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一次謀殺
關燈
小
中
大
懂,我懂。
”蓋普說。
“聽我的。
”沃爾夫說。
“可我喜歡讀評論。
”蓋普抗議道。
“這些不行,你不會喜歡的,”約翰·沃爾夫說,“拜托了,去旅遊吧。
”然後約翰·沃爾夫把書封折頁副本寄給了珍妮·菲爾茲。
他要她幫忙讓蓋普出國。
“出國吧,”珍妮對她兒子說,“這是你能為自己和家人做的最好的事。
”海倫倒喜歡這主意,她還從來沒出過國。
鄧肯讀過了他父親的第一篇故事《格裡爾帕策民宿》,他想去維也納。
“維也納其實不是那樣的。
”蓋普對鄧肯說,不過這孩子喜歡這個很久以前寫的故事,這讓他非常感動。
蓋普也喜歡那個故事。
實際上,他希望自己要是能有喜歡這個故事一半喜歡他寫過的其他故事就好了。
“帶着個小娃娃呢,為什麼要去歐洲?”蓋普抱怨道,“不知道。
很麻煩的。
要辦護照,嬰兒需要打很多預防針之類的事。
” “你自己倒要打幾針,”珍妮·菲爾茲說,“嬰兒安全得很。
” “你難道不想再看看維也納嗎?”海倫問蓋普。
“啊,想想看吧,你從前的作案現場!”約翰·沃爾夫熱心地說。
“從前,作案?”蓋普咕哝着,“不知道。
” “求求你了,爸爸。
”鄧肯說。
鄧肯想要什麼蓋普都很難拒絕,他答應了下來。
海倫開心起來,甚至還看了兩眼《本森哈沃眼中的世界》校樣,盡管看得很快,帶着緊張,而且她也沒打算認真讀下去。
第一件引起她注意的是題獻。
獻給吉爾西·斯洛珀 “究竟誰是吉爾西·斯洛珀?”她問蓋普。
“我還真不知道。
”蓋普說。
海倫對他皺了皺眉。
“沒騙你,真不知道,”蓋普說,“是約翰的某個女性朋友,他說她喜歡這書,愛不釋手。
沃爾夫覺得那是一個好兆頭,我猜,不管怎樣,他提議的,”蓋普說,“我覺得挺好的。
” “嗯。
”海倫說,她把校樣擱下了。
他們都在沉默地想象約翰·沃爾夫的女性朋友。
約翰·沃爾夫在認識他們以前就離婚了,盡管蓋普夫婦見過他幾個成年的孩子,他們還從沒見過他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妻子。
他倒是交過那麼幾個女朋友,都是聰明瘦削有吸引力的女子,也都比約翰·沃爾夫年輕。
在出版業工作的女孩兒,但大部分都是自己也離過婚的年輕女性,有錢,總是有錢,或者總是看起來有錢。
蓋普會記得她們中的大多數,是因為她們好聞的香味和唇膏的味道,還有油光水滑觸感高級的衣裳。
蓋普和海倫從沒能想象出吉爾西·斯洛珀的形象來。
她是白人和四分之一白人的後代,吉爾西也就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
她的皮膚是蠟棕黃色,好像松木闆上薄薄沾了層灰。
她留着一頭打過蠟似的黑直短發,開始變灰白的劉海兒,粗略地剪短到她光亮的長着皺紋的額頭以上。
她身材矮小,手臂很長,左手缺了無名指。
她的右臉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大緻可以想象出她的無名指是在同一場毆鬥中被同一種武器切掉的,可能發生于一場糟糕的婚姻,因為她肯定有過一場糟糕的婚姻。
對此她從來沒提起過。
她45歲但看起來有60歲。
她的身子好像一條即将産崽的拉布拉多獵犬,而且她無論何時何地,走路的時候總是拖着步子,因為腳疼得要命。
