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說沒有,他帶回來一個東洋女人,就養在林家鳳凰山上那個新修的院子裡……東洋女人,說是軟得不得了……哪裡軟?哪裡都軟噻……大公子有福氣,怪不得一直沒有成家……” 餘令之前來赴宴已是勉強,聽了這些更覺惡心,嘴中那一勺子雪豆蹄花無論如何咽不下去。

    她平日都穿棉布褂子,這日被父親逼迫,打扮齊整,穿一件滾邊碧色湖绉短袍,系同色湖绉百褶裙,環佩叮當,發梳雙髻,嘴上又抹胭脂,正是幾年前餘家三小姐的模樣。

    她進屋時正遇到林恩溥和客人笑論省城的煙花名所,二人眼角餘光分明都瞥到對方,卻都鎮定自若移開。

    她還是餘令之,他卻已不是林恩溥,但他辮上那顆珠子,本是去東洋前她拆了一根發簪,兩顆東珠一人一顆,她那顆三個月前從半山扔進孜溪河。

    正是盛夏,雨後河水漫至山腳,桫椤宛似長于水中,白霧缭樹,往事盡散。

     表回臘月二十五這日,餘立心别了陳俊山,終究還是去了井神廟。

    議事會這幾日都在熱論鹽引,事關慎餘堂生死,他不得不去。

    議事會之外,孜城日常管理有三股四科,三股為審察股、文牍股、庶務股,四科是教育科、财政科、鹽政科、交通科,林恩溥本可做議員乃至副議長,林湘濤卻甯可讓他主管鹽政科,餘立心知道,派脫那土勁頭雖足,但并未真的讓林家昏頭。

     井神廟裡六十位議員齊了一大半,副議長隻缺桂馨堂嚴家的嚴筱坡,嚴家雖一早看清大勢支持革命軍,後來卻态度突轉暧昧,嚴筱坡和侄兒嚴餘淮議事會開會時常缺席。

    上一次會在五日之前,足足開了三個時辰,會後胡松在轎中給餘立心遞上熱茶,又附上一碟子放在食盒中的酒米蒸黃粑,說:“老爺先吃點,墊個肚子,我剛走路去城裡買的……這回路怕是得走上一陣,陳軍長說是要清城,車轎都得在城門外等着。

    ” “又清城做什麼?” “還能做什麼?” 革命後陳俊山幾次清城,清廷逃離的官員在孜城頗有産業,一店一鋪看起來不過零散銀子,但細細清理之後,也能值幾個月軍饷。

    陳俊山在孝義會中就以擅長營生聞名,現在旗下有五萬軍隊,更是需精心規算,餘立心雖覺舊友越發陌生,卻也知道,這也怪不得陳俊山。

     胡松又說:“剛才去買黃粑,遇到嚴家老爺,坐在邊上喝牛肉湯。

    ” 井神廟四處漏風,到最後其寒如冰,三個時辰下來,不啻為半場酷刑。

    餘立心一口熱茶半個黃粑下去,方覺回了魂魄,說:“嚴家今日又沒有去議事會。

    ” “老爺,他們到底是要怎麼樣?” 餘立心搖搖頭:“不管想要怎麼樣……都不能怎麼樣了,不過做個姿态……鹽引遲早要廢,他們當時在井上挂軍旗,應該就想到有這日。

    ”自管仲之下,鹽商想要販鹽,都需先向官府購得鹽引,一引一号,蓋印後從中分為兩卷,鹽商留有引紙,官府留有引根。

    革命之後,官運局已然撤銷,鹽引被廢本應是城中鹽商皆大歡喜之事,嚴家卻是半官半商,鹽政司背後站着嚴家,這是孜城公開的秘密,往年鹽引的收入雖說應當全部上繳戶部,但嚴家到底從中分得多少,自是難以細算,怪不得嚴筱坡每逢議事會聚齊議事,就坐在路邊喝牛肉湯。

     臘月二十五正午,在嚴筱坡喝下又一碗滾燙牛肉湯時,孜城議事會一緻通過,廢除鹽引,代之以單一鹽稅。

    午後暴雨終停,衆人走出井神廟,看見日光穿過重重雲層,照于孜溪之上,水面耀金,烏黑色歪尾船中無間隙,接連開出口岸。

    多日未有出船,各家都着急在年前多運幾萬斤鹽,船身沉重,吃水頗深,遠遠看過去仿似将漸沒于水中,但船工們多有經驗,知道如何在盡可能載重與不可傾翻之間尋找微妙而确切的平衡。

    餘立心整整身上的狐裘大氅的風領,上一次議事凍僵之後,胡松今日特意為他備好了這件,大氅扣好後密不透風,餘立心懷中一直有暖意,他看到自家和别人家的歪尾船漸次行遠,突然生出莫名樂觀:誰知道呢?雖是看來兇險,但或許運勢到了,就真的不會翻船,既定之地說遠不遠,隻要不翻,遲早能到,晚一日不過一日,晚半年不過半年。

     他當然并不知道,幾是歪尾船消失于天際的同一時刻,隆裕太後在養心殿中頒布了小皇帝的退位诏書,“……特率皇帝将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内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五日之後,餘立心在年夜飯上讀到《大公報》,飯桌清冷,隻有他與幺女餘令之,胡松平日裡雖和他們一起吃飯,今日卻不肯上桌,自己在廚房和下人們吃了湯圓。

    碗碗盞盞鋪滿一桌,二人也隻是略略動筷,各自緊緊捏住一份報紙,報上說,太後在宣讀诏書之前号啕大哭,口呼“祖宗啊祖宗”,直至旁人提醒,如今日不退,南方革命黨将收回皇室優待條件,她方勉強讀完那三百餘字。

    餘立心一口幹掉杯中烈酒,伸手舀了一碗半涼鴨湯,對餘令之道:“快吃,吃完我們去祠堂給祖宗上香。

    ” 餘家祠堂地處半山,霧深露重,屋中未燃炭盆,他們點上的六支線香閃出微弱火光,又旋而熄滅,更顯四處黑暗陰冷,然而這就是辛亥年的最後一個夜晚。

     [1]見《新約》彼得後書3:10—13。

    文中涉及《聖經》的翻譯,《新約》部分使用1857年《南京官話譯本》,《舊約》部分使用1874年《北京官話譯本》,如有不符曆史之處,請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