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殺人
關燈
小
中
大
。
再過了一陣,連他的喊聲都幾不可聞…… 朱熹從未感覺如此奇妙,他發現自己超脫了時間的束縛,化作天上的雲,化作山間的風,化作清晨的第一滴露水,化作城鎮中的每一個男女老少。
在世間,又似乎不在世間,他化身萬物,冷靜地俯瞰着大地之上的時光變遷。
白雲蒼狗,滄海桑田。
不知多少歲月流逝,在鬥轉星移之間,朱熹逐漸觸摸到了那神秘而不可言說的天理軌迹,看到了它是如何操控着“氣”和“氣”所凝結的整個宇宙。
每一樣東西,哪怕是最小的最微不足道的,都嚴格地遵照“理—氣”的秩序,莊嚴而精密地運轉着。
理和氣,就是這個宇宙的本原,這就是道之所存啊! 朱熹忽然仰天長笑,他的聲音響徹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原來我就是理,我就是氣,我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
” 然後他終于醒了過來。
朱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已經死了。
因為這裡四周都閃着奇妙而和煦的微光,而且有幽幽的香氣撲鼻而來。
儒家從不提及人死之後會去哪裡,朱熹也從來沒考慮過這一點,但是人性使然,他還是忍不住暗自希望會是個舒服點的地方。
很快他發現自己也許想錯了,因為眼前正懸浮着數支筆靈,每一支筆靈都有一根絲線與自己的身體相連。
它們都很陌生,也都很熟悉。
數股充沛柔和的靈力正滔滔地灌輸進來,修補着他精神上的每一處殘缺。
朱熹覺得渾身暖洋洋的,讓人變得慵懶,提不起精神。
“我,這是在哪裡?”朱熹艱難地嚅動嘴唇,甚至沒有轉動脖子,他知道陸遊一定會在附近。
“老朱,你沒事了,放心吧!”陸遊的聲音出現在耳邊,顯得異常興奮。
“回答我的問題,這裡是陰曹地府還是淩霄寶殿?”這是朱熹想象中僅有的兩個人死後可能會去的地方。
他不敢奢望自己還活着,猜想這也許是奈何橋上的什麼鬼把戲。
這時候,他的耳邊又響起了第二個聲音——不,準确地說,是他的意識直接被這聲音潛入。
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聲音,寬厚溫和,絲毫沒有煙火氣,如山間溪流般清澈淡泊。
“歡迎來到筆冢,晦庵先生。
” 一聽到“筆冢”這兩個字,朱熹一下子清醒過來。
他雙手一撐,努力擡起身子,放眼望去,發現自己置身野外。
四周土地平闊,一片片農田阡陌相連,田間稀稀拉拉坐落着十幾處茅屋,偶爾還可聽到雞鳴狗吠,俨然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讓人心神一暢。
那一片村落之中,還有棟三層樓閣矗立其中,顯得别有風雅。
而自己正躺在一片桃林之中,觸目皆是桃樹,陣陣馨香正是從那些桃花中飄來。
陸遊笑眯眯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老朱啊,這一次你可撿回了一條命。
” 朱熹沒睬他,轉動腦袋,試圖找出剛才那個聲音的來源。
這時候,那個聲音再度響起:“我留意晦庵先生已經很久了,今日先生來訪,可真叫人高興。