她的胸部能摸到腫塊,除了她沒人摸到過,再過幾年,她就會由于長久以來忽略的這腫塊而死于癌症。
她沒有把電話号碼列入黃頁(正如約翰發現的那樣),隻不過是因為她前夫每幾個月就威脅要殺了她,而她接他的電話接煩了,她之所以還保留着這電話号碼,是為了讓她的孩子們能打對方付費電話來問她要錢。
但海倫和蓋普想象出的吉爾西·斯洛珀,和這個悲哀又勤奮的八分之一黑人血統女性一點兒也不相近。
“約翰·沃爾夫幾乎包辦了這書的一切,就差親筆寫了。
”海倫說。
“我倒希望是他寫的呢。
”蓋普忽然說。
他重新讀過了書,感到滿腹懷疑。
他覺得,在《格裡爾帕策民宿》裡,還有種關于這個世界行為模式的确定性。
但在《本森哈沃眼中的世界》裡,蓋普沒那麼确定了,這當然表示他變老了,但他想,藝術家也應該更上層樓才是。
蓋普和海倫帶着小嬰兒珍妮和獨眼的鄧肯,在新英格蘭地區涼爽的八月動身歐遊,此時大部分跨大西洋的旅行者,走的是相反的路線。
“為什麼不等到過了感恩節?”厄尼·霍爾姆問他們。
但《本森哈沃眼中的世界》十月就會出版。
夏天的時候約翰·沃爾夫把未加校訂的樣稿傳閱出去了一些,已經收到的各種反應都很激烈,要麼是激情洋溢地贊揚這本書,要麼就是情緒激動地貶低它。
他無法不讓蓋普看到真書的先行本,比如那書封。
但蓋普本人對這書的熱情不高,總的來說興趣不大,約翰·沃爾夫還可以搪塞。
蓋普現在很期待這趟旅行,還談起了其他想寫的書。
(“是個好兆頭。
”約翰·沃爾夫對海倫說。
) 珍妮和蘿貝塔開車送蓋普一家去波士頓,他們從那裡坐飛機去紐約。
“别怕飛機,”珍妮說,“不會掉的。
” “老天啊,媽,”蓋普說,“你懂飛機嗎?它們一天到晚掉的。
” “不停動胳膊就好了,就像翅膀一樣。
”蘿貝塔對鄧肯說。
“别吓他,蘿貝塔。
”海倫說。
“吓不着我。
”鄧肯說。
“要是你爸爸一直不停說話,你就不會掉下來的。
”珍妮說。
“要是你爸不停說話,”海倫說,“我們就永遠沒法降落了。
”她們看得出蓋普很緊張。
“要是你們再煩我,我就要放一路屁,”蓋普說,“來個大爆炸。
” “你最好寫得勤一點兒。
”珍妮說。
蓋普想起了親愛的老廷池和自己上一回歐遊,他對母親說:“這回我可要好好吸——收,媽。
我一個字——也不會寫的。
”他們都笑了起來,珍妮·菲爾茲甚至還笑出了一點兒眼淚,盡管隻有蓋普注意到了,他親吻了母親和她道别。
蘿貝塔因為變性手術而變成了個親吻狂,每個人都要親好幾口。
“老天啊,蘿貝塔。
”蓋普說。
“你們不在我會照顧好這老姑娘的。
”蘿貝塔說,她碩大的手臂旁,珍妮顯得那麼小,而且忽然很灰暗。
“我可不要人照顧。
”珍妮·菲爾茲說。
“媽媽才是照顧大家的人。
”蓋普說。
海倫擁抱了珍妮,因為她知道蓋普的話多麼真。
在飛機上,蓋普和鄧肯可以看到珍妮和蘿貝塔在觀景台上揮手。
因為鄧肯想坐在飛機左側,他們換了座位。
空姐說:“右邊也一樣好的。
” “你要沒了右眼就不覺得好了。
”鄧肯愉快地對空姐說,蓋普欣賞這孩子的勇氣。
海倫和寶寶和他們隔着一條過道。
“你看得見奶奶嗎?”她問鄧肯。
“看得見。
”鄧肯說。
盡管觀景台很快充斥了等着看飛機起飛的人,珍妮·菲爾茲還是一如往常因為她那身白制服而鶴立雞群,哪怕她并不高。
“為什麼奶奶看起來那麼高?”鄧肯問蓋普,他說得沒錯:珍妮·菲爾茲比人群高。
蓋普發現蘿貝塔托起了自己的母親,好像抱着孩子那樣。
“哦,蘿貝塔抓着她呢!”鄧肯叫道。
