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波士頓仁慈醫院

關燈
,不是電影院裡血濺她制服的男子,不是她母親的那些沖洗袋,雖然它們和珍妮最終被趕出原來的住處大有關系。

    她的房東太太(一個憂心忡忡的女人,不知出于什麼個人原因,懷疑每個女人都随時會變成淫娃蕩婦)發現珍妮的小屋和浴室裡有九個沖洗袋。

    一定是心虛,在焦慮的房東太太看來,這表明珍妮比她還擔心被身邊人傳染。

    或者更壞的情況是,那麼多沖洗袋代表她真的極度需要沖洗,可以想見的沖洗原因引發了房東太太最糟糕的噩夢。

     房東太太對她房間裡的12雙護士鞋作何感想,就不得而知了。

    珍妮覺得整件事太荒謬了,以至于懶得抗議。

    而且她發現,自己對父母給的東西并沒有特别的意見。

    她搬走了。

     但是這并沒有讓她變得粗俗。

    自從她的父母哥哥還有房東太太都認為她生活放蕩,卻無視她私底下究竟是怎樣的人,珍妮就認定了所有想證明清白的努力都沒有用,看起來不過是抵賴。

    她租了一間小公寓,母親又因此扔了一堆沖洗袋給她,父親又給了她一堆護士鞋。

    珍妮忽然了解了他們的心意,他們盤算着如果她要當放蕩的女人,起碼要講衛生、穿好鞋。

     多少也由于戰争,珍妮不會老想着父母怎麼錯看她,也沒空自怨自艾。

    珍妮不是對過去總是耿耿于懷的人。

    她是個好護士,而且越來越忙。

    很多護士都參了軍,但珍妮不想換制服,也不想去别的地方,她喜歡獨處,不想跟陌生人見面周旋。

    而且她覺得,波士頓仁慈醫院的等級制度已經夠讨人厭了,她猜戰地醫院的等級制度隻會更惡劣。

     别的不說,她首先就會想念醫院裡的那些嬰兒們。

    這才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走了,而她卻留在波士頓仁慈醫院的真正原因。

    護士工作最能讓她發揮所長,她要照料這些母親和她們的孩子,一下子醫院裡有了很多沒有父親的孩子。

    父親們要麼不在,要麼死了,或是失蹤了。

    珍妮最想做的就是鼓勵這些母親。

    她其實是嫉妒她們。

    她覺得最理想的情況大概是:母親獨自一人帶着新生兒,孩子的爸爸在法國給炸上了天。

    年輕的母親和自己的孩子,兩人一起過漫長的人生。

    珍妮·菲爾茲想,不用和别人糾纏不清就有的孩子,簡直像是不需要男人就有了孩子。

    起碼,以後不需要采取“彼得”治療法。

     當然了,這些母親對自己的遭遇,并不全都像珍妮預想的那樣快樂。

    她們大多都在悼念死去的男人,其他很多人則遭到遺棄,一些人仇恨孩子,其他很多人則希望孩子能有個父親,自己能有個丈夫。

    但珍妮鼓勵她們,贊美獨身,告訴她們獨身有多幸運。

     她問她們:“你們難道不相信自己是好女人嗎?”大多數人都同意。

     “你們的孩子漂亮嗎?”大多數人都這麼覺得。

     “那孩子的爸爸呢?他是個怎樣的人?”一個渾蛋,很多人說。

    豬頭、粗人、騙子,一無是處、到處亂跑、到處睡的男人!不過他死了呀,一些人啜泣道。

     “那麼你們一個人更好,不是嗎?”珍妮問。

     有些人開始轉過念頭來像她一樣想,但珍妮在醫院的名聲卻因為她的善行受到了影響。

    醫院的政策總體來說并不鼓勵未婚媽媽。

     “老聖母瑪麗·珍妮,”其他護士說,“不想輕松要個孩子,怎麼不跟上帝要一個?” 珍妮在自傳裡寫道:“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一個人住。

