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個人必須獨自經營這一切
關燈
小
中
大
集出來的時候,報紙上大量的反對聲就會潮湧而來。
如果生活真如哈代所描繪,那切爾滕納姆的吉布斯少校第二天就會飲彈自盡,漢普斯特德的威格小姐也必定會抗議說,雖然普魯斯特的作品很精彩,但感謝上帝,真實的世界與一個着了魔的法國人的曲解沒有一丁點兒相似。
這位紳士和這位小姐都試圖去掌控小說家的視角,以便使之類似于或是強化自身的看法。
不過,像哈代或普魯斯特這樣的大家,依舊堅持自己的道路,可理會不了什麼私有權的事兒,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從混亂中創造着秩序。
他在那裡種下自己的樹,也安插下了自己的人,神的形象也随自己的想法時遠時近。
在那些視角清晰、秩序井然的偉大作品中,作者通常将自己的視角強加給我們,以至于我們總會面臨痛苦掙紮。
我們的自負受到了挑戰,因為内在秩序已經被打亂了。
我們害怕,因為曾經的支柱被抽空;我們煩擾,因為已有的快樂和逗趣被一個嶄新的觀念連根拔起。
然而,在這氣悶、害怕和煩擾之中,有時一種罕見且持久的愉悅将會就此建立起來。
三、《魯濱遜漂流記》為什麼偉大 《魯濱遜漂流記》,極有可能就是這樣一個明證。
它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偉大很大程度上在于笛福自始至終都堅持了自己的視角,因此,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時時嘲弄和處處挫敗。
現在,我們就大概地看一下這本書的主題,同時也和我們自己的先入之見做個對比吧。
如我們所知,這本書說的是一個人在曆經了許多的冒險和奇遇之後,最終流落荒島的故事。
僅憑借這些暗示——冒險、孤獨和荒島——就足以讓我們聯想到一個處在世界盡頭遙遠而陌生的島嶼,日出日落,一個人離群索居,孤獨地思考着社會的本質及各種奇怪的人類行為。
在我們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們可能事先早已模模糊糊地構想了它所能帶給我們的某種樂趣。
可讀進去之後卻發現,每一頁文字都在狠狠地沖擊着我們預先的期待。
那裡并沒有日出日落,沒有孤獨,沒有對靈魂的沉思。
相反,除了孤零零一個大陶罐,我們面前空無一物。
也就是說,書中說的隻是:故事發生在1651年的9月1日,主人公叫魯濱遜,他的父親患有痛風。
顯然,我們是時候要調整自己的态度了。
因為現實、真相、實質将主宰後續的故事。
我們得趕緊全盤調整自己的比例。
大自然必須收起她秀麗的華服,她僅僅是幹旱和水源的施與者。
人不得不退居為在掙紮中求生的動物。
上帝不過是個法官,他堅實的寶座就僅在地平線上方一點點。
我們在尋求有關上帝、人、自然這些視角的信息時,每一次的嘗試都被常識冰冷地擊退。
魯濱遜想到上帝:“有時我會疑惑,為什麼上帝會這樣毀滅他的造物……但立馬又會生出另一種想法,反過來審查這些念頭。
”上帝并不存在。
他想起了自然,原野上“散發着清香,花草點綴,佳木茂密”,但是樹林的作用僅在于那裡栖息着許多的鹦鹉,可以馴養,可以教它們說話。
大自然也并不存在。
他又想到那些他親手殺死的人,得把他們趕快埋了,因為“那些屍體被太陽曝曬,馬上就要發臭了”。
死亡在這裡也不存在了。
什麼都不存在,除了那一個大陶罐。
換句話說,最終我們将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先入之見,去接納笛福想要給予我們的一切。
四、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讓我們再次回到故事的開頭: “1632年,我生于約克市的一戶體面人家。
” 這一開頭真是再直白清楚不過了。
我們一下子就被帶進去,冷靜清醒地考慮井然有序、勤勉刻苦的中産階級生活的種種好處。
笛福讓我們相信,再沒有比出身在一個英國中産階級家庭更幸運的事了。
富人值得同情,窮人也一樣,這兩類人都容易過得焦慮不安;介于富貴與貧賤之間的人則是最幸福的,中産階級的種種美德,諸如節制、中庸、溫和與健康,都是令人羨慕的品質。
所以,一個中産階級的青年在邪惡命運的蠱惑下,愚蠢地沉迷冒險,将會是一件多麼讓人遺憾的事。
在主人公的平鋪直叙下,一幅他自己的畫像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象,他自己也會時刻記着他的精明、審慎,以及對秩序、舒适和體面的鐘愛。
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不知為何漂流在了海上,在風暴中,四下望去,我們目之所見恰和魯濱遜看到的一樣。
