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恃強淩弱
關燈
小
中
大
勇氣就像是燃燒的火焰,而恃強淩弱則是燃燒冒出的煙。
——本傑明·迪斯雷利 黑幫成員可能在穿着打扮上喜歡标新立異,在言談舉止上喜歡獨樹一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恃強淩弱。
所有恃強淩弱的人基本上都差不多,他們通過欺淩弱小來滿足内心的某種不安全感。
我非常了解他們的心理,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
大部分人第一次看見我的時候,都會注意到我的身高。
我有将近2米高,在人群中很顯眼。
但我小時候并沒這麼顯眼,實際上,當我們家從紐約州的揚克斯搬到新澤西州的艾倫代爾的時候,五年級的我從一個受歡迎的小孩子變成了被欺淩的對象。
自出生後,我就住在揚克斯一棟簡陋的房子裡,周圍鄰居們的房子也不奢華。
我所有的親戚都住在揚克斯。
揚克斯是紐約五大區中最北部的布朗克斯區的一個小城鎮,居民大多數都是藍領工人。
我的曾祖父母是在19世紀愛爾蘭移民潮中來到美國的。
我的父母都在這座城市長大,住在市區北部的一個愛爾蘭聚居區,相隔隻不過幾條街。
我祖父也念過書,但隻念到小學六年級。
因為我的曾祖父在一次工傷事故中不幸喪生,因此我祖父不得不辍學養家。
後來,他當了一名警察,最後成為揚克斯警局的局長。
我家就住在十六中的後面,在這所學校裡,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童年。
我母親曾經也就讀于這所學校,我祖母的一個好朋友是這所學校的校長。
在我們搬家之前,我是五年級最受大家喜歡的學生,是學校的寵兒。
那時,揚克斯和十六中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能透過家裡高高的籬笆牆看到學校的紅磚樓,學校的操場與我家後院之間隻有一牆之隔。
我、姐姐和兩個弟弟每天走路去上學。
因為籬笆牆太高了,我們翻不過去,所以得繞過整個街區才能到學校。
我書念得很好,也很适應學校的生活。
我覺得我在這兒已經有了歸屬感。
這種感覺好極了,但我父親帶回家的一個消息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那時,我父親布賴恩·科米(BrienComey)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工作。
他最初的工作就是把成罐的汽油賣給加油站,因此得不斷尋找新的加油站才行。
随後的幾十年裡,他能開車帶你在紐約市四處轉,給你看那些他發現的加油站,用他的話講,那是“他的”加油站。
在20世紀60年代,汽車行業和石油行業都正在蓬勃發展。
1971年,我父親在新澤西州北部找了份新工作,于是我們得搬家。
那時候,我對新澤西州的概念隻有被稱為“帕利塞德”(Palisades)的高高陡崖。
揚克斯地處寬闊的哈得孫河東岸,透過房屋之間的空隙,我能看到帕利塞德陡崖在哈得孫河西岸矗立着,形成一道黑色的石牆。
我并不覺得那裡是世界的盡頭,因為我們曾經開車去過印第安納州一次。
但實際上,我的世界确實在那裡結束了。
我們就要搬到牆的另一側去了,對我這個十六中的寵兒來說,那裡有一個新的世界。
我很快發現,我在新學校不是寵兒了。
新學校是位于新澤西州艾倫代爾的布魯克塞德小學。
我的父母習慣省吃儉用,所以媽媽都是在家自己用電推子給我們兄弟幾個剪頭發,在希爾斯大賣場給我們買便宜的衣服。
我的褲子不夠長,白襪子露在鞋子外面,厚底的黑鞋子裹着我扁平的大腳。
我當時并沒意識到,我的紐約口音與當地孩子都不一樣,特别引人注目。
這種引人注目很快就給我惹來了麻煩。
在我入學後不久,我就被一群混混圍住了,他們嘲笑我和我的穿着打扮。
我不記得我當時說了什麼,但我一定說了些什麼,因為我之前是個驕傲的好學生,嘴上是不肯認輸的。
但當時的我并沒強壯到能支撐我的“嘴硬”。
他們将我打倒在地。
這些小混混總是會在放學後叫同學到附近公園玩,然後再對他們拳打腳踢。
我也被他們叫過很多次,但我都沒去,我避開了公園這條路。
我記得有一次有個小混混想要打我的時候,我跟他理論:“如果你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那我們倆用拳頭互毆有什麼用呢?能改變什麼呢?”但是,這番理論讓他更生氣了。
可能我老老實實讓他打的話,他打夠了就會放過我去找别人吧,但我并沒有這個勇氣讓他打個夠。
接下來的三年,我都在試圖躲避這些人。
他們總是罵我,但我總是避免與他們發生肢體沖突。
我不夠強壯,沒有力量反抗他們。
所以我在學校都是獨來獨往,回家就和弟弟們在一起,閑的時候就一個人在城裡逛逛。
艾倫代爾的學生和另一個鎮的學生上的是同一所高中,因此,九年級的我遇上了另一群混混。
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找上我的,那時的我并不高大顯眼——可能從高中畢業之後才長起來——但我有點小聰明,而且很健談,可能是這些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吧。