    因為這,我被懷疑是性生活有問題的人。

    後來我想要個孩子,但不想為此和别人分享我的身體或人生。

    這也讓我被懷疑是性生活有問題的人。

    ” 這也是讓她變粗俗的原因(她也因此得到靈感,給後來著名的自傳取名為《珍妮·菲爾茲自傳:性生活有問題的人》)。

     珍妮·菲爾茲發現,比起努力帶着些隐私生活,讓别人震驚,更容易受人尊重。

    珍妮告訴其他護士,有天她要找個男人讓自己懷孕,隻是這樣,沒别的。

    她不會考慮這男人要試幾次才會成功,她對她們說。

    當然了,她們迫不及待地講給了所有認識的人聽。

    很快就有幾個人來珍妮這裡毛遂自薦。

    她得趕快作決定:她可以退縮,羞恥于自己的秘密被捅了出去,或者她也可以厚起臉皮來。

     一個年輕的醫學院學生說他願意,條件是在三天周末裡起碼可以試上六回。

    珍妮對他說,他明顯缺乏自信,她想要一個更有掌控力的孩子。

     一個麻醉師對珍妮說,他甚至肯出錢讓孩子讀完大學。

    但珍妮對他說,他的兩眼離得太近,牙齒又不齊,她是不會讓未來的孩子繼承這些缺陷的。

     有個護士的男朋友對她最壞,他在醫院食堂忽然遞給她一牛奶杯的黏稠物,吓了她一跳。

     “是精液,”他對着杯子點點頭說,“一次的量,我不亂射。

    如果一個人隻有一次機會,我就是你要找的男人。

    ”珍妮舉起這惡心的杯子,冷靜地觀察杯中物。

    天曉得裡面盛的到底是什麼。

    那護士的男朋友笑着補充道,“這隻是讓你有個概念,讓你知道我的能耐。

    這可是很多種子。

    ”珍妮把這杯東西倒進了盆栽。

     “我想要個孩子,”她說,“不是要開精子農場。

    ” 珍妮知道這心願不容易達成。

    她學着接受别人的嘲笑,學着好聲好氣地應對。

     于是人們認定珍妮·菲爾茲粗俗、太過離譜。

    這不過是個笑話,不過看起來珍妮鐵了心要這麼幹。

    要麼是因為她固執己見,為堅持而堅持,要麼更糟的情況是她真心想這樣做。

    她醫院的同事不能逗她笑,也不能把她搞上床。

    正如蓋普描述的那樣,她母親的兩難在于“她的同事覺得她自視清高。

    沒有誰的同事會喜歡這一點”。

     因此他們想出一種強硬手段來對付珍妮·菲爾茲。

    這是員工集體的決定,當然是“為了她好”。

    他們決定不讓珍妮接觸嬰兒和母親。

    她滿腦子都是小孩兒,他們說,不準她靠近婦産科,不準她靠近育嬰房,因為她心太軟、腦筋有問題。

     就這樣,他們不準珍妮·菲爾茲再接觸母親們和她們的嬰兒。

    他們都說她是個好護士,讓她去重症病房試試。

    他們憑經驗知道,任何在波士頓仁慈醫院負責重症病患的護士,都會很快忘記自己的麻煩。

    珍妮當然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把自己和嬰兒隔離開,她隻恨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自控力。