蓋普看着母親被舉在空中對他們揮手道别,她在蘿貝塔的胳膊裡很安全,珍妮害羞又自信的笑容觸動了他,他在窗戶裡對她揮手,盡管他知道珍妮看不見機艙内部。
第一次他覺得母親老了,他别過臉去,看向了過道對面的海倫和他們的新生兒。
“出發啰!”海倫說。
飛機起飛的時候她和蓋普隔着過道手拉手,蓋普知道,海倫害怕飛行。
到了紐約,約翰·沃爾夫在自己的公寓招待他們,他把自己的卧室讓出來給蓋普、海倫還有小寶寶珍妮,還樂意和鄧肯共睡一間客房。
大人們很晚才吃晚飯并喝了太多幹邑。
蓋普對約翰·沃爾夫說了他接下來要寫的三部小說。
“第一本叫作《我父親的幻覺》,”蓋普說,“說的是一個理想的父親有很多子女。
他不停建造小小的烏托邦世界,讓孩子們在其中長大,等他們長大之後,他就創辦小小的大學。
但是大學和孩子都破産了。
這父親不停地想要去聯合國演講,但他們不停地把他趕出來,同一份演講稿,他不停地改來改去。
然後他想管理一家免費醫院,以失敗收場。
接着他又想創辦全國範圍的免費交通系統。
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和他離了婚,孩子不斷長大,不是不幸福,就是人生一團糟,或者就隻是平平無奇,你知道的。
孩子們唯一的共通之處,就是對他們的父親營造的烏托邦的可怕回憶。
終于,這父親成了佛蒙特州長。
” “佛蒙特?”約翰·沃爾夫問。
“是的,佛蒙特,”蓋普說,“他成了佛蒙特的州長,但他覺得自己真成了皇帝。
能建更多烏托邦了,你懂的。
” “《佛蒙特的皇帝》!”約翰·沃爾夫說,“這個書名更好。
” “不,不,”蓋普說,“這是另一本書。
兩本沒關系。
《我父親的幻覺》之後的第二本,叫作《佛蒙特之死》。
” “同一批人物嗎?”海倫問。
“不,不,”蓋普說,“是另一個故事。
講的是佛蒙特之死。
” “這樣啊,我就喜歡文如其名的東西。
”約翰·沃爾夫說。
“有一年,春天沒有來。
”蓋普說。
“佛蒙特本來就沒有春天。
”海倫說。
“不,不,”蓋普皺起了眉頭,“這一年,夏天也沒來,一直是冬天。
就暖和了一天,所有花都結了花骨朵。
也許是個五月。
五月的一天樹上長出花苞,第二天長出了葉子,之後一天葉子都變了色。
已經是秋天了。
葉子落了下來。
” “短暫的樹葉生長季。
”海倫說。
“你真幽默,”蓋普說,“不過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冬天又來了,永遠會是冬天。
” “死人了嗎?”約翰·沃爾夫問。
“不太确定人的情況,”蓋普說,“肯定有些人離開了佛蒙特。
” “這構思不賴。
”海倫說。
“有些人留了下來,有些人死了。
也許他們全都死了。
”蓋普說。
“這算什麼意思?”約翰·沃爾夫問。
“等我寫到那裡就知道了。
”蓋普說。
海倫笑了起來。
“這本之後還有第三本小說?”約翰·沃爾夫問。
“叫作《對抗巨人的計謀》。
”蓋普說。
“那是華萊士·史蒂文斯的一首詩。
”海倫說。
“對,當然。
”蓋普說,然後為他們背誦了這首詩。
對抗巨人的計謀 第一個女孩子。
當這個莊稼漢唠叨着走來。
磨着他的鈎耙。
我要跑到他前面。
散發出最文明的氣息。
它們來自天竺葵和沒被嗅過的花。
這會讓他止步。
第二個女孩子。
我要跑到他前面。
扯起弧狀的灑滿了色彩的布。
那色彩小如魚子。
而那絲線。
會讓他羞慚。
第三個女孩子。
噢,在那裡……那個可憐蟲! 我要跑在他前面。
帶着奇怪的喘息。
他就會側耳傾聽。
我要輕輕發出天國般美妙的唇音。
