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殺人
關燈
小
中
大
,深受教誨,這次又得他們傾力相救,僥幸活下來,自然須執弟子禮緻謝。
可我看到這些先賢的靈魂,不散于萬物,卻被禁锢在筆靈之中,如轅馬耕牛一樣受人驅使,淪為傀儡小道,所以再行祭奠之禮,以緻哀悼感傷之情。
” 筆冢主人聞言一怔,旋即哈哈大笑,贊道:“晦庵先生真是個直爽人。
”然後斜眼看了眼陸遊,戲谑道:“老陸,你平日自命潇灑直率,怎麼如今卻拘束起來,還不及晦庵先生?”陸遊瞪大眼睛道:“我哪裡拘束了?”筆冢主人道:“你若是看得開,又何必在桌子底下猛踢晦庵先生的小腿呢?” 陸遊被筆冢主人說破,面色一紅,抓起桌上的酒杯先氣哼哼地幹了一杯。
筆冢主人轉向朱熹,朝他敬了一杯。
朱熹規規矩矩捧起杯子,一飲而盡,隻覺得一股甘露流入喉嚨,散至四肢百骸,說不出地舒坦。
這時,那幾支筆靈飛入童子身體内,隐沒不見。
筆冢主人捏着空杯子,若有所思道:“筆靈的存在有何意義,這問題見仁見智。
不瞞晦庵先生說,自我從秦末煉筆開始,就一直有所争議。
我所煉化的那些人中,有些人欣然同意,覺得肉體雖滅,筆靈卻可存續千年,不失為長生之道;有些人不甚情願,但也不抗拒,覺得無可無不可;有些人卻如先生想的一樣,視筆靈為囚籠,甯願魂飛魄散,也不願被收入筆冢。
” 朱熹眉頭一揚,對筆冢主人的開誠布公覺得有些意外。
筆冢主人停頓了一下,忽然感慨道:“盛唐時節,曾經有一位詩仙,我本已得了他首肯,把他的才情煉成了筆靈。
可那筆靈卻是天生不羁,煉成之後便直接掙脫了我的束縛,消失于天際。
我還從未見過如它一樣對自由如此執着的筆靈。
” 陸遊猛拍大腿:“那可是你做過最蠢的事情了,多麼優秀的一支筆靈哪!你每次一提起來我都難受。
”兩人都是一副痛惜神情,彼此又幹了一杯。
筆冢主人又道:“還有唐婉那支,就算被煉成了筆靈,仍是幽怨沖天。
”陸遊神色一黯,低聲道:“我本是想可以時時見到她……早知她如此痛苦,還不如放她解脫。
” 朱熹沒想到一貫豪放的陸遊還有這麼一段情事,不禁多看了他一眼。
小童端着酒壺走過去,好奇地望着他,朱熹擺擺手道:“去給他們倒吧。
”小童嘻嘻一笑,又走去筆冢主人那邊。
等到另外兩個人又喝了兩杯,朱熹方才慢慢問道:“筆冢之事,董夫子又是什麼想法?難道他甘心化身為筆奴,供人驅使嗎?我想尊駕當年煉天人筆的時候,一定與他有過交流。
” 兩個人聽到董仲舒這人,都停住了手中的酒。
他們都知道,以朱熹的性子,早晚會問到這個問題。
“哦……天人筆啊!”筆冢主人雙眼流露一種異樣的神色,盡管隻是桃樹化身,可這化身的表情可謂豐富至極,“……那可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
天人筆與我筆冢淵源極深,你可願意從頭聽起?” 朱熹立刻道:“願聞其詳。
” 筆冢主人點點頭,袖子一揮,讓小童把桌面的酒具都收走,然後道:“晦庵先生于我筆冢有大功,自然有資格知道這些事情。
”陸遊興奮道:“我之前也隻是知道個大略,從沒聽你詳細講過。
這次我可不走,要聽個明白。
”筆冢主人笑道:“随便你了。
”他手腕一翻,一個镂刻着寒梅的魚書筒出現在手裡。
這魚書筒,正是朱熹用來收天人筆的那件靈器。