” “尊駕……可是筆冢主人?”朱熹躊躇了一下,謹慎地問道。
那聲音“呵呵”一笑,略帶羞澀地回答:“正是在下。
” 朱熹環顧四周道:“這麼說,這裡就是筆冢喽?”他忽然想到了什麼,不由一驚道:“難道這裡就是……”陸遊得意道:“我初入此地,就和老朱你現在的反應完全一樣。
你猜得不錯,這裡就是五柳先生一直向往的那個桃花源了。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朱熹不知讀過多少遍,但隻當是一則寓言而已。
就算是陸遊說去常德的時候,他也沒多想什麼。
現在仔細回想,常德府正是舊武陵郡的所在。
“想不到,陶淵明所寫居然都是真的。
”朱熹喃喃道,覺得喉嚨有些幹燥。
陸遊也不去打攪他,讓他慢慢去消化這個事實。
自陶淵明以來,這世外桃源多少人夢寐以求,誰能想到居然是筆冢的所在呢? “當初五柳先生來訪,我曾叮囑他不為外人道,卻沒想到他離開以後,居然寫出一篇半真半假的《桃花源記》,既讓世人皆知此地之名,亦沒有違背對我的誓言,可真是個妙人。
”筆冢主人的聲音充滿了懷舊和感慨。
“原來桃花源就是筆冢。
”朱熹沉吟。
陸遊糾正他道:“非也非也,應該說,筆冢是在桃花源内。
隻是如今筆冢主人閉關,我們無緣得見罷了。
” 這時候,桃林深處的土地忽然高高拱起,泥土像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抓起來,瞬間聚成一張小圓石桌與三個石凳。
一陣山風悄然吹過,桃花遍撒,那些掉在石桌上的桃花變成了一壺醇酒與三隻酒杯。
桌邊一棵桃樹身形忽變,化成一位面如冠玉、身着青袍的男子,微笑地望着陸遊和朱熹。
他身旁還站着一個梳着雙髻的童子,那童子忽然見到生人,有些畏縮,連忙躲到了男子背後。
這男子忽然開口道:“在下閉關不出,不能親身恭迎,隻能權借桃木為身,略備薄酒,還請晦庵先生見諒。
” 朱熹仔細端詳這筆冢主人的桃樹化身,長眉細眼,年若三十,除了皮膚上隐約可見一些樹皮紋理,表情神态竟與真正的人類無異,不禁暗暗稱奇。
筆冢主人聲音一起,這化身的嘴唇就随之嚅動,倒也似它在講話一般。
那個小童生得唇紅齒白,眉目清秀,不知是不是真人? 朱熹朝前走了兩步,忽然發現那半空中懸浮的筆靈們嗡嗡作響,這才想到那些筆靈仍舊還連着自己的身體,為自己輸送着力量。
陸遊見他這副發怔的表情,嘿嘿一笑,連說帶比畫道:“你當時在船裡忽然暈倒,可把老夫給吓得三魂出竅,啧啧。
好在那時候離桃花源已經不遠,我一路狂奔,用壞了三四個筆童,這才趕到筆冢。
” “多謝陸兄。
”朱熹拱手稱謝,陸遊“哧”了一聲,不屑道,“我有什麼好謝,要謝就謝筆冢主人吧。
你能撿回這條命,可全靠他了。
” 朱熹看不到筆冢主人實體,隻得隔空一拜。
筆冢主人的化身笑道:“何必如此,于我筆冢有大恩的,是晦庵先生你呀!孔廟之事,我已聽陸遊說了。
若非你仗義出手,那幾支筆和陸遊這個冒失鬼,都難免會被吞噬。
先生為我筆冢受傷,我拼力救治,那是分内之事。
” 陸遊插嘴道:“你調教的那兩家好後人,要麼貪生怕死,要麼愣頭愣腦,可拖累了我們不少,白白糟踐了這許多好筆。
”他随手一揮,把從戎、淩雲、麟角和常侍四筆扔給筆冢主人。
筆冢主人略一招手,它們便消失了。
筆冢主人略帶痛惜道:“這淩雲和麟角怎麼傷得如此之重……咦,連從戎都沒什麼生氣了。
沒幾百年時間,隻怕是恢複不過來。
