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遇難不複相提攜
關燈
小
中
大
完全超越了自己。
陸九齡歎道:“這個朱熹哪,深不可測,未來的境界真是不可限量。
”陸九淵不服氣道:“焉知我等将來不會修到那種程度?” 陸九齡搖搖頭道:“他們的世界,已非我等所能置喙……我們走吧。
” 陸遊和朱熹一路上也不用馬車坐騎,隻用神通疾馳。
一日内便出了鉛山縣,三日便出了江南西路,數日之内兩人已經奔出了數百裡。
這一天他們進入荊湖北路的地界,沿着官道疾行。
走過一處村莊,陸遊突然放慢了速度,興奮得大叫大嚷。
朱熹朝前一看,原來遠處官道旁邊竹林掩映處,有一個小酒家。
這酒家隻是茅屋搭起,規模不大,卻别有一番鄉野情趣。
屋前一杆杏花旗高高挑起,随風搖擺,伴随着陣陣酒香傳來,對那些走路走得口幹的旅人來說,十分誘人。
陸遊這一路過得很憋屈。
他本想跟朱熹聊聊那紫陽筆,誰知朱熹是個悶葫蘆,沉默寡言,偶一張口,也大多是聖人言談、理氣心性之類,讓陸遊好不氣悶。
他本是個性子潇灑的人,哪裡耐得住這種寂寞,好不容易看到前面有個鄉間酒館,怎會放過這大好機會,不讓香醇美酒好好澆一澆心中的塊壘呢? “老朱,咱們連着跑了幾天了,就算雙腿不累,也得松松筋骨。
前面有個酒家,你我過去歇息片刻如何?”陸遊一邊說着,一邊已朝那邊走去。
朱熹知道他的性子,也不為難,簡單地說了一句“好”。
孔子說過“唯酒無量,不及亂”,偶爾小酌一下,無傷大雅。
兩人收了神通,回到官道上來,如同兩個普通的遠途旅人,并肩走進酒家。
這天正值午後,日頭正熱,早有店小二迎出,帶着他們揀了張陰涼的桌子,先上了兩杯井水解解暑氣。
陸遊把杯子裡的水一飲而盡,拍着桌子讓店家快上些酒食。
朱熹卻雙手捧起杯子,慢飲細啜,不徐不疾。
店家看陸遊一身官員服色,不敢怠慢,很快就送來了兩大壇酒、四碟小菜。
陸遊也不跟朱熹客氣,自斟自飲起來。
他們正吃着,忽然門外有三個人走了進來。
這三人俱是青短勁裝,頭戴範陽笠,背着竹書箱,鬥笠一圈上都有素白薄布垂下,看不清來者的面容。
店小二一迎上去,為首之人便冷冷道:“三碗清水,六個饅頭。
”店小二很是乖巧,見這幾個人舉止古怪,不敢多說話,趕緊轉回廚房去。
那三人随便挑了張桌子坐下,把竹書箱擱在地上,隻是不肯摘下鬥笠。
陸遊正喝得高興,忽然“咦”了一聲,放下酒壇,朝着那三人橫過一眼。
朱熹亦睜開雙眼,朝他們看去,似乎覺察到了什麼。
那三人卻對陸遊、朱熹二人毫不注意,隻是低頭喝着水,嚼着饅頭。
一人忽道:“時晴大伯,眼看就到宿陽城了,咱們可需要事先做什麼準備嗎?”為首之人冷哼一聲:“兵貴神速,在這裡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趕路,争取在傍晚入城。
我不信諸葛家的人比咱們快。
”另外一人又道:“可是幾位長老最快也得明日才到,就怕今晚諸葛家的人也到了,我們實力不足啊!”為首之人把水碗“砰”地擱到桌子上:“怕什麼,以咱們三人的實力,最不濟也能牽制住他們一夜。
” “嘿嘿,有意思。
”陸遊低聲笑道,他湊到朱熹身旁,“那三個人,你可看出什麼端倪?”朱熹道:“我的紫陽筆有所感應,莫非他們也是筆冢吏嗎?”陸遊道:“不錯,應該是韋家的小朋友們。
他們居然跑到這種窮鄉僻壤,不知有什麼古怪。
” 筆冢主人在筆冢閉關之後,就一直靠諸葛家和韋家這兩大家族,隻是兩族互相看不起對方,隐隐處于對立狀态。
這些常識朱熹都是從陸遊那裡聽到的。
陸遊忽然露出唯恐天下不亂的表情:“聽他們的交談,似乎在這附近要有一場亂子。
怎麼樣,咱們跟過去看看熱鬧吧?” “何必多事,我們還是早日到筆冢的好。
”朱熹對這些沒有絲毫興趣。
陸遊悻悻地閉上嘴,暗罵這家夥就是塊冥頑不靈的石頭。
可是他天生喜歡研究筆靈,眼看三個筆冢吏在身旁,就像強盜看到了黃金,心裡瘙癢難忍,便又壓低聲音道:“讓我去探一探他們的筆靈底細,看個究竟吧,這不費什麼事。
”朱熹啜了口茶,夾起一塊腌菜放入口中,毫不關心地說:“君子非禮勿看,非禮勿聽,你不是君子,随便好了。