此時它被筆冢主人拿在手裡,反複把玩,裡面的筆靈似乎仍未死心,隐約可聽見鳴叫聲。
朱熹見了,微皺了下眉頭。
筆冢主人注意到他的表情,手裡便不再摩玩,把那魚書筒擱到石桌上,任憑它自己立在那裡。
“若說董夫子,須得從秦代那場儒家浩劫開始說起……” 筆冢主人的化身重新變成了桃樹,聲音卻從四面八方響起。
陸遊和朱熹發現身邊的景象和小童倏然消失了,整個世界似乎隻剩下兩個石凳,和一個清朗的聲音。
很快,他們兩個人感覺時間開始飛速流逝,越流越快,最後形成了一圈旋渦,呼呼地圍着他們瘋狂地旋轉着。
陸遊和朱熹的眼前,出現許多倒轉的影像,它們稍現即逝,從宋至五代,從五代又至唐,一直一直在朝前追溯,仿佛在時光洪流中逆流而上。
千年光陰,過眼雲煙。
朱熹和陸遊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曆史的旁觀者,能夠聽到,能夠看到,卻不能動彈,如同一個死魂靈,隻能默默地注視着這一切重演,卻無法幹涉。
他們的眼前,是一片滿是沙礫的黃褐色曠野。
曠野的開闊地上,有數十個巨大的火堆。
這些正熊熊燃燒着的火堆都有數人之高,方圓十幾丈,滾滾黑煙扶搖直上,如同幾十條粗大的黑龍在半空飛舞,遮天蔽日。
在火堆旁邊,有數百輛牛車排成了長隊,每一輛牛車上都裝載着滿滿一車的竹簡。
穿着黑甲的士兵從牛車上抱下竹簡,投入火堆中去,不時傳來噼啪的爆裂聲。
在更遠處的山坡上,一群身着襦袍的老者跪倒在地,望着火堆放聲大哭,涕淚交加。
在更遠處,一位中年人站在一輛馬車上,臉上陰晴不定。
一位年輕書吏懷抱着三四卷竹簡,滿臉驚惶地跑到車前,努力地把竹簡伸到中年人跟前,似乎在懇求着什麼。
中年人卻置若罔聞。
“秦王政三十三年,始皇帝焚盡天下書。
那一天,我碰到了一個人,他叫叔孫通。
”筆冢主人的聲音不失時機地在兩個人耳邊響起。
“我祖上是陰陽家鄒衍,可到我這一代,隻是一個愛書如命的小書吏。
當始皇帝陛下下令焚書之時,我吓壞了,就把自己珍藏的幾卷書簡交給叔孫通,希望他能夠出面保全這些前人心血。
叔孫通這個人,他的公開身份是侍奉秦皇的一位儒生,實際上卻是天下的‘百家長’。
當年蘇秦合縱六國的時候,六國的諸子百家也秘密聯合起來,共同推舉了一人為百家合縱的領袖,統攝百家,抵抗暴秦。
叔孫通,就是百家合縱在這一代的繼承者。
“他是百家之長,有責任保護百家的利益。
可當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卻拒絕了我的請求。
他說滿齒不存舌頭猶在,面對強大的朝廷,激烈的反抗隻會讓百家徹底滅亡。
書簡隻是死物,燒就讓它燒吧。
一時的委曲求全,是為了人能夠繼續活下去,隻要人在,學問就會有傳承。
說完這些,他從我手裡拿走那些珍藏的典籍,投入火堆裡。
我對此很傷心,也很無奈。
叔孫通倒是很欣賞我,把我召去他身邊做了随身書童。
” 朱熹和陸遊發現周圍的時空又開始變幻了,他們很快意識到還是同樣的黃褐色曠野,但是曠野上的人卻變了。
這一次可以看到有數百名身穿黑甲的士兵執戈而立,分成四個方陣。
在四個方陣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坑穴,坑穴裡站滿了人。
朱熹和陸遊能辨認出其中的幾張臉,是焚書時在山坡上痛哭流涕的幾個儒生。
