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燈
小
中
大
小皇帝退位那日,已是臘月二十五。
辛亥年是個冷冬,整個臘月刮不定方向的風,慎餘堂占地八頃,植有斑竹數百,夜風簌簌穿過竹林,又拂動殘荷,其聲嗚咽。
餘立心睡了又醒,隻覺越睡越寒,疑心城中有哪家出殡,故有切切絲竹之聲。
從臘月二十起連下五日大雨,孜溪河蓄水漫岸,終于又可行船。
餘立心卯時即起,草草吃了一碗生椒牛肉粉,冒雨乘轎前往艾葉碼頭,察看今年最後一批運往楚地的鹽船。
天色蒼黑,凍雨未停,義子胡松執一盞煤油汽燈,讓餘立心能在轎内讀報,《大公報》從天津發到省城再快馬送到孜城,已是五日之後,因中途幾次轉手,有些小字被油墨糊掉,餘立心怕消息遺漏,索性訂了十份,無論如何能湊出一張完整報紙,算上馬錢人錢,這報紙一年花掉他五十兩白銀。
餘立心虛歲不過四十二,掌管慎餘堂已有十年。
庚戌年末點賬,堂下共有水火兩旺的鹽井二十一眼,火圈五百餘口,推牛六百餘頭,騾馬百匹,當年盈餘十二萬兩,主宅前兩年擴修,仿的是《石頭記》裡的大觀園,餘立心所住小院綠窗油壁,抄手遊廊兩旁牽藤引蔓,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薛寶钗的蘅蕪院。
孜城中能像餘立心這般及時讀報的人,不過十人上下。
哥老會的袍哥們依然照兩百五十年來的慣習,往孜溪河中丢擲刻字竹闆傳遞信息,竹闆由孜溪入沱江,再進長江,沿途自有袍哥弟兄揀起,此謂之“水電報”。
辛亥年八月,孜城哥老會和同志軍以保路為引聯合起義,正是用水電報告知省城,竹闆上用紅漆草書寫哥老會切口“大水已沖龍王廟”。
待到武昌舉事之時,因楚地為長江下遊,水電報無法逆流而上,雖說孜城月前已号稱獨立,但孝義會舵把子陳俊山也是在餘立心這裡讀了《大公報》,方知天下已變。
報紙照例延遲五日,不管陳俊山還是餘立心,都立于庭中,良久無言,面前各擺一杯茉莉花茶,茶湯冷透,無人續水。
院中種有秋菊,開碗大花朵,色白如玉,過了幾天,餘立心讓人将菊花全連根拔起,換成雜色月季,因他覺得菊花兆頭不好,讓整個院子仿似大清朝的靈堂。
起義之前五日,孜城一切如舊,秋色漸深,孜溪兩旁銀杏盡染金黃,落葉凋零,漂于水上,煎鹽竈房内火光灼灼,工人上身赤裸,向鹽鍋内點下豆漿,讓鹽鹵澄清雜物,凝固成晶。
待到夜色四合,司井、司牛、司車、司篾、司梆、司漕、司鍋、司火、司飯、司草的鹽場工人各自成團,圍住一盆水煮牛肉,每人均能吃下三大海碗白米飯。
鹽場用牛夏喂青草,冬喂谷草,每日還有升把胡豆,不能服役之後方送往湯鍋鋪宰殺,肉片得極薄,在滾油中一燙即熟,湯色鮮紅,重麻重辣,半明半暗中,青花椒香氣四散,蓋過竈房中天然氣的硫磺味。
倘若站在孜城最高點龍貫山頂,可見楠竹制成的輸鹵和輸氣笕管密密匝匝,縱橫交錯,這才是孜城經脈所在。
乾隆朝間慎餘堂斥五萬兩白銀之資,鋪建了孜城第一根笕管,長達二十裡,在此之前,鹽鹵唯有靠挑夫扁擔供應給竈房,彼時每天運輸的三千擔鹵水,不過今天一條笕管的運量。
笕管為中空楠竹,接連處用細麻油灰層層纏繞,大部分匍匐地面,過河時在河底挖溝,深埋溝中,謂之渡河笕。
有路之處,工人在半空中搭起承重竹架,孜城人就從那竹架下慢悠悠走過,頭頂即是鹽鹵奔流。
城中除了大戶鹽商,沒人家中置有鐘表,他們渾然不知自己的時間,相較于曆史已晚點五日,至少五日。
餘立心翻到《大公報》頭版,上稱隆裕太後命徐世昌起草的遜位诏書,已将草案交袁世凱審閱。