海浪、天空、
如果生活真如哈代所描繪,那切爾滕納姆的吉布斯少校第二天就會飲彈自盡,漢普斯特德的威格小姐也必定會抗議說,雖然普魯斯特的作品很精彩,但感謝上帝,真實的世界與一個着了魔的法國人的曲解沒有一丁點兒相似。
這位紳士和這位小姐都試圖去掌控小說家的視角,以便使之類似于或是強化自身的看法。
不過,像哈代或普魯斯特這樣的大家,依舊堅持自己的道路,可理會不了什麼私有權的事兒,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從混亂中創造着秩序。
他在那裡種下自己的樹,也安插下了自己的人,神的形象也随自己的想法時遠時近。
在那些視角清晰、秩序井然的偉大作品中,作者通常将自己的視角強加給我們,以至于我們總會面臨痛苦掙紮。
我們的自負受到了挑戰,因為内在秩序已經被打亂了。
我們害怕,因為曾經的支柱被抽空;我們煩擾,因為已有的快樂和逗趣被一個嶄新的觀念連根拔起。
然而,在這氣悶、害怕和煩擾之中,有時一種罕見且持久的愉悅将會就此建立起來。
三、《魯濱遜漂流記》為什麼偉大 《魯濱遜漂流記》,極有可能就是這樣一個明證。
它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偉大很大程度上在于笛福自始至終都堅持了自己的視角,因此,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時時嘲弄和處處挫敗。
現在,我們就大概地看一下這本書的主題,同時也和我們自己的先入之見做個對比吧。
如我們所知,這本書說的是一個人在曆經了許多的冒險和奇遇之後,最終流落荒島的故事。
僅憑借這些暗示——冒險、孤獨和荒島——就足以讓我們聯想到一個處在世界盡頭遙遠而陌生的島嶼,日出日落,一個人離群索居,孤獨地思考着社會的本質及各種奇怪的人類行為。
在我們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們可能事先早已模模糊糊地構想了它所能帶給我們的某種樂趣。
可讀進去之後卻發現,每一頁文字都在狠狠地沖擊着我們預先的期待。
那裡并沒有日出日落,沒有孤獨,沒有對靈魂的沉思。
相反,除了孤零零一個大陶罐,我們面前空無一物。
也就是說,書中說的隻是:故事發生在1651年的9月1日,主人公叫魯濱遜,他的父親患有痛風。
顯然,我們是時候要調整自己的态度了。
因為現實、真相、實質将主宰後續的故事。
我們得趕緊全盤調整自己的比例。
大自然必須收起她秀麗的華服,她僅僅是幹旱和水源的施與者。
人不得不退居為在掙紮中求生的動物。
上帝不過是個法官,他堅實的寶座就僅在地平線上方一點點。
我們在尋求有關上帝、人、自然這些視角的信息時,每一次的嘗試都被常識冰冷地擊退。
魯濱遜想到上帝:“有時我會疑惑,為什麼上帝會這樣毀滅他的造物……但立馬又會生出另一種想法,反過來審查這些念頭。
”上帝并不存在。
他想起了自然,原野上“散發着清香,花草點綴,佳木茂密”,但是樹林的作用僅在于那裡栖息着許多的鹦鹉,可以馴養,可以教它們說話。
大自然也并不存在。
他又想到那些他親手殺死的人,得把他們趕快埋了,因為“那些屍體被太陽曝曬,馬上就要發臭了”。
死亡在這裡也不存在了。
什麼都不存在,除了那一個大陶罐。
換句話說,最終我們将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先入之見,去接納笛福想要給予我們的一切。
四、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讓我們再次回到故事的開頭: “1632年,我生于約克市的一戶體面人家。
” 這一開頭真是再直白清楚不過了。
我們一下子就被帶進去,冷靜清醒地考慮井然有序、勤勉刻苦的中産階級生活的種種好處。
笛福讓我們相信,再沒有比出身在一個英國中産階級家庭更幸運的事了。
富人值得同情,窮人也一樣,這兩類人都容易過得焦慮不安;介于富貴與貧賤之間的人則是最幸福的,中産階級的種種美德,諸如節制、中庸、溫和與健康,都是令人羨慕的品質。
所以,一個中産階級的青年在邪惡命運的蠱惑下,愚蠢地沉迷冒險,将會是一件多麼讓人遺憾的事。
在主人公的平鋪直叙下,一幅他自己的畫像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象,他自己也會時刻記着他的精明、審慎,以及對秩序、舒适和體面的鐘愛。
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不知為何漂流在了海上,在風暴中,四下望去,我們目之所見恰和魯濱遜看到的一樣。
海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