”陸遊道:“哼,還不是你所托非人!” 筆冢主人淡淡道:“看來當初我把淩雲賜給韋家,麟角賜給諸葛家,是個錯誤,也許交換一下,會好很多。
”他說完轉向朱熹鄭重其事道:“見笑了。
我一心盼望晦庵先生來訪,可沒想到居然會是以這種方式。
全怪我禦下無方,以緻有此橫禍。
”陸遊撇撇嘴,冷哼了一聲,拽着朱熹一屁股坐到石凳上。
小童吓得朝後躲了躲,陸遊大眼一瞪:“怕什麼,難道我會吃了你?你這娃娃哪裡來的,怎麼先前沒見過?” 小童嗫嚅半天,不敢出聲。
筆冢主人道:“别欺負小孩子了。
”随即讓朱熹伸出右手來,摸了摸他的脈搏,颔首道:“現在好多了。
晦庵先生你剛被送來的時候,靈力損耗過巨,又失去了本源,無可補充,以緻真氣不繼。
再晚來幾個時辰,整個肉身的生氣都會被耗盡。
” “失去了本源?難道說,他的紫陽筆沒了?”陸遊驚道,他也是第一次聽筆冢主人說起。
一轉頭,他看到朱熹那花白兩鬓,便明白了幾分,心中一陣黯然。
朱熹反而是神色坦然,看來是早已知道這個事實了。
筆冢主人吩咐小童給三人都斟滿一杯桃花酒,繼續道:“好在你是純儒之體,意志精湛。
我便召來這幾支儒筆,與你直接灌輸靈台。
”他手指一并,那幾支原本懸在半空的筆靈紛紛飛到朱熹跟前,排成一列。
“這幾支筆靈,煉自馬融、徐遵明、孔穎達、韓愈等人,俱是曆代大儒,與你的體質頗有相似之處,不會産生排斥。
你如今身上已經身具衆家之長,儒氣充沛,就算筆靈已失,性命應是無礙了。
” 朱熹聞言,凜然離座整冠,對每一支筆都恭恭敬敬拜上三拜,又跪下來叩了三個頭,一絲不苟。
筆冢主人訝道:“晦庵先生為何先執弟子禮,又行奠喪之禮?”朱熹正色道:“這幾位先師的著作,我自幼便熟讀
再過了一陣,連他的喊聲都幾不可聞…… 朱熹從未感覺如此奇妙,他發現自己超脫了時間的束縛,化作天上的雲,化作山間的風,化作清晨的第一滴露水,化作城鎮中的每一個男女老少。
在世間,又似乎不在世間,他化身萬物,冷靜地俯瞰着大地之上的時光變遷。
白雲蒼狗,滄海桑田。
不知多少歲月流逝,在鬥轉星移之間,朱熹逐漸觸摸到了那神秘而不可言說的天理軌迹,看到了它是如何操控着“氣”和“氣”所凝結的整個宇宙。
每一樣東西,哪怕是最小的最微不足道的,都嚴格地遵照“理—氣”的秩序,莊嚴而精密地運轉着。
理和氣,就是這個宇宙的本原,這就是道之所存啊! 朱熹忽然仰天長笑,他的聲音響徹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原來我就是理,我就是氣,我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
” 然後他終于醒了過來。
朱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已經死了。
因為這裡四周都閃着奇妙而和煦的微光,而且有幽幽的香氣撲鼻而來。
儒家從不提及人死之後會去哪裡,朱熹也從來沒考慮過這一點,但是人性使然,他還是忍不住暗自希望會是個舒服點的地方。
很快他發現自己也許想錯了,因為眼前正懸浮着數支筆靈,每一支筆靈都有一根絲線與自己的身體相連。
它們都很陌生,也都很熟悉。
數股充沛柔和的靈力正滔滔地灌輸進來,修補着他精神上的每一處殘缺。
朱熹覺得渾身暖洋洋的,讓人變得慵懶,提不起精神。