雖說兩三月間各地陸續獨立,小皇帝退位已成定局,餘立心反複讀完那四版報紙,卻依覺茫然,挑開轎簾暗中四顧,孜城不辨輪廓,隻孜溪河上隐約有光,那是歪尾船船艙中的燈火。
從孜城至沱江口的鄧井關,是鹽運的必經之路,沿途狹岸束江,河道折曲,時有險灘,船工們設計的歪尾船船頭左歪,船尾右歪,方能順利入江。
這種船長四丈二尺,卻配有一根四丈八尺的船橹,故又稱“橹船”。
豐水季節遠遠望去,孜溪河上豎密密船橹,歪尾船們歪頭歪腦,順水而下,像是急匆匆追趕在孜城中落下的時間。
今日河上隻有慎餘堂的二十艘船,共載鹽十萬斤,餘立心到時,船工們已将鹽包全部裝好,胡松略略清點了鹽包總數,又劃開一包,給餘立心看了看這一批巴鹽成色。
巴鹽色黑質粗,卻凝結成塊,便于運輸,向來是孜城外運的主要品種。
但這次專有一艘船,是運至下江的花鹽,花鹽色白質純,粒粒分明,是下江殷實家庭方會使用的體面物。
船艙深處更有一大包雪白魚籽鹽,顆粒滾圓,每粒均有指尖珍珠大小,鹽包上用水墨畫有魚形,以示區别。
這是慎餘堂獨創技藝,最為費時費工,竈房裡能熬這種鹽的老工人已不過十個。
魚籽鹽談不上市價,因為慎餘堂每年也不過自制自銷,廚房裡大師傅也隻有或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或家中宴客,用此鹽專做一桌子鹽幫菜。
這一包重百斤,說是專供下江軍政要人,船上兩名鹽警配有步槍,連餘立心也不得上船。
凍雨漸停,胡松收起長柄黑洋傘,扶餘立心走上岸邊青石台階,問道:“父親,去了這包魚籽鹽,我們自己廚房今年可也沒有餘貨,大少爺二少爺都說是要回來,這年夜飯到底怎麼安排?哪個的面子恁大?” 餘立心搖搖頭,說:“不曉得,陳俊山安排的,他也不說。
年夜飯随便弄一桌便是,濟之怕是
辛亥年是個冷冬,整個臘月刮不定方向的風,慎餘堂占地八頃,植有斑竹數百,夜風簌簌穿過竹林,又拂動殘荷,其聲嗚咽。
餘立心睡了又醒,隻覺越睡越寒,疑心城中有哪家出殡,故有切切絲竹之聲。
從臘月二十起連下五日大雨,孜溪河蓄水漫岸,終于又可行船。
餘立心卯時即起,草草吃了一碗生椒牛肉粉,冒雨乘轎前往艾葉碼頭,察看今年最後一批運往楚地的鹽船。
天色蒼黑,凍雨未停,義子胡松執一盞煤油汽燈,讓餘立心能在轎内讀報,《大公報》從天津發到省城再快馬送到孜城,已是五日之後,因中途幾次轉手,有些小字被油墨糊掉,餘立心怕消息遺漏,索性訂了十份,無論如何能湊出一張完整報紙,算上馬錢人錢,這報紙一年花掉他五十兩白銀。
餘立心虛歲不過四十二,掌管慎餘堂已有十年。
庚戌年末點賬,堂下共有水火兩旺的鹽井二十一眼,火圈五百餘口,推牛六百餘頭,騾馬百匹,當年盈餘十二萬兩,主宅前兩年擴修,仿的是《石頭記》裡的大觀園,餘立心所住小院綠窗油壁,抄手遊廊兩旁牽藤引蔓,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薛寶钗的蘅蕪院。
孜城中能像餘立心這般及時讀報的人,不過十人上下。
哥老會的袍哥們依然照兩百五十年來的慣習,往孜溪河中丢擲刻字竹闆傳遞信息,竹闆由孜溪入沱江,再進長江,沿途自有袍哥弟兄揀起,此謂之“水電報”。
辛亥年八月,孜城哥老會和同志軍以保路為引聯合起義,正是用水電報告知省城,竹闆上用紅漆草書寫哥老會切口“大水已沖龍王廟”。
待到武昌舉事之時,因楚地為長江下遊,水電報無法逆流而上,雖說孜城月前已号稱獨立,但孝義會舵把子陳俊山也是在餘立心這裡讀了《大公報》,方知天下已變。
