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殺人

關燈
許能走出一條新路來。

    因此他把我送入了阿房宮,負責在國宬裡整理六國幸存下來的書籍——那裡是天下書籍最全的地方。

    叔孫通說,如果我能夠找出如何傳承的答案,到那個時候,他會把百家長的印信與責任都交付給我。

    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一瞬間老了許多。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我在阿房宮足不出戶,瘋狂地閱讀着,吸吮着,希望能從這些典籍中尋找出答案。

    宮外世界的變化,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了意義,我不知道始皇帝的駕崩,不知道太子扶蘇、丞相李斯的敗亡,不知道胡亥的踐祚與趙高的擅權,更不知道大澤鄉和天下的崩亂,我隻是沉浸在書海中,直到那一場大火發生。

    ” 筆冢主人的聲音帶着一絲自嘲。

     朱熹和陸遊看到身邊忽然幻化成一片浩蕩無邊的火海,剛才那片壯麗宮阙就被這可怕而瘋狂的祝融吞噬。

    四周無數的士兵朝着這些建築丢着火把,拍手大笑,一面楚字大旗迎着火勢高高飄揚。

    一位少年蜷縮在宮内,倚靠在堆積如山的竹簡中瑟瑟發抖。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時候,宮中的人早已經跑幹淨了。

    可我實在太過入神,竟然一直到大火燒到國宬才覺察到,那時候已經太遲了。

    我看到火焰吞噬了一本又一本好不容易傳承下來的典籍,發了瘋一樣地找水來滅火。

    可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呢?很快,整個宮殿都燃燒起來,我放棄了救火,也放棄了逃生,那些書就是我的生命,是諸子百家最後的希望。

    沒了它們,我還能去哪裡? “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整個阿房宮被燒成了白地。

    我親眼看到我的軀體和那些竹簡都化作了灰燼——這不是什麼修辭,是真真切切地看到。

    不知道為何,我的魂魄沒有消散,而是停留在阿房宮上空,渾渾噩噩,茫然不知所措。

     “這世上每一本典籍中,都傾注着作者的心血與精力,當書被毀滅的時候,這些微不足道的意念也會随之飄散。

    可是阿房宮裡的卷帙數量實在太多了,當它們都被焚毀的時候,書中含有的精神一起釋放出來,彙聚到了一處,前所未有地密集。

    恰好我的魂魄飛入其中,也許是觸發了什麼玄奧的法門,被它們緊緊包裹着,無法消散,直到彼此合為一體。

     “我在阿房宮的廢墟上空飄蕩了許多年,像一隻孤魂野鬼,彷徨無定,四處徘徊,吸收着典籍的靈氣。

    每吸收一分,我的魂魄便凝固一分,我的神志也便清醒一分。

    當最後一絲靈氣也被吸納之後,我發覺自己變了,不是仙人,也不是鬼怪,而是一種極其特殊的存在,擁有着奇特的神通。

    于是我便離開了阿房宮,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朱熹和陸遊的周圍又開始幻化。

    一個個畫面飛速飛過,各色旗幟來回飄搖,兵甲交錯,箭矢縱橫,慘叫聲與歡呼聲交錯響起,一派混亂至極的場面。

     “外面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亂世。

    我漫無目的地随處飄蕩,所見皆是殺戮與破壞,學者們被狂暴的士兵殺死,寫滿真知的書簡被踐踏在腳下,令我痛心不已。

    我試圖找到叔孫通,卻沒有任何頭緒。

    後來我來到了當年焚書坑儒的地方,竹簡燃燒的噼啪聲和人們的慘呼仍舊萦繞在耳邊。

    我忽然記起了我生前的責任與承諾,可惜一切似乎都晚了。

    我回憶起了那時候的痛苦與無奈,即便隻剩下魂魄,仍舊感覺到了一種痛徹心靈的悲傷。

     “就在這個時候,我碰到一位儒家的傳人。

    他姓董,是從舊燕地專程趕過來,想祭拜一下自己的老師。

    可惜的是,由于沿途艱險,這位儒生抵達坑儒遺址的時候,已經瀕臨死亡。

    他在臨死之前,流着淚問我諸子百家是否真的完了,我無法回答他。

    他抓着我的袖子,在失望中死去。

    他死去的一瞬間,我驚訝地發現,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身體中散發出來的精魄,其中包含着他的憤懑、他的不屈和他的才情。

     “我不希望他的魂魄就此消失,于是靈光一現,把它凝練成了一支筆。

    那支筆很粗劣,靈力也很低,與後世所煉的名筆根本沒法比,可那卻是我煉的第一支筆。

    當這支筆煉成之時,我霎時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也明确了我的目标:天下如此之多的才情,不可以坐視這些寶貴的瑰寶付諸東流。