那時我正試着加入橄榄球隊,也加入了校合唱團,可能他們覺得合唱團的男孩兒都有點文藝、有點格格不入,因而總是将其作為霸淩的首要對象。
當
——本傑明·迪斯雷利 黑幫成員可能在穿着打扮上喜歡标新立異,在言談舉止上喜歡獨樹一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恃強淩弱。
所有恃強淩弱的人基本上都差不多,他們通過欺淩弱小來滿足内心的某種不安全感。
我非常了解他們的心理,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
大部分人第一次看見我的時候,都會注意到我的身高。
我有将近2米高,在人群中很顯眼。
但我小時候并沒這麼顯眼,實際上,當我們家從紐約州的揚克斯搬到新澤西州的艾倫代爾的時候,五年級的我從一個受歡迎的小孩子變成了被欺淩的對象。
自出生後,我就住在揚克斯一棟簡陋的房子裡,周圍鄰居們的房子也不奢華。
我所有的親戚都住在揚克斯。
揚克斯是紐約五大區中最北部的布朗克斯區的一個小城鎮,居民大多數都是藍領工人。
我的曾祖父母是在19世紀愛爾蘭移民潮中來到美國的。
我的父母都在這座城市長大,住在市區北部的一個愛爾蘭聚居區,相隔隻不過幾條街。
我祖父也念過書,但隻念到小學六年級。
因為我的曾祖父在一次工傷事故中不幸喪生,因此我祖父不得不辍學養家。
後來,他當了一名警察,最後成為揚克斯警局的局長。
我家就住在十六中的後面,在這所學校裡,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童年。
我母親曾經也就讀于這所學校,我祖母的一個好朋友是這所學校的校長。
在我們搬家之前,我是五年級最受大家喜歡的學生,是學校的寵兒。
那時,揚克斯和十六中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能透過家裡高高的籬笆牆看到學校的紅磚樓,學校的操場與我家後院之間隻有一牆之隔。
我、姐姐和兩個弟弟每天走路去上學。
因為籬笆牆太高了,我們翻不過去,所以得繞過整個街區才能到學校。
我書念得很好,也很适應學校的生活。
我覺得我在這兒已經有了歸屬感。
這種感覺好極了,但我父親帶回家的一個消息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那時,我父親布賴恩·科米(BrienComey)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工作。
他最初的工作就是把成罐的汽油賣給加油站,因此得不斷尋找新的加油站才行。
随後的幾十年裡,他能開車帶你在紐約市四處轉,給你看那些他發現的加油站,用他的話講,那是“他的”加油站。
在20世紀60年代,汽車行業和石油行業都正在蓬勃發展。
1971年,我父親在新澤西州北部找了份新工作,于是我們得搬家。
那時候,我對新澤西州的概念隻有被稱為“帕利塞德”(Palisades)的高高陡崖。
揚克斯地處寬闊的哈得孫河東岸,透過房屋之間的空隙,我能看到帕利塞德陡崖在哈得孫河西岸矗立着,形成一道黑色的石牆。
我并不覺得那裡是世界的盡頭,因為我們曾經開車去過印第安納州一次。
但實際上,我的世界确實在那裡結束了。
我們就要搬到牆的另一側去了,對我這個十六中的寵兒來說,那裡有一個新的世界。
我很快發現,我在新學校不是寵兒了。
新學校是位于新澤西州艾倫代爾的布魯克塞德小學。
我的父母習慣省吃儉用,所以媽媽都是在家自己用電推子給我們兄弟幾個剪頭發,在希爾斯大賣場給我們買便宜的衣服。
我的褲子不夠長,白襪子露在鞋子外面,厚底的黑鞋子裹着我扁平的大腳。
我當時并沒意識到,我的紐約口音與當地孩子都不一樣,特别引人注目。
這種引人注目很快就給我惹來了麻煩。
在我入學後不久,我就被一群混混圍住了,他們嘲笑我和我的穿着打扮。
我不記得我當時說了什麼,但我一定說了些什麼,因為我之前是個驕傲的好學生,嘴上是不肯認輸的。
但當時的我并沒強壯到能支撐我的“嘴硬”。
他們将我打倒在地。
這些小混混總是會在放學後叫同學到附近公園玩,然後再對他們拳打腳踢。
我也被他們叫過很多次,但我都沒去,我避開了公園這條路。
我記得有一次有個小混混想要打我的時候,我跟他理論:“如果你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那我們倆用拳頭互毆有什麼用呢?能改變什麼呢?”但是,這番理論讓他更生氣了。
可能我老老實實讓他打的話,他打夠了就會放過我去找别人吧,但我并沒有這個勇氣讓他打個夠。
接下來的三年,我都在試圖躲避這些人。
他們總是罵我,但我總是避免與他們發生肢體沖突。
我不夠強壯,沒有力量反抗他們。
所以我在學校都是獨來獨往,回家就和弟弟們在一起,閑的時候就一個人在城裡逛逛。
艾倫代爾的學生和另一個鎮的學生上的是同一所高中,因此,九年級的我遇上了另一群混混。
我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找上我的,那時的我并不高大顯眼——可能從高中畢業之後才長起來——但我有點小聰明,而且很健談,可能是這些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吧。
那時我正試着加入橄榄球隊,也加入了校合唱團,可能他們覺得合唱團的男孩兒都有點文藝、有點格格不入,因而總是将其作為霸淩的首要對象。
當