報紙照例延遲五日,不管陳俊山還是餘立心,都立于庭中,良久無言,面前各擺一杯茉莉花茶,茶湯冷透,無人續水。
院中種有秋菊,開碗大花朵,色白如玉,過了幾天,餘立心讓人将菊花全連根拔起,換成雜色月季,因他覺得菊花兆頭不好,讓整個院子仿似大清朝的靈堂。
起義之前五日,孜城一切如舊,秋色漸深,孜溪兩旁銀杏盡染金黃,落葉凋零,漂于水上,煎鹽竈房内火光灼灼,工人上身赤裸,向鹽鍋内點下豆漿,讓鹽鹵澄清雜物,凝固成晶。
待到夜色四合,司井、司牛、司車、司篾、司梆、司漕、司鍋、司火、司飯、司草的鹽場工人各自成團,圍住一盆水煮牛肉,每人均能吃下三大海碗白米飯。
鹽場用牛夏喂青草,冬喂谷草,每日還有升把胡豆,不能服役之後方送往湯鍋鋪宰殺,肉片得極薄,在滾油中一燙即熟,湯色鮮紅,重麻重辣,半明半暗中,青花椒香氣四散,蓋過竈房中天然氣的硫磺味。
倘若站在孜城最高點龍貫山頂,可見楠竹制成的輸鹵和輸氣笕管密密匝匝,縱橫交錯,這才是孜城經脈所在。
乾隆朝間慎餘堂斥五萬兩白銀之資,鋪建了孜城第一根笕管,長達二十裡,在此之前,鹽鹵唯有靠挑夫扁擔供應給竈房,彼時每天運輸的三千擔鹵水,不過今天一條笕管的運量。
笕管為中空楠竹,接連處用細麻油灰層層纏繞,大部分匍匐地面,過河時在河底挖溝,深埋溝中,謂之渡河笕。
有路之處,工人在半空中搭起承重竹架,孜城人就從那竹架下慢悠悠走過,頭頂即是鹽鹵奔流。
城中除了大戶鹽商,沒人家中置有鐘表,他們渾然不知自己的時間,相較于曆史已晚點五日,至少五日。
餘立心翻到《大公報》頭版,上稱隆裕太後命徐世昌起草的遜位诏書,已将草案交袁世凱審閱。
雖說兩三月間各地陸續獨立,小皇帝退位已成定局,餘立心反複讀完那四版報紙,卻依覺茫然,挑開轎簾暗中四顧,孜城不辨輪廓,隻孜溪河上隐約有光,那是歪尾船船艙中的燈火。
從孜城至沱江口的鄧井關,是鹽運的必經之路,沿途狹岸束江,河道折曲,時有險灘,船工們設計的歪尾船船頭左歪,船尾右歪,方能順利入江。
這種船長四丈二尺,卻配有一根四丈八尺的船橹,故又稱“橹船”。
豐水季節遠遠望去,孜溪河上豎密密船橹,歪尾船們歪頭歪腦,順水而下,像是急匆匆追趕在孜城中落下的時間。
今日河上隻有慎餘堂的二十艘船,共載鹽十萬斤,餘立心到時,船工們已将鹽包全部裝好,胡松略略清點了鹽包總數,又劃開一包,給餘立心看了看這一批巴鹽成色。
巴鹽色黑質粗,卻凝結成塊,便于運輸,向來是孜城外運的主要品種。
但這次專有一艘船,是運至下江的花鹽,花鹽色白質純,粒粒分明,是下江殷實家庭方會使用的體面物。
船艙深處更有一大包雪白魚籽鹽,顆粒滾圓,每粒均有指尖珍珠大小,鹽包上用水墨畫有魚形,以示區别。
這是慎餘堂獨創技藝,最為費時費工,竈房裡能熬這種鹽的老工人已不過十個。
魚籽鹽談不上市價,因為慎餘堂每年也不過自制自銷,廚房裡大師傅也隻有或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或家中宴客,用此鹽專做一桌子鹽幫菜。
這一包重百斤,說是專供下江軍政要人,船上兩名鹽警配有步槍,連餘立心也不得上船。
凍雨漸停,胡松收起長柄黑洋傘,扶餘立心走上岸邊青石台階,問道:“父親,去了這包魚籽鹽,我們自己廚房今年可也沒有餘貨,大少爺二少爺都說是要回來,這年夜飯到底怎麼安排?哪個的面子恁大?” 餘立心搖搖頭,說:“不曉得,陳俊山安排的,他也不說。
年夜飯随便弄一桌便是,濟之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