這一次,中年人仍舊遠遠站在車上,臉色鐵青。
他身旁的小書吏卻是滿臉激憤,暗自攥緊了拳頭。
當士兵們開始朝坑裡填土的時候,那個小書吏毅然轉過身去,獨自離開。
“叔孫通也罷,我也罷,我們都沒有想到,在焚書的第二年,始皇帝居然又開始坑儒。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慘劇,四百多名儒家門徒和其他幾十名百家門徒都死于這次事件。
叔孫通在這次事件中,仍舊保持着沉默。
諸子百家嘩然一片,紛紛指責叔孫通的懦弱。
儒門的領袖孔鲋甚至揚言要罷免他‘百家長’的頭銜。
我也對這種委曲求全的窩囊做法表示不滿,當面質問他,如今人也都被殺害了,那麼學問該如何傳承才好?叔孫通苦笑着搖搖頭,什麼也沒說,于是我決定離開。
“叔孫通沒有挽留我。
在臨走之前,他告訴我,當初設立‘百家長’,是為了防止諸子傳承滅亡。
曆代百家長嘗試過各種辦法,扶植過墨家的非攻,資助過儒家的複禮,推動過道家的絕聖棄智,甚至效仿過法家的權術主張,可惜無一例外都失敗了——最後的答案就是焚書坑儒。
叔孫通說也許是時候換一條新道路了。
” 周圍的場景又開始變幻,這一次是綿延數十裡的巨大宮阙,華棟玉樓,無比壯麗。
一名小書吏端坐在其中一座宮殿外,癡癡地仰望着天空。
在他身後的宮門内,堆放着浩如煙海的竹簡。
“叔孫通對我說,他預感到即将有一場比焚書坑儒更大的浩劫,身為百家長,有責任引領諸子從浩劫中幸存,為此他不憚用任何手段。
可是他說,老一代有老一代的做法,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希望,他對我寄予厚望,認為我也
可我看到這些先賢的靈魂,不散于萬物,卻被禁锢在筆靈之中,如轅馬耕牛一樣受人驅使,淪為傀儡小道,所以再行祭奠之禮,以緻哀悼感傷之情。
” 筆冢主人聞言一怔,旋即哈哈大笑,贊道:“晦庵先生真是個直爽人。
”然後斜眼看了眼陸遊,戲谑道:“老陸,你平日自命潇灑直率,怎麼如今卻拘束起來,還不及晦庵先生?”陸遊瞪大眼睛道:“我哪裡拘束了?”筆冢主人道:“你若是看得開,又何必在桌子底下猛踢晦庵先生的小腿呢?” 陸遊被筆冢主人說破,面色一紅,抓起桌上的酒杯先氣哼哼地幹了一杯。
筆冢主人轉向朱熹,朝他敬了一杯。
朱熹規規矩矩捧起杯子,一飲而盡,隻覺得一股甘露流入喉嚨,散至四肢百骸,說不出地舒坦。
這時,那幾支筆靈飛入童子身體内,隐沒不見。
筆冢主人捏着空杯子,若有所思道:“筆靈的存在有何意義,這問題見仁見智。
不瞞晦庵先生說,自我從秦末煉筆開始,就一直有所争議。
我所煉化的那些人中,有些人欣然同意,覺得肉體雖滅,筆靈卻可存續千年,不失為長生之道;有些人不甚情願,但也不抗拒,覺得無可無不可;有些人卻如先生想的一樣,視筆靈為囚籠,甯願魂飛魄散,也不願被收入筆冢。
” 朱熹眉頭一揚,對筆冢主人的開誠布公覺得有些意外。
筆冢主人停頓了一下,忽然感慨道:“盛唐時節,曾經有一位詩仙,我本已得了他首肯,把他的才情煉成了筆靈。
可那筆靈卻是天生不羁,煉成之後便直接掙脫了我的束縛,消失于天際。
我還從未見過如它一樣對自由如此執着的筆靈。
” 陸遊猛拍大腿:“那可是你做過最蠢的事情了,多麼優秀的一支筆靈哪!你每次一提起來我都難受。