” 陸遊笑眯眯地放下酒碗,閉目感應了一陣,咧嘴笑道:“兩個神會,一個寄身,卻是難得。
” “神會”指的筆靈自行認主,與筆冢吏融合度最高;“寄身”是強行把筆靈植入筆冢吏體内,能力便不及“神會”。
陸遊掰起指頭細細數着:“帶頭的那個叫韋時晴,是司馬相如的淩雲筆;另外兩個年輕人,一支是王禹偁的商洛筆……嗯,那支寄身的,是顔師古的正俗筆。
這陣容還不錯。
淩雲筆是不消說的,商洛筆差了點,但勝在神會;那顔師古的正俗筆,也是不得了……” 朱熹聽到其中一人居然帶着顔師古的筆,不免多看了他兩眼。
顔師古是唐初儒學大家,與孔穎達齊名,朱熹身為儒門弟子,自然格外關注。
“那支筆靈,是屬于顔師古的?”朱熹悄聲問,語氣裡多了絲恭敬。
陸遊得意地看了看他:“你不是君子非禮勿聽嘛,怎麼這會兒又來問我?”朱熹理直氣壯地回答:“非禮自然勿聽。
顔師古撰寫過《五禮》,至今仍大行于世,乃是禮制宗師,我打聽他老人家,又豈能算是非禮?” 兩人正說着,那三位筆冢吏已經吃完了東西,起身上路。
陸遊問朱熹:“你說咱們這次跟不跟上去?”朱熹毫不猶豫地回答:“跟!”跟剛才的淡漠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陸遊盯着他,無奈道:“你這人該說是太直率了呢,還是太無恥了……一點都不加遮掩嗎?” “君子守正不移,略無矯飾。
” 朱熹推開桌子,朝酒家外走去。
陸遊歎了口氣,扔出幾串銅錢給店家,也跟了出去。
這一次,一貫淡然的朱熹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态度,那種執着的勁頭連陸遊都自愧不如。
兩人緊緊尾随着韋家的三位筆冢吏,一路潛行。
他們一個是筆靈世界的老江湖,一個是生煉筆靈的天才,很輕易就藏匿了氣息。
那三位筆冢吏渾然不覺,隻顧趕路。
到了傍晚時分,官道前方果然出現一座小縣城,城門刻着“宿陽”兩個字。
他們正好趕到城門關閉,混在最後一撥老百姓裡進了城。
那三位筆冢吏進城之後
陸九齡歎道:“這個朱熹哪,深不可測,未來的境界真是不可限量。
”陸九淵不服氣道:“焉知我等将來不會修到那種程度?” 陸九齡搖搖頭道:“他們的世界,已非我等所能置喙……我們走吧。
” 陸遊和朱熹一路上也不用馬車坐騎,隻用神通疾馳。
一日内便出了鉛山縣,三日便出了江南西路,數日之内兩人已經奔出了數百裡。
這一天他們進入荊湖北路的地界,沿着官道疾行。
走過一處村莊,陸遊突然放慢了速度,興奮得大叫大嚷。
朱熹朝前一看,原來遠處官道旁邊竹林掩映處,有一個小酒家。
這酒家隻是茅屋搭起,規模不大,卻别有一番鄉野情趣。
屋前一杆杏花旗高高挑起,随風搖擺,伴随着陣陣酒香傳來,對那些走路走得口幹的旅人來說,十分誘人。
陸遊這一路過得很憋屈。
他本想跟朱熹聊聊那紫陽筆,誰知朱熹是個悶葫蘆,沉默寡言,偶一張口,也大多是聖人言談、理氣心性之類,讓陸遊好不氣悶。
他本是個性子潇灑的人,哪裡耐得住這種寂寞,好不容易看到前面有個鄉間酒館,怎會放過這大好機會,不讓香醇美酒好好澆一澆心中的塊壘呢? “老朱,咱們連着跑了幾天了,就算雙腿不累,也得松松筋骨。
前面有個酒家,你我過去歇息片刻如何?”陸遊一邊說着,一邊已朝那邊走去。
朱熹知道他的性子,也不為難,簡單地說了一句“好”。
孔子說過“唯酒無量,不及亂”,偶爾小酌一下,無傷大雅。
兩人收了神通,回到官道上來,如同兩個普通的遠途旅人,并肩走進酒家。
這天正值午後,日頭正熱,早有店小二迎出,帶着他們揀了張陰涼的桌子,先上了兩杯井水解解暑氣。
陸遊把杯子裡的水一飲而盡,拍着桌子讓店家快上些酒食。
朱熹卻雙手捧起杯子,慢飲細啜,不徐不疾。
店家看陸遊一身官員服色,不敢怠慢,很快就送來了兩大壇酒、四碟小菜。
陸遊也不跟朱熹客氣,自斟自飲起來。
他們正吃着,忽然門外有三個人走了進來。
這三人俱是青短勁裝,頭戴範陽笠,背着竹書箱,鬥笠一圈上都有素白薄布垂下,看不清來者的面容。
店小二一迎上去,為首之人便冷冷道:“三碗清水,六個饅頭。