在一個喉音的世界上。
這會讓他毀滅。
【21】
“多好的詩啊。
”海倫說。
“小說分為三部分。
”蓋普說。
“女孩兒一号,女孩兒二号,女孩兒三号?”約翰·沃爾夫問。
“還有個被毀滅的巨人?”海倫問。
“巨人真被毀滅了嗎?”蓋普說。
“小說裡真有巨人?”約翰·沃爾夫問。
“我還不知道。
”蓋普說。
“巨人是你本人嗎?”海倫問。
“希望不是。
”蓋普說。
“我也希望不是。
”海倫說。
“第一本寫這個吧。
”約翰·沃爾夫說。
“不,最後寫那本。
”海倫說。
“最後寫《佛蒙特之死》才符合邏輯。
”約翰·沃爾夫說。
“不,我覺得會最後寫《對抗巨人的計謀》。
”蓋普說。
“等我死了再寫這本。
”海倫說。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不過隻有三本,”約翰·沃爾夫說,“跟着呢?這三本以後呢?” “我就死了,”蓋普說,“這樣總共我就寫了六本書,夠了。
” 所有人又哈哈大笑起來。
“你也知道你會怎麼死嗎?”約翰·沃爾夫問他。
“不要再說了。
”海倫說。
然後,她對蓋普說:“要是你說什麼‘會死在飛機上’,我不會原諒你的。
”約翰察覺到,她微醺的幽默聲音之下是嚴肅的,他伸了伸腿。
“你們倆最好還是上床歇着吧,”他說,“為了旅行好好休息。
” “你們不想知道我會怎麼死嗎?”蓋普問他們。
他們一聲不吭。
“我會自殺,”蓋普樂呵呵地說,“為了能完全樹立起作家的名聲,看起來幾乎免不了要自殺。
我認真的,真的。
”蓋普說,“照如今的潮流來看,你們得同意,這是一種認可作家嚴肅性的方式吧?既然,寫作藝術本身并不總能表現作家的嚴肅性,那麼有時必須得用别的方式來體現作家本人苦悶的深度。
自殺似乎說明了這人到底是嚴肅的。
真的。
”蓋普說,但他的諷刺讓人不快,海倫歎了口氣,約翰·沃爾夫再次伸了伸腿。
“自殺之後,”蓋普說,“作品的嚴肅性陡然大增,而以前可沒人注意。
” 蓋普以前也時常憤憤地說,他最終的責任是當好父親和養家,他喜歡用一些中流作家作為例子,說人們現在熱情地愛戴他們,嗜讀他們的書,是因為他們自殺了。
至于有些蓋普自己也真心欣賞的自殺作家,他隻希望自殺成功的時刻,他們當中起碼還有幾個人,對這不幸的決定帶來的幸運心中有數。
他非常了解,自殺的人根本不會将自殺浪漫化,他們不會尊重這個行為理應帶給他們作品的“嚴肅性”,蓋普覺得,這是圖書世界的惡心慣例,由讀者和評論家組成。
蓋普也知道他不會自殺,盡管沃特遭遇意外之後,他多少沒那麼确信了,不過他還是明白這一點。
他不可能自殺,就像他不可能強奸一樣,他無法想象真的這麼做。
但他愛想象自殺作家面對着自己成功的惡作劇的苦笑,同時把要留下的最後一張便條再讀一遍,作出修改,字條帶着絕望的痛苦,也合乎情境地毫無幽默感。
蓋普愛帶着苦澀想象那一刻:自殺字條修繕完美之後,作家拿起槍、毒藥或者縱身一躍,他瘋狂大笑,覺得終于打敗了讀者和評論家。
他想象其中一張字條寫着:“這是我最後一次被你們這幫白癡誤解了。
” “多麼病态的想法。
”海倫說。
“這是作家最完美的死法。
”蓋普說。
“天不早了,”約翰·沃爾夫說,“别忘了你們還要搭飛機。
” 約翰·沃爾夫到客房裡準備就寝,卻發現鄧肯·蓋普完全醒着。
“因為旅行太興奮了嗎,鄧肯?”沃爾夫問男孩兒。
“我爸爸以前去過歐洲,”鄧肯說,“但是我還沒。
” “我知道。
”約翰·沃爾夫說。
“我爸爸會賺很多錢嗎?”鄧肯問。