“我,這是在哪裡?”朱熹艱難地嚅動嘴唇,甚至沒有轉動脖子,他知道陸遊一定會在附近。
“老朱,你沒事了,放心吧!”陸遊的聲音出現在耳邊,顯得異常興奮。
“回答我的問題,這裡是陰曹地府還是淩霄寶殿?”這是朱熹想象中僅有的兩個人死後可能會去的地方。
他不敢奢望自己還活着,猜想這也許是奈何橋上的什麼鬼把戲。
這時候,他的耳邊又響起了第二個聲音——不,準确地說,是他的意識直接被這聲音潛入。
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聲音,寬厚溫和,絲毫沒有煙火氣,如山間溪流般清澈淡泊。
“歡迎來到筆冢,晦庵先生。
” 一聽到“筆冢”這兩個字,朱熹一下子清醒過來。
他雙手一撐,努力擡起身子,放眼望去,發現自己置身野外。
四周土地平闊,一片片農田阡陌相連,田間稀稀拉拉坐落着十幾處茅屋,偶爾還可聽到雞鳴狗吠,俨然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讓人心神一暢。
那一片村落之中,還有棟三層樓閣矗立其中,顯得别有風雅。
而自己正躺在一片桃林之中,觸目皆是桃樹,陣陣馨香正是從那些桃花中飄來。
陸遊笑眯眯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老朱啊,這一次你可撿回了一條命。
” 朱熹沒睬他,轉動腦袋,試圖找出剛才那個聲音的來源。
這時候,那個聲音再度響起:“我留意晦庵先生已經很久了,今日先生來訪,可真叫人高興。
” “尊駕……可是筆冢主人?”朱熹躊躇了一下,謹慎地問道。
那聲音“呵呵”一笑,略帶羞澀地回答:“正是在下。
” 朱熹環顧四周道:“這麼說,這裡就是筆冢喽?”他忽然想到了什麼,不由一驚道:“難道這裡就是……”陸遊得意道:“我初入此地,就和老朱你現在的反應完全一樣。
你猜得不錯,這裡就是五柳先生一直向往的那個桃花源了。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朱熹不知讀過多少遍,但隻當是一則寓言而已。
就算是陸遊說去常德的時候,他也沒多想什麼。
現在仔細回想,常德府正是舊武陵郡的所在。
“想不到,陶淵明所寫居然都是真的。
”朱熹喃喃道,覺得喉嚨有些幹燥。
陸遊也不去打攪他,讓他慢慢去消化這個事實。
自陶淵明以來,這世外桃源多少人夢寐以求,誰能想到居然是筆冢的所在呢? “當初五柳先生來訪,我曾叮囑他不為外人道,卻沒想到他離開以後,居然寫出一篇半真半假的《桃花源記》,既讓世人皆知此地之名,亦沒有違背對我的誓言,可真是個妙人。
”筆冢主人的聲音充滿了懷舊和感慨。
“原來桃花源就是筆冢。
”朱熹沉吟。
陸遊糾正他道:“非也非也,應該說,筆冢是在桃花源内。
隻是如今筆冢主人閉關,我們無緣得見罷了。
” 這時候,桃林深處的土地忽然高高拱起,泥土像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抓起來,瞬間聚成一張小圓石桌與三個石凳。
一陣山風悄然吹過,桃花遍撒,那些掉在石桌上的桃花變成了一壺醇酒與三隻酒杯。
桌邊一棵桃樹身形忽變,化成一位面如冠玉、身着青袍的男子,微笑地望着陸遊和朱熹。
他身旁還站着一個梳着雙髻的童子,那童子忽然見到生人,有些畏縮,連忙躲到了男子背後。