”店小二很是乖巧,見這幾個人舉止古怪,不敢多說話,趕緊轉回廚房去。
那三人随便挑了張桌子坐下,把竹書箱擱在地上,隻是不肯摘下鬥笠。
陸遊正喝得高興,忽然“咦”了一聲,放下酒壇,朝着那三人橫過一眼。
朱熹亦睜開雙眼,朝他們看去,似乎覺察到了什麼。
那三人卻對陸遊、朱熹二人毫不注意,隻是低頭喝着水,嚼着饅頭。
一人忽道:“時晴大伯,眼看就到宿陽城了,咱們可需要事先做什麼準備嗎?”為首之人冷哼一聲:“兵貴神速,在這裡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趕路,争取在傍晚入城。
我不信諸葛家的人比咱們快。
”另外一人又道:“可是幾位長老最快也得明日才到,就怕今晚諸葛家的人也到了,我們實力不足啊!”為首之人把水碗“砰”地擱到桌子上:“怕什麼,以咱們三人的實力,最不濟也能牽制住他們一夜。
” “嘿嘿,有意思。
”陸遊低聲笑道,他湊到朱熹身旁,“那三個人,你可看出什麼端倪?”朱熹道:“我的紫陽筆有所感應,莫非他們也是筆冢吏嗎?”陸遊道:“不錯,應該是韋家的小朋友們。
他們居然跑到這種窮鄉僻壤,不知有什麼古怪。
” 筆冢主人在筆冢閉關之後,就一直靠諸葛家和韋家這兩大家族,隻是兩族互相看不起對方,隐隐處于對立狀态。
這些常識朱熹都是從陸遊那裡聽到的。
陸遊忽然露出唯恐天下不亂的表情:“聽他們的交談,似乎在這附近要有一場亂子。
怎麼樣,咱們跟過去看看熱鬧吧?” “何必多事,我們還是早日到筆冢的好。
”朱熹對這些沒有絲毫興趣。
陸遊悻悻地閉上嘴,暗罵這家夥就是塊冥頑不靈的石頭。
可是他天生喜歡研究筆靈,眼看三個筆冢吏在身旁,就像強盜看到了黃金,心裡瘙癢難忍,便又壓低聲音道:“讓我去探一探他們的筆靈底細,看個究竟吧,這不費什麼事。
”朱熹啜了口茶,夾起一塊腌菜放入口中,毫不關心地說:“君子非禮勿看,非禮勿聽,你不是君子,随便好了。
” 陸遊笑眯眯地放下酒碗,閉目感應了一陣,咧嘴笑道:“兩個神會,一個寄身,卻是難得。
” “神會”指的筆靈自行認主,與筆冢吏融合度最高;“寄身”是強行把筆靈植入筆冢吏體内,能力便不及“神會”。
陸遊掰起指頭細細數着:“帶頭的那個叫韋時晴,是司馬相如的淩雲筆;另外兩個年輕人,一支是王禹偁的商洛筆……嗯,那支寄身的,是顔師古的正俗筆。
這陣容還不錯。
淩雲筆是不消說的,商洛筆差了點,但勝在神會;那顔師古的正俗筆,也是不得了……” 朱熹聽到其中一人居然帶着顔師古的筆,不免多看了他兩眼。
顔師古是唐初儒學大家,與孔穎達齊名,朱熹身為儒門弟子,自然格外關注。
“那支筆靈,是屬于顔師古的?”朱熹悄聲問,語氣裡多了絲恭敬。
陸遊得意地看了看他:“你不是君子非禮勿聽嘛,怎麼這會兒又來問我?”朱熹理直氣壯地回答:“非禮自然勿聽。
顔師古撰寫過《五禮》,至今仍大行于世,乃是禮制宗師,我打聽他老人家,又豈能算是非禮?” 兩人正說着,那三位筆冢吏已經吃完了東西,起身上路。
陸遊問朱熹:“你說咱們這次跟不跟上去?”朱熹毫不猶豫地回答:“跟!”跟剛才的淡漠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陸遊盯着他,無奈道:“你這人該說是太直率了呢,還是太無恥了……一點都不加遮掩嗎?” “君子守正不移,略無矯飾。
” 朱熹推開桌子,朝酒家外走去。
陸遊歎了口氣,扔出幾串銅錢給店家,也跟了出去。
這一次,一貫淡然的朱熹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态度,那種執着的勁頭連陸遊都自愧不如。
兩人緊緊尾随着韋家的三位筆冢吏,一路潛行。
他們一個是筆靈世界的老江湖,一個是生煉筆靈的天才,很輕易就藏匿了氣息。
那三位筆冢吏渾然不覺,隻顧趕路。
到了傍晚時分,官道前方果然出現一座小縣城,城門刻着“宿陽”兩個字。
他們正好趕到城門關閉,混在最後一撥老百姓裡進了城。
那三位筆冢吏進城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