“但願如此。
”約翰·沃爾夫說。
“我們真的不需要,因為我奶奶賺了那
”蓋普說。
“聽我的。
”沃爾夫說。
“可我喜歡讀評論。
”蓋普抗議道。
“這些不行,你不會喜歡的,”約翰·沃爾夫說,“拜托了,去旅遊吧。
”然後約翰·沃爾夫把書封折頁副本寄給了珍妮·菲爾茲。
他要她幫忙讓蓋普出國。
“出國吧,”珍妮對她兒子說,“這是你能為自己和家人做的最好的事。
”海倫倒喜歡這主意,她還從來沒出過國。
鄧肯讀過了他父親的第一篇故事《格裡爾帕策民宿》,他想去維也納。
“維也納其實不是那樣的。
”蓋普對鄧肯說,不過這孩子喜歡這個很久以前寫的故事,這讓他非常感動。
蓋普也喜歡那個故事。
實際上,他希望自己要是能有喜歡這個故事一半喜歡他寫過的其他故事就好了。
“帶着個小娃娃呢,為什麼要去歐洲?”蓋普抱怨道,“不知道。
很麻煩的。
要辦護照,嬰兒需要打很多預防針之類的事。
” “你自己倒要打幾針,”珍妮·菲爾茲說,“嬰兒安全得很。
” “你難道不想再看看維也納嗎?”海倫問蓋普。
“啊,想想看吧,你從前的作案現場!”約翰·沃爾夫熱心地說。
“從前,作案?”蓋普咕哝着,“不知道。
” “求求你了,爸爸。
”鄧肯說。
鄧肯想要什麼蓋普都很難拒絕,他答應了下來。
海倫開心起來,甚至還看了兩眼《本森哈沃眼中的世界》校樣,盡管看得很快,帶着緊張,而且她也沒打算認真讀下去。
第一件引起她注意的是題獻。
獻給吉爾西·斯洛珀 “究竟誰是吉爾西·斯洛珀?”她問蓋普。
“我還真不知道。
”蓋普說。
海倫對他皺了皺眉。
“沒騙你,真不知道,”蓋普說,“是約翰的某個女性朋友,他說她喜歡這書,愛不釋手。
沃爾夫覺得那是一個好兆頭,我猜,不管怎樣,他提議的,”蓋普說,“我覺得挺好的。
” “嗯。
”海倫說,她把校樣擱下了。
他們都在沉默地想象約翰·沃爾夫的女性朋友。
約翰·沃爾夫在認識他們以前就離婚了,盡管蓋普夫婦見過他幾個成年的孩子,他們還從沒見過他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妻子。
他倒是交過那麼幾個女朋友,都是聰明瘦削有吸引力的女子,也都比約翰·沃爾夫年輕。
在出版業工作的女孩兒,但大部分都是自己也離過婚的年輕女性,有錢,總是有錢,或者總是看起來有錢。
蓋普會記得她們中的大多數,是因為她們好聞的香味和唇膏的味道,還有油光水滑觸感高級的衣裳。
蓋普和海倫從沒能想象出吉爾西·斯洛珀的形象來。
她是白人和四分之一白人的後代,吉爾西也就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
她的皮膚是蠟棕黃色,好像松木闆上薄薄沾了層灰。
她留着一頭打過蠟似的黑直短發,開始變灰白的劉海兒,粗略地剪短到她光亮的長着皺紋的額頭以上。
她身材矮小,手臂很長,左手缺了無名指。
她的右臉上有一道深深的疤痕,大緻可以想象出她的無名指是在同一場毆鬥中被同一種武器切掉的,可能發生于一場糟糕的婚姻,因為她肯定有過一場糟糕的婚姻。
對此她從來沒提起過。
她45歲但看起來有60歲。
她的身子好像一條即将産崽的拉布拉多獵犬,而且她無論何時何地,走路的時候總是拖着步子,因為腳疼得要命。
她的胸部能摸到腫塊,除了她沒人摸到過,再過幾年,她就會由于長久以來忽略的這腫塊而死于癌症。