這男子忽然開口道:“在下閉關不出,不能親身恭迎,隻能權借桃木為身,略備薄酒,還請晦庵先生見諒。
” 朱熹仔細端詳這筆冢主人的桃樹化身,長眉細眼,年若三十,除了皮膚上隐約可見一些樹皮紋理,表情神态竟與真正的人類無異,不禁暗暗稱奇。
筆冢主人聲音一起,這化身的嘴唇就随之嚅動,倒也似它在講話一般。
那個小童生得唇紅齒白,眉目清秀,不知是不是真人? 朱熹朝前走了兩步,忽然發現那半空中懸浮的筆靈們嗡嗡作響,這才想到那些筆靈仍舊還連着自己的身體,為自己輸送着力量。
陸遊見他這副發怔的表情,嘿嘿一笑,連說帶比畫道:“你當時在船裡忽然暈倒,可把老夫給吓得三魂出竅,啧啧。
好在那時候離桃花源已經不遠,我一路狂奔,用壞了三四個筆童,這才趕到筆冢。
” “多謝陸兄。
”朱熹拱手稱謝,陸遊“哧”了一聲,不屑道,“我有什麼好謝,要謝就謝筆冢主人吧。
你能撿回這條命,可全靠他了。
” 朱熹看不到筆冢主人實體,隻得隔空一拜。
筆冢主人的化身笑道:“何必如此,于我筆冢有大恩的,是晦庵先生你呀!孔廟之事,我已聽陸遊說了。
若非你仗義出手,那幾支筆和陸遊這個冒失鬼,都難免會被吞噬。
先生為我筆冢受傷,我拼力救治,那是分内之事。
” 陸遊插嘴道:“你調教的那兩家好後人,要麼貪生怕死,要麼愣頭愣腦,可拖累了我們不少,白白糟踐了這許多好筆。
”他随手一揮,把從戎、淩雲、麟角和常侍四筆扔給筆冢主人。
筆冢主人略一招手,它們便消失了。
筆冢主人略帶痛惜道:“這淩雲和麟角怎麼傷得如此之重……咦,連從戎都沒什麼生氣了。
沒幾百年時間,隻怕是恢複不過來。
”陸遊道:“哼,還不是你所托非人!” 筆冢主人淡淡道:“看來當初我把淩雲賜給韋家,麟角賜給諸葛家,是個錯誤,也許交換一下,會好很多。
”他說完轉向朱熹鄭重其事道:“見笑了。
我一心盼望晦庵先生來訪,可沒想到居然會是以這種方式。
全怪我禦下無方,以緻有此橫禍。
”陸遊撇撇嘴,冷哼了一聲,拽着朱熹一屁股坐到石凳上。
小童吓得朝後躲了躲,陸遊大眼一瞪:“怕什麼,難道我會吃了你?你這娃娃哪裡來的,怎麼先前沒見過?” 小童嗫嚅半天,不敢出聲。
筆冢主人道:“别欺負小孩子了。
”随即讓朱熹伸出右手來,摸了摸他的脈搏,颔首道:“現在好多了。
晦庵先生你剛被送來的時候,靈力損耗過巨,又失去了本源,無可補充,以緻真氣不繼。
再晚來幾個時辰,整個肉身的生氣都會被耗盡。
” “失去了本源?難道說,他的紫陽筆沒了?”陸遊驚道,他也是第一次聽筆冢主人說起。
一轉頭,他看到朱熹那花白兩鬓,便明白了幾分,心中一陣黯然。
朱熹反而是神色坦然,看來是早已知道這個事實了。
筆冢主人吩咐小童給三人都斟滿一杯桃花酒,繼續道:“好在你是純儒之體,意志精湛。
我便召來這幾支儒筆,與你直接灌輸靈台。
”他手指一并,那幾支原本懸在半空的筆靈紛紛飛到朱熹跟前,排成一列。
“這幾支筆靈,煉自馬融、徐遵明、孔穎達、韓愈等人,俱是曆代大儒,與你的體質頗有相似之處,不會産生排斥。
你如今身上已經身具衆家之長,儒氣充沛,就算筆靈已失,性命應是無礙了。
” 朱熹聞言,凜然離座整冠,對每一支筆都恭恭敬敬拜上三拜,又跪下來叩了三個頭,一絲不苟。
筆冢主人訝道:“晦庵先生為何先執弟子禮,又行奠喪之禮?”朱熹正色道:“這幾位先師的著作,我自幼便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