”兩人都是一副痛惜神情,彼此又幹了一杯。
筆冢主人又道:“還有唐婉那支,就算被煉成了筆靈,仍是幽怨沖天。
”陸遊神色一黯,低聲道:“我本是想可以時時見到她……早知她如此痛苦,還不如放她解脫。
” 朱熹沒想到一貫豪放的陸遊還有這麼一段情事,不禁多看了他一眼。
小童端着酒壺走過去,好奇地望着他,朱熹擺擺手道:“去給他們倒吧。
”小童嘻嘻一笑,又走去筆冢主人那邊。
等到另外兩個人又喝了兩杯,朱熹方才慢慢問道:“筆冢之事,董夫子又是什麼想法?難道他甘心化身為筆奴,供人驅使嗎?我想尊駕當年煉天人筆的時候,一定與他有過交流。
” 兩個人聽到董仲舒這人,都停住了手中的酒。
他們都知道,以朱熹的性子,早晚會問到這個問題。
“哦……天人筆啊!”筆冢主人雙眼流露一種異樣的神色,盡管隻是桃樹化身,可這化身的表情可謂豐富至極,“……那可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
天人筆與我筆冢淵源極深,你可願意從頭聽起?” 朱熹立刻道:“願聞其詳。
” 筆冢主人點點頭,袖子一揮,讓小童把桌面的酒具都收走,然後道:“晦庵先生于我筆冢有大功,自然有資格知道這些事情。
”陸遊興奮道:“我之前也隻是知道個大略,從沒聽你詳細講過。
這次我可不走,要聽個明白。
”筆冢主人笑道:“随便你了。
”他手腕一翻,一個镂刻着寒梅的魚書筒出現在手裡。
這魚書筒,正是朱熹用來收天人筆的那件靈器。
此時它被筆冢主人拿在手裡,反複把玩,裡面的筆靈似乎仍未死心,隐約可聽見鳴叫聲。
朱熹見了,微皺了下眉頭。
筆冢主人注意到他的表情,手裡便不再摩玩,把那魚書筒擱到石桌上,任憑它自己立在那裡。
“若說董夫子,須得從秦代那場儒家浩劫開始說起……” 筆冢主人的化身重新變成了桃樹,聲音卻從四面八方響起。
陸遊和朱熹發現身邊的景象和小童倏然消失了,整個世界似乎隻剩下兩個石凳,和一個清朗的聲音。
很快,他們兩個人感覺時間開始飛速流逝,越流越快,最後形成了一圈旋渦,呼呼地圍着他們瘋狂地旋轉着。
陸遊和朱熹的眼前,出現許多倒轉的影像,它們稍現即逝,從宋至五代,從五代又至唐,一直一直在朝前追溯,仿佛在時光洪流中逆流而上。
千年光陰,過眼雲煙。
朱熹和陸遊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曆史的旁觀者,能夠聽到,能夠看到,卻不能動彈,如同一個死魂靈,隻能默默地注視着這一切重演,卻無法幹涉。
他們的眼前,是一片滿是沙礫的黃褐色曠野。
曠野的開闊地上,有數十個巨大的火堆。
這些正熊熊燃燒着的火堆都有數人之高,方圓十幾丈,滾滾黑煙扶搖直上,如同幾十條粗大的黑龍在半空飛舞,遮天蔽日。
在火堆旁邊,有數百輛牛車排成了長隊,每一輛牛車上都裝載着滿滿一車的竹簡。
穿着黑甲的士兵從牛車上抱下竹簡,投入火堆中去,不時傳來噼啪的爆裂聲。
在更遠處的山坡上,一群身着襦袍的老者跪倒在地,望着火堆放聲大哭,涕淚交加。
在更遠處,一位中年人站在一輛馬車上,臉上陰晴不定。
一位年輕書吏懷抱着三四卷竹簡,滿臉驚惶地跑到車前,努力地把竹簡伸到中年人跟前,似乎在懇求着什麼。
中年人卻置若罔聞。
“秦王政三十三年,始皇帝焚盡天下書。
那一天,我碰到了一個人,他叫叔孫通。
”筆冢主人的聲音不失時機地在兩個人耳邊響起。