她沒有把電話号碼列入黃頁(正如約翰發現的那樣),隻不過是因為她前夫每幾個月就威脅要殺了她,而她接他的電話接煩了,她之所以還保留着這電話号碼,是為了讓她的孩子們能打對方付費電話來問她要錢。
但海倫和蓋普想象出的吉爾西·斯洛珀,和這個悲哀又勤奮的八分之一黑人血統女性一點兒也不相近。
“約翰·沃爾夫幾乎包辦了這書的一切,就差親筆寫了。
”海倫說。
“我倒希望是他寫的呢。
”蓋普忽然說。
他重新讀過了書,感到滿腹懷疑。
他覺得,在《格裡爾帕策民宿》裡,還有種關于這個世界行為模式的确定性。
但在《本森哈沃眼中的世界》裡,蓋普沒那麼确定了,這當然表示他變老了,但他想,藝術家也應該更上層樓才是。
蓋普和海倫帶着小嬰兒珍妮和獨眼的鄧肯,在新英格蘭地區涼爽的八月動身歐遊,此時大部分跨大西洋的旅行者,走的是相反的路線。
“為什麼不等到過了感恩節?”厄尼·霍爾姆問他們。
但《本森哈沃眼中的世界》十月就會出版。
夏天的時候約翰·沃爾夫把未加校訂的樣稿傳閱出去了一些,已經收到的各種反應都很激烈,要麼是激情洋溢地贊揚這本書,要麼就是情緒激動地貶低它。
他無法不讓蓋普看到真書的先行本,比如那書封。
但蓋普本人對這書的熱情不高,總的來說興趣不大,約翰·沃爾夫還可以搪塞。
蓋普現在很期待這趟旅行,還談起了其他想寫的書。
(“是個好兆頭。
”約翰·沃爾夫對海倫說。
) 珍妮和蘿貝塔開車送蓋普一家去波士頓,他們從那裡坐飛機去紐約。
“别怕飛機,”珍妮說,“不會掉的。
” “老天啊,媽,”蓋普說,“你懂飛機嗎?它們一天到晚掉的。
” “不停動胳膊就好了,就像翅膀一樣。
”蘿貝塔對鄧肯說。
“别吓他,蘿貝塔。
”海倫說。
“吓不着我。
”鄧肯說。
“要是你爸爸一直不停說話,你就不會掉下來的。
”珍妮說。
“要是你爸不停說話,”海倫說,“我們就永遠沒法降落了。
”她們看得出蓋普很緊張。
“要是你們再煩我,我就要放一路屁,”蓋普說,“來個大爆炸。
” “你最好寫得勤一點兒。
”珍妮說。
蓋普想起了親愛的老廷池和自己上一回歐遊,他對母親說:“這回我可要好好吸——收,媽。
我一個字——也不會寫的。
”他們都笑了起來,珍妮·菲爾茲甚至還笑出了一點兒眼淚,盡管隻有蓋普注意到了,他親吻了母親和她道别。
蘿貝塔因為變性手術而變成了個親吻狂,每個人都要親好幾口。
“老天啊,蘿貝塔。
”蓋普說。
“你們不在我會照顧好這老姑娘的。
”蘿貝塔說,她碩大的手臂旁,珍妮顯得那麼小,而且忽然很灰暗。
“我可不要人照顧。
”珍妮·菲爾茲說。
“媽媽才是照顧大家的人。
”蓋普說。
海倫擁抱了珍妮,因為她知道蓋普的話多麼真。
在飛機上,蓋普和鄧肯可以看到珍妮和蘿貝塔在觀景台上揮手。
因為鄧肯想坐在飛機左側,他們換了座位。
空姐說:“右邊也一樣好的。
” “你要沒了右眼就不覺得好了。
”鄧肯愉快地對空姐說,蓋普欣賞這孩子的勇氣。
海倫和寶寶和他們隔着一條過道。
“你看得見奶奶嗎?”她問鄧肯。
“看得見。
”鄧肯說。
盡管觀景台很快充斥了等着看飛機起飛的人,珍妮·菲爾茲還是一如往常因為她那身白制服而鶴立雞群,哪怕她并不高。
“為什麼奶奶看起來那麼高?”鄧肯問蓋普,他說得沒錯:珍妮·菲爾茲比人群高。
蓋普發現蘿貝塔托起了自己的母親,好像抱着孩子那樣。
“哦,蘿貝塔抓着她呢!”鄧肯叫道。
蓋普看着母親被舉在空中對他們揮手道别,她在蘿貝塔的胳膊裡很安全,珍妮害羞又自信的笑容觸動了他,他在窗戶裡對她揮手,盡管他知道珍妮看不見機艙内部。
第一次他覺得母親老了,他别過臉去,看向了過道對面的海倫和他們的新生兒。
