了不少梁任公:“……今夫日本,幕府專政,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創,國幾不國,自明治維新,改弦更張,不三十年,而奪我琉球,割我台灣也……日本之實行憲法也,在明治二十三年;其頒布憲法也,在明治十三年;而其草創憲法也,在明治五年。
當其草創之始,特派大臣五人,遊曆歐洲,考察各國憲法之同異,斟酌其得失;既歸而後,開局以制作之……爾既已在彼邦,且入法政學堂,父望爾考其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