“我祖上是陰陽家鄒衍,可到我這一代,隻是一個愛書如命的小書吏。
當始皇帝陛下下令焚書之時,我吓壞了,就把自己珍藏的幾卷書簡交給叔孫通,希望他能夠出面保全這些前人心血。
叔孫通這個人,他的公開身份是侍奉秦皇的一位儒生,實際上卻是天下的‘百家長’。
當年蘇秦合縱六國的時候,六國的諸子百家也秘密聯合起來,共同推舉了一人為百家合縱的領袖,統攝百家,抵抗暴秦。
叔孫通,就是百家合縱在這一代的繼承者。
“他是百家之長,有責任保護百家的利益。
可當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卻拒絕了我的請求。
他說滿齒不存舌頭猶在,面對強大的朝廷,激烈的反抗隻會讓百家徹底滅亡。
書簡隻是死物,燒就讓它燒吧。
一時的委曲求全,是為了人能夠繼續活下去,隻要人在,學問就會有傳承。
說完這些,他從我手裡拿走那些珍藏的典籍,投入火堆裡。
我對此很傷心,也很無奈。
叔孫通倒是很欣賞我,把我召去他身邊做了随身書童。
” 朱熹和陸遊發現周圍的時空又開始變幻了,他們很快意識到還是同樣的黃褐色曠野,但是曠野上的人卻變了。
這一次可以看到有數百名身穿黑甲的士兵執戈而立,分成四個方陣。
在四個方陣的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坑穴,坑穴裡站滿了人。
朱熹和陸遊能辨認出其中的幾張臉,是焚書時在山坡上痛哭流涕的幾個儒生。
這一次,中年人仍舊遠遠站在車上,臉色鐵青。
他身旁的小書吏卻是滿臉激憤,暗自攥緊了拳頭。
當士兵們開始朝坑裡填土的時候,那個小書吏毅然轉過身去,獨自離開。
“叔孫通也罷,我也罷,我們都沒有想到,在焚書的第二年,始皇帝居然又開始坑儒。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慘劇,四百多名儒家門徒和其他幾十名百家門徒都死于這次事件。
叔孫通在這次事件中,仍舊保持着沉默。
諸子百家嘩然一片,紛紛指責叔孫通的懦弱。
儒門的領袖孔鲋甚至揚言要罷免他‘百家長’的頭銜。
我也對這種委曲求全的窩囊做法表示不滿,當面質問他,如今人也都被殺害了,那麼學問該如何傳承才好?叔孫通苦笑着搖搖頭,什麼也沒說,于是我決定離開。
“叔孫通沒有挽留我。
在臨走之前,他告訴我,當初設立‘百家長’,是為了防止諸子傳承滅亡。
曆代百家長嘗試過各種辦法,扶植過墨家的非攻,資助過儒家的複禮,推動過道家的絕聖棄智,甚至效仿過法家的權術主張,可惜無一例外都失敗了——最後的答案就是焚書坑儒。
叔孫通說也許是時候換一條新道路了。
” 周圍的場景又開始變幻,這一次是綿延數十裡的巨大宮阙,華棟玉樓,無比壯麗。
一名小書吏端坐在其中一座宮殿外,癡癡地仰望着天空。
在他身後的宮門内,堆放着浩如煙海的竹簡。
“叔孫通對我說,他預感到即将有一場比焚書坑儒更大的浩劫,身為百家長,有責任引領諸子從浩劫中幸存,為此他不憚用任何手段。
可是他說,老一代有老一代的做法,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希望,他對我寄予厚望,認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