“出發啰!”海倫說。
飛機起飛的時候她和蓋普隔着過道手拉手,蓋普知道,海倫害怕飛行。
到了紐約,約翰·沃爾夫在自己的公寓招待他們,他把自己的卧室讓出來給蓋普、海倫還有小寶寶珍妮,還樂意和鄧肯共睡一間客房。
大人們很晚才吃晚飯并喝了太多幹邑。
蓋普對約翰·沃爾夫說了他接下來要寫的三部小說。
“第一本叫作《我父親的幻覺》,”蓋普說,“說的是一個理想的父親有很多子女。
他不停建造小小的烏托邦世界,讓孩子們在其中長大,等他們長大之後,他就創辦小小的大學。
但是大學和孩子都破産了。
這父親不停地想要去聯合國演講,但他們不停地把他趕出來,同一份演講稿,他不停地改來改去。
然後他想管理一家免費醫院,以失敗收場。
接着他又想創辦全國範圍的免費交通系統。
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和他離了婚,孩子不斷長大,不是不幸福,就是人生一團糟,或者就隻是平平無奇,你知道的。
孩子們唯一的共通之處,就是對他們的父親營造的烏托邦的可怕回憶。
終于,這父親成了佛蒙特州長。
” “佛蒙特?”約翰·沃爾夫問。
“是的,佛蒙特,”蓋普說,“他成了佛蒙特的州長,但他覺得自己真成了皇帝。
能建更多烏托邦了,你懂的。
” “《佛蒙特的皇帝》!”約翰·沃爾夫說,“這個書名更好。
” “不,不,”蓋普說,“這是另一本書。
兩本沒關系。
《我父親的幻覺》之後的第二本,叫作《佛蒙特之死》。
” “同一批人物嗎?”海倫問。
“不,不,”蓋普說,“是另一個故事。
講的是佛蒙特之死。
” “這樣啊,我就喜歡文如其名的東西。
”約翰·沃爾夫說。
“有一年,春天沒有來。
”蓋普說。
“佛蒙特本來就沒有春天。
”海倫說。
“不,不,”蓋普皺起了眉頭,“這一年,夏天也沒來,一直是冬天。
就暖和了一天,所有花都結了花骨朵。
也許是個五月。
五月的一天樹上長出花苞,第二天長出了葉子,之後一天葉子都變了色。
已經是秋天了。
葉子落了下來。
” “短暫的樹葉生長季。
”海倫說。
“你真幽默,”蓋普說,“不過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冬天又來了,永遠會是冬天。
” “死人了嗎?”約翰·沃爾夫問。
“不太确定人的情況,”蓋普說,“肯定有些人離開了佛蒙特。
” “這構思不賴。
”海倫說。
“有些人留了下來,有些人死了。
也許他們全都死了。
”蓋普說。
“這算什麼意思?”約翰·沃爾夫問。
“等我寫到那裡就知道了。
”蓋普說。
海倫笑了起來。
“這本之後還有第三本小說?”約翰·沃爾夫問。
“叫作《對抗巨人的計謀》。
”蓋普說。
“那是華萊士·史蒂文斯的一首詩。
”海倫說。
“對,當然。
”蓋普說,然後為他們背誦了這首詩。
對抗巨人的計謀 第一個女孩子。
當這個莊稼漢唠叨着走來。
磨着他的鈎耙。
我要跑到他前面。
散發出最文明的氣息。
它們來自天竺葵和沒被嗅過的花。
這會讓他止步。
第二個女孩子。
我要跑到他前面。
扯起弧狀的灑滿了色彩的布。
那色彩小如魚子。
而那絲線。
會讓他羞慚。
第三個女孩子。
噢,在那裡……那個可憐蟲! 我要跑在他前面。
帶着奇怪的喘息。
他就會側耳傾聽。
我要輕輕發出天國般美妙的唇音。
在一個喉音的世界上。
這會讓他毀滅。
”海倫說。
“小說分為三部分。
”蓋普說。
“女孩兒一号,女孩兒二号,女孩兒三号?”約翰·沃爾夫問。