    我要去拯救它們,這是上天賜予我這個神通的使命。

    ” 戰亂的場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寬闊的大殿,一位皇帝模樣的人高高在上,下面有文武百官。

    一位老者站在殿内,高聲呼喊着,指揮着諸位大臣遵照朝儀向皇帝行禮,進退井然有序。

    皇帝露出滿意而興奮的神情,老者卻面無表情,一絲不苟。

     “後來九州歸漢,終于天下太平,我也終于找到了我的老師叔孫通。

    原來他後來一直在秦王身邊侍奉,殚精竭慮想依靠皇權來保全傳承。

    在秦二世時,他甚至不惜自污己身,隻為換得諸子百家喘息之機。

    楚漢争霸時,他冷眼相看,直到劉邦得了天下,他才以儒生的身份重新出山,從教導諸臣朝儀開始,得到皇帝信賴,為百家謀求發展之途。

     “叔孫通對現狀充滿了信心,經過戰亂的諸子百家,也很高興能有一個寬松的環境休養生息,一切都欣欣向榮。

    我找到他,告訴了他我的決心和神通。

    叔孫通很驚訝,但也并不十分在意,他說既然天下太平,傳承之事不成問題,這種神通意義已經不大了。

    不過他依然信守承諾,把百家長的信物交給了我,并且希望我成為一位監督者,在他死後負責挑選每一代百家長,繼續守護這一切。

    我有些失落,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然後飄然離去。

     “我先去了舊燕地,在廣川附近找到了董姓儒生的家族。

    把那支筆交給了他的後代。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我開始了煉筆的生涯,并開創了筆冢。

    天下有那麼大,叔孫通能夠照顧到的,隻是一小部分。

    那麼那些被遺漏的天才,便由我來保存吧。

    焚書坑儒和阿房宮的悲劇,我不想再發生第二次。

    ” 場景再次變幻,一位頭戴葛巾身着素袍的儒生昂然走進未央宮内,周圍的臣子恭敬非常,就連皇帝都親自走下座來迎接。

    他瘦削的臉上透着躊躇滿志,雙目的光芒如太陽般閃亮,一支筆靈在他的頭頂盤旋着。

     “光陰似箭,白駒過隙,轉眼已經是幾十年過去。

    到了漢景帝時,一位天才出現了。

    他是廣川人,叫董仲舒。

    我一眼就認出來他是當年那位董儒的後人,因為那支筆靈與他如影随形。

    要知道,秦末損失的典籍極多,許多經典都散佚或者失傳,就算是知名學者,亦很難獨自治經。

    而董仲舒憑借着那一支先祖的筆靈,展現了極其耀眼的才華,被人稱為‘通才’‘鴻儒’。

     “我饒有興趣地看着這個年輕人一步步成長起來,覺得他應該是新一代百家長的最佳人選。

    董仲舒和叔孫通的想法一脈相承,他認為百家若想發展,必須依靠皇權的力量。

    我對此不是十分贊同,但也并不打算刻意壓制,便把百家長的頭銜正式授予了他,并把我收藏的一些珍本與心得都交付給他,希望能夠對他有所幫助。

    結果他果然不負衆望,在我給他的經典基礎上,發揮出‘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學說,大大把儒學推進了一步。

    其他學派也因為他的扶植而發展迅速。

    很快他便在朝廷中取得一席之地,深得漢景帝信賴。

     “董仲舒很興奮,把這些成就說給我聽。

    可我看得出來,董仲舒并不怎麼滿足,他繼續鑽研這些東西,簡直入了迷。

    逐漸地,我發現他變了,他一頭陷入自己的那一套學說中去,并認為其他人都是錯的。

    我試圖規勸他,他反而變得不耐煩,脾氣暴躁。

    他的精神狀态變得亢奮、執着,對儒家以外的流派态度十分惡劣。

    他甚至很少履行百家長的職責。

    我一直試圖彌補這個缺陷,可董仲舒完全不肯聽,反而指責我對真理漫不經心。

    他已經變成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都視如仇雠。

    ” 朱熹和陸遊看到,一個中年男子面色陰沉地從未央宮走了出來,雙手捧着一卷聖旨,每走一步,都無比沉重,仿佛那聖旨重逾萬斤。

    他一走出宮門,就有一群與他同樣服色的人擁上來。

    中年男子略說了幾句,一揮手,他們便面帶着興奮四散離去,在更遠的地方,早已經準備好的信使大聲呵斥,幾十輛馬車隆隆地碾軋着大道,沖出長安四面的城門。

     “到了漢武帝即位後,變故出現了。

    董仲舒突然秘密上書,建言天人三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當這個消息公布天下的時候,諸子百家和我都被驚呆了,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我去質問他,他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