    隻不過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她想要的,就認定她的自控力一定很差。

    人們真是毫無邏輯,珍妮想到。

    她知道,還有大把機會可以懷孕。

    她不着急。

    這隻是最終計劃的一部分。

     這會兒正好打着仗。

    在重症病房她看到的病人比别人更多一些。

    部隊醫院把特殊病人轉送給他們,大多是沒救的病人。

    他們當中有普通的年老病人、普通的命懸一線,有普通的工傷意外、車禍傷員,還有遭遇可怕的意外事故的兒童。

    但主要是士兵,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可不是意外。

     珍妮把這些經曆了非意外的士兵和其他病人區分開,給他們歸了類。

     第一類:燒傷的人。

    大部分是在軍艦上被燒傷(其中最複雜的病患來自切爾西海軍醫院),但也有在飛機和陸地上出事的。

    珍妮管他們叫“外傷”。

     第二類:緻命部位中彈的人。

    外表看不出,可是裡面一塌糊塗,珍妮叫他們“重要器官”。

     第三類:在珍妮看來傷得神秘的人。

    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頭部或脊柱受損。

    他們有的癱瘓,有的隻是意識模糊。

    珍妮叫他們“不在場的人”。

    偶爾“不在場的人”也是“外傷”和“重要器官”,所有醫院對這類人都有個專門的稱呼。

     第四類:“死定了的人”。

     “我父親,”蓋普寫道,“是個‘死定了的人’。

    在我母親眼裡,一定很有吸引力。

    沒有羁絆。

    ” 蓋普的父親,是轟炸機球形炮塔機槍手,在法國上空遭遇非意外事故。

     “球形炮塔機槍手,”蓋普寫道,“是地面防空火力最容易射中的轟炸機部隊成員。

    地面防空火力叫作高射炮。

    機槍手時常覺得,高射炮對着機槍手,就像飛速将墨汁甩到空中,好像天空是吸墨紙。

    矮小男子(為了能鑽進球形炮塔座,最好挑身材矮小的人)端着機槍,蜷縮在逼仄的像繭一樣的小窩裡,機槍手有如困在草叢裡的昆蟲。

    球形炮塔是一個帶有玻璃炮眼的圓形金屬空間,像膨脹的肚臍那樣被安裝于B-17型轟炸機的機身,像轟炸機肚子上長了個乳頭。

    在這個窄小的拱洞裡,有兩架點50口徑機槍。

    矮小男子的任務,是通過瞄準鏡追蹤攻擊轟炸機的戰鬥機。

    炮塔動,機槍手也跟着轉動。

    木制握把上方有按鈕,用于發射,抓着這些扳機握把的機槍手,就好像不安的胎兒懸挂在轟炸機露在外面的詭異的羊膜囊裡,想要保護母親。

    這些手柄也用于把炮塔調轉到指定位置,不讓機槍手把前面的轟炸機螺旋槳打飛。

     “遠在高空的時候,機槍手一定感到特别冷,像一個替代品一樣附着在飛機身上。

    着陸的時候,球形炮塔通常會被收回去。

    着陸的時候,一個沒被收回去的炮塔,會摩擦出火花,好像汽車在舊柏油路上擦出的又長又猛的火星。

    ” 空軍上士蓋普,這位不在人世的機槍手,對慘死再熟悉不過了。

    他在第八航空隊服役,從英格蘭飛往歐洲大陸實施轟炸。

    蓋普被任命為球形塔炮機槍手之前,曾在B-17C型轟炸機擔任過機頭射手,在B-17B型轟炸機上擔任過機身中部射手。

     蓋普讨厭擔任機身中部射手。

    兩名機槍手被塞在飛機肋骨處,機身兩側的炮門面對面,背對着的兩人同時轉動槍的時候,蓋普的耳朵總會被對方手臂打到。

    就因為兩名機槍手會互相幹擾,後來的轟炸機将兩邊炮門位置前後錯開,不過蓋普上士是等不到這項革新了。

     他執行的第一項戰鬥任務,是1942年8月17日跟随B-17E轟炸機對法國魯昂進行晝間突圍,那次戰役圓滿完成沒有傷亡。

    作為機身中部射手的空軍上士蓋普,被同伴的手肘打到,左耳挨了一下,右耳挨了兩下。

    一部分原因是對方比蓋普高壯,那人的手肘剛好在蓋普耳朵的位置。

     魯昂上空的突圍首日,在球形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