“還有個被毀滅的巨人?”海倫問。
“巨人真被毀滅了嗎?”蓋普說。
“小說裡真有巨人?”約翰·沃爾夫問。
“我還不知道。
”蓋普說。
“巨人是你本人嗎?”海倫問。
“希望不是。
”蓋普說。
“我也希望不是。
”海倫說。
“第一本寫這個吧。
”約翰·沃爾夫說。
“不,最後寫那本。
”海倫說。
“最後寫《佛蒙特之死》才符合邏輯。
”約翰·沃爾夫說。
“不,我覺得會最後寫《對抗巨人的計謀》。
”蓋普說。
“等我死了再寫這本。
”海倫說。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不過隻有三本,”約翰·沃爾夫說,“跟着呢?這三本以後呢?” “我就死了,”蓋普說,“這樣總共我就寫了六本書,夠了。
” 所有人又哈哈大笑起來。
“你也知道你會怎麼死嗎?”約翰·沃爾夫問他。
“不要再說了。
”海倫說。
然後,她對蓋普說:“要是你說什麼‘會死在飛機上’,我不會原諒你的。
”約翰察覺到,她微醺的幽默聲音之下是嚴肅的,他伸了伸腿。
“你們倆最好還是上床歇着吧,”他說,“為了旅行好好休息。
” “你們不想知道我會怎麼死嗎?”蓋普問他們。
他們一聲不吭。
“我會自殺,”蓋普樂呵呵地說,“為了能完全樹立起作家的名聲,看起來幾乎免不了要自殺。
我認真的,真的。
”蓋普說,“照如今的潮流來看,你們得同意,這是一種認可作家嚴肅性的方式吧?既然,寫作藝術本身并不總能表現作家的嚴肅性,那麼有時必須得用别的方式來體現作家本人苦悶的深度。
自殺似乎說明了這人到底是嚴肅的。
真的。
”蓋普說,但他的諷刺讓人不快,海倫歎了口氣,約翰·沃爾夫再次伸了伸腿。
“自殺之後,”蓋普說,“作品的嚴肅性陡然大增,而以前可沒人注意。
” 蓋普以前也時常憤憤地說,他最終的責任是當好父親和養家,他喜歡用一些中流作家作為例子,說人們現在熱情地愛戴他們,嗜讀他們的書,是因為他們自殺了。
至于有些蓋普自己也真心欣賞的自殺作家,他隻希望自殺成功的時刻,他們當中起碼還有幾個人,對這不幸的決定帶來的幸運心中有數。
他非常了解,自殺的人根本不會将自殺浪漫化,他們不會尊重這個行為理應帶給他們作品的“嚴肅性”,蓋普覺得,這是圖書世界的惡心慣例,由讀者和評論家組成。
蓋普也知道他不會自殺,盡管沃特遭遇意外之後,他多少沒那麼确信了,不過他還是明白這一點。
他不可能自殺,就像他不可能強奸一樣,他無法想象真的這麼做。
但他愛想象自殺作家面對着自己成功的惡作劇的苦笑,同時把要留下的最後一張便條再讀一遍,作出修改,字條帶着絕望的痛苦,也合乎情境地毫無幽默感。
蓋普愛帶着苦澀想象那一刻:自殺字條修繕完美之後,作家拿起槍、毒藥或者縱身一躍,他瘋狂大笑,覺得終于打敗了讀者和評論家。
他想象其中一張字條寫着:“這是我最後一次被你們這幫白癡誤解了。
” “多麼病态的想法。
”海倫說。
“這是作家最完美的死法。
”蓋普說。
“天不早了,”約翰·沃爾夫說,“别忘了你們還要搭飛機。
” 約翰·沃爾夫到客房裡準備就寝,卻發現鄧肯·蓋普完全醒着。
“因為旅行太興奮了嗎,鄧肯?”沃爾夫問男孩兒。
“我爸爸以前去過歐洲,”鄧肯說,“但是我還沒。
” “我知道。
”約翰·沃爾夫說。
“我爸爸會賺很多錢嗎?”鄧肯問。
“但願如此。
”約翰·沃爾夫說。
“我們真的不需要,因為我奶奶賺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